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环甲膜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通过测量环甲膜的解剖学数据 ,为经环甲膜穿刺呼吸急救提供依据 .方法 10 0例成人在超声波下进行环甲膜观察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 ,并结合2 0具成人尸体标本的环甲膜测量比较 ,测量有关数据并在标本上摹拟环甲膜穿刺 .结果 裸露于两环甲肌内侧缘之间的环甲膜近似于长方形 ,超声波测量环甲膜中线处上下径为(4.4± 1.0 ) mm,宽度为 (11.9± 3.2 ) mm ,皮肤至环甲膜内侧气管面为 (3.9± 0 .6 ) m m,成人尸体标本测量分别为 (4.0±1.0 ) ,(10 .2± 2 .2 )和 (3.3± 0 .7) mm.环甲膜上下径在 4 mm者占 71.2 % .结论 环甲膜空间可提供直径为 3m m的穿刺针通过 ,经皮环甲膜穿刺一般穿刺深度为 5 mm即可到达气管内 .当进行环甲膜穿刺抢救上呼吸道梗阻时 ,经环甲膜穿刺套管针直径最好不要大于 3m m,以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为椎动脉的重建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 2 2具 4 4侧经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 ,观察椎动脉颅外部各段的走行、分支情况 ,测量各段起点的外径、长度。结果椎动脉第 1段起点的外径左侧为 4 .35± 0 .78mm ,右侧为 3.97± 0 .5 6mm ,长度左侧为 4 0 .1± 5 .8mm ,右侧为 39.6± 9.3;第 2段起点外径左侧为 3.5 6± 0 .6 7mm ,右侧为 3.0 4± 0 .82mm ,长度左侧为 5 9.8± 7.3mm ,右侧为 6 0 .2±6 .9mm ;第 3段起点外径左侧为 3.0 3± 0 .4 8mm ,右侧为 2 .98± 0 .75mm ,长度左侧为 38.7± 2 .5mm ,右侧为 39.2± 3.1mm。结论椎动脉颅外部各段测量结果对椎动脉重建术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临床行椎弓切除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对 10 3例寰椎前、后弓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 :前结节与横突孔间距 :左 :2 4 .83± 3.4 6 0mm ,右 :2 5 .4 2± 3.346mm ;后弓 :外侧半距 :左 :19.6 0± 3.5 81mm ,右 19.35± 3.135mm ;内侧半距 :左 :11.5 7± 2 .997mm ,右 11.4 2±2 .6 34mm。结论 :前路手术显露前弓范围在 2 1~ 2 8mm内 ,但不能切除前弓。后路手术显露后弓范围在 15~ 2 3mm内 ,切除后弓范围在 10~ 11mm内。 相似文献
4.
5.
解剖成人上肢标本34例,观察、测量肱骨滋养动脉39支。结果表明,肱骨滋养动脉多起于肱动脉,占79.41%;起于肱深动脉者占8.82%;其它起于尺侧上副动脉和桡侧副动脉。肱骨滋养动脉起始端外口径1.16毫米,入滋养孔处外口径0.67毫米。滋养动脉主干平均长度为22.5毫米。另外发现,滋养动脉长度和入骨位置均与其起源有关。 相似文献
6.
胆囊动脉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解剖学和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成人尸体45具(男40具,女5具),解剖、观察胆囊动脉的起源、分支、毗邻关系,测量其管径。结果78.8%的胆囊动脉起源于肝右动脉,且行于胆囊三角内,最后入胆囊。69.2%的胆囊动脉只有一个分支。胆囊动脉的平均管径为0.179±0.05cm。结论胆囊动脉通常由肝右动脉发出。胆囊动脉通常只有1个分支,走行于胆囊三角入胆囊。研究表明,胆囊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管径及其与周围毗邻结构存在重要差异。在外科手术中,应对胆囊动脉和胆道的解剖关系注意,以避免对血管和胆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肱骨头标本进行测量和数学描述,为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取20只防腐完整肱骨标本对肱骨头进行:①MSCT断层扫描;②用游标卡尺进行肱骨头上下径和前后径测量;③对肱骨头的特征外形进行记录;④运用数学运算求出肱骨头关节面的几何模型方程。结果肱骨头关节面为上下两个半椭球体构成,椭球体三个轴参数中,上、下两个半椭球体共两个半轴参数,而另一个轴参数是下半椭球大于上半椭球。结论肱骨头关节面为椭圆形半球面,其上下径大于前后径。上端钝下端稍尖,解剖颈球面边缘形成一个平面,该平面前缘平直后缘呈弧形。该结果为肱骨近端三部分、四部分骨折手术复位中,如何判断游离的肱骨头方向、位置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寰椎椎动脉沟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临床、科研提供寰椎推动脉沟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在103例寰椎标本上,对椎动脉沟、后弓半距、横突孔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椎动脉沟处形成沟环者15.04%;浅沟型椎动脉沟72.82%;所有横突孔前后径和左右径均>4mm;椎动脉沟是寰椎的最薄弱处。结论:诊断“沟环症”和后弓切除术暴露范围要适当、慎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头静脉末端的解剖学观测,为临床头静脉插管、穿刺及选用置入管的直径提供必要的解剖学数据支撑.方法:对12具(24侧)成人标本进行双侧颈部、臂部、腋窝及锁骨周围部分解剖,观察头静脉,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12具(24侧)标本头静脉解剖观测,其中19侧属于Ⅰ型(腋静脉型)、3侧属于Ⅲ型(锁骨下静脉型)、2侧属于Ⅱ型(颈外静脉型).腋静脉型、锁骨下静脉型的注入角为(53.64±1.22)°,颈外静脉型注入角为(112.41±3.38)°;头静脉注入点距锁骨的距离为(15.13±0.11) mm,头静脉注入点距喙突的距离(26.52±0.14) mm,头静脉终点外径约为(5.57±0.24) mm.结论:头静脉较少数注入颈外静脉,且注入角度差异大,注入点距锁骨、喙突的距离相对固定. 相似文献
10.
