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MSCT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活检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的临床和CT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讨论。结果 CT表现为两肺散在分布的大小不等的圆形、类圆形薄壁含气透亮影,其中两肺中下野分布的病灶明显较上肺野多,病灶大小从1.0mm~3.0cm不等,囊壁厚度2mm,并可见血管影走行在囊壁内。其中1例合并有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肺淋巴管肌瘤病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是诊断该疾病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肺淋巴管肌瘤病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多层螺旋CT(MSCT)的影像特点,旨在探讨其对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影像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PLAM的胸部影像表现,包括常规扫描、横轴面薄层重组和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图像。结果:12例成年女性患者胸部MSCT典型征象为:双肺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囊腔影,常规层厚图像显示囊腔影的径线5~30mm,较小的囊腔影不能显示明确的薄壁。薄层重组和MPR图像可明确显示囊腔壁,壁厚<2mm,囊壁可见散在的血管断面影和血管穿插其中。气胸5例,乳糜胸3例,1例合并前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MSCT薄层重组和冠状面、矢状面MPR对该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是判断病变进展及预后的有效指标。必要时需行肺活检,以明确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的胸腹部CT影像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为LAM患者的胸腹部CT表现.结果 8 例胸部CT均有异常表现:为两肺散在或弥漫分布囊腔影,大小2~20 mm,囊壁薄而清晰,并且大多数囊腔间肺实质正常;3 例并肺大泡形成;1 例出现气胸;3 例出现胸腔积液.8 例均行腹部CT检查,4例有异常表现: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4 例,其中1 例并腹膜后多发淋巴管肌瘤、腹膜后及盆腹腔积液,1 例并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结论 LAM 胸腹部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即两肺散在或弥漫分布的大小在0.2~2.0 cm的囊腔影,伴或不伴腹部错构瘤、淋巴管肌瘤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CT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CT表现.结果: 4例均行胸部常规CT及HRCT扫描,其中1例行腹部CT扫描. 常规胸部CT均可见两肺密度减低,偶见囊状影,相应水平HRCT清晰显示全肺囊状影,无分布差异.随病程进展,囊状影数目增多,部分融合成肺大泡或气胸.1例伴右肾错构瘤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随访3年腹部病灶无明显改变.结论: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部改变,CT常规扫描表现为两肺密度减低、体积增大,HRCT能清晰显示呈特征性的两肺广泛分布的囊状影,其出现率100 %,合并肺外表现不少见.  相似文献   

5.
葛全序   《放射学实践》2012,27(10):1079-1081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的HRCT表现,提高对该病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的HRCT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均见双肺均匀弥漫分布的直径1~55mm薄壁囊状影,囊壁厚度从无法测量至2mm,囊腔间可见正常肺组织。2例伴小叶间隔增厚;1例伴磨玻璃影;2例伴气胸,其中1例为液气胸。结论:HRCT对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多层螺旋CT影像诊断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多层螺旋CT(MSCT)常规层厚和薄层重组图像特征的分析,探讨其对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影像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经肺组织活检病理证实的PLAM4例,均为女性,年龄28~62岁;采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常规扫描层厚10mm,探测器开放1.25mm×8,横轴面薄层重组和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图像层厚1.3mm。