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肿情况和发生原因,探讨血肿改进措施和电话再招募方式,以促进献血者的保留。方法:通过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和现场登记的献血不良反应记录单,统计分析2017年福建省血液中心单采血小板血肿相关数据,对血肿发生后大于3个月未再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按照招募程序逐一电话再招募。结果:8 835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发生血肿257例(2.91%),男性初次献血者(16例)与男性重复献血者(173例)血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献血者血肿后未再次捐献的比较中:男性初次献血者(15例)与男性重复献血者(36例)比较;女性初次献血者(9例)与女性重复献血者(26例)比较;男性重复献血者(36例)与女性重复献血者(26例)比较,3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257例血肿主要原因按比例依次是采血人员采血技术欠佳113例(43.97%)、献血者血管条件欠佳57例(22.18%)、捐献过程手臂移动56例(21.79%);单采血小板血肿后未再次捐献的献血者电话再招募成功率为55.81%(48/86)。结论:单采血小板血肿发生后对初次献血者和女性献血者献血意愿影响较大。针对血肿原因,提高工作人员穿刺技术,捐献过程中人性化的服务可减少血肿的发生。对单采血小板血肿后未再次捐献的献血者进行电话再招募,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有助于献血者的回召和保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程序在预防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将2012年6-12月在人民广场采血点的初次献血者1 448例按献血日期分为2组,即对照组(单日)737例、观察组(双日)711例,对照组按常规献血服务进行护理,观察组按护理程序进行护理,观察比较2组献血反应发生率及献血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献血反应率为3.80%,满意率为91.99%,观察组献血反应率为1.41%,满意率为100.00%,2组献血反应率及满意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将护理程序应用于初次献血者的采血护理,能有效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提高献血者对献血服务的满意度,对于拓展和稳定无偿献血者队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咀嚼口香糖降低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作用。方法:将2013年5至9月初次献血者2 041人按献血日期分为2组,即观察组1 086人、对照组955人,对照组按常规采血程序进行,观察组按常规采血程序的同时给予咀嚼口香糖,观察比较2组献血反应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反应率分别为0.83%、6.0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2,P0.01)。结论:在初次献血者献血时给予口香糖咀嚼,能有效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适合在预防无偿献血反应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益智小游戏在无偿献血中降低献血反应及提高献血服务满意度的作用。方法:将2013-10-2014-03在我站A献血点初次献血者2 361人为对照组,B献血点初次献血者(排除不配合参加游戏干预者)3 892人为观察组,对照组按常规采血程序进行献血,观察组在按常规献血程序进行献血的同时给予益智小游戏干预,观察比较2组献血反应率及献血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献血反应率及献血服务满意度比较,χ2值分别为148.730、155.68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将益智小游戏应用于无偿献血服务,能有效降低献血反应,提高献血服务满意度,对于保留无偿献血者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时间承诺"模式对献血者献血过程的满意度、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本血站2个不同献血车站点(按服务半径设置),采用随机方法分设为A组和B组,2组均采取传统献血流程和优质服务,A组引入"时间承诺"管理模式,实施限时服务,比较2组的干预效果。结果:A组符合献血时间承诺达93.9%,献血者承诺再次献血率、实际再献血率、差错的发生率、满意度、检测合格率、献血反应程度均显著优于B组(P0.05)。结论:献血"时间承诺"模式,有效减少了献血者时间成本,在提高献血服务满意度的同时,也影响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忠诚度,对确保献血者再次献血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冷刺激干预对减少献血反应、一过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轻度升高的作用。方法2003年10月—2013年10月,邯郸市中心血站共发现2 352例无偿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迟发性献血反应或为初次献血在献血前出现献血反应,选取其中有献血反应史、迟发性献血反应史或为初次献血但在献血前出现献血反应的无偿献血者200例,根据冷刺激干预情况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另选取同期出现一过性ALT轻度升高的无偿献血者300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无偿献血者进行常规处理,干预组和观察组无偿献血者进行冷刺激干预。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无偿献血者献血量足量情况、献血反应减弱或消失情况、献血反应对心理及身体造成影响的发生情况,观察干预组和对照组有迟发性献血反应史者迟发性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及观察组无偿献血者初筛、复筛、复检ALT合格情况及ALT水平。结果干预组无偿献血者献血量足量率、献血反应减弱或消失率高于对照组,献血反应对心理造成影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对身体造成影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3例有迟发性献血反应史者均未再出现迟发性献血反应,对照组3例有迟发性献血反应史者均再次出现迟发性献血反应。观察组无偿献血者初筛时ALT合格率为0,ALT水平为(49±5)U/L;复筛时ALT合格率为32.7%(98/300),ALT水平为(43±6)U/L;复检时ALT合格率为86.7%(85/98),ALT水平为(35±4)U/L。结论冷刺激干预安全可行,可减少献血反应、迟发性献血反应及一过性ALT轻度升高的发生,有助于减轻献血反应严重程度、提高ALT合格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讨论献血后对穿刺部位进行合理护理对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方法对400例献血者选择合适的采血静脉,使用三指按压法,注意采后止血措施。结果只有12例发生局部不良反应,占总人数的3%,无1例引起献血者投诉。结论完善采血技术可改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献血者投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延迟献血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延迟献血率和调整有效的献血宣传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市血液中心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个人部分资料,对献血者延迟献血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01—2016-12重庆市主城区参加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共计38 928人次。