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儿童攻击行为在父母婚姻冲突与儿童同伴关系不良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儿童知觉敏感性对上述中介效应的调节。方法:以488名四、六和八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儿童知觉的婚姻冲突量表(CPIC)、青少年早期气质量表(EATQ)、修订版班级戏剧量表(RCP)以及同伴提名对父母婚姻冲突、知觉敏感性、攻击行为、同伴关系不良进行测评。结果:(1)父母婚姻冲突能够正向预测儿童的同伴关系不良;(2)儿童攻击行为在父母婚姻冲突与儿童同伴关系不良之间起中介作用;(3)父母婚姻冲突经由攻击行为影响同伴关系不良的中介作用受儿童知觉敏感性的调节,上述中介效应只体现在高知觉敏感性儿童中。结论:攻击行为很有可能是父母婚姻冲突影响儿童同伴关系不良的重要中间环节,而上述中介效应会受儿童气质特征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学生欺侮行为和受欺侮者的发生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了对北京一小学6年级267名12~13岁小学生中欺侮行为和受欺侮者发生率的研究结果。尽管中国社会反对攻击行为和控制攻击的力量很强,但在学龄儿童中欺侮人的行为以及受欺侮者仍容易见到。本文是在著者对中国儿童攻击行为原有研究基础上进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母子关系对不同性别小班幼儿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亲子关系量表及儿童社会行为量表对山东省菏泽市与济宁市的233名小班幼儿进行了间隔9个月的两次调查。结果:早期的攻击行为对幼儿后期对应问题行为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控制了早期攻击行为的影响之后,早期母子关系的亲密性对幼儿后期攻击行为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幼儿性别调节了母子关系冲突性对幼儿攻击行为的预测。结论:早期母子关系亲密性对不同性别幼儿的攻击行为均有负向预测作用,而早期母子关系冲突性仅对男孩的攻击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不同攻击受害类型农村儿童的社交行为和同伴关系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攻击受害类型农村儿童的同伴关系、退缩和社交焦虑之间的差异。方法:用同伴提名问卷等对774名农村儿童进行测试并分类比较。结果:攻击性受害、普通受害和普通攻击儿童占总样本的比例分别为4.2%、10.5%和8.5%,各类别男女生和年级分布差异显著,与正常对照儿童相比,攻击性受害儿童的退缩、同伴拒绝高,同样接受低,普通受害儿童的退缩、社交焦虑、同伴拒绝高。结论:攻击性受害儿童的同伴关系最差,有显著的退缩表现,普通受害儿童有最多的退缩和社交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同伴侵害、同伴拒绝与问题行为的相互影响及其性别差异。方法:采用班级戏剧量表、同伴提名和教师评定的方式,对北京市密云县104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1)同伴侵害与同伴拒绝、外显问题行为、内化退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2)同伴侵害和同伴拒绝在两次测量之间呈现出高度的稳定性,外显问题行为和内化退缩行为呈现较低的稳定性。(3)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同伴侵害、同伴拒绝与问题行为之间的相互预测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对于男生,前期的同伴侵害可以显著预测后期的外显问题行为,前期的内化退缩行为可以显著预测后期的同伴拒绝;对于女生,前期的同伴侵害可以显著预测后期的内化退缩行为。结论:同伴侵害和同伴拒绝会对初中生的心理和行为适应产生严重影响,需要加强对其同伴交往和问题行为的关注,促进学生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学前儿童关于攻击行为的性别图式是否影响他们对攻击行为信息的回忆.方法:采用错误回忆范式,对189名学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儿童对女孩身体攻击者性别与攻击方式的错误回忆均显著高于男孩身体攻击者,且3岁、4岁和5岁组儿童对女孩身体攻击者的错误回忆均显著高于男孩身体攻击者;儿童对女孩关系攻击者的错误回忆显著高于男孩关系攻击者.结论:学前儿童关于身体攻击与关系攻击行为的性别图式影响他们对相关攻击行为信息的回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学前儿童执行功能在母亲教养方式(权威教养和专制教养)和社会适应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幼儿社会能力与行为评定量表、教养方式问卷、学前儿童执行功能行为评定量表对221名学前儿童(M=51.62月,SD=3.68)的母亲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权威教养负向预测执行功能问题,专制教养正向预测执行功能问题;执行功能问题正向预测愤怒攻击和焦虑退缩,负向预测社会能力;执行功能问题在教养方式和愤怒攻击、焦虑退缩、社会能力间起到中介作用,其中权威教养对社会能力有直接作用,专制教养对愤怒攻击有直接作用。结论:母亲教养方式通过影响儿童的执行功能,进而影响儿童的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童年中期儿童同伴交往过程中的性别隔离现象及性别对同伴交往与孤独感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同伴提名、朋友提名和儿童孤独感量表对武汉市某小学3-6年级共509名儿童进行测查.结果:①童年中期的儿童,无论男女,受到来自同性别同伴的积极提名、朋友提名、互选友谊均显著高于来自异性同伴的提名数;而不同性别儿童在消极提名方面存在一致性,男生受到更多的消极提名;②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对于男生来说,孤独感的主要预测变量为来自男生的朋友提名;对于女生来说,来自女生的积极提名能更好地负向预测女生的孤独感.结论:性别隔离现象存在于我国儿童同伴交往过程中,并对不同性别儿童的孤独感体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国父母对孩子攻击和退缩行为的归因和情绪反应的特点及其关系.方法:从北京、保定和郑州随机选取287名1岁至8岁儿童的父母,运用故事情境法对这些父母进行访谈.结果:1.父母倾向于认为孩子的攻击行为与退缩行为不同,它是暂时的,而在"天性与环境"归因和目的性方面,这种差异很小.2.父母关于攻击行为持续性的归因与"天性与环境"、目的性的归因的归因之间相关显著,关于退缩行为持续性的归因与关于"天性与环境"的归因相关显著.3.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归因与他们对孩子的情绪反应密切相关.他们越倾向于将这种行为归因于与环境有关的、会持续下去的、孩子可以控制的因素,对消极社会行为所产生的消极情绪越强.结论:父母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与退缩行为的归因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它们都与父母的情绪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调查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儿童对自身孤独感和同伴交往的认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改编的儿童孤独感问卷和班级戏剧问卷,考察136名小学儿童在3年级和5年级时的同伴交往状况和孤独感.结果:(1)儿童3年级和5年级时的交友提名不存在显著的重测效应,但3年级交友提名的性别差异显著;(2) 3年级的交友提名分与孤独感问卷各维度及总量表分均无显著相关,而5年级时的交友提名分与(纯)孤独感维度及总量表分呈显著正相关,与社会适应感和对交友的自我评价两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3)学校、性别、3年级时的交友提名对儿童5年级时的交友提名均没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孤独感问卷诸变量中,只有社会适应感变量具有显著的预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