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E-选择素水平及一氧化氮(N0)在皮损表达和血清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①应用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细胞黏附分子。血清NO的检测使用NO硝酸还原酶试剂盒;②采用SABC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细胞黏附分子和NO的表达。结果:①血清中可溶性VCAM-1(sVCAM—Ⅰ)、可溶性ICAM-1(sICAM—Ⅰ)、NO水平病例组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均〈0.01);病例组活动期较非活动期升高(P〈0.01)。②SLE活动期皮损处血管内皮细胞VCAM-1、ICAM-1、E-选择素和NO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上调(P〈0.05)。③SLE患者sICAM-1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有相关性(r=0.590,P=0.026),NO水平与抗ds—DNA抗体呈正相关(r=0.777,P=0.001)。④血管内皮细胞内各黏附分子、NO表达的强度依次为VCAM-1〉ICAM—1〉NO〉E-选择素。结论:VCAM-1、ICAM-1、E-选择素和NO可能在SLE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组织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黏附分子E-cadherin(E-cad)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皮损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表现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3例SLE患者和17例正常对照组皮肤标本中E-cad的表达情况,并分析E-cad表达与SLE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cad在组间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d的表达与SLE病情活动、皮疹、口腔溃疡、光敏感和浆膜炎明显相关(P均<0.05),而与发热、关节炎、肾损害、肝损害等无关(P均>0.05)。结论上皮受侵犯的SLE患者E-cad表达明显增强,异常高表达的E-cad可能参与了SLE患者皮肤炎症和皮肤损害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核因子κB(NF-κB)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受到重视。为研究NF-κB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皮损发生的关系以及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我们观察了SLE患者的皮损及患者外观正常皮肤处的NF-κB、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生血管性皮肤病变有明显的异质性,临床表现多样化,其中有些可以是脑出血等严重病变的先兆,带来不良后果或死亡。然而几乎未见伴血管性皮损的SLE患者与不伴有风湿性血管炎的SLE患者临床特征间的比较,我们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比较伴血管性皮损的SLE患者与不伴血管性皮肤病变的SLE患者之间临床特征的差异及病死率有无增高。  相似文献   

5.
黏附分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sICAM-1,sVCAM-1水平的变化以及同临床病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集SLE病人及健康对照血清,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同时检测其他免疫学指标。结果活动期SLE患者sICAM-1,sV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和稳定期;肾损组明显高于非肾损组,抗ds-DNA阳性者伴肾脏损害高于其阴性;与血沉呈正相关。结论血清sICAM-1,sVCAM-1是判断SLE患者疾病活动的有效指标,在SLE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血清可溶性黏附分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活动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血清黏附分子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sVCAM-1和sICAM-1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 ①SLE患者血清sVCAM-1平均水平为2342.45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239.68ng/mL(P<0.001);SLE患者血清sICAM-1平均水平为802.34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626.15ng/mL(P<0.001)。②SLE患者血清sVCAM-1水平和sICAM-1水平活动期均高于非活动期(P均<0.001),肾损组均高于非肾损组(P均<0.001)。③SLE组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阳性呈正相关,与血清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④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sVCAM-1水平和sICAM-1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均<0.001)。结论 sVCAM-1、sICAM-1可能参与SLE的发病,与SLE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8.
1病历摘要患者男,19岁。因腕膝关节痛2个月,全身红斑丘疹20 d于2013年8月19日就诊。患者2013年3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关节、足背胀痛不适,后双侧腕关节、膝关节出现类似疼痛,偶有双手握拳受阻。20 d前肩背部出现环形红色斑片,渐蔓延至腰腹部,关节胀痛加重。外院诊断为"红斑狼疮",查抗核抗体1∶1 000(正常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13岁。因双小腿紫癜发热伴双眼睑浮肿1周入院,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双小腿近膝关节处出现簇集性碎米粒至绿豆大紫癜,不痒,体温38.8℃,伴双眼睑浮肿,无关节痛、脱发、雷诺现象及面部蝶形红斑等症状。体检:一般情况尚可,双眼睑浮肿,颈、双腋窝可扪及黄豆至蚕豆大小淋巴结,双肺听诊无异常,心界不大,心律78次,心尖部可闻及Ⅰ~Ⅱ级收缩期杂音,无心包摩擦音,腹软,全腹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腹水征(±),双下肢不浮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皮肤科情况:双小腿特别是踝关节处皮肤见碎米粒至绿豆大的…  相似文献   

10.
透明质酸(hyaluronicacid,HA)是一种大分子葡萄胺多糖,在机体的许多发育和调控过程如细胞粘附、器官形成、创伤愈合、肿瘤发生和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1]。我们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57例SLE患者血清HA水平变化,以探讨其临床意义。一、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1992年1月至1996年9月住院的SLE患者,均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修订的诊断标准。均为初次发病、未经治疗的患者,其中男9例,女48例;年龄14~73岁,平均35.4岁。第2次检测时病情均已处于稳定期,活动期与稳定期的标准参照郑敏等的标准[2]。健康者36例作为对照,男20例,女16例;年龄20~4…  相似文献   

