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后脑心综合征临床特点,并提出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内科2007年12月-2011年11月收治的243例老年急性脑血管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了解脑心综合征发生率及发生相关因素、临床特点。结果243例中脑他死202例(脑梗死组),脑出血41例(脑出血组),共发生脑心综合征102例,总发生率42.0%,脑梗死组心电引异常发生率39.1%,脑m血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5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2例中23例心电图也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均异常.脑心综合征心电图表现以ST-T改变最为突出,其次是心律失常。进一步分析显示脑血管病变部位在基底核、丘脑和脑干者更易发生脑心综合征。结论老年急性脑血管病后脑心综合征发生与脑血管病类型、部位有一定关系,发生机制可能与脑血管病直接或间接导致植物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和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1990年2月~1997年2月,我院共收住急性颅脑外伤1964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228例,占11.6%。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28例中男144例,女84例;年龄8个月~75岁,平均41.5岁。其中车祸伤104例,坠落伤66例,跌伤24例,砸击伤34例。1.2临床表现按GlasgonCamaScale(GCS)评分法,入院时GCS7~8分94例(41.2%),GCSS~6分66例(28.9%),GCS3~4分68例(29.8%);一侧瞳孔散大138例(60.5%),双侧瞳孔散大者16例(7.0%)。头颅CT所见:脑挫伤并脑内血肿92例(40.4%),脑挫伤并硬膜下血肿78例(34.2%),…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心综合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评价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5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缺血性脑卒中的病灶体积进行分型,将本组504例患者分为腔隙性脑梗死、大灶脑梗死2组,比较这2组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按照症状体征演进过程进行分型,将本组215例大灶脑梗死患者分为非进展性大灶梗死和进展性大灶梗死2组,比较这2组患者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根据脑缺血灶的解剖部位将患者分4组:脑干、皮层各叶、基底节区及小脑,比较各组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类型与脑心综合征发生率具有相关性,大灶脑梗死的脑心综合征发生率(76.74%)高于腔隙性脑梗死(5.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性大灶脑梗死的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87.72%)高于非进展性大灶脑梗死(7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病灶位于脑干的脑心综合征发生率(73.53%)高于缺血病灶位于大脑皮层各叶(48.99%)、基底节区(22.22%)及小脑(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心综合征与脑梗死类型和部位相关,脑心综合征提示脑梗死进展或累及脑干.  相似文献   

4.
颅脑损伤CT图像计分与临床GCS评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的CT图像计分与临床GCS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15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头颅层厚8mm、层距8mmCT连续平扫,测量CT图像计分及依据临床GCS标准进行GCS评分。结果依CT图像计分将颅脑损害分为轻型(≤5分)占43.3%(65例),中型(6-10分)占31.5%(47例),重型(≥11分)占25.3%(38例);依据GCS标准进行颅脑损伤评分为轻型(13-15分)占40.7%(65例),中型(9-12分)占33.3%(50例),重型(3-8分)占26%(39例)。颅脑损伤两种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颅脑损伤CT图像计分与临床GCS评分存在较好的一致性。CT图像计分能为颅脑损伤的临床病情评价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5.
脑—心综合征4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性脑血管病时约30%病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律失常。本组资料显示,77.2%(419/543)发生脑-心综合征。据分析与急性脑血管病后意识障碍程度、病变部位、血糖及电解质变化等因素相关。出血量大于60ml或/及破入脑室者脑心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增多。心电图改变类型,急性脑出血组以ST段、T波改变及窦性心动过速为主,脑梗死组主要以ST段及T波改变和窦性心动过缓比较明显,两组均可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并茂脑卒中后抑郁的起病规律及临床特点。方法:以2002—07/2004—08北京市丰台区右外医院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157例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24h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总分45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然后连续观察6个月,在此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精神状态的改变,定期应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进行筛查。住院期间由主管医师负责协助患者进行筛查,出院后随诊医师负责患者的随访,定期上门协助患者进行筛查,对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30分者采用17项版本的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测查(评分8~17分轻度抑郁;18—23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将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8分的患者作为抑郁组,其余编入对照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对比两组在性别比例、发病时间、缺血灶的部位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方面的差异。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157例患者均完成了6个月的观察,无失访者。①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22.9%(36/157)。②起病时间为脑卒中后11-40d,平均(22.43&;#177;7.2)d。