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况与胎儿HBV宫内感染的关系以及胎儿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76例HBsAg阳性的孕妇血清及其所生婴儿脐血的乙肝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将孕妇血清与胎儿脐血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HBV-DNA阳性孕妇组40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率为50%(20/40);HBV-DNA阴性孕妇组36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率为19.4%(7/3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BsAg阳性孕妇组44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率18.2%(8/44);HBsAg、HBeAg阳性组32例,其胎儿脐血HBV宫内感染率53.1%(17/3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76例胎儿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有8种:抗-HBe、抗-HBc阳性36例(47.4%);HBeAg、抗-HBc阳性13例(17.1%);抗-HBc阳性11例(14.5%);HBsAg、抗-HBc阳性5例(6.6%);HBsAg、HBeAg、抗-HBc阳性4例(5.3%);HBsAg、抗-HBe、抗-HBc阳性3例(3.9%);抗-HBs、抗-HBe、抗-HBc阳性2例(2.6%);抗-HBe阳性2例(2.6%).结论孕妇HBeAg和HBV-DNA阳性是胎儿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HBsAg阳性的孕妇所生婴儿脐血的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况与胎儿HBV宫内感染的关系以及胎儿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模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76例HBsAg阳性的孕妇血清及其所生婴儿脐血的乙肝血清标志物及HBV-DNA,将孕妇血清与胎儿脐血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HBV-DNA阳性孕妇组40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率为50%(20/40);HBV-DNA阴性孕妇组36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率为19.4%(7/3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HBsAg阳性孕妇组44例,其胎儿HBV宫内感染率18.2%(8/44);HBsAg、HBeAg阳性组32例,其胎儿脐血HBV宫内感染率53.1%(17/3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76例胎儿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有8种: 抗-HBe、抗-HBc阳性36例(47.4%); HBeAg、抗-HBc阳性13例(17.1%);抗-HBc阳性11例(14.5%);HBsAg、抗-HBc阳性5例(6.6%); HBsAg、HBeAg、抗-HBc阳性4例(5.3%);HBsAg、抗-HBe、抗-HBc阳性3例(3.9%);抗-HBs、抗-HBe、抗-HBc阳性2例(2.6%);抗-HBe阳性2例(2.6%).结论孕妇HBeAg和HBV-DNA阳性是胎儿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HBsAg阳性的孕妇所生婴儿脐血的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我院分娩的HBsAg阳性的孕妇及其新生儿230对,分别用ELISA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其外周血HBV血清标志物和HBV-DNA含量,分析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其高危因素。结果①230例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有22例发生宫内感染,其中HBsAg阳性7例(3.0%),HBV-DNA阳性18例(7.8%),HBsAg和HBV-DNA均阳性的3例,总的HBV宫内感染率为9.6%(22/230)。②HBsAg单阳性孕妇138例,其HBV宫内感染率为5.1%(7/138);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92例,其HBV宫内感染率为16.3%(15/92)。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8.1,P<0.05)。③HBV DNA阳性孕妇119例,其宫内感染率为15.1%(18/119),HBV DNA阴性孕妇111例,其宫内感染率为3.6%(4/111),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8.8,P<0.05)。结论HBV宫内感染率为9.6%,HBeAg阳性和HBV DNA阳性是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宫内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57,自引:8,他引:57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 (HBV)宫内阻断作用及孕妇血清中HBVDNA水平与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HBIG组 5 6例 ,孕 2 8周起肌注HBIG ,每 4周一次至分娩 ;对照组 5 2例 ,未予用药。两组孕妇均于孕 2 8周、分娩前 ,其新生儿于生后 2 4小时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sAg ,HBeAg及HBVDNA定量。结果 :HBIG组孕妇HBVDNA水平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16 .1%和 32 .7% ) ,P <0 .0 5。胎儿宫内感染率随着孕妇血清中HBVDNA含量增加而呈现增高趋势 (P <0 .0 5 )。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携带HBV孕妇产前多次注射HBIG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孕妇血清HBVDNA水平增高是胎儿发生HBV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监测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前S1蛋白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前S1蛋白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69例足月分娩的母血与新生儿脐血的前S1蛋白,并与酶免法测定乙肝血清学标志的PCR法测定HBV-DNA相对照,以探讨检测母血、脐血前S1蛋白来评估HBV宫内感染的可能性。