其中,征询体检不合格5 397人次,不合格率为13.86%;血液初筛检测共计33 531人次,不合格8 514人次,不合格率为25.39%,血液初筛不合格项目是血小板计数偏低(3 095/33 531,9.23%),转氨酶偏高(2 017/33 531,6.02%),血红蛋白偏低(848/33 531,2.53%),其他(2 164/33 531,6.45%)。结论:提倡预约献血的方式,加强献血前对献血者的健康征询和血液检测及对初次捐献血小板献血者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献血者的献血体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建立和完善献血前征询体检机制,对高危献血人群主动退出情况,及献血者血液梅毒螺旋体(TP)和艾滋病病毒(HIV)检测的干预效果,从血液采集源头选择低危献血者,保证血液安全。方法选择干预前(2011-2013年)和干预后(2014-2015年3月)浙江省江山市无偿献血者,分团体献血者、个人献血者和互助献血者3组,收集主动退出献血、保密性弃血和献血前梅毒筛查情况资料进行分组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计调查19960名无偿献血者,干预前在献血前主动退出献血及保密性弃血者35人,干预后为35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2,P0.01)。2014-2015年3月献血前筛查检出抗-TP阳性35人。干预前检测14 743人,抗-TP阳性率为0.92%(136/14 743),抗-HIV初筛阳性率为0.08%(12/14 743),确诊阳性1例;干预后检测5217人,抗-TP阳性率为0.25%(13/5217),抗-HIV初筛阳性率为0.09%(5/5217),无确诊阳性者;两组抗-T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8,P0.01),两组抗-HIV初筛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P0.05)。干预后团体献血者不合格率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32,P0.01),互助献血者和个人献血者分别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0、1.64,P0.05)。结论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献血前征询机制,对献血者主动退出、梅毒阳性检出率及HIV感染确诊率有一定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自制按压止血带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后止血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20例住院的输液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试验组在输液拔针后采用按压止血带按压法止血,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指按压法止血,观察2组拔针后止血效果及护患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穿刺处出血率、皮下淤血率、护理时间、护患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采用按压止血带按压法能有效降低拔针后出血、皮下瘀血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动脉抽血常见的操作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皮下血肿、肿胀、疼痛、局部瘀血。现报告1例经桡动脉穿刺后至皮下大面积瘀血的病例及护理措施,供护理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初次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初次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保留,并发展为固定捐献者的影响。方法:对2006—2008年842人来本站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者实施献血前、中、后心理护理干预。结果:2006、2007、2008年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后初次献血者保留为固定献血者所占比例分别为47.95%、72.33%、87.36%。结论:对机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机采血小板捐献者的保留,对稳定固定机采血小板队伍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献血反应的分布特点,为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3年发生献血反应的全血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对该群体的年龄、性别、献血类型、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3年共有27 909人次参加了无偿献血,发生献血反应385人次(1.38%)。18~25岁年龄段献血反应发生率最高(2.14%),46岁以上年龄段献血反应发生率最低(0.57%);女性发生献血反应比例高于男性(P0.05);团体献血活动献血反应发生率高于街头采血(P0.05)。结论:小年龄组者、女性献血者和团体献血者,献血反应发生率较高,应重点加强对该人群的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4.
老年人血管弹性降低,血管壁脆性增加.输液后如不能正确按压穿刺部位,会直接影响静脉的完整性,造成皮下淤血,局部水肿,甚至产生静脉炎.我们对2050例老年患者于静脉输液后采用双点按压法按压穿刺部位,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静脉输液后穿刺部位淤血为临床常见现象,既增加患者痛苦,又影响疾病的治疗。本文旨在探讨穿刺部位皮下淤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临床资料:对照组1870例为1999年6月至2000年6月在我院行静脉输液者(共9310次);观察组1762例为2000年7月至2001年7月在本院输液者(共8825次)。两组年龄2~75岁;均选用手背部静脉、前臂贵要静脉、头静脉和足背静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研究献血者献血量占总血容量比率与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RVR)的关系,为合理选择献血者献血量提供参考建议。方法:统计大连市血液中心2013-01—2017-12在献血屋内献血的213 304人次,分析289人次发生DRVR献血者相关信息,排除怀疑心理因素诱发DRVR的献血者,调取剩余175人次献血者的献血量、身高、体重等信息计算献血量占总血容量的比率。结果:2013—2017年在献血屋中发生DRVR者289人次,发生率为0.14%,其中男150人次,女139人次(发生率为0.11%、0.1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献血时年龄18~22岁88人次,23~55岁201人次(发生率为0.42%、0.1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首次献血者152人次,重复献血者137人次(发生率为0.18%、0.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75例计算献血量占总血容量比率的献血者中比率5%者3人次、5%~10%者70人次、10%~15%者102人次,其中出现较严重的一过性意识丧失者5%~10%组12人次、10%~15%组15人次(出现率为0.17%、0.1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了预防DRVR的发生,应该对首次献血者、年轻的献血者做好心理上的辅导,并为献血者提供良好的献血环境。对于体重较轻、休息饮食不佳等的献血者,应对其进行评估,通过身高体重估算他们的总血容量,根据结果选择最合适的献血量。  相似文献   

17.