③男性93例中发生抑郁17例(18%),女性64例中发生抑郁19例(30%),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x^2=14.53,P〈0.05)。④抑郁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7.54&;#177;9.32,18.57&;#177;12.46,t=4.31,P〈0.05)。⑤病变部位在脑左、右侧分布情况比较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与性别有关,女性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男性高,考虑与女性本身的性格因素有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脑卒中后抑郁呈正相关,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越重,抑郁发生率越高。没有明确证据显示大脑病灶发生在左右半球与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的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192例ACVD患者入院后作心电图(EKG)、心肌酶谱、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心综合征(BHS)发生率为28.1%,ACVD患者EKG改变占48%~75%,心肌酶谱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以脑出血最明显,可见ACVD患者极易产生脑心综合征。结论 ACVD患者加强心电监护,BHS发生与脑卒中类型及部位有关,预后较未合并BHS脑卒中患者差。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脑卒中直接或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脑心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以提高救治成功率.方法:对85例脑心综合征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GCS8分(n=39),5分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导致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具体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31例,出血性脑血管病52例。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中脑心综合征的发生率为18.78%,其中,出血性卒中发生脑心综合征的比例为33.33%,缺血性卒中患者为10.84%,急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最常见的部位依次是基底节、丘脑、脑干及小脑,缺血性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的心肌缺血(70.97%)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16.13%)明显高于出血性卒中患者(分别为28.85%和7.69%),心律失常发病比例(19.36%)低于出血性卒中患者(44.23%);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患者心肌酶谱改变比例达42.17%。结论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症状表现复杂,且预后较差,因此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能改善临床预后以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笔者通过对128例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的救治,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28例中,男98例,女3O例;年龄4~26岁,平均37.2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86例,打击伤14例,摔伤10例,其它伤18例。血肿类型:单纯硬膜外血肿24例(18.8%),硬膜外血肿加硬膜下血肿及脑挫裂伤11例(86%),单纯硬膜下血肿14例(10.9%),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58例(45.3%),脑内血肿伴脑挫裂伤17例(13.3%),脑内血肿伴脑室内出血4例(3.l%)。GCS计分:3~5分78例,死亡64例;6~8分50例,死亡19例。瞳孔改变:本组病人手术前一侧瞳孔散大者52例…  相似文献   

11.
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后循环缺血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比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危险因素,并进一步探究后循环缺血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48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后循环缺血病例13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结果后循环缺血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27.7%。13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124例经NRI证实为后循环脑梗死,9例患者为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皿发作。后循环脑梗死患者临床表现中占前3位的分别为偏身无力76例(61.3%),言语不清74例(59.7%),眩晕69例(55.6%);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临床表现前3位分别为眩晕9例(100.0%),共济失调7例(77.8%),眼震6例(66.7%);MR累及最常见为桥脑40.3%(50/124);危险因素中,占前3位的分别为动脉粥样硬化者102例(76.7%),高血压者99例(74.4%),高LDL者95例(71.4%);后循环脑梗死发病机制中最常见的为栓塞66例(53.2%),其中心脏来源35例,动脉来源31例。结论后循环缺血临床表现复杂,具有特征性临床表现可以对诊断有提示意义。头颅MRI可协助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2.
颅脑外伤急性期血清镁离子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外伤(ACI)患者血清镁离子浓度变化特点及其对脑细胞功能代谢的影响.方法 85例ACI患者,GCS>8分35例,GCS≤8分50例,测定血清镁离子浓度、钙离子浓度、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脑血氧饱和度.观察低镁血症患者一个月后GOS预后评分及外源性硫酸镁的临床疗效.结果 85例ACI患者血清镁离子浓度明显低于30例正常对照组患者,且降低程度与脑伤程度呈正相关;GCS≤8分者低镁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GCS>8分者;低镁血症患者其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对照组,GOS评分≤3分者明显多于对照组;24 h内给予硫酸镁能明显提高GOS评分.结论 镁离子浓度的降低直接参与了ACI时继发性脑损害,与伤情及预后密切相关.早期给予硫酸镁对脑组织有明确的保护作用,且它价廉、安全,来源丰富,故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夏为民  王穗暖  官卫 《中国综合临床》2005,21(12):1112-1113
