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围绝经期(perimenopausal period)是指从卵巢功能开始衰退直至绝经后1年内的时期[1]。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并非逐渐下降,在绝经过渡早期,FSH水平升高,导致雌二醇分泌过多;在卵泡完全停止生长发育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雌激素水平降低,可出现月经紊乱、血管舒缩障碍和神经精神等症状,表现为潮热、出汗、激动易怒、抑郁或烦躁、失眠等。上述一系列症状的治疗,主要采用激素补充治疗,并鼓励锻炼身体和健康饮食,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雌激素(E2)对围绝经期妇女机体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围绝经期妇女60例,绝经组行E2治疗(观察组),未绝经伴妇科良性肿瘤者行手术治疗(手术组),以治疗前状态为对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清E2水平呈明显升高趋势,对照组治疗后E2水平治疗后明显降低,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SOD水平明显升高,对照组手术后血清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活性氧(ROS)和丙二醛(MDA)水平明显降低,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2能提高绝经后妇女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女性睡眠质量与抑郁情绪状态的相关性,为围绝经期女性保健方案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市中医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女性25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匹兹堡睡眠障碍指数(PSQI)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受试者进行调查,所有受试者均由同1名精神科医师按照《国际睡眠障碍分类》(第3版)及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进行诊断,明确其是否为睡眠障碍、抑郁发作。按照其是否为抑郁发作分为抑郁组(109例)和非抑郁组(149例)。分析不同临床特性受试者PSQI指数、HAMD评分间的差异。采用倾向性分析排除受试者除睡眠习惯因素对抑郁的混杂影响因素,分析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对抑郁的影响。探讨围绝经期女性抑郁预防和干预对策。结果 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发生率(67.89%)高于非抑郁组(2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618,P<0.05)。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心理性失眠(10.09%)、精神障碍导致失眠发生率(43.12%)高于非抑郁组(4.70%、2.01%),躯体疾病导致发生率(3.67%)低于非抑郁组(12.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024、135.716及51.571,均P<0.05)。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年龄、婚姻状况、体质指数(BMI)、围绝经期阶段、性格特点、围绝经期生活质量评分量表(MRS)评分、子女职业状况、合并疾病、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收入、独居、职业状态、生育史、PSQI指数、HAMD评分、社会支持度评分与非抑郁组围绝经期女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倾向性分析控制围绝经期女性睡眠障碍之外的影响因素后,PSQI指数是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t=5.947,P<0.05)。结论 围绝经期抑郁女性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睡眠障碍是影响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临床预防围绝经期女性抑郁应重视对其睡眠健康采取措施提升睡眠质量,降低其发生抑郁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性功能障碍明显增加,绝经与性功能障碍的关系一直未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的结果,神经内分泌因素、血管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均与之有一定的关系。近来研究发现,雌、雄激素水平下降是围绝经期及绝经妇女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传统治疗外,应用激素补充治疗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及绝经妇女的性功能,提高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女性进入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性功能障碍明显增加,绝经与性功能障碍的关系一直未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的结果,神经内分泌因素、血管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均与之有一定的关系.近来研究发现,雌、雄激素水平下降是围绝经期及绝经妇女性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传统治疗外,应用激素补充治疗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及绝经妇女的性功能,提高性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情绪障碍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和围绝经期综合征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对2011年4—9月到南京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妇女病普查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资料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妇女中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3.3%,焦虑、抑郁发生率分别为28.2%、26.2%,而焦虑、抑郁均为影响围绝经期妇女睡眠质量的危险因素。结论情绪障碍可导致围绝经期妇女睡眠质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海市部分城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心理保健需求。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卫生保健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于2010年12月~2011年2月在上海某社区内对935名参加普查的45~59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①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呈现率24.8%。上海本地户籍者抑郁症状呈现率22.7%,外地户籍者抑郁症状呈现率50.7%。②与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户籍、痛经程度、1年内子女长期离家、重病、感觉异常、关节肌肉痛、更年期综合征、主观支持评分、客观支持评分等。③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意识和知识:39.8%的围绝经期妇女不关心心理卫生保健,分别有69.5%和61.9%围绝经期妇女选择视听媒体和报刊杂志作为保健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结论:上海市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呈现率较高,与多种社会、心理、生物学影响因素有关,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心理保健应该纳入妇女保健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体育运动对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焦虑情绪及改良Kupperman评分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对156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分析其抑郁焦虑水平和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结果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围绝经期妇女的SDS、SAS和Kupperman评分明显小于不常运动的妇女(P0.05)。结论体育运动能明显缓解围绝经期妇女的抑郁焦虑情绪和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9.