静脉穿刺是临床最常见的护理操作 ,其方法是针头与皮肤呈 15度角~ 2 0度角 ,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 ,进针时病人易出现明显疼痛感 ,为了减轻病人的疼痛 ,提高护理质量 ,采取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用腕力带动持针的两指 ,与皮肤呈 15度角~ 2 0度角 ,轻稳、快速刺入表皮 (简称快进法 )的手法 ,可减轻进针疼痛 ,并进行评定 ,现报告如下 :一、分组与评定方法 :1 我科于 2 0 0 0年 6月起至 2 0 0 1年6月 ,观察临床静脉穿刺 115 8人 ,随机分为两组 ,各 5 79例 ,两组在年龄、性别及用药上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用快进法 ,对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对血压、心率不达标及伴睡眠障碍、抑郁情绪的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按照男女1.5:1比例随机选取2011—2015年在邯郸市中心血站街头献血车上献血但血压(130~159/85~99 mm Hg)、心率(91~100次/min)不达标的无偿献血者200例,根据干预方法分为A1组和B1组,每组100例;另按照男女1.5:1比例随机选取伴睡眠障碍、抑郁情绪的无偿献血者200例,根据干预方法分为A2组和B2组,每组100例。A1组和A2组无偿献血者给予常规干预,B1组和B2组无偿献血者在常规干预基础上给予有氧运动3个月。比较A1组与B1组无偿献血者干预前后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及干预后血压达标情况、心率达标情况、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并比较A2组与B2组无偿献血者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干预后献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1)干预前A1组与B1组无偿献血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1组无偿献血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心率及献血反应发生率低于A1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达标率高于A1组(P0.05)。(2)干预前A2组与B2组无偿献血者PSQI评分、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2组无偿献血者PSQI评分、SDS评分及献血反应发生率低于A2组(P0.05)。结论有氧运动可通过降低血压、心率不达标无偿献血者的血压、心率而减少其献血反应的发生,通过改善伴睡眠障碍、抑郁情绪无偿献血者睡眠质量、抑郁情绪而减少其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德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分布及梅毒、艾滋感染状况,为血液安全招募提供依据。方法:对2009-2014年146 676份献血样本抗-TP、抗-HIV检测结果及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德阳地区近年来无偿献血者抗-TP阳性率维持稳定水平,与成都等地基本一致,抗HIV阳性率维持在较低水平;2初次献血者占献血人群67%,初次献血者抗-TP阳性率达0.91%,高于重复献血者0.46%(χ2=64.28,P<0.01),初次献血者与重复献血者抗-HI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3其他人员、农民、工人为德阳自愿无偿献血的主体74.4%,抗-TP阳性率由高到低为农民>其他人员>工人;职业登记明确的人群抗-HIV阳性率比较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抗TP阳性率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36~45岁>26~35岁>46~55岁>18~25岁(χ2=114.2,P<0.01),各年龄段抗HI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37,P>0.05)。结论:加强德阳地区献血主体人群的健康教育、职业登记、征询、筛查工作;提高献血服务质量,扩大重复献血者队伍;针对不同人群制定相应招募措施,提高集体献血数量,是为保障血液安全需要长期坚持和改进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志愿献血者献血前5~10 min、0~3 min时血压和心率的变化,探讨机体对献血应激的心理生理反应能力及其与血管迷走反应(VVR)的关系。方法选取解放军中部战区某部现役军人共687例,其中对照组是未参加献血军人211例,实验组是参加献血军人476例:随机分为5~10 min组(共335例军人在献血前5~10 min测量血压及心率)、0~3 min组(共141例军人在献血前0~3 min测量血压及心率),观察献血过程中是否出现VVR。结果采血前5~10 min组与对照组比较,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升高,采血前0~3 min组与对照组、采血前5~10 min组比较,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采血前5~10 min组中,与对照组比较,非VVR组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增加,VVR组收缩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VVR组和VVR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在采血前0~3 min组,与对照组比较,非VVR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增加,VVR组仅心率增加;非VVR组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显著高于VVR组(P均0.05)。结论献血前机体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献血后出现VVR者心理生理储备能力较低,观察志愿献血者即将穿刺进针的3 min内血压、心率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献血者的心理生理反应,并预测VVR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