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槐耳清膏体外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槐耳清膏在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影响,为槐耳清膏在临床上治疗肝肿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MTT法、TUNEL法及流式细胞术,观察不同浓度的槐耳清膏对体外培养的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生长活力、细胞凋亡、DNA合成能力的影响;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DNA-LADDER的形成.结果:槐耳清膏在体外能抑制人肝癌细胞HepG2的生长,并具有时间及剂量依赖性;发生作用后,细胞生长有明显的凋亡特征性改变;细胞DNA的合成能力下降.结论:槐耳清膏能有效地抑制体外肝癌细胞生长,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肝癌细胞DNA合成及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槐耳清膏对原位移植瘤手术切除后复发肿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人高转移肝癌HCC-LM3原位移植瘤建立后14 d,手术切除原位瘤,分别使用槐耳清膏和生理盐水灌胃28 d后,比较肝脏复发肿瘤的大小和肺转移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肿瘤里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结果 槐耳清膏可显著延缓移植瘤手术切除后复发肿瘤生长、抑制肺转移,降低肿瘤MVD,降低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结论 槐耳清膏显著抑制人肝癌HCC-LM3原位移植瘤手术切除后复发肿瘤的生长以及肺转移,抗血管生成作用可能是其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槐耳颗粒对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槐耳颗粒对肝癌肝移植术后患者的辅助治疗效果.方法 将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符合UCSF标准的肝癌肝移植患者60例分为槐耳颗粒组(20例)、化疗组(15例)、槐耳颗粒+化疗组(15例)和对照组(10例).观察各组的白细胞、肝功能、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免疫排斥反应情况,并统计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结果 化疗组白细胞在治疗后1、3、6个月较治疗前明显减低(F=62.053,58.472,49.807,P<0.05);其余3组治疗前后变化不大;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361,113.412,87.572,P<0.05).槐耳颗粒组和槐耳颗粒+化疗组NK细胞活性、CD4+/CD8+比值、IL-2水平在治疗后1、3、6个月显著高于治疗前,并显著高于化疗组和对照组(P<0.05).各组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急性免疫排斥反应;术后1年各组均有2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对照组发生率高于其余3组(P<0.05).结论 槐耳颗粒能改善肝癌肝移植患者术后化疗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能有效抑制肿瘤在术后1年内的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6.
槐耳清膏诱导人直肠癌HR8348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槐耳清膏在体外对人直肠癌HR83 48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作用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HR83 48细胞用含槐耳清膏的培养基培养 3 6h ,用四氮唑蓝 (MTT )比色法检测吸光度 (OD)值 ,计算抑制率 ;用甲基绿 派若宁染色法及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指数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 2、bcl xl、bax、bak及 p5 3基因表达的情况。 结果 槐耳清膏对HR83 48细胞的抑制率随浓度增加而上升 ,浓度为 4.0mg/ml时抑制率最大 (71.1% ) ,与 5 FU组 (浓度为 10 μg/ml)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 .0 5 )。甲基绿 派若宁染色法和TUNEL法均可见到典型的细胞凋亡、凋亡小体或出泡现象 ,凋亡指数随槐耳清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当浓度达 4.0mg/ml时 ,凋亡指数迅速上升 ,甲基绿 派若宁法为 0 .162 0± 0 .0 12 8,TUNEL法为 0 .2 612± 0 .0 15 8,均大于 5 FU组的凋亡指数(0 .0 780± 0 .0 0 95和 0 .10 2 8± 0 .0 13 1) ,P<0 .0 5。槐耳清膏组bcl 2、bcl xl、bak、p5 3蛋白表达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强(P<0 .0 5 ) ,而bax变化不明显 (P>0 .0 5 )。槐耳清膏组bak/bcl 2和bak/bcl xl比值显著大于空白对照组。结论 槐耳清膏在体外对人直肠癌HR83 48细胞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和凋亡诱导作用。槐耳清膏 相似文献
7.
