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动脉内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历史与现状,溶栓治疗时机,临床研究进展包括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技术、用药、并发症、疗效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回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动静脉联合溶栓(IV/IA)与动脉溶栓(IA)治疗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风险.方法 46例符合溶栓适应证且无禁忌证的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接受IV/IA(24例)或IA(22例)治疗,评估不同方法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早期临床改善率、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较好转归率及病死率.结果 IV/IA组从发病到接...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动脉溶栓治疗的影响因素,为动脉内溶栓治疗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回顾我中心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内溶栓治疗住院病例,采集患者病史、起病过程的特点、发病与动脉溶栓的间隔时间、有无出血、是否死亡以及治疗之后(包括治疗后即刻、治疗后24 h)患者主要神经功能的变化过程,我们所选用的神经功能包括肌力、眼震及意识水平.脑血管造影回顾则采集动脉溶栓前后DSA血管形态的异常发现及变化,以及尿激酶用量.此后对上述指标进行整理,统计学处理.结果 本组患者,平均溶栓时间为5.8(5.8±3.3)h;DSA资料丢失20例,造影阴性率为14.7%,血管再通率(部分及完全再通)为36.2%,溶栓后早期(<24 h)症状加重24例(27.3%).起病后6 h内接受动脉内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治疗后24 h内加重率为31.7%,与6 h以上接受治疗者相比(18.5%)有明显差异(P=0.01);而与年龄、起病特点、溶栓后神经功能评分及血管造影结果及血管再通率间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在不分辨前后循环所有患者群体内,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的动脉溶栓时间窗可以延长至6 h,却面临更高的早期加重率.所以对于早期加重的原因揭示及有效处理,可以改善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窗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288例脑梗塞患者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h以内溶栓者76例,6~24h溶栓者212例。统计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90d后预后情况。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血管闭塞245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闭塞173例,椎基底动脉(VBA)闭塞72例;溶栓后再通分别为112例、38例。治疗后90d恢复良好者180例,预后差108例。颅内出血2例。不同治疗时间2组患者治疗后90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0.35%和71.43%,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7.86%和59.26%,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8min和73min。结论动脉溶栓治疗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时间窗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时间窗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时间窗选择与疗效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245例脑梗死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在发病后6 h以内溶栓者56例,6~24 h溶栓者189例.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和90天预后.结果 脑血管造影发现颈内动脉(ICA)系统闭塞173例,椎基底动脉(VBA)系统闭塞72例;溶栓后ICA系统再通113例,VBA系统再通37例.治疗后90天预后好者180例,预后差者65例.溶栓后颅内出血12例.6 h内组和6~24 h组患者血管内溶栓治疗后90天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0.35 %(45/56)和71.43 %(135/189),血管再通率分别为66.07%(37/56)和59.79%(113/189),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7 min和73 min.结论 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可以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 h作为动脉内溶栓治疗标准不够全面,应当根据病情适当放宽动脉内溶栓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6.
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的动脉内溶栓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报道和评价动脉内溶栓对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1998年5月以来临床诊断的急性期缺血性脑梗塞患者9例(男8例,女1例),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年龄在47~80岁之间,溶栓方法为将80IU位尿激酶溶于80ml5生理盐水内,在1h以内经导管缓慢注入,病人病情在入院时、灌注后24h、1周、3月内由神经科医生以欧洲中风评分法(ESS)综合评价。结果:溶栓治疗后3例血管得以再通,所有病人  相似文献   

7.