卞洁 《临床医学工程》2013,(11):1393-1394
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妇女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探讨其与雌激素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219例围绝经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将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从中选择与观察组同龄的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雌二醇(E2)水平.结果 219例患者中患有心血管疾病者共44例(20.09%).观察组和对照组血清E2含量分别为(11.97±2.31) pmol/L和(44.92±3.76) pmol/L,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种类心血管疾病患者之间,并发1种、2种和3种心血管疾病患者之间E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雌激素水平下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雌激素联合钙片补充疗法对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方法自2014年2月-2015年10月连续性收集围绝经期妇女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碳酸钙D3咀嚼片1片/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雌激素片2 mg/d治疗,比较两组1年后骨密度和骨代谢水平的差异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础骨密度及骨代谢水平未见统计学差异(P0. 05)。治疗1年后,观察组腰椎平均骨密度明显增加(t=3. 428,P=0. 001),且显著性高于对照组(t=2. 117,P=0. 036)。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骨代谢指标骨钙素(OC)显著性下降(t=2. 686,P=0. 008);总Ⅰ型胶原氨基酸前肽(PINP)显著性上升(t=4. 394,P=0. 000); 25-羟基维生素D [25 (OH) D]水平亦显著性增高(t=2. 221,P=0. 028);但两组治疗后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小剂量雌激素联合钙片可有效降低围绝经期妇女骨丢失,且不增加患者风险。  相似文献   

11.
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更年期抑郁症状多发生在妇女生育旺盛的性成熟期向老年期过渡的这一阶段 ,在欧美等国的发病率为2 0 % ,而我国北京妇女更年期情感障碍的发病率为 36 .1% ,且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更年期抑郁症多以情感持续性低落为主要特征 ,以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猜疑为主要临床症状 ,严重者有自杀倾向 ,成为社会、家庭极不稳定的因素 ,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因发生上述症状即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心理因素 ,更年期情感障碍是典型的社会 心理 医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广州市社区围绝经期女性抑郁症状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社区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与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广州某城区和市郊两社区为流调现场,抽取40~55岁721例围绝经期女性为研究对象,其中市区368人,郊区各353人,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生活事件量表(LE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应对方式问卷(CSQ)和一般社会人口学调查表(SDQ)进行调查和评价,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影响其抑郁水平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抑郁症状发生率为8.04%,46~50岁组发生率(12.35%)显著高于40~45岁组(6.22%)和51~55岁组(5.49%,χ2=9.2552,P〈0.01);城市社区抑郁症状发生率(10.33%)显著高于郊区社区(5.67%,χ2=5.2902,P〈0.05);负性事件刺激量和自责是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对支持利用度则是其保护因素;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均与自评抑郁量表评分存在正性或负性显著性相关,各因子间也存在一些显著性相关。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的发生受多因素影响,应采取多层次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妇女在围绝经期雌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对骨质疏松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解放军第180医院120例围绝经期妇女,年龄在45~55岁,检测所有患者的雌二醇( E2)及骨代谢指标水平,如Ⅰ型羧基末端肽( CTX)、氨基酸中段骨钙素( NMID)、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PINP),以及患者骨密度值( BMD),比较并分析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和骨代谢及骨质疏松之间的关系。结果45~50岁组的患者E2水平显著高于51~5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2.89,P<0.05),同时BMD值也显著高于51~5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57,P<0.05)。 CTX、NMID、PINP值则显著低于51~55岁组,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37、10.52、8.93,均P<0.05);所有患者E2值与破骨CTX、NMID、PINP浓度具有负相关性(r值分别为-0.321、-0.582、-0.507,均P<0.05),同时与骨密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398,P<0.05)。结论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的降低,可引起破骨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骨组织的吸收,导致最终的骨密度下降及骨质疏松的发生。可通过检测雌激素水平的变化来预测围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也为其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抑郁症与雌激素及单胺类递质水平的相关性,以分析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选择2012年10月至2014年1月浙江省武义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围绝经期抑郁症患者53例,设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围绝经期妇女56例作为对照组。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评价受试者抑郁状况,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两组血清雌二醇(E2)和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测定两组血浆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HAMD总分与E2、FSH、5-HT和NE进行相关性检测。结果 观察组E2显著低于对照组(t=8.616,P<0.05),FSH显著高于对照组(t=6.668,P<0.05)。观察组5-HT显著低于对照组(t=9.030,P<0.05),NE显著高于对照组(t=4.798,P<0.0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AMD总分与E2呈显著负相关(r=-0.547,P<0.05),与FSH呈显著正相关(r=0.488,P<0.05),与5-HT呈显著负相关(r=-0.387,P<0.05),与NE呈显著正相关(r=0.294,P<0.05)。