槐耳清膏体外逆转人肝癌细胞HepG2/ADM多药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槐耳清膏体外逆转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MTT法检测槐耳清膏的细胞毒作用和处理前后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阿霉素浓度;RT-RCR检测MDR1基因的表达。结果槐耳清膏在0.01g/L以下剂量时对HepG2和HepG2/ADM耐药细胞株的抑制率均<10%,半数抑制率(IC_(50))分别为0.917 g/L和1.66 g/L,无细胞毒剂量即0.008 g/L的槐耳清膏能部分逆转HepG2/ADM细胞的耐药性,与之合用使耐药肝癌细胞对阿霉素、顺铂、丝裂霉素、氟尿嘧啶的相对逆转效率分别为79%、73.5%、97.4%和86.7%,HepG2/ADM细胞内阿霉素浓度明显增加,MDR1表达下降了33.7%。结论槐耳清膏具有体外逆转人肝癌细胞多药耐药性的作用,可能与下调MDR1表达、增加细胞内化疗药物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GEM)化疗结合槐耳综合治疗进展期无法切除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5例无法切除胰腺癌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其中,42例GEM化疗患者归为A组,43例GEM化疗 槐耳治疗患者归为B组。并取同期未行以上治疗的23例患者作为空白对照,归为C组。分析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处理后,A、B组血液系统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IgA、IgG、IgM值,NK细胞、CD3 T细胞亚群百分比及CD4 /CD8 比值均显著高于A组(P<0.05)。A、B组的临床受益率于第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个月时B组显著高于A组(P<0.05)。A、B组的客观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1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23.35%、25.76%和10.14%,A、B组显著高于C组(P<0.05),但前2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EM化疗联合槐耳治疗,在改善无法切除胰腺癌客观缓解率及生存时间方面无统计学证据,但对化疗血液系统反应、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等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槐耳颗粒辅助治疗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及术后生存状态的影响。方法:将95例改良根治术后行辅助化疗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非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及对照组(39例),观察组的患者于化放疗同时及后期口服槐耳颗粒(每日3次,每次20 g,持续1.5年),对照组在辅助治疗过程中不使用任何中药制剂。比较两组在治疗及随访期间的生存质量、无病生存时间(DFS)及术后3、6个月与1、2年血清T细胞亚群的构成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Karnofsky评分(KPS)提高率明显增加,DFS明显延长(均P0.05)。两组术后各时间点CD3~+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观察组CD4~+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NK细胞百分率在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术前比较,观察组术后3个月CD3~+细胞百分率减少(P0.05),但6个月后恢复(均P0.05),术后6个月至2年的CD4~+、CD4~+/CD8~+比值、NK细胞均明显增高(均P0.05);对照组术后3~6个月CD3~+、NK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均P0.05),1年后开始恢复(均P0.05),术后3个月至1年的CD4~+百分率、CD4~+/CD8~+比值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在辅助治疗阶段服用槐耳颗粒有助于免疫功能的改善、生存质量的提高以及无病生存时间的延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槐耳清膏体外逆转人乳腺癌细胞MCF-7耐三苯氧胺(TAM)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使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不同药物处理对耐TAM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R的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后MCF-7/R的凋亡情况和细胞周期变化.Western blot检测MCF-7/R不同处理后各组Phospho-P44/42MAPK(ERK1/2)及P44/42MAPK(ERK1/2)表达的差异.