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颜波  袁野  段永强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2):3215-3216
任何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都依赖血管生成,新生血管形成需要细胞外基质(ECM)的降解和重建,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在破坏ECM中起主要作用[1],并发现在多种肿瘤组织MMP-2、MMP-9有表达[2]。但外周血中的MMPS表达少见报道。新辅助化疗是卵巢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术前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杀灭肿瘤细胞,从而缩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分期、分级。了解卵巢癌对化学药物的敏感性,有  相似文献   

2.
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过程与血管生成密不可分,后者是前者赖以生存的温床,为前者提供生长必需的养料及转移途径。1971年Folkman[1]率先提出“肿瘤生长依赖血管生成”假说,并提出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概念。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切断其营养提供及转移途径,能在一定程度限制肿瘤的生长,转移。目前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阐明[2,3]:①直接抑制内皮细胞增殖;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因子(主要是VEGF)的信号传导途径;③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主要是血小板因子4,PF-4)的表达;④抑制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MMP)的活性。我…  相似文献   

3.
榄香烯注射液对Lewis肺癌小鼠血管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恶性肿瘤的生长及转移依赖于肿瘤组织中新血管生成,抑制血管生成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1].肿瘤细胞分泌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如VEGF、bFGF、PDGF等,其中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o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高效、高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的促血管生成因子,与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密切相关[2].  相似文献   

4.
肾癌术前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癌术前介入化疗加栓塞对临床效果的评价.方法:对28例中晚期肾癌患者应用化疗加栓塞后手术切除.介入前经B超、CT、MR检查确诊后采用SELDINGE技术,选掸股动脉穿刺插管选择性插入患侧肾动脉,进行DSA造影观察肿瘤供血动脉,了解肿瘤大小形态,再将导管超选择性插入近肿瘤动脉供血支进行化疗、栓塞.结果:介入术中反应轻、术后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恶心、呕吐、少数副反应较重,静脉或肌注止痛、止吐药后缓解.血管造影显示肾肿瘤血管明显增粗、扭曲、移位、粗细不均、部分呈环状包绕征象,肿瘤血管染色深.结论:肾癌术前介入栓塞是一种可行的辅助治疗手段,能够使肿瘤血管闭塞,瘤体坏死,体积缩小,周围粘连减轻,提高了手术切除率,术中出血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肿瘤血管生成细胞与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认的肿瘤血管生成的主要机制———血管直接生成主要涉及内皮细胞移行通道形成(Reperfu-sion)及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其细胞及分子机制涉及多种细胞成分,在肿瘤微环境特定的刺激下,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肿瘤血管的形成。从血管内皮移行通道形成、血管内皮迁移增殖及血管管腔形成以及抗血管生成三大方面详细阐述肿瘤血管生成的分子及细胞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灵芪胶囊(LQC)的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法]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荷瘤小鼠血管生成因子环氧化酶-2(COX-2)、表达的变化,研究LQC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LQC能够下调血管生长因子COX-2的表达而抑制肿瘤生长。[结论]LQC通过影响COX-2的表达,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文曦 《中国中医急症》2009,18(9):1496-1498,1503
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生血管不仅为病理组织提供养分,保证其生长增殖,同时使得肿瘤细胞与个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直接相通,这是恶性肿瘤发生远处转移播散的必要条件.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而连续的过程,包括内皮细胞、可溶性血管生成因子、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大致为以下步骤:肿瘤细胞及其它相关细胞如血管内皮细胞(VEC)释放多种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C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  相似文献   

8.
解毒祛瘀法对肿瘤血管生成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证实中医解毒祛瘀法能够抑制血管生成,调控血管生长基因,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作用。[方法]1)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CAM)模型,将含有解毒祛瘀法提取液的载体置于7d胚龄的CAM上,作用48h观察抑制血管生成情况,并予氢化可的松相比较。2)采用家兔角膜移植肿瘤模型观察解毒祛瘀法对肿瘤血管生成抑制作用。3)解毒祛瘀法对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解毒祛瘀法能够使CAM及家兔角膜移植瘤的血管生成明显减少甚至消失。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抑瘤率为49.6%,降低血管密度,促进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结论]中药复方解毒祛瘀法能够抑制CAM、家兔角膜移植瘤及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作用,提示解毒祛瘀法能够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起到抑制肿瘤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春丽 《北京中医》2011,(2):156-160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物过程,抗肿瘤血管生成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中医药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途径、中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现代医学研究方法以及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春丽 《北京中医药》2011,30(2):156-160
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物过程,抗肿瘤血管生成目前已成为肿瘤治疗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中医药在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肿瘤血管生成机制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途径、中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的现代医学研究方法以及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的研究与应用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依赖于肿瘤血管生成,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已成为肿瘤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运用中医象思维思维方法,并结合肿瘤血管生成的现代认识,将肿瘤血管生成的中医病因病机概括为:癌毒致病是肿瘤血管生成的始动因素,火邪内生是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动力,络脉瘀阻是肿瘤血管生成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肿瘤血管的生成对肿瘤生长和转移起着重要作用,血管生成由血管生成因子调节。目前,普遍认为血管生成因子对肿瘤的诊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它们可用于肿瘤的早期发现,良、恶性鉴别,恶性程度检测及预后判断,并可预测治疗效果及监测临床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 larendotheli  相似文献   