结果是:49例母血HBV抗原阳性者中检出前&蛋白与HBV-DNA阳性者分别有19例与18例,其新生儿脐血中检出HBV抗原、前S1蛋白与HBV-DNA阳性者分别有9例、5例与6例,脐血中三种乙肝标志物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49例母血HBV抗原阳性者中,有12例是HBsAg(+)、HBeAg(+)和HBcAg(+)的,其孕妇血中前S1蛋白与HBV-DNA阳性者各10例,其新生儿脐血中检出HBV抗原、前SI蛋白与HBV-DNA阳性者分别有6例、5例与6例,脐血中三种乙肝标志物阳性检出率呈平行关系。提示测定母血、脐血前1S蛋白与检测HBeAg及HBV-DNA一样有助于判断母体内HBV复制与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6.
影响HBV宫内感染的相关临床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或保护因素。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8年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分娩的417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HBV宫内感染组33例,非感染组384例,感染组的母亲HBeAg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和非感染组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母亲孕晚期注射HBIG在2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母亲各HBV DNA水平级上分析,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和母亲使用HBIG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1.HBV DNA阳性是HBV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2.HBsAg阳性孕妇晚孕期间肌注HBIG对HBV宫内感染未见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传染病,全球慢性HBV感染约有3.5亿,其中围生期传播是一种主要的传播方式,我国人群感染率达5%-18%。有文献报告活产新生儿宫内感染率达20%。因此,胎儿感染HBV机理的研究及进一步预防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胎盘作为母体与胎儿物质交换的重要器官是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乙肝病毒携带孕妇被动免疫阻断母婴传播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15  
目的 探讨经过对孕妇进行被动免疫以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有效率与母亲乙肝病毒携带状况的关系。方法 自孕28w起对84例不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状况的孕妇,分A、B、C三组,其中A组HBsAg( )25例,B组(HBsAg 、HEeAg 、HBcAb )30例,C组(HBsAg 、HBeAb )29例,多次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分娩时抽脐静脉血查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结果 B组30例新生儿脐静脉血中HBsAg( )7例,A、B两组各1例,B组与A组、C组相比有显著差分(P<0.05)。结论 对HBsAg( )或HBsAg( )、HBeAb( )孕妇进行被动免疫可有效预防母婴传播的发生,但对母亲为乙肝大三阳患者,仅对孕妇进行被动免疫仍未能有效预防母婴传播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与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和干扰素-γ(IFN-γ)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研究组为80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妇;对照组为20例正常孕妇。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DAS-ELISA)检测孕妇外周静脉血及其新生儿脐静脉血血清中乙型肝炎五项指标及细胞因子IFN-γ、IL-4、IL-6水平。结果研究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80例有11例宫内感染,宫内感染率为13.75%。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组孕妇血清中IFN-γ水平显著低于HBV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孕妇(P<0.01),IL-4、IL-6水平则显著高于HBV宫内未感染组及对照组孕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BV宫内未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上述三种细胞因子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组孕妇血清中IL-4与IL-6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P<0.01,P<0.01);IFN-γ与IL-4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1,P<0.01);IFN-γ与IL-6亦呈显著负相关(P<0.01,P<0.01,P<0.01)。各组新生儿脐血清中IFN-γ、IL-4、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导致IFN-γ抗病毒作用减弱,IL-4、IL-6水平升高,不利于孕妇体内HBV清除,易导致胎儿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数量与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54例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孕妇和68例非感染孕妇的外周血样本,富集胎儿有核红细胞后计数。每例样本取2个胎儿有核红细胞并用PEP-PCR技术证实其胎源性。结果宫内感染组的胎儿有核红细胞数量与100个有核细胞数的比值显著高于非感染组(P<0.05)。