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HCV感染后60%~80%的患者可慢性化,其中约20%的患者在感染后20~30年可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1].抗病毒治疗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IFN联合利巴韦林是目前国内外指南均推荐的规范化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的标准治疗方案.随着对慢性丙肝抗病毒治疗研究的深入,持久应答率已从最初应用单纯IFN抗病毒治疗的13%提高到目前聚乙二醇(Peg) 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70%,但仍有近30%的患者在疗程结束后不能获得持久应答效应[2].  相似文献   

2.
目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nterferon,Peg—IFN)加利巴韦林(ribavirin,RBV)联合治疗是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标准疗法,患者总的病毒根除率达50%以上,但是,HCV基因Ⅰ型感染患者中,尤其是基线高水平病毒血症者,持续性病毒应答率(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SVR)仍较低,此外,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也限制了某些患者的治疗。2005年,一些特异性抑制病毒复制及(或)病毒RNA翻译的新型分子药物在临床试验中进展迅速,为Peg—IFN+RBV延缓治疗的患者提供了福音,但新药的发展面临许多挑战,应用于临床还需几年的时间,对于那些有明显进展性纤维化的患者,采用治疗延缓策略是不适宜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基因型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等位基因多态性对慢性丙型肝炎(简称丙肝)患者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应答率的影响。 方法 对113例接受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丙肝患者进行基因型调查,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其中25例患者的HLA-DRB基因型进行分析,探讨病毒基因型及宿主HLA等位基因对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反应性的影响。 结果 不同基因型HCV感染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应答率不同,其中HCV-Ⅳ/2b型应答率最高,为57.7 8%,I/la型和Ⅲ/2a型次之,分别为46.15%和47.62%,Ⅱ/1 b型应答率最低,仅为11.76%。HLA-DRBl*07阳性者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应答率较高,而DRB1*04阳性者应答率较低。患者性别、HCV基因型、宿主HLA-DRB等位基因三种因素均与抗病毒疗效密切相关,女性、Ⅳ型HCV感染以及携带HLA-DRB1*07等位基因的患者多表现为完全应答,而男性、Ⅱ型HCV感染以及携带HLA-DRB1*04等位基因的患者多表现对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无应答。其中DRB1*07等位基因及Ⅳ型HCV感染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最大。 结论 病毒与宿主在影响抗病毒治疗应答状况方面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丙肝的治疗方案不应单纯只针对抗病毒一个方面.还应着眼于宿主本身,通过多种方式调节机体的免疫状态以增强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耐受及应答情况,探讨丙型肝炎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52例,其中肝硬化患者13例,菲肝硬化患者39例,均给予干扰素(IFN)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病毒学应答、生化学应答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丙型肝炎肝硬化组平均年龄为(58.31±8.72)岁,非肝硬化组平均年龄为(36.95±15.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快速病毒学应答率(RVR)、早期病毒学应答率(E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分别为84.62%、100.00%和53.85%,非肝硬化患者RVR、EVR和SVR分别为92.31%、100.00%和71.7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化学应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肝硬化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白蛋白下降和腹水,其中1例中断治疗.老年(年龄≥60岁)和采用普通IFN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获得SVR率明显低于中青年患者(年龄<60岁)和采用长效IFN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P<0.05).基因1型患者的SVR率低于非基因1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代偿期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多能耐受抗病毒治疗,且远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由一名献血员所致62例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评估其疗效.方法 62例输血后CHC患者给予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标准干扰素3~5MU,隔日一次注射,口服利巴韦林0.6~ 1.0g/d),疗程48周,随访96周.以持续病毒应答(SVR)率、早期病毒学应答(EVR)率、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率、停药后生物化学应笞率为考核指标,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结果 SVR率为83.9% (52/62),EVR率为95.2% (59/62),ETVR率为87.1% (54/62),停药后生物化学应答率为100.0%.不同病毒载量(x 2=10.13,P<0.05)和不同年龄(x 2=14.58,P<0.01)患者SVR率差异明显.干扰素所致8例甲状腺功能轻度异常者经内分泌专科协助能坚持完成抗病毒治疗.结论 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CHC患者疗效显著,获得SVR的52例停药后随访96周均无复发,疗效与感染HCV时较年轻、感染时间较短、多数患者病毒载量较低、治疗依从性较好等因素有关,与性别无关.只要患者血清HCV RNA阳性,均应抗病毒治疗,以清除病毒、阻断和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6.
郭玉延  王磊 《山东医药》1997,37(1):56-56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丙型肝炎(下称丙肝)的发病机理与丙型肝炎病毒(HCV)直接致病和免疫损伤有关。与乙型肝炎相比,丙肝的肝损害较轻;但易发生慢性化,50%~80%的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肝炎,且自然缓解者少见;约20%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干扰素(IFN)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双重作用,经用于丙肝患者治疗,取得了肯定疗效。1 急性丙肝 急性丙肝易发生慢性化,应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阻断其慢性化过程。一般认为,急性丙肝经一般治疗3个月后ALT仍异常者,可采用IFN治疗。但也有学者认为,及早应用IFN可防止约1/3的患者向慢性化发展,使治愈率提高到60%~80%,慢性化率降至30%以下。常用剂量为3~6MU/次,3次/W,疗程为6~12周。2 慢性丙肝 近年来的研究证明,IFN可有效地抑制慢性丙肝的进展,使多数患者病情缓解,ALT及HCV—RNA水平降低,肝组织学改善。另外,IFN还有抗  相似文献   

7.
抗HCV治疗无反应患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15年慢丙肝(CHC)在诊断、自然史和治疗上有很大进展。持续病毒应答(SVR)是指抗病毒治疗完成后6个月不能检出HCV RNA。以前未治疗的CHC患者接受PegIFN(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RBV)联合治疗,SVR达54%~56%。新近研究发现,抗病毒治疗病毒无反应和复发率在持续增加,因许多无反应和复发患者由于纤维化有发展为进展性肝病和(或)肝细胞癌(HCC)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预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IFNα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治疗CHB的有效药物之一。CHB患者在IFNα治疗6~12个月后,ALT复常率为34%~45%,HBeAg消失和(或)抗-HBe出现率为15%~37%,HBV DNA阴转率(<105拷贝/ml)为37%,HBsAg阴转率为1%~8%。导致CHB患者在IFN治疗后取得持续性应答、部分应答或者无应答的原因是临床和基础研究非常关心的问题,现就IFN疗效的预测和影响因素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张继明  周红霞 《肝脏》2004,9(3):196-198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诊断、治疗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α-干扰素与核苷类似物利巴韦林联合治疗使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包括基因型1型HCV感染)的持续性病毒学应答(SvR)率增加近3倍。聚乙二醇化α-干扰素的问世又使疗效进一步提高,其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HCV1型慢性感染,可产生近50%的SVR,对HCV2型和3型患者的SVR可达70%~80%。尽管对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取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的致病机制及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戚中田 《传染病信息》2010,23(4):196-199,205
丙型肝炎(丙肝)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影响宿主免疫功能,使病毒在宿主细胞内持续复制,最终导致HCV慢性感染。目前治疗慢性丙肝的方法主要是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用法,此种疗法在HCV1型患者中约50%不能产生持续病毒学应答,且有不良反应。近年来,随着对HCV复制以及病毒非结构蛋白功能的深入研究,针对减少HCV载量的特异性药物的研发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就HCV的细胞人侵、复制、逃避宿主的固有和获得性免疫及抗HCV临床试验药物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