超选择性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评价动脉内灌注尿激酶(UK)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疗效。材料与方法:在DSA机下生动脉内插管灌注UK治疗2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平均发病时间18.9小时,UK用量为3-9.5×10^5IU,灌注时间持续30-60分钟。结果:10例患者即刻完全再通,其中1例术后1天重新闭塞。9例部分再通,3例未通。13例脑血栓形成患者中8例完全再通,而9例脑梗塞患者仅2例完全再通,前者再通率高于后者。临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时间的动脉内溶栓治疗效果,探讨影响治疗时间窗的因素.方法 54例脑梗死患者均在CT检查及血管造影基础上接受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其中在6 h以内溶栓者42例,6~24 h溶检者12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血管再通率和神经功能缺失积分差值.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8.1%和75.0%,显效率分别为71.4%和50.0%, 管再通率分别为69.0%和50.0%,血管再通中位时间分别为68和73min.结论 动脉内溶检时间窗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仅以发病时间不超过6 h作为治疗标准是不够全面的,应当根据病情合理放宽溶栓的时间窗,最大限度降低患者的病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10.
急诊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目的 观察急诊动脉内溶栓(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IAT)治疗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对25例发病在6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行IAT治疗。血管再通程度根据“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标准”(TIMI)分类。临床结果评价在溶栓后30d进行,根据改良的Rank分数(MRS)分为好结果(MRS0-3)、差结果(MRS4-6)两类。结果 溶栓前18例(72%)患者为TIMI0-1,7例(28%)为TIMI2。溶栓后13例(72%)患者部分/完全再通,5例(28%)未再通。18例患者(72%)为好结果,7例(28%)为差结果,其中4例死亡。发生症状性脑出血4例(16%)。结论 急诊动脉溶栓是可行安全的,溶栓前侧支循环、再通及溶栓后24h神经学检查上的提高(NI)与好结果密切相关,无再通与脑出血及死亡密切相关。提高动脉内溶栓临床效果的关键在于提高再通率。  相似文献   

11.
临床溶栓治疗技术的开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像学检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溶栓治疗在发病3—6h内进行,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多层螺旋CT可在较短时间内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CT平扫、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的综合影像评价,获得多方面的信息,以指导临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栓塞直接征象与溶栓效果的对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陈广  马大庆  贺文  何青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0):1069-107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 (MDCTPA)中肺动脉栓塞 (PE)直接征象与内科溶栓治疗效果的联系。方法 对比分析 2 8例PE患者于溶栓前后MDCTPA的影像表现 ,依据MDCTPA表现具体分型为 :Ⅰ型 :管腔中心充盈缺损。Ⅱ型 :附壁充盈缺损并凸向腔内。Ⅲ型 :附壁充盈缺损并凹向腔内。Ⅳ型 :血管分支没有增强。结果  2 8例PE影像资料中 ,受累肺动脉共计 93支 ,可分析的受累肺动脉分支 (2~ 4级 )共 74支。统计提示Ⅲ型栓塞表现的内科溶栓抗凝治疗效果 (2 3% ,5 / 2 2支 )显著差于Ⅰ型 (95 % ,19/ 2 0支 )与Ⅱ型 (77% ,2 0 / 2 6支 )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χ2 值分别为 2 2 344和14 0 2 5 ,P值均P <0 0 1)。结论 MDCTPA对肺动脉栓塞影像表现的精细显示 ,能够对内科溶栓抗凝治疗效果进行预测 ,有助于制定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临床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2月我院收治的48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发病6 h内行rt-PA溶栓治疗。应用动脉闭塞评分评价溶栓效果,根据溶栓效果将患者分为有效组(A组)与无效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收缩压、甲状腺激素T3水平、发病至治疗时间(OTT)、心源性卒中例数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t-PA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A组患者血糖、收缩压、甲状腺激素T3水平、OTT及NIHSS评分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卒中比例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OTT与溶栓效果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076与-0.083,P均<0.05);甲状腺激素T3水平与溶栓效果呈正相关(r=0.037,P<0.05)。