13.
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复发的基础,是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作用失衡的结果,因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治疗肿瘤的关键。本文根据国内外的文献著作,对抗肿瘤血管生成和基因治疗优缺点做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高度紊乱的血管系统是恶性实体肿瘤的共性特征,肿瘤血管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肿瘤血管靶向治疗已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肿瘤血管靶向药物也随之产生。但目前用于肿瘤血管靶向治疗的小分子或抗体药物存在脱靶效应及毒副作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如何改善肿瘤血管靶向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纳米疗法为肿瘤血管靶向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潜力。根据肿瘤血管的特殊结构和功能特点,研究者们设计了多种不同的纳米递送系统用于肿瘤的治疗,如通过纳米技术诱导肿瘤血管栓塞、靶向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提高肿瘤血管灌注等,从而实现肿瘤的安全、有效治疗。笔者综述了近几年靶向调控肿瘤血管的纳米递送系统,为设计安全、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因早期症状不明显,症状发现后已是中晚期,大多数病人已失去手术机会而选择非手术治疗。肝癌介入治疗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非手术疗法,是利用介入放射学进行肝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和血管栓塞,阻断肿瘤血供,使肝癌组织严重缺血、坏死而缩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微创痛苦小,能够使肿瘤缩小而获得手术机会,延期肿瘤生长,提高生活质量,更能增进病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全身静脉化疗与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宫颈癌患者116例随机分为2组,静脉组实施全身静脉化疗,动脉组行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对比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LMVD、VEGF表达情况。结果动脉组治疗后完全缓解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静脉组(P均0.05);2组治疗后LMVD值及VEGF表达阳性率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5),且动脉组下降程度更为显著(P均0.05)。结论髂内动脉栓塞灌注化疗治疗宫颈癌效果更为理想,可明显缩小肿瘤体积,降低LMVD与VEGF的表达水平,值得进行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两组均采用化疗栓塞术,对照组术后保肝、补液对症处理;治疗组术后予以一贯煎合犀角地黄汤加味治疗。观察两组肿瘤缩小情况,癌灶变化及生存质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肿瘤缩小、AFP值降低、karnlosky评分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联合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8.
魏传梅  张金杰  李保院  王春检  吕文文 《中草药》2017,48(23):5049-5056
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抗肿瘤药物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其中以肿瘤血管生成为靶点,开发血管新生抑制剂,已经成为抗肿瘤研究中1个重要的领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分化的首要因子,在血管生成过程中非常关键。通常VEGF指的是VEGF-A,其结合受体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VEGFR1)和VEGFR2。目前研究认为,VEGF/VEGFR途径是介导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通路。针对VEGF及其受体的靶向治疗可使肿瘤内新生血管减少,有助于抑制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转移。传统的中医药在肿瘤辅助治疗方面颇具特色,从中药中筛选和开发具有血管抑制活性的抗肿瘤药物潜力巨大。对以VEGF/VEGFR为靶点的抗肿瘤天然化合物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Tivozanib     
肿瘤的增长与扩散依赖于新血管的生成或血管的新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增强血管的渗透性,是控制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Tivozanib是一种新型高选择抑制VEGFR的喹唑啉脲类化合物,体内外实验表明本品具有显著的抗血管生成和抑制抗肿瘤生长的活性,目前对肾细胞癌的治疗正在进行Ⅲ期临床实验.  相似文献   

20.
<正>自1971年Folkman[1]首次提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具有血管依赖性之后,肿瘤血管生长的调节机制和抗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中的意义受到广泛关注。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生物过程,肿瘤的转移也是通过新生血管将肿瘤细胞运送到大循环中从而转移到靶器官。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复杂过程,其基本步骤为:①肿瘤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