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毒论治动脉粥样硬化初探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阐述了动脉粥样硬化(AS)发病机制的炎症学说与中医毒邪致病理论,认为AS的发生、病理演变过程正是中医毒邪致病,因毒而成痰成瘀过程,毒的致病特点与AS致病特点相合。而AS发病的毒邪本质,正是引发AS的各种炎症作用因素。临床从毒论治冠心病、脑血管病亦收显效,提出对AS从毒论治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从中医理论基础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病理变化,上个世纪众多医家认为,痰浊、血瘀、气滞等是冠心病的主要致病因素。1999年,创新性提出的"炎症假说",认为冠心病的发生是由炎症反应贯穿始终,炎性细胞浸润,大量炎性介质释放,形成易损斑块;其中斑块内具有标志性的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易导致斑块破裂,引起恶性事件的发生。随后,国医大师根据炎症反应学说和实验研究,创新性提出"毒邪"理论。认为炎症因子引起的病理变化与祖国医学中毒邪的致病特点相似,并认为炎症的反应加快了疾病的恶化。痰、瘀、毒三者互结,是导致冠心病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基于病人体质不同加以运用祛瘀化痰解毒法得到了明显的疗效。目前,根据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剧增常致肝气郁滞,郁久化热;饮食不节,多食辛辣油腻,脾失健运,聚久形成痰浊热毒。因此,医家提出痰毒、瘀毒蕴久皆可化热,"热毒"学说得到大家普遍认同,并通过基础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实清热解毒法抗炎症反应效果显著,能有效的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易损斑块,减少炎症因子聚集,降低心血管恶性事件的发生。根据常见毒邪(瘀毒、痰毒、热毒)的致病特点、病机演变,结合临床观察,论证热毒是发生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运用清热解毒法可有效降低此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3.
炎症反应贯穿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发生、发展及易损斑块形成和破裂的全过程。中医毒邪致病理论,即外来之毒与内生之毒相互作用产生的痰毒、瘀毒、热毒在粥样斑块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说明炎症反应贯穿"痰瘀热毒"产生的全过程,痰毒、瘀毒和热毒作为病邪又可诱发机体炎症反应,这样反复循环,可致粥样斑块形成和不断增大。因此,AS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炎症反应与中医毒邪致病理论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4.
探讨冠心病心绞痛与热毒的关系。结合中医毒邪理论、体质学说等相关理论,以及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与感染、炎症相关性研究的新进展,指出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发展与热毒密切相关,热毒痹阻心脉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基本病机之一。清热解毒法理应成为冠心病心绞痛的一种新治法或治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热毒病机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吴伟  彭锐 《新中医》2007,39(6):3-4
探讨冠心病的病因病机。归纳出冠心病基本病机为瘀血、痰浊、邪毒、正虚。结合现代医学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炎症、温度、病理生理研究的新进展,认为应当重视热毒痹阻心脉在冠心病病机中的致病作用。提出清热解毒法对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可能是一种新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6.
慢性心力衰竭是以呼吸困难、活动耐量受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炎症系统的激活可显著刺激心脏纤维化和重塑,促进心力衰竭的进展,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研究证实炎症参与了不同阶段心力衰竭的发展和过程。“毒邪学说”是中医学阐释疾病发生的重要基础理论,总结发现中医毒邪与炎症状态的关联性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①观念相对应;②病位范围相对应;③病因相对应;④辨证相对应;⑤临床特点相对应。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痰浊、瘀血、水饮等毒邪为患,痹阻心脉是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而坏死心肌细胞产生的炎症因子则是这些毒邪痹阻心脉的微观体现。基于此,该文拟用“毒邪学说”为切入点,从宏观及微观角度来阐明炎症在慢性心力衰竭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在心力衰竭初期,血瘀尚未化毒,不可过用清热解毒之品;在心力衰竭发展期有化毒趋势时,应辨证施治,酌情运用解毒中药,以求达到“祛毒不伤正”的目的;在心力衰竭后期,蕴毒已成,当及时应用解毒药,祛除毒邪的治疗方法,以期为用中医理论阐述炎症在慢性心力衰竭发展作用的现代研究奠定基础,为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从微炎症发病机制探讨中医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从微炎症发病机制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思路与方法.方法 以CRF"毒损肾络"病机理论与微炎症发病机制的相关性为切人点,结合cRF微炎症状态的发生机制及其在CRF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通过理解巾医学"毒邪"与微炎症的关系及在cRF中作用的病机,探讨中医治疗cRF从毒邪立论的思路与方法.结果 毒损肾络是CRF微炎症状态的病理基础,并贯穿cRF微炎症状态的始终.炎症因子的作用与中医学的"毒随邪生、变由毒起、毒损肾络"观点相一致.结论 解毒通络、健脾补肾法重在保肾,清除毒素,可抑制炎症因子在CRF中的致病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代谢综合征从毒论治病机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毒邪致病贯穿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mdrome,MS)发病的始终而成为重要的病机,MS发病的毒邪主要有痰毒、瘀毒和热毒,常形成痰、瘀、热毒相互交结的病理状态.认为机体的慢性低度炎症状态及其诱发的胰岛素抵抗,糖毒性、脂毒性就成了"毒邪"致病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临床的从毒论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与动脉粥样硬化、贫血、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严重影响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从微炎症状态的病理物质是炎症因子来看,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病理机制可归属于中医学毒邪、络病等范畴,属于慢性肾衰的标证。且络病蕴毒、毒邪损肾络是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病理基础,贯穿于慢性肾衰竭微炎症状态的始终。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性心绞痛(UA)除具有冠心病(CHD)气虚血瘀的病机共性之外,还具有毒邪致病的特点。提出毒损心络为UA的重要病机,解毒为其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毒邪理论全面诠释,认为毒邪是各种心系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生活方式乃至医疗手段的进步,使疾病的病因病机也随之改变,从毒邪理论分析心系疾病,可能会为心系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并以高血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为例论证其观点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活动性炎症是易损斑块的重要特征,是斑块破裂的中心环节。炎症反应、脂质代谢紊乱与易损斑块的形成及进展关系密切。中医毒邪致病理论,尤其是脂毒、瘀毒致病理论与易损斑块的形成及进展颇有共通之处。因此,采用活血解毒兼有调脂作用的中药对易损斑块进行干预研究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炎从毒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俊生 《山东中医杂志》1998,17(12):531-532
毒邪是慢性肾炎病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之一,毒邪表现有热毒、瘀毒、浊毒、溺毒等形式,毒邪蕴结于肾,致使病情反复或加重,甚至危及生命。临证可采用清肺利咽解毒、清热除湿解毒、清利化瘀解毒、和解升降解毒、和中化浊解毒、通腑泻浊解毒六法辨治  相似文献   

