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再灌注模型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的计算和脑梗死体积的测量,评价改良的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为实验研究提供可重复性好、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头端烧制成圆球的传统"圆头线栓",B组采用头端用万能胶包裹成梭形膨大的改良"梭头线栓"制作大鼠MCAO模型,阻断大脑中动脉血供3h后将"线栓"拔出,造成再灌注损伤。采用"盲法"分别于再灌注10min和再灌注24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再灌注24h后处死大鼠,脑切片TTC染色,数码相机照相,采用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脑梗死体积比;根据统计结果评价改良的MCAO再灌注模型,分析MCAO再灌注后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与脑梗死体积比之间的关系。结果B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大于A组(P<0.01);B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比明显较A组稳定,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分别为CVB=0.12,CVA=1.08);再灌注10min和再灌注24h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B组评分均高于A组(P<0.05);MCAO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与脑梗死体积比的大小成线性相关关系(r=0.873,P<0.01)。结论采用改良的"梭头线栓"制作MCAO再灌注模型,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比变异度小、稳定性高,是可靠的制模方法;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能反映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可用作评价药物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改良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进行改良,通过比较再灌注24h时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梗死率、模型制作时间、成功率和死亡率等指标评价改良线栓法大鼠MCAO再灌注模型的有效性。方法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和模型两组,对照组采用分离结扎翼腭动脉,从颈外动脉插入线栓至大脑中动脉。模型组采用不分离结扎翼腭动脉,从颈总动脉分叉处插入线栓至大脑中动脉。阻断大脑中动脉血供2h后将线栓拔出实现再灌注。于再灌注24h时观察脑组织组织病理学改变,计算比较两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模型制作时间、模型成功率和死亡率以及鼠脑切片TTC染色测量脑梗死率。结果两组MCAO模型在再灌注24h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梗死率、模型成功率和死亡率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模型组的模型制作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不分离结扎翼腭动脉,由颈总动脉插入线栓的改良线栓法是稳定和可靠的MCAO造模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改进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的制备方法,解决模型稳定及延长存活时间问题.方法 改良方法:①将10%的水合氯醛浓度降至3.6%;②将胸骨舌骨肌—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改为胸骨舌骨肌手术入路;③将颈外动脉(ECA)结扎或血管夹闭法改为颈内动脉(ICA)盲插结合夹镊法;④将120 min缺血再灌注并缝合皮肤时间减少至80 min.改良前、后行对照研究.结果 建模后改良组中①3.6%水合氯醛组比10%组安全范围宽,追加麻醉后死亡率低;②胸骨舌骨肌手术入路组较胸骨舌骨肌—胸锁乳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视野宽,血管暴露更好,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③调整角度后,颈内动脉(ICA)盲插结合夹镊法操作简单,较颈外动脉(ECA)结扎或血管夹闭法创伤轻,操作简便省时,且较单一盲插法成功率高;④80 min行缺血再灌注(拔除线栓)比120 min者因麻醉苏醒挣扎而产生的二次损伤少.结论 改良模型稳定,存活时间延长,能够保证神经干细胞移植方面的研究条件.  相似文献   

4.
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种用线栓法制作稳定的大鼠单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的简易方法。方法不分离结扎翼腭动脉(PPA),用3种不同的线栓即头端未处理的鱼线、指甲油处理的鱼线和特制的尼龙线栓,分别经大鼠的颈总动脉(CCA)和颈内动脉(ICA)插线,分析不同种类线栓和插线部位对大鼠单侧MCAO手术的插线时间及建立MCAO模型成功率的影响;观察2种不同插线部位和结扎颈外动脉(ECA)与否对大鼠MCAO建模成功率的影响。结果3种线栓的插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7);未处理的鱼线的建模成功率低于指甲油处理的鱼线和特制的尼龙线栓(P=0.001),而后2种线栓的建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6);经CCA插线时间明显低于经ICA插线时间(P=0.002);两者的建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1);2种不同部位插线的建模成功率比较及结扎ECA和未结扎ECA的建模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694)。结论采用指甲油处理头端的鱼线,结扎ECA经CCA插线可以简单快捷地建立稳定的大鼠单侧MCAO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行为学特点,及其与梗死体积的关系。方法选择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108只,通过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阻塞后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阻塞100 min后拔除线栓再灌注,MCAO术后24 h行核磁共振扫描明确梗死部位并计算梗死灶体积,依据是否存在梗死灶及梗死灶部位将大鼠分为:皮质及基底节梗死组(CBG组,n=53)、基底节梗死组(BG组,n=29)及无梗死组(N1组,n=26)。应用Bederson评分,横木行走实验及足失误测试对大鼠MCAO术后24h的神经功能损害程度进行评价,并分析3组大鼠行为学评分及其与梗死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NI组、BG组的Bederson评分明显低于CBG组(q=4.56、4.32,P均<0.01),而BG组及NI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42,P=0.897);NI组、BG组的横木行走实验评分明显高CBG组(q=4.22、3.98,P<0.01),而BG组及NI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24,P=0.101);NI组、BG组的足失误率明显低于CBG组(q=3.68、3.24,P<0.05),而BG组及NI组足失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46,P=0.830)、CBG组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BG组脑梗死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6.05±90.11)mm~3 vs.(60.03±25.17)mm~3,t=15.856,P<0.01],大鼠Bederson评分、横木行走实验及足失误测试中的行为学评分与其梗死体积之间均无线性相关性(CBG组:r=-0.149、-0.231、-0.186,P=0.308、0.111、0.249;BG组:r=0.187、-0.332、0.291,P=0.381、0.113、0.168)。结论通过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可出现2种行为学表现差异显著的梗死类型,且各个类型的行为学评分与其梗死体积大小不呈正比。  相似文献   

6.