A组患者治疗后24 h神经功能恢复良好比例及7 d转归良好比例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IHSS评分、甲状腺激素T3水平及OTT是rt-PA溶栓治疗AIS的独立影响因素,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我国脑血管病死亡率仅次于肿瘤.随着介入器材及技术的发展,经动脉溶栓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脑卒中取得较好的疗效,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正确理解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造影表现在介入治疗及疗效评价方面有重要意义.神经介入医师不仅要有娴熟的导管技术,还应熟悉神经血管解剖、病理状况下的血流动力学改变、Willis环及其他重要侧支血管的解剖及其代偿作用.如果梗死发生在较细小的血管,常需要观察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才能作出正确诊断.病变部位及侧支循环的状况也影响到梗死面积的大小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延长急性脑缺血溶栓时间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尝试人体白蛋白、硫酸镁与溶栓联合应用延长脑缺血溶栓治疗时间窗的可能性和可靠性.方法 利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对建立的MCAO模型按照神经功能损害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评分≥3,应用随机数据表法进行随机分组:A组为缺血3 h后溶栓(8只);B组为缺血6 h后溶栓(8只);C组为缺血3 h后神经保护药物干预后溶栓(8只);D组为缺血6 h后神经保护药物干预后溶栓(8只).溶栓治疗是在脑缺血的不同时间把线栓拔出后以尿激酶2500 u稀释后自股静脉缓慢注入.神经保护药物干预,即在线栓拔出前0.5 h, 将5%硫酸镁溶液,按照500 mg/kg体重的用量自腹腔注射;然后再自股静脉缓慢注入20%人体白蛋白2 ml,15 min内注射完.分别对脑缺血MCAO模型3 h或6 h治疗前、治疗后3 h、治疗后2 d和9 d分别行MRI检查.在DWI和T2WI图像上观测梗死灶的变化,T2WI图像上测量梗死灶大小,采用PWI测量梗死中心区(即DWI上高信号中心,gs)、梗死边缘区(DWI上高信号边缘)、皮质区(pz)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重点测量相对脑血流量(rCBV)、信号强度时间曲线的相对上升斜率(rMSI).最后一次MRI检查结束后行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检测MMP-2的表达、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查(LCMS).结果 B组溶栓后,DWI上高信号中心(gs)、pz 及pbra区的rCBV均有进一步的提高.gs区的升高,达对侧的240%,同时伴有gs区的rMSI进一步下降,提示gs的过度灌注,伴有对比剂的大量漏出.与脑缺血3 h溶栓治疗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D组治疗后3 h,gs、pbra区的rCBV稍下降,pz区rCBV稍升高,与B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gs和pz区rMSI缓慢上升,pbra区缓慢下降,与B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D组治疗后9 d随访, gs、和pz区的rCBV降低,pbra区的rCBV稍降低,与D组治疗后3 h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gs、pbra区和pz区rMSI于治疗后9 d缩短至对侧的40%~60%,与治疗后3 h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时梗死的体积也缩小,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较脑缺血后6 h单纯溶栓,人体白蛋白和硫酸镁干预后MMP-2表达降低,神经元损害减轻,星形胶质细胞的形态有恢复,足板空泡化减弱;FITC-albumin结果示少量脑血管扩张pbra区和PZ区脑血管充盈,荧光物质渗出程度减弱.结论 MRI的rCBV和rMSI是反映脑微循环灌注和血脑屏障的可靠指标.在人体白蛋白和硫酸镁的干预下,通过改善脑缺血后脑动脉的调节能力,降低MMP-2在局部的表达而降低BBB的通透性,提高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对缺血的耐受性,对脑缺血超过3 h溶栓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Lee JY  Kim SH  Lee MS  Park SH  Lee SS 《Neuroradiology》2008,50(5):391-396
Introduction We sought to determine whether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T Scores (ASPECTS) derived from baseline noncontrast CT (NCCT) and perfusion CT (CTP) imaging maps can predict clinical outcome after recanalization therapy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territory and whether changes in the ASPECTS from baseline to 24 h after recanalization therapy can help predict clinical outcome.