结论巨细胞病毒宫内感染孕妇外周血中的胎儿有核红细胞数量比正常妊娠者增高,对进一步阐明该病的病生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与孕妇不同的乙肝感染状态的关系。方法将11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分为乙肝大三阳组及乙肝小三阳组,对其进行乙肝两对半及PCR-HBV-DNA值的检测,对其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h内进行乙肝两对半的检测。结果乙肝大三阳孕妇其体内HBV-DNA基因拷贝值明显高于乙肝小三阳孕妇,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者多数为大三阳孕妇,乙肝大三阳孕妇其体内HBV—DNA值〉10^5基因拷贝/ml时发生新生儿宫内感染明显高于体内HBV—DNA值〈10^5基因拷贝/ml。结论孕妇乙肝大三阳且体内高HBv-DNA值是发生新生儿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应加强对这类病人进行宫内阻断,减少新生儿乙肝宫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中人类巨细胞病毒DNA(HCMV DNA)含量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率的关系.方法用PCR方法结合荧光探针的体外扩增和检测技术,检测186例HCMV感染孕妇及胎儿或新生儿血清、胚胎、绒毛中HCMVDNA拷贝数.结果胎儿发生宫内感染及妊娠不良结局与其母素血清HCMV DNA含量有关,随着孕妇血清中HCMV DNA含量的增高,胎儿宫内感染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性也呈显著增高趋势.结论孕妇血清HCMV DNA含量升高是胎儿感染HCMV并发生妊娠不良结局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TLR9在外周血HBsAg阳性母亲胎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探讨其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Abbott化学发光法检测新生儿外周血HBsAg;ELISA法检测母亲外周血HBV标志物;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胎盘组织HBsAg和TLR9的表达和分布。结果胎盘HBV感染率77.27%(17/22),HBsAg分布于蜕膜细胞、滋养层细胞、间质细胞、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TLR9在外周血HBsAg阴性母亲胎盘滋养层细胞表达,在外周血HBsAg阳性母亲胎盘滋养层细胞、间质细胞、绒毛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外周血HBsAg阳性组比阴性组胎盘组织TLR9表达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外周血HBsAg阳性母亲的胎盘,未感染HBV者比感染HBV者TLR9表达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步认为,胎盘组织TLR9表达与HBV宫内感染有一定关系,TLR9可能是HBV宫内感染的保护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HBV感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在乙肝宫内传播中的作用及机理。方法12例血清HBV DNA(-)、PBMC HBV DNA(+)产妇分娩的新生儿血清HBV DNA(+)和/或PBMC HBV DNA(+)的胎盘作为实验组,10例乙肝标志物均为阴性产妇的胎盘作为对照。采用SP法在连续切片上检测HBsAg和HBcAg在胎盘CD68细胞及各类细胞中的表达。结果8例新生儿血清HBV DNA(-)、PBMCsHBV DNA(+)胎盘绒毛间质5例CD68细胞HBsAg阳性,6例CD68细胞HBcAg阳性;毛细血管内5例CD68细胞HBsAg阳性,8例CD68细胞HBcAg阳性;滋养层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未见HBsAg、HBcAg阳性信号;2例新生儿血清HBV DNA(+)、PBMCs HBV DNA(-)的胎盘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均有HBsAg、HBcAg的表达,而绒毛毛细血管内CD68细胞未见表达。2例新生儿血清和PBMC HBV DNA均阳性的的胎盘滋养层细胞、绒毛间质、CD68细胞和毛细血管内CD68细胞均有HBsAg、HBcAg的表达,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无表达。10例乙肝标志物全阴性产妇胎盘中均无阳性信号。结论HBV感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可作为宫内传播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一种早期诊断宫内感染简便、易行的方法,对绒膜羊膜炎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减少围产期并发症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方法对375例不同孕周的孕妇检测其阴道分泌物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细菌性阴道病(BV)等病原微生物进行白细胞介素8(IL-8)定量检测及妊娠结局的随访观察,观察IL-8浓度与孕妇阴道感染及发生流产、早产、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等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发现有阴道微生物感染的孕妇(255例),阴道分泌物IL-8浓度明显高于无阴道感染的对照组(120例),发生宫内感染、流产、早产、胎膜早破、胎儿宫内生长受限(FGR)等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阴道分泌物IL-8浓度的监测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宫内感染的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TORCH是指可导致先天性宫内感染及围产期感染而引起围产儿畸形的病原体,它是一组病原微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其是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TOX)、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风疹病毒(Rubella virus,RV)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erpes simplex virus,HSVⅡ)的总称。这组微生物感染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可造成母婴感染。孕妇由于内分泌  相似文献   

17.