结论 雌激素及单胺类递质可能参与了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并能提示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Postmenopausal women with estrogen deficiency are at high risk for osteoporosis. Estrogen therapy has been shown to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postmenopausal bone loss and maintaining bone mineral density.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women at risk for osteoporosis and the high cost of treating this conditio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preventing osteoporosis.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dentify trends and predictors of estrogen use for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 A ret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using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 data (1997–1999). Women 35 years and older who had passed menopause or were currently going through menopause were identified from the states including the BRFSS module that asked questions about estrogen use. Results showed an increasing prevalence in estrogen use from 1997 to 1999 for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In 1999, almost a third of the postmenopausal women surveyed used estrogen to prevent osteoporosis. Prevalence was higher among women 45–64 years of age, whites, and those with higher education levels. Physician counseling on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estrogen therapy was the strongest predictor of estrogen use for prevention of osteoporosis. Insurance coverage and compliance with other preventive behaviors such as mammograms and Pap smears were also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estrogen use. However, women who were at risk for acute drinking, not married, overweight or obese, and diabetic were all less likely to receive estrogen therapy for osteoporosis prevention. The relationships demonstrated between estrogen use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lifestyle behaviors and health care access and utilization factors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targeting specific groups of women for promoting its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osteoporosis.  相似文献   

16.
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睡眠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睡眠质量是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健康状态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然而,睡眠质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该文就性激素、躯体症状、5-羟色胺、社会心理因素、绝经状态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湖南省益阳市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相关因素,为防治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0-60岁的益阳市围绝经期妇女442例,通过自拟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再根据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10(ICD-10)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分出抑郁组110例和非抑郁组332例,然后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生活压力、生活水平、人格特征及躯体严重不适对抑郁组的影响明显高于非抑郁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生与其生活压力、生活水平、人格特征、躯体严重不适等因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绍兴市城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抑郁症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s Scale,LES)按整群抽样法对绍兴市越城区4个街道的1 776名围绝经期妇女进行调查。对抑郁症可疑者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抑郁发作标准诊断。结果调查对象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27.36%,抑郁症的发生率为9.52%。无工作、离婚或丧偶、有慢性病、对生活环境不满意和邻里关系差的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围绝经期抑郁症妇女的抑郁程度与慢性病、离婚或丧偶以及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呈正相关,与有工作、对生活环境满意以及邻里关系好呈负相关,而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月经情况等无相关性。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的发生率较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尤其对有危险因素的妇女,应加强社区的精神卫生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情绪障碍的相关因素,为防治情绪障碍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来筛选病例,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生活事件量表(LE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付方式问卷测评,同时测量研究对象的激素水平,从多因素角度对围绝经期情绪障碍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围绝经期情绪障碍的因素包括HAMD总分(OR=1.677)、HAMA总分(OR=1.581)、负性生活事件(OR=2.088)、神经质(OR=1.602)、自责(OR=1.859)为危险因素,而雌二醇(E2)(OR=0.632)、5-羟色胺(5-HT)(OR=0.598)为保护因素。结论:影响围绝经期妇女情绪障碍的危险因素较多,涵盖生理、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除了传统的激素替代疗法外,还应重视通过心理、精神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20.
围绝经期妇女月经变化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围绝经期妇女月经与相关因素的调查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现场调查的流行病学方法,录入国际通用量表,分析1 798份有效问卷.结果 总人群当中,月经正常者834人(46.5%),月经异常者964人(53.5%).两组围绝经期妇女一般人口学特征、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部分症状、月经伴发疾病、认知及就医态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使其提高自我监测和自我保健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