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闭合性颅脑外伤的脑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闭合性颅脑外伤的脑电图(EEG)变化规律特点。方法:对1250倒闭合性颅脑外伤病人进行了EEG分析。结果:EEG常660例(52.8%),异常590(47.2%)。结论:外伤后昏迷时间越长,昏迷程度越重,检查时间越早,EEG异常率越高,异常度越重。EEG是及时评估病情的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94例苯丙酮尿症患者的脑电图,结果异常率为65%,异常表现以痫样放电为主80%,少数为背景活动异常(20%)。年龄越大,脑电图异常程度越重,提示早期治疗可防止或减轻脑损害。有抽搐和智力障碍表现或血苯丙氨酸浓度增高者,脑电图异常程度明显。经治疗后血苯丙氨酸浓度下降,脑电图亦明显改善。提示脑电图可以作为评价本病苯丙氨酸对脑的毒性作用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临床对通过脑电图了解昏迷病人的脑功能情况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由于昏迷病人的脑电图改变比较多样,这对于了解是否昏迷、昏迷程度及预后、部分昏迷的原因和神经系统损害的部位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对我院2001~2003年重症监护室收治的35例昏迷病人的43份动态描记时间为1~12h的脑电图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病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AEEG)、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对不同原因昏迷患者预后判定的作用,以及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关系。方法:对40例昏迷患者进行AEEG、BAEP、SEP检测。按GCS昏迷评分分为3~5分组和6~8分组,并分析其与电生理检测结果的关系。结果:40例昏迷患者预后意识恢复伴或不伴有残疾者21例,持续植物状态者7例,死亡12例。GCS评分越低,昏迷程度越重,神经电生理检测异常级别愈高,临床死亡率也越高,相互之间呈平行关系。结论:临床把GCS评分与AEEG、BAEP、SEP检测有效地结合,能够为昏迷患者预后判定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昏迷病人脑电图构型昏迷程度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过去17年间84例昏迷病人的脑电图进行研究。结果:脑电图显示广泛性慢波(41例),弥漫性慢波一侧偏胜(19例),β-昏迷(2例),纺锤-昏迷(2例),α-昏迷(8例),三相波(3例),平坦波(3例),广泛性周期性复合慢波(2例),周期性一侧痫样放电(3例),爆发─抑制(1例)。结论:分析昏迷病人的脑电图构型对确定昏迷程度及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酒精中毒患者脑电生理变化。方法对临床诊断慢性酒精中毒患者进行脑电图和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并分析。结果34例脑电图均有异常,表现脑波频率变慢,节律失常为主,表现为背景节律的慢化,泛化,其中6例病人脑电图爆发出现阵发性高波幅痫样波和棘慢、尖慢综合波。结论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神经系统损伤,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从脑电图脑干诱发电位检查及临床表现可知,慢性酒精中毒可引起脑组织和外周神经系统弥漫性伤害。饮酒时间越长,饮酒量越大,神经伤害越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昏迷病人的脑电图监测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昏迷病人的脑电图监测记录结果及临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波型昏迷:61例(78%)死亡7例,B昏迷:1例(1%)预后良好,α-昏迷:2例(3%)均死亡,三相波:5例(6%)死亡3例,周期复合波4例(5%)死亡3例,平坦波:5例(6%)死亡3例,植物状态2例。结论:脑电图监测对昏迷病人的预后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对昏迷病人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7例昏迷患者采用多次动态脑电图监测,分析脑电图改变与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平坦波型昏迷死亡率较高(94.7%),慢波型昏迷死亡率较低(30.3%),且预后较好。结论:对昏迷病人实施动态脑电图监测,可提高对预后评估及脑死亡的正确判断率。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107例脑血管性痴呆脑电图(EEG)改变特征,其结果是EEG异常率为88.8%,并且以广泛性异常为主。痴呆程度越重EEG改变越明显。EEG改变还与脑血管病的病灶性质、数量及部位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新生儿窒息后的惊厥与脑电图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98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收治的5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首次睡眠脑电图(EEG)分析,观察脑功能状况。结果:重度窒息的EEG异常率100%,痫波发放阳性率达70%(21例),轻度窒息EEG异常率86%,痫波发放占55%(12例)。结论:缺血缺氧性脑病是引起新生儿惊厥的原因之一,窒息越重,EEG阳性率越高。EEG是检查脑细胞功能的最直接反应。尤其是HIE合并惊厥,EEG具有预测性的远期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小脑桥脑角(CPA)肿瘤脑电图(EEG)特征及其发生机理。方法:106例CPA肿瘤患者(男45例,女61例,15~64岁,平均42.9岁),以8或13导脑电图仪,按国际10/20系统安放电极,进行术前EEG描记,再分析其结果。结果:EEG未见异常47例(44.3%);弥漫性异常17例(16.1%),其中轻度10例,中度3例,重度4例;局灶性异常42例(39.6%)。结论:CPA肿瘤属良性肿瘤,病程早、中期,EEG多属正常;病程晚期,或累及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则符合大脑中线深部肿瘤的EEG特征,呈弥漫性异常;EEG局灶性异常与瘤体直径无显著相关,与囊变显著相关,实质性肿瘤导致脑干移位,易引起局灶性异常;CPA肿瘤局灶性异常多反映在颞、顶、枕部,与皮质桥脑束的解剖走行有关。  相似文献   

12.