14.
伏邪为潜藏在体内而不发作的病邪。伏邪内伏与外发与冠心病形成与发病密切相关。本研究综合文献及临床实践,认为冠心病发展初期为正气亏虚,痰浊、血瘀、毒邪等邪气内伏于血脉;病邪蓄积到一定程度,伏邪外发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活血行气清血瘀伏邪、温阳健脾化血脉伏痰、苦寒解毒清血脉毒邪等相关治法,以期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徐建兴  杨志旭 《中医杂志》2023,(11):1171-1174
根据伏邪温病理论并结合治疗脓毒症的临床实践经验,认为“伏邪久藏”为诱发脓毒症之潜在病因;“邪热内伏,瘀毒阻络,内外合邪”是脓毒症的发病之机;余邪深伏,正虚邪恋,致脓毒症合并持续炎症-免疫抑制-高分解代谢综合征(PICS)等不良预后。治疗上以“清、透、养”为大法,运用“清法”清除体内毒邪,“透法”透邪散热、开达通路、清剿余邪,“养法”扶正祛邪外出、顾护脾肾和阴液,防止脓毒症向PICS转变。  相似文献   

16.
论毒邪病因学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毒邪学说是中医病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阐述毒邪在中医病因学中的含义,认为毒邪是中医病因中独立的致病因素,同时论述毒邪的发病特点和毒邪致病的证候特点。毒邪可分为生物性毒邪,物理化学性毒邪和内源性毒邪3大类。其发病特点是毒邪致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毒邪可以与六淫相互夹杂而致病,感染人体后发病迅速,也可潜伏后发病。证候特点是初期可以不出现典型的症状也无明显的阴阳寒热属性;毒邪致病可以出现瘀血、肿块、痰液等病理产物;不同的毒邪而作用于不同的五脏六腑;毒邪致病有顽固性迁延难愈和广泛内损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从毒论治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许迎春  王化良  丁晶 《中医杂志》2004,45(6):405-407
从毒邪的内涵、分类及致病特点着手,并结合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和免疫反应关系的研究,对毒邪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进行探讨.阐明毒邪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并贯穿了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整个病理过程,是本病迁延不愈,变证丛生的关键因素.在治疗上可采用解毒排毒抗毒的方法以化解转化"毒素",使毒分解;就近引导,给毒以出路;提高机体自身解毒能力,以抵制毒邪对机体的损伤.  相似文献   

18.
清热解毒法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同和 《吉林中医药》2006,26(11):43-44
不稳定性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一个常见类型。极易演变为心肌梗死,如何提高中医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是目前医学界十分关注的问题。近年来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硬化本身涉及损伤与炎症细胞的浸润过程,而且其他部位的炎症损伤、感染也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系。这就提示中医邪毒内侵与胸痹心痛发作有关。本研究以清热解毒方剂四妙勇安汤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5例,并观察临床疗效及对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结果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恶化性心绞痛是冠心病的常见类型,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病势酷烈、凶险多变、顽固难愈,与冠心病瘀毒致病特点相似。冠心病瘀毒致病病机主要为"虚在气、留在瘀、结在脉、瘀为常、毒为变",抓住关键病机进行治疗,可获得显著效果。本文通过叙述一例典型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阐述运用冠心病瘀毒致病理论指导临床治疗的策略,以期为中医药防治冠心病提供新的思路。本案患者素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的毒邪因素,瘀毒内蕴、耗气伤阴、浊邪上犯,故见口干口苦、舌黯苔白腻,每当劳累或情志刺激等外因引动时,蕴毒骤发,蚀肌伤肉,进而毒瘀搏结、痹阻心脉,而发作心绞痛,以活血解毒为宗进行治疗,效果甚验。  相似文献   

20.
通过系统复习文献,回顾冠心病病机认识的变迁,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进展,提出从伏邪理论诠释冠心病介入术后的病机变化规律,即:邪毒内伏易致疾病反复、心气亏虚为邪毒存在提供内环境、热毒为病情反复的诱发因素,为临床提供新的辨治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