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更好地控制葡萄糖溶液的PH值。方法:比较消毒前后PH值的变化,确定PH值的范围。结果:灭菌前后PH值变化较大。结论:在配制葡萄糖溶液时,应考虑葡萄糖溶液灭菌后PH值会降低现象。  相似文献   

2.
葡萄糖注射液是最常用的静脉输液,在配制中需热压灭菌,易产生黄色的物质,温度越高,时间越长,则颜色越深。其原因是葡萄糖受热分解而形成葡萄糖酸及分解产物5-HMF(5-羟甲基糠醛),进而分解为甲酸,乙酰丙酸和一种有色物质而致溶液变黄及pH值下降,颜色的深浅和5-HMF的生成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3.
葡萄糖注射液是医院大输液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类制剂,在实验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常出现液体变黄现象,实践证明,液体变黄的程度总是与其分解产物与5羟甲基糠醛-5HMF的多步相关,5-HMF对人体具有一定毒害,它可以引起动物横纹肌麻痹及内及脏损害,因此《中国药典,90年版规定了葡萄糖注射液应检查5-HMF含量的方法,如何使所制备葡萄糖输液含5-HMF量最低为其关键,影响变黄的关键是溶液的PH值与灭菌温度等,为此,我院将以往的制备方法做如下改进以控制药液质量。  相似文献   

4.
0.2%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县宵抗厌氧菌及河米巴原虫怍用,中国药典一九九0年版规定0。2%甲硝唑葡萄糖注射的PH值在4.5-7.0之间。我院药剂室在开展此项制剂过程中,发现灭菌前半成品的PH值在8.4-8.7之间,在严格控制灭菌时间、温度压力等条件下,  相似文献   

5.
葡萄糖注射液或含葡萄糖的灭菌制剂,在灭菌时,温度超过120C,时间超过30min,溶液则开始变黄。随着温度升高、时间延长,颜色逐渐加深。这种现象与葡萄糖注射液在制备、消毒过程中发生水解,生成5一羟甲基糠醛(5—HMF)等有关。5—HMF对人体是一种有害物质。因此,《中国药典》规定:在分光光度法波长284urn处测定,其吸收值不得大于0.325。目前,在各类制剂规范中,只强调灭菌温度和灭菌时间对5—HMF的影响,而忽视了灭菌后液体的贮存温度对5一HMF的影响。我们对葡萄糖注射液灭菌后的贮存温度与5一HMF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结…  相似文献   

6.
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灭菌后一般都有所降低。灭菌温度越高,时间越长,PH值降低数越大;灭菌前葡萄糖注射液PH值越高,浓度越大,灭菌后PH值降低数也越愈大。  相似文献   

7.
0.2%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具有抗厌氧菌及阿米巴原虫作用,中国药典一九九0年版规定0.2%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在4.5~7.0之间.我院制剂室在开展此项制剂过程中,发现灭菌前半成品的PH值在8.4~8.7之间,在严格控制灭菌时间、温度压力等条件下,经灭菌后取存放在灭菌柜中不同位置的0.2%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共13批进行PH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由下至上层PH值逐层降低,同层相比,柜中央比柜四角的PH值低.因此我们认为:0.2%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测定,应取柜上层  相似文献   

8.
影响葡萄糖注射液中5—HMF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葡萄糖注射液变黄的原因是由于葡萄糖脱水形成5—HMF,再聚合成一种有色物质,影响葡萄糖注射液中5—HMF的因素有:葡萄糖原料的质量、葡萄糖注射液的浓渡、注射用水、电解质、配料过程和活性炭的加入量、溶液的PH值、灭菌过程中的各因素、贮存过程等,为了降低葡萄糖注射液中5—HMF的含量,在生产和贮存过程中要根据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保证葡萄糖注射液的质量符合药典要求。  相似文献   

9.
分析氨苄青霉素在5%、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及灭菌生理盐水中的稳定性,结果说明,其在葡萄糖液中比在灭菌生理盐水中稳定性差,且随着温度升高,稳定性更下降.  相似文献   

10.
光照对葡萄糖分解产生5-羟甲基糠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糖注射液(GS)是临床常用的输液制剂,在制备过程中使用盐酸水解,如果水解不完全,产品中会出现淀粉、糊精等杂质;如果水解时间过长,又可使产品中含异性麦芽糖(亦称复合二糖,由2个分子葡萄糖脱水缩合而成)以及卜羟甲基糠醛(5-HMF)等杂质。影响葡萄糖分解产生5-HMF的因素很多,如灭菌温度、时间、液体PH值等,这方面文献已有报道,但光线照射对其影响的报道较少。本文对光照对GS分解产生5-HMF的影响进行初步分析。1临床实验1.1仪器与样品751-1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仪器厂生产),容量瓶(100ml),移液管(5.0…  相似文献   

11.
<正> 葡萄糖水溶液在温度较高时,能分解产生5-甲羟基呋喃甲醛.此物可再分解为甲酸,乙酰丙酸和一种有色物质而致溶液变黄.故本品的灭菌温度及时间,应采用可靠的最低灭菌温度为宜,一般不得超过115℃,蒸汽压力10磅/英寸.这是许多资料  相似文献   