视神经管的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为视神经减压术和视神经间接损伤的病理机制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对 38个成人尸头的 76例神经管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测。测量了视神经管的口径 ,管壁的厚度和长度。观察了视神经管的走行特点 ,计算了视神经管横截面积。结果 :中部是视神经管最狭窄的部位 ,横截面积为( 1 8.74± 3.95 )mm2 ;视神经管管壁最薄之处在视神经管内壁中部 ,厚度为 ( 0 .5 2± 0 .40 )mm ;视神经管中轴与颅正中矢状面的夹角为 ( 38.2 6± 5 .35 )°,与颅冠状面的夹角为 ( 1 9.93± 4.2 6)°。结论 :视神经间接损伤后 ,视神经管中部对视神经的束缚作用最强 ,视神经减压术开放管的中部较为重要。视神经管走行的特点是视神经间接损伤常合并于颞额部挫伤的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腋神经、桡神经与肱骨相关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治疗肱骨近段骨折寻求安全入路提供必要的解剖学依据。方法:解剖85例(男56例、女29例)成人的防腐上肢标本,确认腋神经、桡神经在肱骨后方的位置关系,测量各相应结构间的距离,并计算其与肱骨最大长的百分比。结果:肱骨最大长为306.65 mm,其他相关结构间的距离及其占肱骨最大长的百分比分别为:肱骨最近端至腋神经58.10mm、19.01%;腋神经至肱骨肌管入口60.17 mm、19.63%;肱骨肌管入口至外侧肌间隔59.22 mm、19.34%;肱骨最近端至肱骨肌管入口118.49 mm、38.64%;肱骨最近端至外侧肌间隔177.75 mm、58.95%。结论:腋神经和桡神经分别走行于肱骨的上1/5(AB)段和中1/5(CD)段,此二区为相对危险区,而中上1/5(BC)段没有大血管和神经走行,故选择此区作为肱骨近段骨折的手术入路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锁骨形态结构的观测,为临床相关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0例成人锁骨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锁骨全长(14.2±0.7)cm,最窄处矢状径为(1.2±0.4)cm,弧半径为(6.5±0.6)cm。依据锁骨弧半径值可将锁骨按形态分为3型,1型锁骨内侧(胸骨端)2/3的弧半径为6.6 cm占66%,2型锁骨内侧(胸骨端)弧半径为10.2 cm占2%,3型锁骨内侧(胸骨端)弧半径为6.0 cm占32%。结论:根据锁骨的变异特点及所测相关数据,可为临床锁骨区域疾病的诊治以及锁骨骨折复位术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整理我院收治的42名腹部创伤手术患者的CT诊断资料和手术治疗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4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发现有40例患者的CT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准确率达到95.24%,2例CT检查未能全面反映患者腹部损伤病情,血管损伤未能诊断出来。结论:CT检查是腹部损伤的重要诊断手段之一,通过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创伤的位置、面积、类别等信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信息,对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国人胫骨平台内翻角的测量角度,为股骨假体的外旋放置角度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方法 300例来我院体检的成年健康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短距离膝踝2次曝光法获得CT摄片影像学资料,采用Auto—CAD2007测量胛角和FT角。结果 本组研究对象PT角在4°左右,FT角在5°左右。与Cooke组和Morelander组比较,均显著大于国外参考值(P〈0.05)结论 国人一般可考虑以FT角即5°作为股骨假体的外旋放置角度,当然,由于地域的差异,相关数据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积累和完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测肌皮神经的走行及分支,为临床预防及修复肌皮神经损伤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2具成人防腐尸体双上肢进行解剖,观察并测量肌皮神经的起点、长度、分支及交通支。结果:肌皮神经主干长51.15±42.74mm,起始点左右径3.19±1.35mm,前后径1.93±1.21mm,喙突距肌皮神经起点距离为40.82±12.72mm,肌皮神经穿喙肱肌者占91.67%(22侧)。观察发现有4侧上肢存在肌皮神经至正中神经的交通支。结论:肌皮神经走行、起点和分支的变异均较大,同时存在交通支,临床应注意这些变异,以在外科手术中预防肌皮神经损伤及在修复过程中选择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主要就医院内科临床所分离出来的病菌在药性检测方面的临床意义展开分析讨论,为临床用药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2年4月至2013年4月南京市江宁区13所医院内科所分离出来的致病菌作为研究对象,使用纸片琼脂扩散法来对其药敏性进行检查,并用相关软件对本研究的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收集到的致病菌共有4020株,其中888株革兰阳性球菌,3132株革兰阴性菌,以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凝固酶阴性葡萄球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分别为27.8%、30.7%,革兰阴性菌对于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头孢他啶、亚胺培南的耐药性较差。结论随着临床病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各医院必须对细菌的耐药性进行有效地监测,以对抗菌药物实施合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