结果 MTT实验结果显示MCF-7/R的联合用药组抑制率(45.99±6.06)%和单药组抑制率(40.20±5.54)%分别与TAM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与TAM对照组比较,MCF-7/R的联合用药组和单药组G1期峰前出现显著的凋亡峰,且联合用药组的凋亡率(20.03%)与单药组的凋亡率(11.06%)与TAM对照组(2.15%)比较作用显著;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经灰度分析显示,药物作用12 h后Phospho-P44/42MAPK(ERK1/2)蛋白在联合用药组的表达(0.3153±0.0179)和单药组的表达(0.5362±0.0030)分别与TAM对照组(0.9752±0.0034)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与单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槐耳清膏具有体外逆转MCF-7/R细胞对TAM的耐药作用,逆转机制可能与下调MAPK通路磷酸化蛋白ERK1/2的表达水平相关,提示槐耳清膏是一种有意义的耐药逆转剂.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复习相关文献 ,综述性报道原发性肝癌治疗方法选择的进展。概括以下 :肝部分切除术、肝移植、冷冻、微波固化、射频 ,经动脉栓塞或化学性栓塞、经皮无水酒精注射、放疗、生物治疗及中医都能提高患者生存率 ;原发性肝癌应是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免疫治疗预防大肠癌术后肝转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和环磷酰胺经门静脉输入治疗对进展期大癌根治术后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术后肝转移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124例DukesB及C期大肠癌患者于根治术后随机分为免疫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9例,术后使用氟尿嘧啶(5-Fu)、丝裂老素C(MMC)经静脉化疗;免疫治疗组65例,术后使用TIL,rIL-2和环磷酰胺经门静脉插管输入,以后的治疗与对照组相同。所有病例均随访3年。结果 免疫治疗组术后3年内大肠肝转移8例(12.3%),而对照组为19例(33.2%),二者差异显著(P<0.05)。免疫治疗后,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组织(NK)、白细胞介素(IL-2)活性及T细胞亚群CD3,CD4/CD4/CD8都显著上升(P<0.05)。结论 TIL,rIL-2联合环磷酰胺免疫治疗对提高进展期大肠癌术后患者抗肿瘤细胞免疫力,预防术后肝转移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3.
奥曲肽对胰腺癌细胞转染SST2后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将生长抑素二型受体 (somatostatinreceptortype 2 ,SST 2 )基因转染至胰腺癌细胞株PC 3细胞 ,探索奥曲肽对阳性表达SST 2的PC 3细胞凋亡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 (Liposome)将SST 2基因转染至PC 3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其转染效果。MTT比色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梯度奥曲肽对PC 3细胞转染SST 2基因前后凋亡的影响。结果 胰腺癌细胞转染SST 2后 ,不同浓度奥曲肽 (0 .2 ,0 .4,0 .8μg/ml)杀伤已转染SST 2的PC 3细胞的能力较杀伤未转染SST 2的PC 3细胞的能力均有明显增强 (均P <0 .0 5 )。结论 生长抑素用于治疗PC 3细胞效果不佳可能与SST 2下调有关 ,转染SST 2后可增加奥曲肽对PC 3细胞的杀伤能力 ,这为临床利用SST 2基因转染加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胰腺癌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甘草甜素预防胆囊切除后大肠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甘草甜素预防胆囊切除后大肠癌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建立假手术组 (S组 )、胆囊切除后大肠癌模型组 (C组 )和甘草甜素预防组 (GL组 ) ,比较各组大肠癌发病率、大肠组织NF kB活性、p5 3mRNA ,p2 1mRNA及bcl 2mRNA表达水平。结果 C组大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GL组( P <0 .0 5 )。C组p5 3mRNA ,p2 1mRNA及bcl 2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GL组和S组。C组小鼠NF kB活性明显强于GL组和S组。结论 甘草甜素预防胆囊切除后大肠癌的发生可能是通过抑制NF κB的活化 ,从而下调原癌基因bcl 2和p5 3及p2 1等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肝癌综合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5年余收治的原发性肝癌2 65例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男 2 3 8例 ,女 2 7例 ,平均年龄 47.5岁 ;手术 2 15例 ,非手术治疗 5 0例 ,手术包括肝癌切除治疗和 /或加辅助治疗 ;非手术治疗包括TACE ,PEI ,DDS ,冷冻 ,射频等治疗。结果 手术根治性切除率 74.9% (161/2 15 ) ,手术死亡率 0 .5 % (1/2 15 )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9 %。