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祖国医学实践证明,头面部刺镇痛和针刺治病效果显著;近年来开展的头面部针剌麻醉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神经解剖学记载,颜面部痛、温觉是经三叉神经传入到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电生理学研究表明:在此核的尾段可记录到“痛”细胞放电.可见,三叉神经和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  相似文献   

2.
哺乳类动物的三叉神经脊束核有相似的形态结构。其尾侧与颈段脊髓后角尖端灰质相连续。根据细胞构筑的特点,该核可分为尾侧脊束核、极间脊束核和咀侧脊束核。家兔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只包括咀侧与尾侧两部分。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又分为带状亚核、胶状质亚核和巨细胞亚核,它们分别与脊髓后角灰质的RexedⅠ、Ⅱ和ⅢⅣ层相当。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主要与头面部的痛、温觉有关,并参与了头面部的针刺镇痛过程。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接受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脑干网状结构、中缝大核、兰斑、大脑皮质和脊髓的传入纤维。该核的传出纤维投射至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及板内核、内侧膝状体、脑干网状结构、某些脑神经核(孤束核、三叉神经感觉主核、前庭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疑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和动眼神经核)、非脑神经核(中缝大核、中脑顶盖与中央灰质、楔核、楔外核和内侧橄榄副核等)和上颈段脊髓。三叉神经传入纤维及其尾侧脊束核与中枢内的许多核团发生联系,并在那里与来源于不同部位的躯体或内脏的传入纤维发生会聚,这种直接的会聚可能为颜面部针刺冲动与来自躯体或内脏的痛冲动在同一部位相互作用提供了解剖学基础。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与脊髓、巨细胞网状核、中缝大核和丘脑板内核的纤维联系可能为颜面部针刺镇痛以及颜面部针刺麻醉能进行身体其他部位手术提供了神经学基础。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与巨细胞网状核、孤束核和延髓背外侧网状结构的纤维联系可能为颜面部针刺抑制内脏痛和内脏牵拉反应提供了解剖学基础,这对支持体表内脏相关学说也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正> 祖国的医学实践表明,针刺头面部穴位有明显的镇痛效应,且可用于治疗某些疾思。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资料证明,针刺颜面部穴位既能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又能抑制内脏牵拉反应;头面部针刺麻醉还能作远隔部位的手术。神经解剖学记载:颜面部痛觉是由三叉神经传入到三叉神经脊束核的。脊束核的尾段内可记录出“痛”细胞放电,这就更加说明三叉神经及其尾侧脊束核与颜面部痛觉有关。  相似文献   

4.
神经系统的外周部分包括脊神经和植物神经两大部分,迄今对于针刺镇痛原理有关神经因素方面的研究,都比较注意脊神经的影响,而对交感神经阐述不多。本文报告家兔在左腰交感神经切除前后针刺足三里时鼻尖痛阈的变化,初步探讨交感神经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方法1.应用改良的直流电—钾离子透入法进行测痛。无关电极为阴极,面积约为6×4厘米,包以盐水纱布,放在实验兔的双后肢(家  相似文献   

5.
毕竟  张昆 《针刺研究》1996,21(3):42-45
电针持续刺激相当于“四白”穴区的眶下神经30分钟后,定量地研究了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胶状质内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如下:轴突终末内突触小泡聚集于突触前膜附近,数量减少;突触后膜增厚;线粒体增多。这些改变即可能是针刺镇痛效果的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6.
鉴于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既与颜面部痛觉又与颜面部的针刺镇痛有关这一事实,我们观察了家兔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细胞形态特点,以其为今后深入开展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提供一些形态学的资料。本实验用正常家兔五只,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切片厚25~30微米,硫瑾染色。在镜下观察了各类神经元的形态特点,并测量了细胞的大小。参照家兔菱脑细胞构筑图谱,进行观察和描述。实验结果:家兔的三叉神经脊束核向尾侧与上颈段脊髓后角灰质相连续,向嘴侧与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相连续。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细胞形状  相似文献   

7.
8.
方法:在乌拉坦麻醉下的成熟大鼠(n=13)颊区(一侧)采用不锈钢丝施行反射诱发刺激(电刺激)以诱发开口反射。刺激强度为反射阈值的2倍,反射由二腹肌通过反射性肌电图导出并记录。试验大鼠分成二组:一组只进行30分钟的反射诱发刺激(0.2Hz),另一组是配合先行刺激(数十毫秒前在远端先施行电刺激,这里指对坐骨神经或前掌)进行30分钟的反射诱发刺激。刺激1小时后作灌流固定,以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相似文献   

9.
尾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正> 在传统概念中,尾核属于锥体外系,参与机体运动的调节。然而近三十余年来对尾核的研究逐渐深入,从形态、生理、生化和药理等方面提供了不少资料,表明它与行为植物性机能以及感觉机能有关。针刺镇痛原理研究的开展,进一步积累了尾核参与痛觉调制的资料,提出了它在针刺镇痛中的主要作用。本文将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四白穴针刺效应的传入途径。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成空白组、假手术组、辣椒素组、溶媒组、电针"四白"穴+辣椒素组、电针"四白"穴+溶媒组。游离一侧眶下神经,辣椒素组将浸泡有1.5%辣椒素的棉条包绕在眶下神经上。溶媒组用浸泡在溶媒中的棉条包绕在眶下神经上。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cSTN)的c-fos表达。结果:空白组在cSTN各层可见到零星、散在的阳性细胞。溶媒组、辣椒素组以及假手术组cSTN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空白组相似。电针"四白"穴+溶媒组c-fos在cSTN内主要集中在浅层(Ⅰ-Ⅱ层),其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多于其余各组(P<0.01);cSTN的深层(Ⅲ-Ⅳ层)c-fos数量多于空白组、溶媒组和假手术组(P<0.01,P<0.05,P<0.05)。电针"四白"穴+辣椒素组cSTN的Ⅰ-Ⅱ板层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电针"四白"穴+溶媒组相比明显减少(P<0.01),但cSTN的Ⅲ-Ⅳ板层的c-fos阳性细胞数与电针"四白"穴+溶媒组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纤维可能是四白穴针刺效应(调节胃功能活动)的主要传入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家兔在左腰交感神经切除前后,针刺“足三里”穴时鼻尖痛阈的变化的自身实验观察到:家兔在左腰交感神经切除前针刺“足三里”痛阀是明显升高的;在切除左腰交感神经后,再针刺“足三里”痛阈则明显降低,两者经统计学的处理、有非常显  相似文献   

