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9 毫秒
1.
目的探索安全易行且能够减轻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损害的肝门阻断方法。方法本组46例,分为A、B两组,各23例,A组为常温下保留健侧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B组为传统Pringle肝血流阻断法,总结分析两种不同肝门阻断方法下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B两组肝门阻断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1、3、7d肝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常温下保留健侧肝动脉血供的入肝血流阻断法是一种安全实用的肝门阻断方法,对防治术后肝功能衰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阻断与不阻断入肝血流肝癌切除术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采用阻断入肝血流和不阻断入肝血流两种方法行肝切除术.80例患者包含两组:A组为肝切除时阻断入肝血流(37例),B组肝切除时不阻断入肝血流(43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恢复情况.结果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高于B组[(169.46±31.44)min vs.(150.23±20.38)min(P<0.05);(530.27±195.54)ml vs.(443.72±147.97)ml(P<0.05)];术后两周肝功能恢复正常或接近术前水平,两组分别为62.2%(23/37)、90.1%(39/43)(P<0.05).结论 ①不阻断入肝血流比阻断入肝血流的肝切除术时间短,失血少.②不阻断入肝血流比阻断入肝血流的肝切除更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入肝动脉血流选择性阻断技术在肝肿瘤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入肝动脉血流选择性阻断技术和Pringle术式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5d肝功能主要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其他手术基本情况。结果术后15d,观察组肝功能基本指标基本恢复至正常,但对照组与正常值存在较显著的差距;另外,两组手术时间和阻断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更少,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整体比较,观察组治疗方式更具优势(P<0.05)。结论入肝动脉血流选择性阻断技术在治疗肝肿瘤中效果明显,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中不同血流阻断方案的应用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住院接受肝切除的患者78例,依据血流阻断法分为3组,其中29例接受第一肝门阻断法为A组,22例接受半肝血流阻断术为B组,27例患者接受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为C组。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血流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恢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C组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出血量最少,A组手术时间最长、术中出血量最多;3组在血流阻断时间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3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C组TBiL和ALT水平最低,ALB水平最高;A组TBiL和ALT水平最高,而ALB水平最低(P<0.05)。3组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3种血流阻断方案在肝切除过程中各具特色,其中选择性出入肝血流阻断术更为安全、有效,更利于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阻断入肝血流行肝癌切除术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62例患者分为两组:肝门阻断组28例,肝切除时阻断入肝血流;无阻断组34例,肝切除时不阻断入肝血流。比较两种方法对术中失血量、术后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切除术中不阻断入肝血流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半肝血流阻断在肝肿瘤切除术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温下第一肝门血流阻断是目前在肝切除术中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控制肝出血的方法,长时间的入肝血流阻断易引起术后严重的肝功能不全甚至肝功能衰竭。如何合理选择肝血流阻断是减少术中出血、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我科自2006年3月以来,对28例肝癌伴有肝硬变的病例采取半肝血流阻断行肝癌切除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半肝血流阻断、缺血预处理及不阻断肝血流3种不同方法在肝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2例肝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半肝血流阻断(HVC)组30例,缺血预处理(IP)组33例,不阻断组39例,采用相应肝血流阻断方法切肝.比较分析各组患者术中平均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例数(率),平均住院天数,术后第1、3、7、10天的血清ALT、AST、TBil水平.结果 3组患者平均阻断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第1、10天ALT、AST及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VC组、IP组、不阻断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41±29)、(312±25)、(421±33) mL,不阻断组术中出血量最多,HVC组次之,IP组最少(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3.3%、18.2%、17.9%,HVC组大于IP组及不阻断组(P<0.05).术后第3天ALT分别为(454.4±156.1)、(401±123.9)、(312±99.7) U/L,第7天为(145.2±91.7)、(101.5±66.3)、(68.1±28.7)U/L;术后第3天AST分别为(475.4±144.7)、(401±111.9)、(324±91.1) U/L,第7天为(139.2±96.6)、(103.5±60.3)、(95.2±22.7) U/L;术后第3天TBil分别为(36.4±23.1)、(34.05±21.0)、(25.1±17.5) μmol/L,第7天为(31.1±14.6)、(23.1±17.9)、(21.0±13.7) μmol/L.不阻断组肝功能恢复情况优于IP组,IP组优于HVC组.结论 预缺血处理及不阻断肝血流方法切肝可减少对肝脏功能的损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15,(26):3717-3719