梁盼  陈伟建  杨运俊  张勇  林元为  杨博洋  熊兵 《浙江医学》2011,33(10):1483-1485
目的总结改良的、简单实用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建立方法的相关经验。方法16只成年健康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8只)和对照组(8只)。纵行切开左侧颈部旁正中皮肤,采用从左侧颈总动脉(CCA)插入尼龙栓线的制模方法,实验组术中分别使用显微动脉夹暂时夹闭CCA及颈内动脉。对照组仅暴露左侧大脑中动脉而不予其他处理。两组实验动物分别在缺血后24h进行神经功能评分、MRI常规轴面T_2W_1扫描、病理学检查以及四氮唑(TTC)染色判定模型成功与否。结果对照组MRI常规轴面T_2W_1扫描未发现异常,实验组MCAO后24h MRI T_2WI左侧基底节和顶叶皮层均显示异常高信号;对照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结构正常,实验组大鼠脑组织神经细胞缺血24h时出现典型的缺血性神经细胞改变;两组实验动物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TTC染色结果均显示左侧额颞顶皮层及基底节区缺血。结论根据改良线拴法的相关经验制备大鼠MCAO模型,制模成功率高、重复性好、手术时间短,可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前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最常用的方法是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但该方法仍存在技术要求高、模型差异性大、动物死亡率高等缺陷.因此,如何建立稳定、可靠、重复性高的MCAO动物模型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从实验动物、麻醉药物、栓线的选择,手术流程、术后护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MCAO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改良线栓法建立稳定的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参考Longa法并适当改进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30只,对照组30只。实验组结扎右侧颈总动脉近心端,夹闭颈总动脉远心端,颈总动脉剪一小口,从颈总动脉经颈内动脉插入线栓,缺血1 h后,在麻醉状态下完全拔出线栓,并结扎颈内动脉远心端。对照组结扎右侧颈内动脉近心端及远心端,但不插入线栓。术后取脑组织行TTC染色,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定。结果:经改良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成功率达82.75%,平均操作时间约(20.4±5.3)min,模型大鼠右侧眼裂变小,行走时向右侧转圈,模型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均在3~4分,经TTC染色梗死侧大脑半球颜色苍白,脑梗死区范围一致,梗死体积约(34.62±5.32)%;对照组无任何临床症状,无神经功能缺失表现,经TTC染色无梗死灶。结论:通过改良,成功建立了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相似文献   

9.
两种方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制作短暂性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比较颈总动脉进线法和颈外动脉进线法(改良LONGA法)优劣.方法 颈总动脉进线法和改良LONGA法栓塞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2 h后再灌注24 h,以LONGA法标准对模型评分,并对梗死体积进行测定, 7 d时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改良LONGA法和颈总动脉进线法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为2.30±0.82和1.00±0.63,两种方法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6.886,P<0.05);两法脑梗死体积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3.96~4.45,P<0.05);两法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348.46,q=22.89,P<0.05).结论 与颈总动脉进线法相比,改良LONGA法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高、脑梗死体积大、凋亡细胞数多,模型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0.
