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巧用一次性吸痰管灌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腹部手术后为软化粪便,排除肠道积存气体及粪便,减轻患者腹胀情况。常需行少量不保留灌肠如1、2、3灌肠等,或者由于治疗需行保留灌肠,灌肠法在临床上应用较多。但现用一次性肛管或原用的橡胶肛管与冲洗器或60ml注射器乳头不能很好衔接。为防止药流外漏,临床操作中,常需在肛管与注射器、冲洗器连接处加用玻璃接头及胶管,操作上比较麻烦,并且由于肛管较粗,患者亦较难接受。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将一次性吸痰管用于患者的小量不保留灌肠或保留灌肠中,由于该管软硬适宜,粗细合适(患者感觉亦较舒适),对患者刺激性小,患者易于  相似文献   

2.
难治与初治肺结核病人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护理技术之一,常用于尿毒症、慢性结肠炎、盆腔炎等常见病的临床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直肠注入法和直肠滴注法,二者均使用肛管结合灌肠筒或输液器装置。我们采用一次性输液器直接替代肛管的方法,与传统的肛管法作对比,于2001年3月~2003年12月对50例尿毒症或结肠炎患者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进行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护理技术之一 ,常用于尿毒症、慢性结肠炎、盆腔炎等常见病的临床治疗。目前常用的方法包括直肠注入法和直肠滴注法 ,二者均使用肛管结合灌肠筒或输液器装置[1 ] 。我们采用一次性输液器直接替代肛管的方法 ,与传统的肛管法作对比 ,于 2 0 0 1年 3月~2 0 0 3年 12月对 5 0例尿毒症或结肠炎患者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进行对比观察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选择 5 0例需要并适宜保留灌肠治疗的尿毒症或结肠炎患者 ,随机分为 2组各 2 5例 ,第 1组先接受输液器替代肛管灌肠 5d ,再接受肛管灌肠 5d ;…  相似文献   

4.
保留灌肠法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之一,常用于镇静、催眠、治疗肝性脑病或肠道内感染等.传统的保留灌肠法存在以下缺点,限制了其临床治疗效果:①无法使药液匀速地灌入肠腔;②药液保留时间过短;③易出现药液外渗和肛管滑脱;④灌肠过程中病人常有异物感、疼痛甚至出血等不适反应.为避免上述不足,我院消化科自行设计了一种一次性保留灌肠装置,经2年多的临床应用,认为采用此装置进行保留灌肠,操作简便,病人不适反应减少,有效延长药液在肠腔的保留时间,提高了治疗效果,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一致好评.现将制作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修瑞霞  郭英蕾 《护理研究》2007,21(6):519-519
保留灌肠是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通过将药物灌入结肠内,达到局部或全身治疗的目的。但据临床观察,用常用的肛管做保留灌肠,效果欠佳,许多病人有强烈便意感,且插入的深度不够,药物在肠内保留时间较短,不能够很好的达到治疗效果。另一方面,注射器乳头与一次性肛管衔接不好,易造成药液外漏,污染被服。为此,我科采用一次性烟斗型接头吸痰管进行保留灌肠,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方法和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刘永丽  王绍霞 《护理研究》2008,22(13):1181-1181
灌肠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传统方法是将一次性注射器的乳突与肛管直接连接.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些型号的一次性肛管与注射器的乳突连接不紧密,灌肠液易外漏,浪费药液,同时增加了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7.
在临床工作中,治疗直肠或结肠炎常采用药物进行保留灌肠。传统的灌肠用物主要是灌肠器、肛管等。其缺点是肛管较粗,易引起病人不适。特别是患有肛裂、痔疮的病人,操作不慎极易引起出血,加重病人痛苦。现介绍一种简易、治疗效果较好的保留灌肠法。  相似文献   

8.
灌肠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措施,传统方法是将一次性注射器的乳突与肛管直接连接。我们在工作中发现,有些型号的一次性肛管与注射器的乳突连接不紧密,灌肠液易外漏,浪费药液,同时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尤其在保留灌肠时,因剂量不准而影响疗效,我科2006年10月-2007年9月用一次性针头帽作为灌肠连接管,临床应用中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婴幼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病之一,中药少量保留灌肠治疗婴幼儿腹泻是临床上常用治疗方法.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是单腔肛管,由于它是单腔单孔,若要清洁灌肠必须更换肛管后再行药物保留灌肠,给患儿造成了不必要的痛苦.另外该肛管插入时常常有粪便同时溢出,既污染器具又污染了床单及周围环境.且肛管上无刻度,使插管的深度难以把握.为此,我们自己设计了专门用于婴幼儿腹泻灌肠的多功能肛管并已获国家专利.  相似文献   