目的:探讨门冬氨酸鸟氨酸对肝部分切除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肝部分切除术患者104例(均行肝门区域血管阻断),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试验组5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保肝药物,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予门冬氨酸鸟氨酸10 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于术前开始应用,连续用药7 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前第1天和术后第1、4、6天清晨空腹抽外周静脉血检测肝功能并进行比较,同时对不同肝门阻断时间下两组患者术后主要转氨酶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中肝脏切除范围、出血量、第一肝门血管阻断时间及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术后第1、4、6天AST、ALT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总胆红素水平基本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Pringle法阻断肝门,且阻断时间≥15min的患者中,对照组患者术后AST、ALT水平高于试验组,白蛋白水平低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冬氨酸鸟氨酸对肝部分切除患者可快速、有效地恢复肝功能,尤其适用于选择Pringle法阻断肝门且阻断时间较长的患者(有明显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入肝动脉血流选择性阻断技术在肝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1月至2012年3月于我院消化科就诊并被诊断有肝肿瘤的患者27例,严格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将所有入选患者按奇数、偶数分为对照组13例和治疗组14例,治疗组采用选择性阻断入肝动脉血流,对照组采用全肝入肝血流阻断技术,手术后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治疗组手术中出血量为(426.5±19.8)ml,手术时间为(38.2±9.0)min,丙氨酸转氨酶的升高幅度为(8.44±1.6)%,丙氨酸转氨酶恢复正常的时间为(6.9±1.4)d,对照组手术中出血量为(519.8±21.6)ml,手术时间为(41.7±10.5)min,丙氨酸转氨酶的升高幅度为(20.1±2.5)%,丙氨酸转氨酶恢复正常的时间为(10.2±1.9)d,以上各项比较,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入肝动脉血流选择性阻断技术在肝肿瘤切除术中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一种新的局部肝血流阻断技术——肝脏血流阻断仪的断肝止血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应用肝脏血流阻断仪阻断局部肝血流,施行多种术式肝叶切除术,观察手术径路、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腹腔积液、腹腔感染、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全组51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术中出血50~400ml,平均280ml。术后渗出少,无腹腔积液和腹腔感染,肝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肝脏血流阻断仪适用于大多数肝切除术式,较其他断肝止血方法优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半肝切除术53例应用体会.方法 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施行半肝切除术53例,其中原发性肝癌43例,肝门部胆管癌5例,肝胆管结石4例,肝血管瘤1例.其中左半肝切除术35例,右半肝切除术18例.无肝血流阻断者2例,半肝入肝血流阻断23例,常温下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28例.术中失血量200~2000 ml,平均为610 ml.结果 53例中,治愈51例(96.2%),死亡2例(3.8%).全组无术中死亡.术后发生明显并发症21例,其中2例肝功能衰竭并诱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SF)而死亡;4例胸腔积液和2例膈下积液;11例腹水;2例胆瘘.术后1年生存率达81.1%(43/53).结论 实施半肝切除术,要充分暴露术野,注意控制术中出血和切肝量及断面的处理和术后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抗感染药学》2017,(1):225-227
目的:评价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对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损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9月间外科收治的行肝切除术78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3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期基础上加用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治疗;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红素(TBIL)等测得值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及第7天时ALT、AST等指标均上升;用药后术后第3天时DBIL、TBIL水平上升,第7天时恢复至治疗前水平,但各监测点测得值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对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损害有显著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前,肝癌的治疗方式虽较多,但肝切除术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肝血流阻断是行肝切除的前提和基础,但肝有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其丰富的血供和复杂的血管分布造成血流阻断较为困难。本研究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第一肝门血流阻断和半肝血流阻断两种方式对照观察,探讨肝血流有效的阻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癌采用不阻断肝门切除术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6年6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行肝切除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1例,随机分为肝门阻断组(阻断组)21例和不阻断肝门组(不阻断组)20例,阻断组术中采用全肝入肝血流阻断,不阻断组术中不阻断入肝血流,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不阻断组明显少于阻断组(P0.05)。两组术前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及谷丙转氨酶(ALT)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d及7d阻断组TBIL、ALT均显著高于不阻断组,ALB显著低于不阻断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阻断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8.1%,而不阻断组为5%,明显低于阻断组(P0.05)。