目的 探讨弥散性脑损伤的发生机制、影像学表现、诊断与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例弥散性脑损伤患者的致伤原因、救治措施及预后。结果致伤原因多为交通伤及坠落伤;损伤类型多为弥散性轴索损伤、弥散性脑肿胀,可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和颅内血肿等。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145例(66.8%);死亡69例(31.8%),其中GCS≤5分的死亡患者为43例,占死亡总数的62.3%。结论弥散性脑损伤的诊断主要依靠典型临床表现与影像学表现。治疗上采取综合方法;及时手术解除脑受压,保持生命体征平稳,积极防治并发症,是患者获得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连续视频脑电监测对急性脑梗死并发癫痫样放电和临床发作患者的应用价值,分析脑梗死部位与癫痫发作的关系。方法对259例重症急性幕上脑梗死患者进行连续视频脑电监测,记录脑电图显示癫痫样放电和临床发作的类型、时间,详细记录患者头颅CT和(或)MRI显示的脑梗死部位,记录患者入院时年龄、性别、既往史及NIHSS评分。结果259例中227例(88%,227/259)脑电图监测异常,一侧半球慢波化94例,局灶改变99例,慢波伴有痫样放电34例。早期癫痫发作12例,其中3例脑梗死以癫痫发作起病,9例为脑梗死后1周内发病。12例患者中,10例为强直一阵挛发作,2例为局灶性发作。12例临床发作患者中有9例监测到癫痫样放电脑电波。25例患者监测到痫样放电而无临床发作。脑梗死部位与癫痫样放电之间的关系显示,分水岭梗死组较皮层和(或)皮层下同时部分受累组、皮层和(或)皮层下同时完全受累组癫痫发病率明显增高(29.0%、13.4%、9.0%,P值分别为:0.03、0.01)。结论连续脑电监测能够早期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癫痫和癫痫样放电,为预防性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中心疝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方法对37例sTBI并发脑中心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患者预后良好者17例,预后不佳者20例。与预后有关的诸临床因素中,GCS评分、临床分期、治疗方式的结果具有显著差异。GCS评分3—5分、临床分期中的中脑-桥脑上部期、脑桥下部-延髓上部期及延髓期和非手术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熟悉脑中心疝的临床特征,重视影像学检查结果,才能迅速正确诊断;间脑期及时手术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卒中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为今后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急性卒中后应激性溃疡的高危因素调查量表对江苏省人民医院2003年7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2 200例急性卒中住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疾病性质、病变部位、患者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评价、阿司匹林使用情况、急性卒中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消化道出血出现时间、出血持续时间、急性卒中预防性用药情况、出血后的治疗方法、急性卒中并发症的情况等.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本调查有效病例2030例,并发应激性溃疡126例,发生率为6.21%.其中:1)男性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6.85%比5.47%,P<0.05),年龄>60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60岁(7.41%比4.46%,P<0.05);2)病变性质以脑出血患者发生率最高(9.35%),显著高于其他性质的病变患者(P<0.05);3)病变位于脑干的患者发生率为10.10%,位于小脑的患者发生率为7.69%,均显著高于其他病变部位的患者(P<0.05);4)GCS评分越低其发生率越高(P<0.05);5)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用药≥90d的患者发生率显著高于<90 d者(P<0.05).结论 急性卒中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高危因素为:男性、年龄>60岁、病变性质为脑出血、病变位于脑干或小脑、GCS评分<10分及预防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120例ACVD病人入院后做心电图(EKG)、心肌酶谱检查,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CVD病人EKG改变率为61.29%~87.09%,心肌酶谱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以脑出血最明显。[结论]应加强对ACVD病人心功能监护,积极治疗脑心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多系统器官衰竭(MSOF)的主要临床特征和预防治疗的对策。方法对586例单纯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各器官功能进行监测。结果全组发生MSOF45例,发生率7.68%,其临床特征①常出现在伤后3~7天,本组37例,占82.2%,病情复杂,容易忽视,本组有7例未能及时发现,占15.6%;②最早最多见的临床表现为呼吸衰竭,本组41例,占91.1%;③既往有疾病的器官发生率高为69%;④颅脑损伤越重.GCS评分越低,MSOF发生率越高,本组GCS6~8分者MSOF发生率为3.4%,3~5分者发生率为8.1%,脑疝者发生率为10.4%;⑤脑实质损伤多见,本组41例占91.1%,预后差、死亡率高,本组死亡31例,病死率为68%。结论早期开颅手术,解除颅内高压,控制肺部感染,密切监测各器官功能,加强对器官功能的支持,可降低MSO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临床上重度颅脑损伤后出现钠代谢失衡情况并不少见,但对钠代谢紊乱的特点与预后的因果关系报道较少,本科自1995年6月~1997年6月对284例GCS<8分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血清钠监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284例患者符合下列条件(1)成年(>16岁)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伤后6h内人院的本院首治病例;(2)生存期大于一周,有完整资料者;(3)伤前无肾功能异常、无糖尿病者.男性199例,女性85例,平均年龄32.3岁,其中GCS6~8分212例;GCS<5分72例;受伤原因以交通事故、坠落及跌伤居多。全部都是经一次以上C…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分析了350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语言障碍情况。方法对有语言障碍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汉语失语症检查法”(草案)进行语言的检查。结果因多发性脑梗死或桥、延部梗死所致的球麻痹型语言障碍100例,脑干或小脑梗死所致的小脑语言40例,各类型失语症210例(其中外侧裂周失语71例(33.8%),分水岭区失语60例(28.6%),完全性失语31例(14.8%),命名性失语8例(3.8%),皮层下失语40例(19%)。CT(MRI)显示患者的病灶与失语类型相符合者195例(92.9%)。结论语言障碍与CT(MRI)显示的梗死灶及脑梗死部位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