自然流产与5种病原体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介绍98例自然流产者与50例正常妊娠要求人工流产者外周血与宫内清出物中5种病原体感染情况。检测手段为PCR技术。检测的病原体为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虫、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自然流产组总感染率为74.94%(73/98)。对照组感染率为42%(21/50)(P<0.01)。分项检测结果,外周血和宫内清出物巨细胞病毒分别为6.12%;16.33%、弓形虫分别为8.16%;3.06%、支原体分别为6.12%;7.14%、衣原体分别为37.76%;28.57%,风疹病毒宫内清出物感染率为4.08%。以上提示,病原体感染是引起自然流产重要原因之一。文中讨论了感染的原因与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孕妇病原体感染与宫内感染、死胎死婴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诊断技术,取孕妇宫颈分泌物,母血,羊水,水尸体组织进行5种病原体DNA定性检测。结果:13例中8例是死胎,5例为死婴:有2种以上病原体感染61.3%;6例羊水检测中,发现4例病原体DNA阳性,7例小尸体肝脑组织检测中,4例为CVM-DNA阳性。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及拉米夫定对HBsAg阳性孕妇的乙肝病毒 (HBV)宫内阻断作用。方法 HBIG组 5 6例 ,孕 2 8w起肌注HBIG 2 0 0U每 4w 1次至分娩 ,拉米夫定组 4 3例 ,孕 2 8w起口服拉米夫定 ,每天 10 0mg至产后 30天。对照组 5 2例 ,未予用药。 3组孕妇均于孕 2 8周、分娩前 ,其新生儿于生后 2 4h内免疫接种前抽静脉血检测HB sAg、HbeAg和HBVDNA定量。结果 HBIG组及拉米夫定组孕妇HBVDNA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 (P <0 .0 5 ) ,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分别为 16 1% ,16 3%和 32 7% ) ,P <0 .0 5 ,HBIG组与拉米夫定组在HBVDNA变化及新生儿感染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3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携带HBV孕妇产前多次注射HBIG或服用拉米夫定均可有效减少HBV宫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浙江省湖州地区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程度和官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时间分辨免疫荧光分析法测定乙型肝炎标志物(HBVM),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HBV-DNA.结果 1262例孕妇HBVM感染阳性率: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总体阳性率分别为2.6%(33/1262),38.2%(482/1262),0.9%(11/1262),22.6%(285/1262)和23.1%(291/1262).33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中,11例HBeAg阳性者HBV-DNA多为高载量,宫内感染率是6/11;22例HBeAg阴性者HBV-DNA多为低载量,宫内感染率是2/2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计HBsAg阳性孕妇宫内感染率是24.2%(8/33).结论 浙江省湖州地区孕妇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较低.孕妇血清HBeAg阳性和HBV-DNA含量高,易发生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