结论采用不阻断肝门肝切除治疗肝癌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减少了对肝功能的影响,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安全可靠,可操作性强,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分析完全腹腔镜下左肝部分切除术与开放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选自本院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102例左肝肿瘤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完全腹腔镜下左肝部分切除术,对照组患者实施开放手术,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肝功能指标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75±58)ml,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为(302± 117) ml,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1.2±0.3)天、住院时间为(6.2±1.0)天,均短于对照组排气时间的(3.4±0.5)天和住院时间的(12.3±2.2)天;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天AST为(50.12±15.21) IU/L,ALT为(50.31±25.52) IU/L,总胆红素为(12.33±5.40)μmol/L,对照组术后第1天AST为(88.14±21.60) IU/L,ALT为(125.30±55.46) IU/L,总胆红素为(75.90±10.22)μmol/L;观察组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总胆红素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6,P<0.05).结论 完全腹腔镜下左肝部分切除术治疗左肝肿瘤能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少,排气和住院时间短,患者肝功能指标恢复速度快,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肿瘤切除术治疗肝肿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肝肿瘤55例.将采用腹腔镜手术的28例作为观察组,行开腹肝切除术的27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并对两组术前1d和术后1、3d肝功能和凝血指标进行比较.统计两组并发症、复发转移发生情况和1年生存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腹腔引流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d和3 d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高于术前1 d(P<0.05).术后1 d和3 d观察组ALT、AS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术后复发转移发生率及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腹肝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肝切除术创伤小,有利于肝功能的早期恢复,未增加并发症及术后转移复发风险,可以用于肝肿瘤切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波固化在肝脏手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100例肝癌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微波止血组63例,应用针型微波发射极对肝脏做植入式微波固化,结合分步阻断肝血流法切肝。对照组37例,用传统的肝血流阻断法切肝。结果微波固化后的肝脏在切割时几乎处于无渗血状态。不规则性肝切除术中,微波止血组39例,术中出血(13692±4227)ml;对照组22例,术中出血(27636±6807)m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规则性肝段肝叶切除术中,微波止血24例,术中出血(30354±8055)ml;对照组15例,术中出血(49067±11310)ml,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微波固化在肝癌切除术中止血效果显著,结合分步阻断肝血流法切肝,可缩短肝缺血时间,减轻术后肝功能损害,提高肝癌切除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半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4年6月于百色市人民医院行半肝切除术的患者100例,应用掷骰子法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研究组应用高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对照组应用入肝血流阻断( Pringle法)。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输血量、阻断及手术时间,术前、术后各时间段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血清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血清清蛋白( ALB)、血清总胆红素( TBiL)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少于对照组,阻断及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研究组各时间段ALT、AST水平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高选择性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应用于半肝切除术中的出血控制效果佳,患者肝脏功能各项指标平稳,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肝部分切除手术中应用半肝血流阻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7例肝脏部分切除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全肝血流阻断,研究组采用切除侧半肝血流阻断,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情况、连续阻断时间及术后肝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连续阻断时间长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AST、ALT、CHE及PA水平无显著差异,患者术后1d及7dAST、ALT水平低于对照组,CHE、PA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半肝血流阻断技术能够延长肝脏切除术中连续阻断时间,减少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肝切除与开腹肝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共计80例,采用抽签的方式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开腹肝切除术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腹腔镜下肝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3 d肝功能水平。结果研究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数据要低于对照组患者,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肝功能情况要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治疗中,腹腔镜下肝切除术较之开腹肝切除术具有更好的近期疗效,患者的肝功能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