结果双肺弥漫分布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囊腔影,常规层厚图像显示囊腔影的径线2~35mm,较小的囊腔影不能显示明确的薄壁,薄层重组和MPR图像显示囊腔影薄壁明确,壁厚<2mm,囊壁上明确可见散在的血管断面影和血管穿插其中。1例伴有右侧胸膜腔少量积液,4例均不伴有其他部位淋巴管肌瘤改变。结论MSCT常规层厚图像发现可疑囊性病变,需进行薄层重组和MPR,对于弥漫分布的,厚度<2mm的薄壁囊肿,其囊壁内见到小血管穿插其中,应高度怀疑PLAM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肺淋巴管肌瘤病的认识。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6例,均行常规CT和HRCT扫描。结合国内文献病例,对该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例均为女性,年龄35~60岁,平均41岁;就诊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且呈进行性加重。在常规扫描上见两肺广泛分布小透亮影及囊状影,分布均匀,囊壁较模糊。HRCT上表现为均匀清楚薄壁小囊腔,囊腔直径几毫米至20 mm,壁厚1~2 mm,囊气腔被正常肺组织环绕,病变分布无明显上下野、外周或中央差异。结论:肺淋巴管肌瘤病是一种罕见的以细支气管周围血管平滑肌异常增生为特征的疾病,HRCT具有较特征性的表现,是本病主要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淋巴管肌瘤病(LAM)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LAM胸部X线平片、HRCT,腹部CT和直接淋巴管造影(DLG)及DLG后胸腹部CT扫描等影像资料。结果 15例中,X线胸片上未见异常1例,双肺纹理增多3例,弥漫性小蜂窝状影或网格状影11例,气胸2例,胸腔积液14例。胸部常规CT和HRCT扫描显示15例均具有典型LAM表现,均可见两肺散在囊状影或广泛密布的囊状影。按Avila等肺部疾病程度分级标准: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7例。腹部CT显示14例在腹膜后、盆腔可见囊性淋巴管瘤9例,淋巴管肌瘤13例,二者共同存在7例,并发肝脏脂肪瘤和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脏小错构瘤及子宫肌瘤各1例。DLG检查,除1例淋巴管梗阻部位在腰3水平外,其余14例均可见胸导管不同程度的狭窄、梗阻及颈干和(或)锁骨下干和(或)支气管纵隔干淋巴管反流。DLG术后CT,除3例未显示胸导管出口梗阻外,其余12例显示胸导管出口梗阻情况与DLG基本一致。结论 HRCT对肺淋巴管肌瘤(PLAM)的诊断具有特征性价值,CT可发现腹部LAM,DLG和DLG后MSCT对因LAM引起的胸导管或淋巴管干梗阻部位的显示具有价值,可为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肺淋巴管肌瘤病的CT表现(附5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肺淋巴管肌瘤病CT表现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资料与方法 对5例经病理证实的肺淋巴管肌瘤病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胸部常规CT及HRCT扫描;其中1例行腹部CT扫描。结果 常规胸部CT见两肺密度减低,偶见囊状影,相应水平HRCT清晰显示全肺囊状影,无分布差异。随病程进展,囊状影数目增多,部分融合成肺大泡或气胸。1例伴右肾错构瘤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随访3年腹部病灶无明显改变。结论 常规CT可显示肺淋巴管肌瘤病部分肺部改变,而HRCT全面显示肺部异常,已成为本病的基本影像检查方法;肺外表现系重要的诊断佐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肺淋巴管肌瘤病(PLAM)的临床特征及高分辨率CT(HRCT)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经病理证实并行HRCT检查的LAM患者资料,分析其胸部HRCT特点。结果 3例均以进行性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1例伴有反复自发性气胸,1例伴乳糜胸及腹膜后淋巴管扩张。HRCT示双肺弥漫囊样影,分布均匀,大小形态较一致,部分囊腔有融合,病变直径为2.0~20.0mm的薄壁囊腔,壁厚1.5~2.0mm,病变早期囊腔之间可见正常肺组织。结论 PLAM主要临床特征是进行性呼吸困难,常伴有乳糜胸、气胸、腹膜后淋巴管扩张、淋巴管瘤等,HRCT对该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马振波   《放射学实践》2012,27(11):1198-1200
