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这些患者多有骨质疏松,故其骨折为粉碎性不稳定型骨折。高龄又多伴有内科疾病,尤其是肺部的疾病,采用以往的治疗方法需长期卧床会加重原有疾患,并出现肌力的下降。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死亡率较高,大约10%~20%的病人在骨折后一年内死亡,死亡原因多是合并症引起。另外骨质疏松患者对内固定物的把持力差,易出现内固定物的松动、脱落或髋内翻畸形等。我们开展的第一例手术患者就是DHS术后失败者。自2003年~2005年上半年采用此方法治疗共15例,随访6个月-30个月,取得了良好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2.
郭根成 《当代医学》2013,(35):88-89
目的分析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为发生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归纳手术数据及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除2例死于其他疾病外,其余均恢复到伤前状态。Harris评分总有效率为87.8%,优良率为70.73%。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患者体质允许、无绝对手术禁忌证的前提下,是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问骨折患者的首选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49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DHS内固定组和PFNA内固定组,对3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下床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3组患者住院后均在5 d内手术,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DHS内固定组(P<0.05),而PF-NA内固定组与人工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低于人工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下床时间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明显短于DHS内固定组(P<0.05),而人工关节置换组明显短于PENA内固定组(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张劲松 《中外医疗》2013,(12):63-63,65
目的探讨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有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86例患有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3例。利用DHS内固定技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利用半髋关节置换术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后出现内科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术对患有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符合标准的42例>75岁的不稳定型转子问骨折患者,男性18例,女性24例,年龄75~98岁,平均81.5岁,Evans分型ⅢA型15例,ⅢB型18例,Ⅳ型9例,均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平均手术时...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9):98-100
目的研究和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行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0例,设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行内固定术治疗的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0例,设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与对照组的优良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0.00%vs 70.00%,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早,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67%,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3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67%vs 30.00%,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较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更具优势,能明显改善髋关节功能,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早,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3):66-69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7月间选择株洲市中心医院收治的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12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PFNA或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PFNA组62例,人工关节置换术组5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 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置换术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置换术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床活动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置换术组患者的评分明显高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3年,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PFNA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置换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置换术对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优于PFNA内固定治疗,但PFNA内固定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人工关节置换术,更适合难以承受大手术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的挽救方法.方法回顾自2009—2011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的10例患者.结果10例患者经过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的挽救方法行人工关节置换术是很好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0年8月采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行髋关节置换术治疗28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男10例,女18例,年龄75~93岁,平均82.3岁。按Evans-Jensen分型,ⅡB型19例,Ⅲ型9例。骨质疏松按Singh指数分为Ⅳ级3例,Ⅲ级7例,Ⅱ级15例,Ⅰ级3例。结果:术后2例出现肺感染给予抗炎、化痰治疗后愈合,1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放置深静脉滤网、抗凝、活血治疗后好转。24例术后随访,2例随访期间死亡,患者随访时间10~48月,平均28月。末次随访时1例假体出现下沉,1例出现假体周围异位骨化、髋关节活动受限,1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折给予手术治疗后愈合。末次随访Harris得分为42~91分,优7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7.3%(17/22),未出现髋关节脱位及骨溶解。结论:生物型人工股骨头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术式,术后患者可以早期下床进行部分负重活动,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术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系统评价两种不同治疗选择的差异.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老年(≥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提取纳入研究的基本资料、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和术后死亡率等数据资料,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并采用RevMan 5.0软件对纳入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921例患者,其中人工关节置换组439例,内固定组482例.人工关节置换组与内固定组比较,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内科并发症及内植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RR=0.51,95 %CI(0.31,0.84),P=0.008;RR=0.26,95%CI(0.11,0.61),P=0.002],术后负重下床时间较早[RR=-50.17,95%CI(-79.65,-20.68),P=0.001],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RR=3.19,95%CI(0.48,5.91),P=0.020]和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RR=2.99,95%CI(1.45,6.17),P=0.003]均较高.结论 与Gamma钉、DHS、PFN等内固定相比,人工关节置换不增加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但显著缩短术后负重下床时间,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并提高了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对于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并不能显著降低术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动力髋内固定治疗老年人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本组患者随访6~12个月,除3例患者死于内科疾病及其并发症外,余所有患者预后良好。