线栓法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的改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OBJECTIVE: To describe a modified surgical approach to produce rat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model with intraluminal suture. METHODS: After exposure and ligation of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 the left external carotid artery and pterygopalatine artery were opened in which a 3-0 nylon suture was introduced intraluminally from the distal end of the ligature of the CCA using a scalp needle. Reperfusion injury was induced by withdrawal of the suture. RESULTS: The length of the suture was about 20.0+/-1.8 mm and the success rate of model establishment was nearly 70%. The rats developed typical symptoms and pat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after the surgery. CONCLUSION: This modified surgical approach is simple for model establishment and does not require special microsurgical skills to ensure the high success rate.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以便今后进一步进行缺血性脑梗死方面的研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MCAO模型,术后观察体征,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病理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血清抗氧化指标测定。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全部存活,模型组除2只因麻醉过度死亡、1只插线未成功外,其余7只均出现左侧Horner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3分之间。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可见显著病理改变,MRI检查脑组织缺血病变明显。模型组血清SOD和GSH-Px活性高于假手术组,MDA含量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阻塞模型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寻找一种制作简单,成功率高的脑缺血模型。方法:将1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4h、8h、24h后生理盐水灌注后取脑;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100min后,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分别在再灌注4h、8h、24h后灌注取脑;对照组30只。比较模型制作的成功率、术后存活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及模型稳定性。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模型成功率高于永久性脑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组死亡率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死亡率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TTC染色: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梗死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扩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梗死灶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方式简单、结果稳定、缺血时间可控,是一种较理想的模拟脑梗死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梗塞伴重度脑水肿去骨瓣减压手术方式改进,手术时机和病例选择对临床愈后的影响。方法对58例大脑中动脉梗塞引起重度脑水肿病人进行改良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方式,根据CT及临床症状选择手术时机和病例,观察其预后。结果58例病人存活40例,其中良好25例,中度残废10例,重度残废2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8例。结论合理选择手术病例和手术时机,改良去大骨瓣不仅可挽救患者的生命,同时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影像学变化.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该院收治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32例 ,16例患者进行溶栓和(或)机械取栓后血管再通治疗(再通组) ,16例患者未进行溶栓治疗(非再通组),对比分析其发病时及第3、7天的头颅影像学变化差异.结果 在发病后第3天再通组患者侧脑室受压程度比例、中线移位程度均重于非再通组[0.50±0.11 vs.0.58±0.10,0.57(0.18,0.83)vs.0.22(0,0.57)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在发病后第7天再通组患者侧脑室受压程度比例、中线移位程度均轻于非再通组[0 .80 ± 0 .11 v s . 0.55±0.12,0(0,0.13)vs.0.46(0,0.88)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治疗虽是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 ,但其加重了早期的脑水肿 ,应该重视介入治疗所导致的CIRI.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中栓线的制备、动物体重、切口位置、线的插入深度及结扎翼腭动脉等问题,并对模型是否成功的标志及缺血时间再灌注时间和术后处理问题提出了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2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5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10μg,静脉点滴,1次/d,14d为一疗程.评价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及疗效,监测用药前后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14d、28d 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增加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均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ADL评分减少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较重,治疗效果差;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猕猴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MCAO)后海马CA1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表达。方法:采用猕猴MCAO模型,缺血2h,再灌24h,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缺血后IGF-1蛋白的表达。结果:MCAO后缺血侧海马CA1区形态结构改变,神经元密度降低,IGF-1蛋白阳性细胞数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MCAO缺血侧海马CA1区结构改变,IGF-1蛋白表达减少,提示海马内IGF-1在脑缺血损伤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大鼠脑缺血后1H磁共振波谱分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1H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后1周脑内代谢物的动态变化,并随访2个月.方法:18只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永久性脑缺血组,每组各6只.脑缺血组右侧颈内动脉栓塞制作永久性脑缺血模型.采用1H磁共振波谱(1HMRS)于脑缺血后30min、1、3、6、12、24h、3、7、15d、1、2月对梗塞区域和对侧半球相应区域进行代谢物的波谱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双侧代谢物无异常改变,分布对称(P>0.05);脑缺血组梗塞区与对照区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硷(choline,Ch)和肌酸(creatine,Cr)均于脑缺血后30min开始升高,3~6h后逐渐降低,但梗塞区与对照区NAA,Ch和Cr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24h双侧NAA达最低水平,Ch和Cr于3天后降到最低,随缺血时间的延长,NAA,Ch和Cr逐渐增加,尤其是NAA增加最明显,2个月时NAA较24h增加2.5倍(P<0.01).患侧最早于脑缺血后10min检测到乳酸(lactate,Lac),随后Lac持续增加3天后开始降低.随访中未发现Lac再次升高.结论:(1)1H MRS能及早反映动物脑缺血后脑内代谢物的改变.(2)1HMRS能客观反映脑缺血慢性期脑内代谢物的异常,为临床评价脑保护药物疗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小鼠外周循环中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数量变化,并应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动员小鼠自体骨髓中的EPCs,观察脑梗死小鼠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以MCAO/R小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腹腔注射VEGF动员体内的EPCs(每日1次,持续1周),在动员过程中的第1、4、7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然后从内眦静脉采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CAO/R组及MCAO/R+VEGF组小鼠外周血中EPCs的数量;并断头取脑,对脑组织TTC染色后计算并比较小鼠脑梗死体积的变化。结果MCAO/R+VEGF组在动员过程中,外周血中的EPCs在给药第1天开始增加,第4天达到高峰并持续到第7天;并且在这3个时间点上,MCAO/R+VEGF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功能评分:MCAO/R+VEGF组在动员后神经功能评分值持续降低,且该组在给药第4天及第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