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索成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6,(31):4397-4398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5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置换组,同时选取在我院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固定组,比较2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关节功能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差异。结果置换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关节功能评分、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固定组(P<0.05)。结论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张劲松 《中外医疗》2013,(12):63-63,65
目的探讨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有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86例患有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3例。利用DHS内固定技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利用半髋关节置换术对治疗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关节功能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手术后出现内科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术对患有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高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动力髋部螺钉(DHS)内固定术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149例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DHS内固定组和PFNA内固定组,对3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下床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 3组患者住院后均在5 d内手术,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DHS内固定组(P<0.05),而PF-NA内固定组与人工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低于人工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下床时间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明显短于DHS内固定组(P<0.05),而人工关节置换组明显短于PENA内固定组(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内固定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关节置换组和PFNA组的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李志强 《基层医学论坛》2016,(17):2361-2362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切复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4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人工关节置换术组(观察组,44例)及切复内固定术治疗组(对照组,4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切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并记录和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5.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复内固定术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临床效果更明显,且后者具有手术时间短以及术中出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PFNA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及对HHS和VAS疼痛评分的影响。方法: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60例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于2016年09月23日至2017年12月27日收治,分为两组,即观察组给予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给予PFNA(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治疗,各30例。结果:观察组30例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数据,P值小于0.05。观察组30例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的HHS评分高于对照组,而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值小于0.05。结论: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应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我院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2例,按不同手术方法将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26例,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和对照组(26例,使用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的术后疗效及Harris评分。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远大于对照组,但术后卧床休息时间更短及Harris评分更高,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疗效好、术后恢复时间快,可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关节置换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期间接收治疗的50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动力髋螺钉系统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研究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状况。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各指标状况,从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且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其失血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首选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此方式可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临床效果显著,借鉴和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3年7月应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AO股骨近端髓内钉一抗螺旋刀片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56例。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及Harris功能评分等方面的指标并做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均较短,出血量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但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上髋关节置换组优势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髋内翻、压疮、内固定物松动断裂、股骨干股骨颈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高龄患者转子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伴内科基础相关基础疾病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功能恢复满意,降低手术风险,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人工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汝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关节置换术组(50例)和PFNA固定术组(52例),分别实施相应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关节置换术组比较,PFNA固定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持续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关节置换术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0%(47/50),PFNA固定术组为80.77%(42/52),关节置换术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PFNA固定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较PFNA固定术好,患者术后恢复较快,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PFNA固定术操作较人工关节置换术快捷,患者术中出血量更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适应证、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方法:2003年11月至2011年5月,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37例,同期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41例。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病人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FRS评分和Harri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假体置换组较内固定组在病人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FRS评分及髋关节Harris髋评分等方面有优势且差异显著。股骨头骨密度值、股骨Q值均与术后FRS评分及Harris髋评分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人工假体置换术可作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1.
陈灼彬  李桂英 《河北医学》2011,17(7):875-878
目的:分析比较DHS内固定与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探讨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至2007年6月间接受DHS内固定或半髋关节置换治疗且具有完整资料的72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其中DHS内固定组40例,半髋关节置换组32例;均合并有多系统内科疾病.按Ev...  相似文献   

12.
罗超  刘芳  李文华  张新明  刘琦 《中外医疗》2014,(16):104-106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水泥型髋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该院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采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18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25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及Harris评分评价其术后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Harris评分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关节置换组下地负重时间早于内固定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泥型髋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疗效,但关节置换能明显提前下地负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PFNA与DHS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建  雷会宁  冯仕明  范竞  马勇  刘明明 《重庆医学》2016,(21):2956-2961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 edline、EM base、Pub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手工检索与骨科相关的文献和会议论文。按照纳入标准,收集所有PFNA与DHS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纳入19篇随机对照试验,共1690例患者,其中PFNA内固定871例,DHS内固定819例。与DHS相比,PFNA固定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卧床时间短、髋关节功能好、术后髋内翻及螺钉切割发生率低的优点,但两者在住院时间、病死率,以及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股骨头坏死、股骨颈短缩、股骨干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所检索的文献表明PFNA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优于DHS内固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 LCP)和动力髋螺钉( DhS)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探讨2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12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EvansⅠ3、Ⅰ4 andⅡ),分别采用LCP和DhS进行治疗,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 harris 评分)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LCP组与DhS 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内固定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P较DhS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运用Meta分析对DHS与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作出评价。 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CNKI)、MEDLINE、Pubmed等数据库收集关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固定与DHS固定的临床对照研究,通过预先制定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确定纳入文献,提取资料,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软件对相关研究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选取符合要求的12篇文献进行研究,共924例,其中DHS组462例,PFNA组462例,分析结果表明:DHS与PFNA在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优良率、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髋关节内翻发生率、内固定切出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HS与PFNA在骨折愈合时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上,PFNA内固定能够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具有更好的术后髋关节优良率,更高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更低的术后髋关节内翻发生率、内固定切出发生率;但在骨折愈合时间、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二者未见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骨折复位内固定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所有的内固定与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其逐个进行质量分析,作系统评价。结果:内固定术较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短(P〈0.05),手术失血量少(P〈0.05),术后并发症少(P〈0.05),但其再次手术率明显高于髋关节置换术(P〈0.05)。结论:内固定术的创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少,但因其术后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率较高,其再次手术率明显高于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总结相关经验。方法2010年6月~201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复兴医院采用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治疗65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患者45例,观察所有患者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随访6~18个月,平均12.6个月。术前准备时间1~7d,平均3.6d。手术时间为45~90min,平均67.1min。术中失血量为t00~250mL,平均151.7mL。骨折愈合时间为9~15周,平均11.8周。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2.7%。并发症方面,本组患者无髋内翻、股骨头切出、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亚洲型髋关节髓内钉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手段,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固定牢靠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告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病例的疗效。方法:本组13例,男5例,女8例。年龄73~88岁,平均79岁。内固定失败时间6~15个月,平均11个月。初次骨折固定方法:PFN(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5例,DHS(滑动加压鹅头钉)固定6例,短重建钉固定2例。患肢活动受限且均有明显疼痛,基本丧失行走能力,8例经常服用止痛药,5例间断服止痛药。13例均采用骨水泥型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其中1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3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术后11例有随访结果,随访时间5~15个月,平均9个月,均可扶助行器或手杖行走,达到生活自理或大部分自理。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失败导致骨不连或严重畸形,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是一种拯救性的治疗措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两种手术治疗方案的优劣。方法选取2002-5-2008—6我院收治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其中行人工股骨头置换42例,PEN内固定36例。对两组患者的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血例数、输血量、负重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以及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26.5个月。两组患者术前合并症、骨折类型及骨质疏松程度即Singh指数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股骨头置换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失血量及输血例数上明显多于PFN组(P〈0.05)。两者在负重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头置换组术后平均Harris评分为(85.2±12.8)分,与PF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N内固定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在功能恢复上基本相同,但前者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及住院时间短、失血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9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治疗的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0例,分为4组:A组2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B组28例,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C组26例,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治疗;D组24例,行Gamma钉内固定治疗。比较4组术后3、6、12、18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4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随术后时间延长而均较前一时间点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一时间点A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在同一时间点明显高于C组和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和D组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在同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髋内翻畸形、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B组随访期内内固定松动、断裂及髋内翻畸形发生。C组出现内固定松动2例,髋内翻畸形3例。D组出现1例(Ⅱ型)钉远端股骨干骨折,1例大腿中上端疼痛;结论与内固定术相比,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更具优势,近期疗效满意,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并发症少,其远期并发症尚有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