11.
Fas抗原及Fas配体在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Fas抗原及Fas配体(Fas-L)在红斑狼疮皮损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14例盘状红斑狼疮(DLE)不同病程的皮损中Fas抗原及Fas-L的表达。结果 SLE及DLE早期皮损朊细胞Fas抗原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皮肤(P〈0.01),与病程呈负相关(P〈0.05),且真皮中单一核细胞亦有Fas抗原表达;红斑狼疮患者皮损及正常皮肤的角朊细胞均  相似文献   

12.
红斑狼疮皮损内角质形成细胞凋亡和SSA/Ro抗原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光敏感红斑狼疮(LE)皮损形成的机理和SSA/Ro抗原表达的来源。方法:用原位切口标记法和免疫荧光法测定了19例光敏感型红斑狼疮(LE)患新鲜皮损内自身抗原SSA/Ro表达情况和角质形成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发现7例LE皮损表皮内棘细胞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颗粒状SSA/Ro抗原表达;而对照组无1例荧光着色,13例皮损表皮棘细胞内可见凋亡细胞荧光着色。结论:光敏感LE患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细胞凋亡释放SSA/Ro抗原,并参与皮损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皮损中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情况及与病情活动的关系。方法:取15例SLE患者典型皮损进行石蜡切片、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其阳性表达颜色的深浅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15例SLE患者典型皮损中14例NF-κBp65表达阳性,8例,3例,3例 ,阳性细胞见于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及真皮单一核细胞,其中以棘层细胞及颗粒层细胞的细胞核中表达较强,而非SLE患者正常皮肤中则未见明显的NF-κBp65表达阳性细胞,且皮损中NF-κB表达与疾病活动无明显关系。结论:SLE患者皮肤损害的发生与局部NF-κB的异常激活有一定关系,但似与疾病活动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红斑狼疮(LE)患者皮损免疫复合物中DNA分子的大小和来源.方法 取32例LE患者的皮肤标本,用冷沉淀法提取皮肤中免疫复合物,再用蛋白酶消化、酚氯仿抽提其中的DNA分子,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其大小,斑点杂交法检测其可能来源.结果 LE患者皮损区标本有27例提取到DNA,经琼脂糖电泳分析显示4种不同大小的DNA片段:Ⅰ(约20000bp)、Ⅱ(约1300bp)、Ⅲ(800~900bp)、Ⅳ(100~200bp).15例标本显示以20000bp的大片段为主;2例以条带Ⅰ、Ⅱ、Ⅲ为主;10例出现所有的4个条带.低相对分子质量DNA片段(100~200bp)的表达与病情成正相关(χp2=4.98,P<0.05,r=0.43).LE患者皮肤免疫复合物中DNA与人类基因组DNA有高度同源性,患者DNA样本之间也有同源片段.结论 DNA(核抗原)可能参与了LE皮肤损害中免疫沉积的构成,以内源性的可能性大,并具有一定的相对分子质量范围,从100~20000bp不等.其中低相对分子质量的DNA片段具有特异性,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定了50例女性SLE患者血清雌二醇、睾酮水平,其中32例检测了其PBMC产生IL-2活性,23例检测了其PBMC产生γ-干扰素活性。结果表明:患者血清雌二醇升高,睾酮下降(P<0.01),其PBMC产生IL-2活性降低,且初发患者血清雌二醇水平与其PBMC产生IL-2活性呈直线负相关。为进一步阐明SLE发病机理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6.
总结 65例SLE病人血浆LPO含量及红细胞SOD活性的变化。活动期病人体内OR水平增高 ,以致SOD的活性下降 ,LPO含量增高 ;经类固醇治疗后的非活动期病人SOD的活性相对增高 ,LPO含量减少 ,提示体内OR水平下降。紫外线照射和某些药物能够激活嗜中性白细胞释放过多的OR ,促发自身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D80CD86及CD28共刺激分子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不同病程系统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上CD80、CD86及CD28的表达水平。结果:SLE活动组及静止组淋巴细胞上CD80及CD86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活动组又显著高于静止组,且与SLE DAI呈正相关;而CD28的表达水平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且与SLEDAI亦无相关关系,结论:SLE的发生与发展与B7/CD28共刺激途径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皮肌炎 (DM)和系统性硬皮病 (PSS)伴发脂膜炎的临床、免疫、病理学特征、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 对 19例SLE、6例DM和 1例PSS伴发脂膜炎者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脂膜炎发生率为 2 .7% ,其中SLE2 .6% ,DM 5.3 % ,PSS1.1%。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痛性皮下结节、斑块和溃疡 ,多见于四肢(57.7% )。组织病理学改变为脂肪小叶坏死、间质血管炎、栓塞形成及炎性细胞浸润。经皮质类固醇 +免疫抑制剂等治疗 ,可有明显改善。 3例分别死于败血症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结论 脂膜炎为SLE、DM和PSS少见的并发症 ;以发热、痛性皮下结节和溃疡为其特征 ;病理以脂肪小叶坏死为主 ,血管炎及栓塞可能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 ;皮质类固醇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