根据黄公怡临床评价标准,本组患者中,优2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6%。结论:应用动力髋内固定治疗老年人非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复位好,实用,可靠,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amma钉、PFN(proximal femoral nail)及PFNA(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在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及疗效比较。方法:我院2003年12月~2009年8月分别采用Gamma钉、PFN及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79例,其中Gamma钉组22例、PFN组38例、PFNA组19例,对3组疗效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Gamma钉组2例死亡,77例均完成平均18个月随访,各组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平均手术时间(45.2±7.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148.4±30.0)mL,均比其它两组明显减少(P<0.05);术后引流量、临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关节功能评分和手术并发症等指标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关节Sanders功能评分:Gamma钉组、PFN组、PFNA组优良率分别为85.0%、86.8%、89.5%,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固定牢靠,较为适合高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但其远期临床疗效与Gamma钉及PFN组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股骨粗隆周围骨折几种内固定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999年5月至2004年10月该院15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用解剖钢板、Gamma钉以及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6—36(平均14)个月的随访,按照Harris评分标准,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的患者平均关节功能优良率达到94.61%,术后出现并发症17例(占10.18%);三种治疗方法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只要手术方式选择适当,解剖钢板、DHS和Gamma钉等内固定方法均为股骨粗隆周围骨折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文伟  布林 《中国医药导报》2008,5(19):182-183
目的:观察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鹅头加压髋螺钉(DHS)内固定的疗效。方法:选取69~93岁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40例,采用闭合复位DHS固定治疗,并进行手术功能锻炼。结果:随访6~12个月,平均10个月,40例患者,骨折均已愈合、内固定牢固、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内固定结合术后功能锻炼,能早期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9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治疗的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分为4组:A组2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B组28例,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C组26例,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治疗;D组24例,行Gamma钉内固定治疗。比较4组术后3、6、12、18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4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随术后时间延长而均较前一时间点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一时间点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在同一时间点明显高于C组和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和D组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在同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髋内翻畸形、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B组随访期内内固定松动、断裂及髋内翻畸形发生。C组出现内固定松动2例,髋内翻畸形3例。D组出现1例(Ⅱ型)钉远端股骨干骨折,1例大腿中上端疼痛;结论与内固定术相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更具优势,近期疗效满意,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并发症少,其远期并发症尚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日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提供有效的临床依据。方法选取来我院救治的4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固定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及两组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时间明显缩短,且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且临床疗效显著,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FNA与DHS内同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分别采用PFNA钉内固定手术与DHS钉内固定治疗,分析其疗效。结果PFNA组的优良率及各项临床指标疗效均优于D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邢海祥  沈建明  山关心 《浙江医学》2016,38(19):1594-1597,1613
目的探究关节镜下经皮内固定治疗闭合性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的近远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闭合性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64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传统组)和关节镜下经皮内固定治疗(关节镜组)各32例,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制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及术后3年的膝关节功能、复位情况、不良反应和骨性关节炎增级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结果近期疗效比较中,传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制动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均明显高于关节镜组,手术时长明显低于关节镜组(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膝关节功能及膝关节复位情况均良好,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远期疗效比较中,传统组患者术后3年的膝关节功能及膝关节复位情况均明显低于关节镜组,骨性关节炎Ahlback分级增加值明显高于关节镜组(均P<0.05)。结论对于闭合性SchatzkerⅡ~Ⅲ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采用关节镜下经皮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和术中出血量,合并处理关节腔内的其他损伤,降低手术感染风险,促进患者膝关节和半月板的功能恢复,远期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2010年6月~201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复兴医院采用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治疗65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患者45例,观察所有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随访6~18个月,平均12.6个月。术前准备时间1~7d,平均3.6d。手术时间为45~90min,平均67.1min。术中失血量为t00~250mL,平均151.7mL。骨折愈合时间为9~15周,平均11.8周。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2.7%。并发症方面,本组患者无髋内翻、股骨头切出、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手段,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及评价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应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46例,其中男19例,女27例;年龄71~92岁,平均81.3岁。骨折类型(Evans分类):Ⅲ型26例,Ⅳ型20例。结果 4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尿路感染3例,肺部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40例获随访,随访6个月至5年,平均12个月,按Harris评分标准:优7例,良25例,差8例,优良率80%。结论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粗隆间骨折患者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