目的:通过分析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MSCT表现与相应的病理改变,探讨MSCT对PAP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9例PAP患者术前均行MSCT扫描,对其CT表现及其病理学改变进行对照分析。结果:PAP胸部影像表现呈多样化改变,其中碎路石样改变4例,地图样改变9例,肺实变表现(支气管充气征)6例,肺间质纤维化样表现3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石蜡包埋切片,显微镜下示片状嗜伊红性颗粒状蛋白性物质,其中可见针状裂隙。组织化学染色示肺泡腔内或BALF中嗜伊红性细颗粒状蛋白性物质淀粉酶消化后的过碘酸雪夫染色(D-PAS)阳性,奥新兰染色(AB)阴性。结论:PAP典型的胸部MSCT表现与病理改变一致,具有一定特征性,CT是临床诊断本病的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诊断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症实的27例恶性GIST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全部病例均作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并作多平面重建后处理。结果:肿瘤来源于胃11例,小肠9例,结肠5例,肠系膜2例;肿瘤横径4.2~22cm。边缘清晰12例,边缘不清15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19例可见分叶。平扫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呈中度至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性强化。病灶内部可见多数大小不等的坏死区,9例呈囊实质性改变。合并肝脏转移4例,肺部转移1例,淋巴转移2例。本组定位准确率为85.2%(23/27),定性准确率77.8%(21/27)。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轴面结合多平面重建图像对恶性GIST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王晓岩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10):1441-1442
目的:探讨肺腺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腺鳞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结果:12例肺腺鳞癌中,周围型9例,中央型3例;肿块直径为(3.3±1.2)cm;均匀密度肿块3例(25%),不均匀密度肿块9例(75%),其中有钙化2例;常见CT征象包括分叶征10例(83%),胸膜凹陷征9例(75%),肿块内坏死7例(58%),厚壁空洞2例(17%),毛刺征9例(75%),2例肿块CT增强扫描,强化程度达(23.5±1.2)HU。结论:多层螺旋CT对于肺腺鳞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孤立性肺结节(SPN)与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及其分型,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直径≤3cmSPN患者均行MSCT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SPN与相关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及其类型,并将结果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①SPN与相关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及形态特征能良好显示。CT显示SPN与支气管有关系者恶性结节28例,良性结节13例;与血管有关系者恶性结节31例,良性结节22例;与支气管和血管均有关系者恶性结节23例,良性结节15例;②SPN与支气管关系分为4型:Ⅰ型,支气管于SPN边缘被截断;Ⅱ型,支气管到达SPN时变尖、变细或锥状中断;Ⅲ型,支气管在SPN内呈长段开放状,并可进一步分叉;Ⅳ型,支气管紧贴SPN边缘走行而不中断。SPN与支气管关系大部分表现为单型,亦可表现为多型共存。本文中Ⅰ型19例,Ⅱ型6例,Ⅲ型8例,Ⅳ型8例。③SPN与血管关系分5型:Ⅰ型肺血管于SPN边缘被截断,一支或多支末端杵状增粗;Ⅱ型肺血管于SPN边缘被截断,末端不呈杵状增粗;Ⅲ型显示为血管切迹征;Ⅳ型肺血管延伸进入或穿过SPN;Ⅴ型血管紧贴SPN边缘走行,或受压呈弧形改变。SPN与血管关系大部分表现为单型,也可表现为混合型。本文中Ⅰ型16例,Ⅱ型10例,Ⅲ型10例,Ⅳ型9例,Ⅴ型8例。结论:采用MSCT薄层扫描,结合MPR、CPR、VR能准确显示SPN与支气管、血管的关系及其分型,将两者结合对SPN良恶性性质的诊断和鉴别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CT三期动态增强动脉期强化特点与肿瘤病理分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搜集64例(67个病灶)经手术证实的肝细胞肝癌患者,64例均行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67个病灶按照动脉期肿瘤内血管强化特点,与同期肝实质密度对比,并进行分组:肿瘤实质强化组(A组),肿瘤血管强化组(B组),肿瘤无明显强化组(C组);病灶肿瘤病理分为3组:高分化和高-中分化(高分化组)、中分化(中分化组)、中-低分化和低分化(低分化组)。将病灶动脉期3组强化特点分别与3组肿瘤病理分化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7个病灶A、B、C 3组中:高分化组病灶个数分别为12、3、2;中分化组分别为12、13、6;低分化组分别为3、11、5。病灶动脉期强化特点和肿瘤病理分化程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肝细胞肝癌CT三期动态增强动脉期强化特点与肿瘤病理分化之间具有相关性。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动脉期肿瘤血管增多。CT增强扫描动脉期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和预后信息。  相似文献   

16.