12.
抗生素在临床上使用范围之广,是其他药物无法比拟的。但就目前来看临床使用抗生素时,只偏重于给药途径、时间和方法,却不同程度的忽视了药物的相互作用、效应时间、毒副作用及外界因素,既影响了医护质量,又加重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本文就静脉使用抗生素的若干问题,略述如下。1抗生素的配伍禁忌1.稀释液的选择静脉使用抗生素,必须经适量的稀释液稀释后给药,才能保证抗生素的有效价值。临床常用的稀释液及其PH值是:生理盐水PH值5.2,糖盐水PH值3.85,平衡液PH值52,5%~IO/葡萄糖PH值3.8。一般抗生素的最佳PH值在6·8~7…  相似文献   

13.
头孢他啶与4种常用输液配伍的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头孢他啶在5%葡萄糖、10%葡萄糖、0.9%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钠4种输液中的稳定性。方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头孢他啶的含量,并观察输液的外观,PH的变化。结果:头孢他啶在4种输液中的含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其含量下降越快。结论:可以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4.
葡萄糖注射液(以下简称葡萄糖液)在临床上常配伍其他药物,进行静注或静滴。若配伍不当,可造成疗效降低或无效,甚至出现结晶和沉淀.栓塞病人血管而导致死亡。产生的原因主要受输液PH值等因素影响,即输液PH值不同,抗菌药物在一定时间内分解失效的量亦不同。由于输液时间较长,药物加入输液后其PH值不稳定,同时也常含有催化作用的离子等,使一些抗菌药物的效价降低,所以输液本身的PH值变化是直接影响抗菌药物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尚未引起临床广泛重视,在基层尤其突出。本文特就几种常与葡萄糖液混合静滴的药物作一阐述,以…  相似文献   

15.
<正> 复方乳酸钠注射液是小儿液体疗法的常用制剂,根据临床需要有多种配方,我院常用的有含钾3:2:1液、10%葡萄糖2:1液、10%葡萄糖改良达鲁氏液等。其中主要含有葡萄糖、乳酸钠、氯化钠等。过去我院配制这类注射液是按下述1法配制。在二十年的使用过程中,虽在临床上未发现有任何副作用,但在制剂质量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灭菌后颜色变黄、葡萄糖含量下降、放置较久产生沉淀。为了提高本品质量,对其配制方法进行了实验。  相似文献   

16.
在葡萄糖注射液的生产和检验过程中我们发现,同一批产品,在灭菌后取样检测时,位于灭菌柜内不同部位的样品,其颜色,5—羟甲基糖醛(A 值)和 PH 值不尽相同。为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使检测选样尽量合理,我们做了以下实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谢本树 《医学文选》2004,23(6):735-736
目的 探讨温度、pH值及铁离子对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含量的影响,从而在生产过程及贮存中采取相应措施,以保证药品的质量。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温度、pH值等因素影响注射液的含量。结果随着温度的改变及时间的延长,注射液含量逐渐降低,其在一定的pH值范围内有较好的稳定性,铁离子可使药液变黄。结论 该药液应保存在25℃以下,配制过程控制pH值在3.5~5.0之间,避免接触铁离子。  相似文献   

18.
分析氨苄青霉素在5%、10%葡萄糖注射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及灭菌生理盐水中的稳定性,结果说明,其在葡萄糖液中比在灭菌生理盐水中稳定性差,且随着温度升高,稳定性更下降。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用正变法探讨配制溶液的pH、温度及灭菌后不同的冷却方式对腹膜透析液中葡萄糖降解产物紫外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腹膜透析液(以下简称腹透液),灭菌后在波长A230nm,λ273nm、λ284nm处的紫外吸收度值的升高主要由配制溶液的pH值和拎却方式所决定,葡萄糖含量越高其所起作用越明显.而配制溶液温度(65℃以下)对其影响不明显。固此,在腹透液配制时应将pH严格控制在5.8~6.0之间,冷却方式以采用恒压水浸泡式快速降温法为最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PH值的尿液对显微镜检查与干化学法检测尿红细胞的影响。方法将PH值在4.5~8.5的560例凝为有泌尿系血尿及81例肉眼血尿的尿液标本,进行显微镜检查与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的红细胞。结果当PH值为4.5时,对两种方法检出的结果比较,0.01〈P〈0.05,有明显差异性;当PH值为5.0~6.5时对两种方法检出的结果比较,P〈0.01,有极显著性差异;当PH值为7.0~8.5时对两种方法检出的结果比较,P〉0.05,无显著性差异。而肉眼血尿在PH值为4.5~8.5范围,两种方法检出结果一致。结论PH值在4.5~6.5时,对显微镜检查与干化学法检测尿液中的红细胞结果的影响较大;PH值在7.0-8.5时,对显微镜检查与干化学法检测尿红细胞结果的影响很小。PH值不影响肉眼血尿在显微镜检查与干化学法检测尿红细胞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