10.
在外科中,小儿肠道感染引起的腹痛是比较常见的,保留灌肠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护理措施,是将少量药液,灌入到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常用于治疗肠道感染.传统的保留灌肠一般用灌肠筒接一次性肛管,灌肠的药液剂量少,一次性肛管比较硬,而且较粗,操作比较困难,小儿不易接受[1].我科于2005年1月,用扬州江扬特种橡塑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医用橡胶导管代替肛管接注射器给小儿做保留灌肠,经临床验证,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彭劲  蔡江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26):2701-2701
灌肠足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灌肠根据不同的目的 可分为保留灌肠和不保留灌肠.保留灌肠法是将由药液灌入到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的目的 .常用于镇静、催眠和治疗肠道感染.由于在灌肠的护理操作中,通常由护士预先配备灌肠用品,如手套、垫单、棉球、注射器、肛管和治疗碗等.准备上述用品往往需要很多时间,即麻烦又影响工作效率,而且还容易污染灌肠用品.我们针对此现象设计了一次性保留灌肠包,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0720084164.2).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还可避免用物污染.  相似文献   

12.
保留灌肠法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之一,常用于镇静、催眠、治疗肝性脑病或肠道内感染等。传统的保留灌肠法存在以下缺点,限制了其临床治疗效果:①无法使药液匀速地灌人肠腔;②药液保留时间过短;  相似文献   

13.
保留灌肠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用的技术操作。传统保留灌肠法因肛管较粗、硬,容易刺激肠壁,引起腹痛不适,且易使药液外溢,使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短,吸收不完全而影响疗效。我科自2002年以来,对在肠镜下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一次性输液器进行保留灌肠126例次,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自行设计的带气囊肛管的滴液式灌肠器应用于肝性脑病保留灌肠的临床效果。方法自行设计带气囊肛管的滴液式灌肠器,将60例需行保留灌肠的II—III级肝性脑病患者按简单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采用带气囊肛管的滴液式灌肠器保留灌肠;对照组使用传统的开放式袋状灌肠器保留灌肠,观察并比较两组在灌肠过程中药液外溢情况、灌肠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患者的耐受性、舒适度及每次灌肠前后静脉血氨浓度。结果两组在灌肠过程中药液外溢发生率、灌肠液在肠腔内保留时间、患者的耐受性、舒适度及静脉血氨浓度均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应用带气囊肛管的滴液式灌肠器保留灌肠可延长药物在肠腔内的保留时间,明显减少灌肠过程中药液外溢,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药物保留灌肠是治疗婴幼儿腹泻等下消化道疾病的方法之一.灌肠法中14~16号肛管不适于婴幼儿,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我科改用输氧管代替传统的肛管,并进行了两组效果观察.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药液保留持续时间、平均药液损失量方面均有显著差异(P<0.01).证明采用输氧管作为保留灌肠用具,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或肛管灌肠法.  相似文献   

16.
撰写结构式摘要须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物保留灌肠是治疗婴幼儿腹泻等下消化道疾病的方法之一。灌肠法中 14~ 16号肛管不适于婴幼儿 ,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 ,因此 ,我科改用输氧管代替传统的肛管 ,并进行了两组效果观察。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在药液保留持续时间、平均药液损失量方面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1)。证明采用输氧管作为保留灌肠用具 ,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或肛管灌肠法。  相似文献   

17.
一次性灌肠器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王金兰  程素玲 《护理研究》2002,16(6):313-313
灌肠是临床上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目前所使用的灌肠器结构是以药液筒为搪瓷制品,灌肠管为橡胶类,药液筒底部有一连接管与灌肠管相连,灌肠管连接肛管。这种材质和结构的灌肠器存在下列缺点:搪瓷筒和灌肠管均不透明,一是不容易观察药液的灌注情况及灌注速度;二是有时肛门内粪块堵塞了肛管  相似文献   

18.
清洁灌肠是临床上常进行的护理操作,一般是为术前及检查前做准备。临床上通常使用的是一次性肛管接一次输液器进行灌肠,灌肠中经常出现粪块堵塞管口,导致液体无法灌入的情况,甚至常因衔接不牢固引起脱落,造成药液外漏而达不到灌肠效果。因此,我们试用一次性输液器代替一次性肛  相似文献   

19.
清洁灌肠是由肛门直接灌人液体,达到软化粪块,刺激肠蠕动,促进排便,彻底清除滞留在肠道中的粪便,达到清洁肠道的目的,是结直肠术前常规护理操作之一。肠道清洁程度直接影响手术操作。采用传统的清洁灌肠的方法灌肠,因肛管管径粗、长度短,常有灌肠液外溢,尤其是肛门括约肌松弛的老年患者,灌肠液保留时间短,且易因反复灌肠造成肠黏膜损伤甚至影响灌肠效果。为减轻患者痛苦,又达到清洁灌肠的效果,本科采用一次性输液器代替肛管进行灌肠,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进行保留灌肠是我科的常规操作,婴幼儿用药剂量小、要求准,而传统的灌肠用主要是灌肠器、肛管等。其缺点是肛管较粗,易引起患儿不适,灌肠后常导致排便。影响治疗效果。重新灌肠又给患儿带来新的痛苦,玻璃灌肠器管径粗,乳头内贮存的1ML药液常被忽略,现介绍一种简易、准确、疗效好的保留灌肠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