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类风湿性关节炎肺间质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间质病变 (ILD)是类风湿性关节炎 (RA)常见的关节外损害。α1 蛋白酶抑制物 (α1 Pi)和HLA基因表达改变是RA ILD的易患因素。局部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可能参与了RA ILD的肺损伤过程。肺泡巨噬细胞激活是RA ILD亚临床期肺泡炎的早期标志。肺泡中性粒细胞可能是致RA ILD的效应细胞。肺泡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是RA ILD免疫活性失衡的结果。RA ILD的机制至今未明 ,早期诊治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肺间质纤维化(ILD)患者的临床特点,为尽早发现和诊断RA-ILD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40例RA-ILD患者与42例未合并ILD的R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加以比较.结果 RA-ILD组患者多数以咳嗽为首发症状,全部患者高分辨率CT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ILD表现.RA-ILD组患者的病程、晨僵时间长于未合并ILD的RA组患者(P<0.05).RA-ILD患者组的DAS28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抗环瓜氨酸(CCP)抗体、Ro-52阳性率高于未合并ILD的RA组患者(P均<0.05).结论 RA-ILD患者多数以咳嗽为首发症状,高分辨率CT能较早的提示ILD并评价其严重程度.RA病程、活动性、炎性指标、抗CCP抗体及抗Ro-52可能是与RA-ILD密切相关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肺间质病变(ILD)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探讨其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分析76例R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单纯RA组(n=40)和RA-ILD组(n=36),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指标。结果两组在年龄、关节肿痛数目、血管炎及发热阳性率、CRP、RF、IgM、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大,RF高滴度表达,RA病情重,伴有关节外表现的RA患者易合并ILD,应尽早行高分辨CT等检查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4.
张华  王凌  马新美  王丽  侯娜莉 《山东医药》2008,48(40):78-79
将70例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RA-IL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应用来氟米特加一种非甾体消炎药治疗原发病,同时应用泼尼松作为RA-ILD的基础治疗;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应用柳氮磺吡啶1.5~2 g/d;观察组应用环磷酰胺800 mg每月静滴1次,6个月后改为800 mg每两月1次,维持治疗.于治疗后6、12个月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时症状(咳嗽、咳痰、胸闷)明显改善;症状消失率为69%,治疗12个月时症状变化不明显;对照组治疗12个月症状消失率为33%;两组症状消失率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后肺高分辨CT(HRCT)值(以病变面积所占肺容积的比例表示)明显低于对照组,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类风湿相关活动指标改善明显.两组均无因出现副作用而影响治疗者.认为大剂量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RA-ILD可控制RA活动,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1],男女比例为1∶3.临床表现为关节慢性侵蚀性炎症,50%的RA患者还可以累及皮肤、眼、心脏、肺、肾、神经系统等,出现关节外症状[2].在RA的死亡原因中,肺部受累所占比例高达10% ~ 20%[3].肺部受累尤以肺间质病变(ILD)常见,严重影响RA患者的预后.ILD是一组累及肺间质的炎症性疾病,ILD除了累及肺间质,还可以累及肺泡壁、小气道和微血管等.  相似文献   

6.
