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小儿口疳(以口腔粘膜、舌体溃破糜烂、心脾胃经素蕴积热属实热证为主者)用内服药:生石膏(先煎)20克,人中白10克,淡竹叶3克,玄参6克,石斛10克,木通1.5克,山栀子6克,荆芥穗3克,生大黄4克,车前子(包煎)10克(3岁小儿剂量)。有风热表证  相似文献   

2.
吴国荣 《陕西中医》2004,25(11):1021-1022
本科自 2 0 0 0年 5月使用《口疳八味散》治疗小儿口疮 ,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方面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现初步小结如下。临床资料  30例患儿中 ,男性 1 3名 ,女性 1 7名 ;1 0个月~ 3岁 1 8名 ,4~ 6岁 8名 ,7~ 1 2岁 4名 ;口痛 2 8名 ,口臭 2 1名 ,溃疡在舌者 2 4名 ,在唇者  相似文献   

3.
笔者临床应用肥儿丸治疗小儿口疮24例,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疳积是儿科四大病之一。历代医家对于本病有深刻的认识和记载。笔者学习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几年来运用肥儿丸治疗小儿疳积238例,取得较好效果。一、发病的认识:《幼幼集成》云:“皆真元怯弱……,究其病源莫不由于脾胃”,又云:“有因幼少乳食肠胃未坚,食物太早,耗伤真气而成,有因甘肥肆进、饮食过餐、积滞日久,面黄肌削而成者……,其证头皮  相似文献   

5.
<正> 笔者多年来运用先师家传中医方法治疗小儿口疳1000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男538例,女462例;年龄1~3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12天;以口舌颊腭生疮溃腐溢涎为主症;发病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史;血象正常者占89%,偏高者占11%,营养不良者占4.2%;心胃火炽型778;湿热夹寒型222例。治疗方法 1.内服方:清火散:黄连、黄柏、青黛各3克,黄芩5克,石膏8克,冰片0.2克,薄荷脑0.1克,共研细100目筛分8等  相似文献   

6.
<正> “肥儿丸”的处方组成虽各有不同,但最常应用的多为郑州中药制药厂之产品,主要由雄黄、郁金、杏仁、巴豆、使君子等消食杀虫药与人参、白术、山楂、麦芽、神曲、茯苓、砂仁、厚朴、内金、槟榔及黄连等补脾健胃之品所组成,具有行气宽肠、消食和胃及健脾益气等作用,对胃肠疾病取效迅速。就临床所见,笔者常用于治疗下列疾病。1.幼儿发热部分幼儿在感冒后常出现高热不退、面红气粗,口干多饮等症,此时在服用清热疏风解表的同时,若再服适量“肥儿丸”,则可起到消除肠胃积滞,通畅内脏,促进病情迅速好转。求其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小儿在出现高热不退,面红气  相似文献   

7.
疳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饮食失节,或多种疾病的影响而致小儿脾胃受损,运化失健,造成脏腑失养,气液干涸而致面黄发枯,形体虚弱羸瘦的慢性病证,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笔者根据十余年的临床经验,自拟消疳饮治疗小儿疳证66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42例,女24例;年龄1~3岁56例,4~6岁8例,7岁2例。1.2 治疗方法:自拟消疳饮,方药如下:鸡内金10g、陈皮6g、麦芽6g、木瓜10g、乌梅6g、山楂10g、山药10g、茯苓10g、水煎服,…  相似文献   

8.
9.
消疳丸治疗小儿疳证109例410300湖南省浏阳市中医院孔周桢,钟慕陶我院儿科从1990年1月至1992年12月收治小儿疳证109例,用自制的疳积丸治疗,收到较好疗效,今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诊断标准依照国家中医管理局医政局《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  相似文献   

10.
谢立 《陕西中医》2011,32(7):883-884
<正>疳病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引起的一种内伤性病症。临床表现以五心燥热,形体消瘦,饮食异常,烦躁不宁,面黄发枯,大便不调为特征。病久则易合并其它疾病而危及生命,所以古代医家把疳病列为儿科四大要征(痧、痘、惊、疳)  相似文献   

11.
<正> 治疗方药:党参、白术各10克,茯苓、炒神曲、炒麦芽,山楂肉,刺蒺藜,使君子、连翘各8克,胡黄连6克,甘草3克,鲜猪肝50克。肝脾两虚者,基础方中减去胡黄连、连翘,加枸杞8克,白芍8克。脾虚肝热者,基础方去党参、白术、加菊花10克,龙胆草8克,蝉衣5克,青葙子8克。脾虚湿困者,基础方减去胡黄连、连翘,重用茯苓15克,加苡仁10  相似文献   