12.
13.
观察到针刺“合谷”后32个TNC伤害性反应神经元中26例发放增加,P<0.01;31例伤害性反应抑制,P<0.01。在14个TNC神经元上比较了针刺“合谷”与ENK微量注入PAG后的影响:针刺后12例发放增加,P<0.05,而伤害性反应均抑制,P<0.01。ENK注入PAG后,12例发放不变;伤害性反应均抑制,P<0.01。在9个TNC神经元上观察比较:针刺后6例发放增加,2例减少,1例不变;伤害性反应8例抑制,P=0.05。ENK注入PGC后,5例发放不变,3例增加,1例减少;伤害性反应均抑制,P< 0.01。注入纳洛酮后可翻转针刺和ENK注入后的效应。结果表明针刺与ENK注入对TNC神经元伤害性反应有类似抑制效应,针刺还能激活了NC神经元使发放增加。提示针刺“合谷”缓解三叉神经痛的机制可能通过激活与7NC有关的鸦片镇痛调节的脑干结构PAG、PGC等;此外针刺信息也可激活TNC神经元发挥其抗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 唇、鼻针的针感是通过三叉神经传入的。痛觉生理机能的变化必然是以物质变化为基础的。本实验试图通过电镜的观察得到组织学的证椐。方法选用健康小白鼠21只,体重在25克左右。随机分为对照组组实验组。对照组不进针,但同样固定在鼠台上,条件与实验组同;实验组根据针刺镇痛效果又分为痛阈提高组和无效组。进针部位相当于人中、承桨两穴,用DZ-62电针机通电15分钟,起伏波形。测痛系用幅射热照射小鼠尾巴,根椐  相似文献   

15.
徐卫东  刘乡 《针刺研究》1995,20(1):24-30
细胞外记录大鼠三叉神经脊束尾侧核会聚神经元对同侧鼻颊部伤害性与非伤害性刺激的反应。用高低两种强度分别电针同属足阳明胃经但属不同神经支配的穴位“下关”和“足三里”。结果表明,低强度电针只有同属三叉神经支配的“下关”穴对伤害性反应有显著抑制作用,而“足三里”无此效应。但高强度电针无论是“下关”还是远节段腓总神经支配的“足三里”穴均产生明显的镇痛效应。表明低强度电针镇痛作用部位的局限性即穴位特异性,而高强度电针镇痛作用范围广泛即镇痛作用的广泛性。这一结果为针刺治疗不同部位痛症的穴位、手法和刺激量的选择提供科学实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外关""阳陵泉"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脑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三叉神经脊束核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第8日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针刺组和西药组于造模前7d及造模后30min分别针刺双侧"风池""外关""阳陵泉"及灌胃盐酸氟桂利嗪溶液,每日1次,连续8 d。观察大鼠造模前后行为学变化及50%缩足阈值,干预结束后,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干IL-6、TNF-α表达,RT-qPCR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m 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增加(P<0.01),50%缩足阈值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干IL-6、TNF-α阳性细胞及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脑干IL-6、TNF-α阳性细胞及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针刺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外关""阳陵泉"可降低偏头痛大鼠脑干IL-6、TNF-α及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针麻临床实践表明,情绪对针麻效果有一定的影响,针刺镇痛效应也可表现在针刺使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减弱,在边缘系统中海马与情绪有一定的关系。近年来国内针麻原理研究的不少结果表明,中缝核、兰斑在针刺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也有工作证明中缝背核、兰斑向海马背侧的纤维投  相似文献   

18.
<正> 临床实践和实验性研究表明:颜面部针刺具有镇痛、抑制内脏牵拉反应和调整内脏功能等特点.当切断和封闭三叉神经(第二支)时,此类效应明显减弱或消失,它提示颜面部针刺镇痛和调整内脏效应是通过三叉神经传入中枢的.文献记载,颜面部痛觉与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有关。我们也曾部分损坏家兔的三叉神经尾侧脊束核,观察过在此核损坏前、后的针刺镇痛效应和内脏调整效应,结果显示:颜面部针刺镇痛和针刺对内脏调整效应有可能通过不同途径传至不同的中枢部位.因而,进一步研究三叉神经一级传入纤  相似文献   

19.
基于针刺镇痛的针刺作用特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静子  郭义 《吉林中医药》2010,30(4):326-327
从针刺镇痛的特点出发,分析针刺作用的基本特点,认为针刺具有整体调节、双向调节、品质调节、自限调节的特点,这对认识针灸作用规律,更好地使用针灸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针刺麻醉在临床应用比较广泛。为探讨针麻镇痛的原理,我们实验观察大脑皮层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实验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针刺后对大脑皮层诱发电位的影响;二是观察去掉大脑皮层后对针刺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我们先后用58只健康家兔(体重在1.8~3公斤),18头健康驴(75~150公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前的手术准备在药麻下进行(家兔按0.8~1克/公斤静注20%乌拉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