肺间质病变(ILD)是类风湿关节炎(RA)最常见的关节外表现,死亡率和发病率较高.目前,RA-ILD的诊断基于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但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对近年来RA-ILD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行综述,寻找与RA-ILD早期诊断,预后评估以及致病机制相关的基因和自身抗体,为临床上诊断RA-IL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并发肺间质病变(ILD)(RA-IL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大连市中心医院风湿免疫病房住院的171例RA患者,按照是否合并肺间质病变分为单纯RA组(145例)和RA-ILD组(26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指标。结果 ILD在RA中的发生率为15.2%。与单纯RA患者相比,RA-ILD患者发病年龄大,病程长,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高(P均0.05)。其中15例(57.7%)患者在检出ILD时无呼吸系统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中,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CPA)在RA-ILD组均显著增高(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89,95%CI 1.036~1.128,P0.05)和RF(OR=3.489,95%CI 1.352~8.952,P0.05)是RA-ILD的危险因素。结论ILD是RA的常见并发症,与疾病的高活动度相关。年龄和RF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肺间质病变(RA-IL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资料完整的352例住院R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诊断分为有ILD组和无ILD组,比较分析RA-ILD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2005-12~2007-10住院RA患者ILD的发生率为5.1%。单因素分析相关因素为年龄、血免疫球蛋白G异常及双手X线Ⅲ/Ⅳ级改变。多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h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为年龄和血免疫球蛋白G异常。结论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发生率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了解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RA-ILD)的发生情况、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以便早期发现RA的肺部病变。方法 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85例,免疫比浊法检测类风湿因子(RF)、C反应蛋白((IRP)、免疫球蛋白及补体;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抗核抗体(ANA)及亚类;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层黏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的水平。血气分析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肺泡一动脉血氧分压差(PA-αO2)。肺功能仪测定潮气容积(VT)、最大肺活量(VCmax)、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F)、最大通气量(MVV)和一氧化碳弥散功能(DLCO)。放射学检查包括胸部正侧位片、双手像和肺高分辨率CT(HRCT)扫描。结果 ①本组RA患者出现ILD的占32.9%,易出现于男性、年龄大、病程长、病情重、RF滴度高的患者。②RA-ILD患者血清LN、PCⅢ、Ⅳ-C、HA水平明显升高,尤其LN和PCⅢ较无ILD组和对照组均高。③肺功能检测异常主要为弥散功能降低和限制性通气障碍④肺HRCT在发现RA-ILD病变时优于普通胸片。⑤根据临床表现、肺功能、胸片和HRCT结果,可将患者分为临床前期型、急性肺泡炎型、慢性肺间质病变型三个亚型。结论 RA-ILD的发生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性相关,血清LN和PCⅢ、肺弥散功能、HRCT在早期发现病变时有诊断意义,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对指导治疗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肺间质纤维化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及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肺间质纤维是各种不同病因肺间质疾病的共同结局,其机制是多种炎症细胞与介质参与的炎症损伤与纤维增生修复过程,最终导致肺纤维化。本文基于目前对IPF新的国际共识与研究进展,对肺间质纤维化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作扼要综述。  相似文献   

11.
谢伟国  江莲  侯昕珩 《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0):1328-1329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并发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情况、临床特点、肺功能、影像学检查及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我院146例住院RA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类风湿性因子(RF)、血气分析、胸部x线、肺高分辨CT(HRCT)、肺功能检查等,分析RA并发肺间质纤维化患者的特点。结果本组RA患者中并发肺间质纤维化23例;其中,RF强阳性17例,ESR增高21例,CRP增高18例,血小板增高14例,低氧血症17例,经过适当的治疗,病情一般能够控制,有2例死亡,占8.7%,死亡原因为I型呼吸衰竭。结论患者呼吸系统病患出现在关节炎之后,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生与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有关,但病情较轻,RA患者应尽早做肺HRCT及肺功能检查,尤其是RF强阳性的RA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肺间质病变(RA-ILD)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以利于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233例住院诊治R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RA-ILD组与单纯RA组的临床特点。