脑电图监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脑电图 (EEG)监测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5 0例HIE患儿进行EEG监测并评价EEG结果与临床后遗症的关系。结果 :EEG总异常率为 6 2 % (31/ 5 0 ) ,轻、中和重度异常率分别为 2 9%、4 8%和 2 3% ,临床病情轻、中和重度HIE患儿EEG异常率分别为 2 6 %、77%和 10 0 %。EEG轻度异常者其临床后遗症发生率为 4 % ,EEG中、重度异常者其发生率则为 38%。结论 :EEG异常率与HIE临床病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 ,EEG异常程度越重则临床后遗症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病毒性脑炎(病脑)患者脑电图(EEG)与临床及CT之间的关系。方法:将临床确诊的62例病脑患者进行EEG与CT检查,对其EEG异常的阳性率、异常程度与病程、临床表现、CT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病10天以内EEG中、重度异常39例(78.0%),与10天以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EEG可表现三种形式:以弥漫性异常为主(51.5%);弥漫性异常伴局灶慢波(32.3%);局灶性异常(16.2%)。EEG与CT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EEG检查对病脑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动态观察病情、判断预后有重大意义。CT不能取代EEG。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电图(EEG)长时程监测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在我院高危儿室住院的52例HIE的患儿进行12~24 h的EEG监测,将其脑电信息储存,采用(日)福山幸夫"新生儿异常EEG"诊断标准进行回放分析。并随访35例患儿,对预后进行评估。结果:52例患儿中,35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背景脑电活动降低,异常率占67%,且临床为中、重型HIE患儿的EEG异常率(100%),明显高于轻型HIE患儿的异常率(39%)(P<0.01)。EEG表现为中、高度背景脑电活动降低者,留有后遗症的几率(8/24,33%)高于轻型EEG背景活动降低者的几率(2/28,7%)(P<0.05)。在出生>1周后的新生儿。EEG仍表现为中、高度背景脑电活动降低的患儿,留有癫癎、脑瘫的几率(11例均有后遗症)明显高于出生后1周内背景脑电活动降低患儿的几率(4/13,31%) (P<0.01)。结论:EEG表现为轻度背景脑电活动降低者,预后良好,中度背景脑电活动降低者预后不良,高度背景脑电活动降低者预后极差。因此长时程脑电监测对新生儿HIE诊断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颅脑术后继发癫的脑电图表现@齐伟 @吴厚慧&&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儿童癫(癎)(EP)与睡眠的关系.方法:对105例可疑或临床诊断的儿童EP的睡眠脑电图(EEG)进行分析及临床随访.结果:正常27例,异常78例,异常率74.3%(广泛性异常11例,局限性异常67例).讨论:睡眠EEG可提高儿童EP的阳性率,对其诊断、分型、临床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120例青壮年轻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脑电图(EEG)分析,结果显示颅脑损伤组EEG异常率异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表明早期EEG检查,对颅脑损伤程度分析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分析8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脑电图(EEG)所见及与临床的关系。SAH的EEG异常率83%,异常EEG主要有三种形式:以普遍性改变为主(66%);广泛性异常伴局灶慢波;局灶性改变。EEG中、重度异常以病后24h~10天居多(89%)。EEG异常与高血压及腰穿压力增高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意识障碍及预后明显相关(P<0.05),提示EEG可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另外EEG限局性异常与CT病灶和脑血管造影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腮腺炎性脑膜炎病人的临床特征及脑电图变化。方法:对60例腮腺炎性脑膜炎病人的脑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0例中广泛弥漫性异常46例(76.6%),边缘状态8例(13.3%),正常范围6例(10%),3例伴抽搐,1例见痫样放电。结论:腮腺炎性脑膜炎病人的临床症状与脑电图变化大致呈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