接受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疗法治疗的 174例患者 ,其总的 1,2 ,3年生存率分别为 78.9% ,5 9 .3 % ,3 3 .5 % ,采用以非手术治疗的 45例 ,其总的 1,2 ,3年生存率分别为 62 .3 % ,3 2 .3 % ,2 2 .8%。结论 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目前原发性肝癌的理想治疗模式 ,并且对不同分期的肝癌采用不同的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8年间收治的 2 1例原发性肝癌伴胆管癌栓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表现为肝癌及梗阻性黄疸症状 ;术前正确诊断率76.2 %,B超 ,CT ,MRI ,ERCP和PTC的正确诊断率分别为 14 .3 %,9.5 %,14 . 3 %,71.4%和10 0 %。行肝癌切除加胆管癌栓清除术 10例 ,肝癌切除加肝外胆管切除术 5例 ,单纯胆总管切开取栓加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 ) 3例 ,胆管癌栓清除加肝动脉灌注 (HIA ) 3例。术后 3年生存率 44 .4%,5年生存率 2 8.6%。结论 原发性肝癌伴胆道癌栓的诊断应选择多种检查手段 ,综合分析 ;以外科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开普拓 (CPT 11)联合 5 -氟尿嘧啶 (5 FU )治疗 5 FU耐药晚期大肠癌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 3 0例经 5 FU治疗失败的晚期大肠癌的患者随机分为开CPT 11和CPT 11 5 FU组各15例 ,观察两组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CPT 11 5 FU组有效率为 5 3 .3 3 % ,CPT 11组为3 3 .4%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且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结论 CPT 11对 5 FU化疗耐药晚期大肠癌患者有效 ;CPT 11联合 5 FU化疗可进一步提高疗效。CCPT 11 5 FU可成为一种治疗晚期大肠癌的联合方案。 相似文献
18.
热化疗对转CD基因结肠癌细胞SW480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5 -氟胞嘧啶 ( 5 FC )热化疗对转染组织特异性胞嘧啶脱氨基酶 (CD )基因的大肠癌细胞SW 480的作用。方法 采用脂质体法将CEA基因顺式转录调控序列 (TRS )驱动CD基因的组织特异性逆转录病毒载体G 1CEACDNa转导入大肠癌细胞SW 480 ,以G 418筛选阳性克隆扩增后 ,采用水浴加温法 ,43℃作用 3 0min共 3次 ,同时给予 5 FC进行敏感试验 ;RT PCR法检测目的基因在靶细胞的表达。结果 SW 480 CEACD细胞在 43℃作用 3 0min共 3次条件下 ,CD基因能稳定表达 ;热疗本身对SW 480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 ( P <0 .0 5 ) ,转CD基因后 ,SW 480细胞对 5 FC的敏感性明显提高 (P <0 .0 1) ,热疗与前药 5 FC合用 ,对SW 480 CEACD的杀伤作用显著大于对未转基因细胞的杀伤作用 ( P <0 .0 1) ,亦大于单独应用 5 FC时对SW 480 CEACD细胞的杀伤作用(P <0 .0 5 ) ,热化疗增加了SW 480 CEACD细胞对 5 FC的敏感性 ,并可观察到明显的旁观者效应。结论 热疗与 5 FC联合应用 ,提高了CEA组织特异性CD /5 FC系统对结肠癌细胞SW 480的靶向性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伴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3例均行手术切除肿瘤,并尽可能切除有癌栓的门静脉及从肝断面门静脉内取栓.术后分别采用化疗泵和微量泵化疗,并观察疗效.门静脉主干癌栓8例,死亡2例,6个月内复发4例;门静脉第1级分支癌栓11例,6个月内复发2例,6~12个月内复发6例;小分支癌栓4例,6~12个内复发1例(P<0.01).化疗泵化疗12例,6个月内复发5例,6~12个月内复发4例;微量泵化疗9例,6个月内复发1例,6~12个月内复发3例(P<0.01).结论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伴门静脉癌栓有效;术后首选微量泵持续灌注化疗;癌栓部位会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外科手术、肝动脉化疗栓塞及联合或不联合门静脉灌注化疗治疗巨块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的效果。方法 15例伴有门静脉癌栓的巨块型肝癌 ,均采用切除原发癌灶并取尽癌栓治疗 ,其中 5例患者留置门静脉化疗泵 ,术后 2周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或联合门静脉化疗。结果 全组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6,12 ,18个月生存期分别为 10 0 % (15 /15 ) ,80 .0 % (12 /15 ) ,60 .0 %(9/15 )。结论 手术仍是治疗巨块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有效方法 ,手术后辅以介入为主的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