结果 RA-ILD的发生率为20.6%(48/233)。RA-ILD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平均病程、大量吸烟率、类风湿因子水平、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阳性率、抗核周因子阳性率和抗角质蛋白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单纯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手X线Ⅰ期改变百分数较单纯RA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例(54.17%)RA-ILD患者有呼吸系统临床表现,包括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和肺部爆裂音;22例(45.83%)通过肺高分辨CT(HRCT)和/或肺功能(PFT)检查诊断。HRCT改变依次为纤维条索/网格影33例(68.75%)、斑片渗出影/实变影21例(43.75%)、磨玻璃影15例(31.25%)、蜂窝状影11例(22.92%)以及胸腔积液5例(10.42%);PFT均有弥散功能减退。结论 RA-ILD发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与疾病严重性相平行,而与疾病活动性不相关。HRCT及PFT对早期诊治RA-ILD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后果严重但病因不明的疾病。目前已知有大量的细胞因子、细胞信号通路参与其发病机制。但是,由于细胞因子网络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得IPF发病机制显得极其繁杂。而伴随新的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的不断被发现,又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趋纷繁无序。然而,相对无数的细胞因子和炎症反应通路来说,肺部的细胞成分是有限的,异常的始动环节很可能发生在其中的一种或两种细胞之中。因此,着眼于IPF中关键细胞成分,了解其发病机制,不失为学习和研究IPF机制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是糖尿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其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多元醇通路的激活、肌醇耗竭、蛋白的非酶性糖基化、自由基损伤及二酰基甘油 蛋白激酶C系统的活化等方面。此外 ,视网膜局部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及视网膜局部炎症反应也参与DR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对DR的发病机制及其防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炎病变累及全身各个器官,多脏器损害为其特征.RA累及肺部时,以肺间质纤维化为多见.现将我院近5年间收治的37例RA致肺间质纤维化病例临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titial pneumonia,IIP)中最常见的一种,由于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预后极差,成为目前国内外的诊治难点及研究热点。近年来,在IPF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方面的认识取得了一些进展。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王吉波  潘琳 《山东医药》2002,42(18):69-69
类风湿关节炎 (R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了 ,推测可能为外源性感染作用于遗传易感个体 ,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紊乱 ,进而引起关节滑膜、软骨组织慢性炎症和破坏。因此 ,感染因素、遗传因素、T淋巴细胞及 B淋巴细胞、滑膜细胞可能均参与了 RA的发病。1 感染因素[1 ]人们一直怀疑感染是引发 RA的因素 ,原因是 :1以链球菌胞壁碎片水悬液注入小鼠腹腔 ,可引起慢性关节滑膜炎 ;2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莱姆病 ,晚期表现类似 RA;3 RA患者粪便中可培养出大量产气荚膜杆菌 ;480 % RA患者血清中有高滴度抗 EB病毒抗体 ,且 EB病毒激活的 B淋…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预测类风湿关节炎(RA)肺间质病变(ILD)预后的有效方法,为RA-ILD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RA-ILD患者61例进行为期12月的观察,入组前、6月、12月后检测肺功能、血气分析、血常规、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CCP-Ab);入组前、12月后均行高分辨CT检测,观察期间出现呼吸道不良事件者行高分辨CT检测;入组前均行肺泡灌洗液(BLAF)检测,观察期间出现明显肺间质病变进展者行BLAF检测。结果 1、入组前BLAF检测发现普通间质性肺炎7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11例,与高分辨肺CT、肺功能联合检测相比阳性率较低;2、61例患者中出现呼吸道不良事件者(呼吸道症状明显加重,且口服抗生素治疗无效者)9例,5例经HRCT发现肺间质呈进展性改变。5例患者行BLAF检测,3例表现为普通间质性肺炎;2例表现为细菌感染;3、BLAF检测普通间质性肺炎、肺功能中重度异常及肺CT受累面积是RA-ILD预后不良独立因素。结论肺功能及肺CT检测较BLAF检测RA-ILD有更高的敏感性,均可对其预后预测,但BLAF检测是明确RA-ILD进展原因更为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 ,其临床发病率可达 47%~ 91% ;而用神经生理学改变判断 ,其发病率则高达 80 %~ 10 0 %。它既可影响周围神经系统 ,也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因此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日显重要。现将近年来有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血管因素1.1 神经低灌注 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可促进动脉硬化 ,导致脑缺血疾病发病率增加 ;微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透明变性、糖蛋白沉积、管腔狭窄等 ,易造成神经低灌注。对糖尿病患者的神经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