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of the MCA territory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 or abciximab within 6 h of symptom onset. We performed NCCT and CTP before and 24 h after intravenous t-PA or abciximab treatment and determined the ASPECTS and the changes in the ASPECTS from baseline to 24 h. A favorable outcome was defined as a modified Rankin scale score of 0 or 1 at 3 months. Results During the 18-month study period 44 patients were studied. In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 ASPECTS (OR 1.80, 95% CI 1.10 to 2.93) at baseline and the increase in cerebral blood flow (CBF) ASPECTS (OR 1.68, 95% CI 1.13 to 2.50) from baseline to 24 h were associated with a favorable outcome. The cutoff values for a favorable outcome using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 were 8 and 1, respectively. When the CBV ASPECTS at baseline was 8 or more, its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only 58.1%. When the CBV ASPECTS at baseline was 8 or more and the increase in CBF ASPECTS from baseline to 24 h was 1 or more, the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100% and the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74.2%. Conclusion The CBV ASPECTS derived from baseline CTP maps was found to be predictive of a favorable outcome, but its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was suboptimal. The change in the CBF ASPECTS from baseline to 24 h after treatment was helpful in predicting outcom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微导管自体动脉血转流技术在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6例发病6 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治疗过程中,采用经微导管自体动脉血转流技术.在常规动脉溶栓开始前,将微导管通过血栓,经穿刺部位抽取股动脉血20 ml,经微导管于2 min内将其注入闭塞远端血管内,然后进行常规动脉溶栓操作.常规动脉溶栓与动脉血灌注每30 min交替1次.结果 溶栓术中动脉血转流1~5次,平均3次,每例患者转流操作所用时间平均为(8.0±3.2)min.6例患者动脉溶栓均再通,1例术后出现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90 d,生活状态优4例、良2例.结论 经微导管自体动脉血转流技术,不干扰常规溶栓操作,未明显延长手术时间,可能对保护缺血脑组织具有一定作用,在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中可予应用.  相似文献   

18.
脑梗死黏附分子表达与溶栓治疗时间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联合抗黏附分子抗体治疗对大鼠缺血性脑梗死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探讨溶栓治疗时间窗。方法 将 85只血栓栓塞性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随机分成A、B两组。再将每组随机分成 3个亚组。A组研究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黏附分子 (intercellularadhensionmolecule 1,ICAM 1)表达的动态变化。B组通过观察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功能缺陷、体重下降、MRI上长T2 病变体积变化及缺血脑组织内ICAM 1和ICAM 1配体 (Mac 1)表达情况 ,比较尿激酶联合抗ICAM 1抗体治疗 (简称联合溶栓治疗 )与单纯尿激酶治疗 (简称单纯溶栓治疗 )的疗效。结果 缺血 30min ,再灌注 2 4h ,ICAM 1表达开始增加。ICAM 1表达到达高峰的缺血时间为 3h。每个缺血时间点内 ,ICAM 1表达到达高峰的再灌注时间是 48h。缺血 1h ,单纯溶栓治疗可减轻缺血脑组织内ICAM 1表达 (阳性血管数为 84± 16比 178± 35 ,P <0 0 5 )。而缺血 6h ,单纯溶栓治疗则增加ICAM 1表达 (阳性血管数为 490± 74比 32 8± 46 ,P <0 0 1)。与单纯溶栓治疗组相比 ,联合溶栓治疗组大鼠缺血 6h后 ,MRI上长T2 体积缩小 [(2 6 0± 2 5 ) %比 (38 6± 3 5 ) % ,P <0 0 5 ],体重下降 [(12 2±1 3) %比 (18 2± 1 5 ) % ,P <0 0 5 ]、ICAM 1(阳性血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模式CT对评估缺血性卒中患者血脑屏障完整性和侧支循环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确诊为缺血性卒中的患者76例,行多模式CT检查,包括CT平扫(NCCT)、CT灌注成像(CTP)及CT血管成像(CTA)等模式.分析灌注范围的分布并绘制感兴趣区(ROI),测定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