王小鹏  杨军  刘伟   《放射学实践》2011,26(4):406-40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钝性喉气管损伤(B-LT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喉颈部外伤后156例患者使用GE LightSpeed 16层及32层螺旋CT设备行CT检查,其中平扫111例和对比剂增强扫描45例,并通过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仿真内镜(VE)及容积再现(VR)等影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喉软骨、喉部软组织三维成像。结果:共发现43例患者喉部损伤,包括软组织损伤28例,喉软骨骨折14例及舌骨骨折1例。喉软骨骨折14例中,甲状软骨骨折12例(右侧甲状软骨5例,左侧甲状软骨骨折3例,甲状软骨前部正中骨折4例)。同时合并环状软骨骨折3例,杓状软骨骨折2例,环杓关节脱位3例,环甲关节脱位2例,甲状腺损伤2例,皮下气肿12例,咽喉部血肿3例,颈2椎体骨折1例。MSCT显示喉软骨骨折的直接征象为喉软骨边缘不连续,可见低密度骨折线影,也可伴移位。软组织损伤表现为声门及气道狭窄,伴咽喉部血肿、皮下气肿。喉周围软组织内出现气泡是喉黏膜撕裂的间接征象。结论:螺旋CT可多方位显示喉软骨骨折部位、程度以及气道狭窄和喉黏膜撕裂情况,是诊断喉损伤快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肺泡蛋白沉积症(PAP)的X线和MSCT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度肺泡灌洗证实病例的X线和MSCT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点,并比较其中1例经全肺灌洗术治疗前后的X线片改变.结果:X线片和MSCT表现为两肺对称或不对称分布的磨玻璃样阴影4例,肺泡实变影2例;MSCT能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水造影成像在肠道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口服甘露醇混合液充盈小肠,低张灌水充盈结肠,16层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图像行回顾性重组,获得冠状面、矢状面或曲面重组图像,就肿瘤的部位、浸润范围、周围淋巴结及实质脏器侵犯等进行分析。结果:19例肠道淋巴瘤病理诊断均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mm),原发性16例,继发性3例;空肠1例,回肠9例,结肠9例;CT表现分为浸润增厚型(9例),息肉肿块型(6例),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型(3例),肠系膜型(1例)。CT表现为病变肠管壁黏膜下层的不规则性增厚,黏膜面多示连续,浆膜层边缘较光整,肠管保持一定的柔软度和扩张度,病灶轻中度强化为主。定位、定性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100%、84.2%。结论:肠道淋巴瘤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低张肠道水造影成像能清楚显示肿瘤本身特征及周围组织关系,是肠道淋巴瘤术前诊断较理想的辅助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免疫组化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MSCT资料,4例术后随访7~36月。结果本组肿瘤源于胃10例,小肠5例,肠系膜1例。肿瘤平均最大径9.94cm±7.75cm,其中良性5例,直径不超过5cm,形态规则,强化轻而均匀。交界性5例,其MSCT不具特征。恶性6例,多呈分叶及多囊实性改变,不均匀显著强化,动脉期见结节或条带状显著强化,侵犯周边及远处转移。MSCT定位、定性准确性分别为87.5%(14/16)、68.8%(11/16),对恶性的阳性预测值为85.7%(6/7)。6例动态增强5min延时期肿瘤均见中度强化,5例分化不同的胃间质瘤三期动态强化曲线有差别。4例随访发现3例有术后转移。结论MSCT多平面重建及动态增强更能显示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表现,对其定位、定性诊断及术后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