12.
庞军 《广西中医药》2000,23(6):10-10
疳症是指小儿因内伤乳食、停滞不化、气行受阻所形成的一种慢性消化功能紊乱的综合症,以不思饮食、食而不化、形体消瘦、大便不调;甚则面色萎黄及头发枯黄无泽等为主证.现将我科门诊推拿治疗的80例疳气型疳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口疳,包括口疮、口糜,好发于1~6岁小儿,以婴幼儿更为多见。疮疡面布于舌、颊、唇内、上腭、齿龈等处,也有扩展到唇外周或咽部,引起口痛、拒食、流涎,甚则伴有发热、头痛、纳呆、便秘、溲赤、烦躁  相似文献   

14.
<正> 赵某,男,42岁。1988年元月4日就诊。患口腔溃疡十余年,每至入冬发作频繁。经中  相似文献   

15.
王家定 《河北中医》1990,12(5):12-13
疳泻以肌体弱瘦、面黄发枯、气液亏耗、溏便数频、屡治无效等为特征。近几年来,笔者应用自拟疳泻散治疗小儿疳泻100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口疳散治疗复发性口疮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笔者运用自拟口疳散治疗复发性口疳5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本组50例中.男29例,女21例,其中年龄小于20岁者6例,21~30岁11例,31~40岁16例,41~50岁14例,50岁以上3例.病程在一年以内者19例,1~5年23例,6~10年7例,10年以上1例.其诱发因素多为精神刺激、劳倦及久病体虚、久服燥烈、泻火败胃、辛辣肥甘之品等.中医辨证分型:心脾积热19例、阴虚火旺23例、脾胃虚寒6例、脾肾阳虚2例.[治疗方法]①外用口疳散:硼砂、枯矾、人中白~(煅)、青黛各30g,血竭、象皮各15g,冰片、蛇蜕各10g.上药共为极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法:患者用淡盐水漱口后,取药少许外敷患处,任口涎自然流出,一日4次.②内服药: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中医辨证,对心脾积热型用凉膈散加减,阴虚火旺型用知柏地黄汤加味,脾胃虚寒型宜黄芪建中汤,脾肾阳虚型宜金匮肾气丸治疗.  相似文献   

17.
消疳散敷脐治疗小儿疳证150例东文兆(山西大同铁路医院中医科135000)一般资料本组共治疗小儿瘠证150例,其中男98例,女52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5岁。临床均表现为腹胀嗳酸,不思饮食,形体干枯羸瘦,腹部胀大,头发稀疏,夜眠不安,大便臭秽...  相似文献   

18.
<正> 治疗方法:党参、扁豆、苡仁各8g,白术、山楂各6g,茯苓10g,山药9g,桃仁、当归各5g,红花、木香各2g,莪术3g。气血虚者加黄芪、北杞;阴虚津亏者加石斛、知母;有热加白微、胡黄连。水煎2次分服,每日1剂。Ⅲ度病儿可配合少量多次输血。  相似文献   

19.
魏群 《河南中医》2002,22(5):54-54
口疳西医称为疱疹性口炎 ,又称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是感染Ⅰ型单纯性疱疹病毒后引起的口腔粘膜病变。主要表现为口腔粘膜充血 ,继而出现病损区 ,针头大小 ,壁薄透明成簇之小水泡 ,水泡破溃或融合形成大病损 ,牙龈显著充血 ;弥漫水肿 ,有剧烈的自发性疼痛 ,局部淋巴结肿大 ,唾液增多 ,体温升高等。本病可发生于口腔的任何部位。临床多见于儿童 ,成人也有发病。本病中医称为“口舌生疮”、“热气疮”等。明·申斗垣《外科启玄》曰 :“是湿热于胃口之上 ,乃脾之窍。”清·何梦瑶《医碥》曰 :“口疳 ,多食肥甘 ,积热所致 ,用口疳药吹之。”《诸病…  相似文献   

20.
疳证以食欲减退、体重不增或减轻、生长发育停滞为特征,严重者可造成全身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古代将本病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目前小儿疳证仍属于儿科常见的难治性病证之一。我们以金银消疳散治疗小儿疳证120例取得良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