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影响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效果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效果的因素.方法 认真把好呼吸机管路在回收、预处理、摆放方式、清洗消毒程序与方式、合理干燥时间、呼吸机管路消毒效果监测的每个环节的质量.结果 提高每个环节的质量要求,使影响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效果的因素减少,清洗消毒合格率为100.0%,保证呼吸机管路在有效的时间内安全使用.结论 采用全自动清洗机进行集中清洗消毒,提高了呼吸机管路的清洗质量,为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呼吸机螺纹管为直接接触患者气管黏膜的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必须要达到高水平消毒,呼吸机管路一旦污染,不仅容易导致医院感染,增加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和住院费用,还会导致医院感染的聚集性暴发。自2007年以来,医院供应室开始接收科室患者使用过的呼吸机管路,进行统一的消毒灭菌。我们在工作实践中对呼吸机管路的清洗消毒、灭菌方法进行改进,清洗机93℃6min消毒后使用;清洗消毒后环氧乙烷灭菌后发回科室,现将3种方法的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机械清洗热力消毒呼吸机管路的效果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使用机械清洗热力消毒方法处理呼吸机管路,与使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方法比较,可以提高清洗质量,减少化学污染。通过对清洗消毒后的呼吸机管路及附件细菌培养监测,证明采用热力消毒方法,更加保证了消毒质量。1材料与方法1.1采样抽取呼吸机管路两根,1根长管,1根短管。将每根管路内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呼吸机管路系统清洁消毒的研究在我国各级医院中不断展开,通过多种多样的研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然而笔者在查阅相关报道文献发现对于呼吸机管路清洁消毒的具体方法,目前国内各医院的操作尚未取得一致,各种方法的具体效果也各不相同。本文通过综述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报道,将呼吸机管路系统的清洗消毒的技术方法进行归纳性分析,旨在找出呼吸机管路消毒的最佳方法,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方法清洗消毒灭菌呼吸机管路的效果。方法对患者使用后的呼吸机管路分别采用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消毒法(对照组)与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消毒+酸化水浸泡消毒法(观察组1)和全自动清洗机清洗消毒+EO灭菌法(观察组2),于消毒灭菌后进行细菌培养。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1和观察组2比较,对照组:耗时53分钟,合格率为90%,而观察组1:耗时60分钟,合格率为100%,观察组2:耗时413分钟,合格率为100%。结论采用全自动清洗机进行清洗消毒同时加上酸化水浸泡消毒处理呼吸机管路,效果快速、安全、有效,可以避免交叉感染,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6.
呼吸机螺纹管直接接触患者气管黏膜,呼吸机管路的细菌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我院使用后的呼吸回路清洗方法经历了由科室清洗到消毒供应中心集中清洗消毒包装的过程,现对其不同的清洗消毒、干燥及保存方法与消毒效果进行对比研究,以求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的清洗消毒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保证医疗安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我院消毒供应室2009年3月依据北京市《呼吸机清洗、消毒指南》,为了保征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的效果,对全院实行管路统一清洗消毒,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消毒供应中心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我院将全院所有科室使用的呼吸机管路回收到消毒供应中心,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器中的呼吸机管路清洗消毒程序,进行集中清洗消毒管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将我院ICU、RICU、NICU等科室使用后的呼吸机外置管路作为清洗消毒对象,采用瑞典洁定全自动喷淋清洗消毒器及其配套使用的管路清洗架、鲁沃夫多酶清洗剂及纯化水清洗消毒设备进行集中清洗消毒,消毒后需使用无粉的无菌手套、一次性无菌无纺布包装袋、消毒标签等物品.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集中处理结核病患者呼吸机管路的消毒效果。方法对结核病患者使用后的呼吸机管路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进行集中清洗消毒,消毒前、后对呼吸机管路及其配件进行细菌培养及结核菌检测。结果消毒前,所有样本的结核菌阳性率为100%;经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集中清洗消毒后,采样监测均无菌生长,结核菌检测阳性率为0%。结论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结核病患者呼吸机管路进行集中清洗消毒能保证消毒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清洗消毒方法用于结核病患者呼吸机管路的消毒效果.方法 对结核病患者使用的复用呼吸机管路及其附件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60件),A组采用2000 mg/L 有效氯清洗消毒剂浸泡、B组采用2%戊二醛消毒剂浸泡、C组全自动清洗消毒机清洗消毒;对不同清洗消毒方法消毒前后呼吸机管路及其配件的细菌菌落数及结核分枝杆菌进行检测.结果 消毒前细菌及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均为100.00%,3种方法消毒后细菌及结核分枝杆菌杀灭率均达标;消毒后,C组细菌及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率为0,优于其他两组.结论 3种消毒方法均能达到高水平消毒,但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结核病患者呼吸机管路及其附件消毒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两种清洁消毒方法对医疗废弃物容器的清洁消毒的效果分析,以降低医院感染的风险。方法选择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使用的医疗废弃物容器100个,随机分为两组各50个,试验1组使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无纺布擦拭5min;试验2组采用含季铵盐类消毒纸巾擦拭5min,对清洁消毒后的医疗废弃物容器进行目测法洁净度和ATP生物荧光法检测细菌残留量的比较。结果试验1组清洁消毒后目测洁净度和ATP含量的合格率分别为92.0%和8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2组清洁消毒后目测洁净度和ATP含量的合格率分别是100.0%和9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采用,但季铵盐类的消毒纸巾对医疗废弃物容器进行清洁消毒是医院引进的新型清洁消毒理念,是一种经济、环保、有效的清洁消毒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消洗消毒效果。方法依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2006年)对天津市5家公共场所11个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前后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清洗消毒后,积尘量、积尘中细菌总数、积尘中真菌总数、送风中细菌总数中位数分别由29.83 g/m2、40 CFU/cm2、7CFU/cm21、194 CFU/cm3下降为0.25 g/cm2、0 CFU/cm2、0.2 CFU/cm2、346 CFU/cm3,送风中真菌总数由中位数283CFU/cm3上升到848 CFU/cm3,可吸入颗粒浓度变化不明显。结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对改善其卫生质量有积极的意义,但应注意消毒剂的使用,同时加强对清洗消毒人员的专业培训。  相似文献   

13.
Twenty-two detergent cleaning solutions from different ward areas were sampled for bacteria when freshly prepared, during use and at discard. Contamination, mainly by Gram-negative bacilli, was found in 10 freshly prepared solutions and in 21 of the 22 at discard. Preliminary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detergent solution was bactericidal to Staphylococcus aureus but allowed the survival but not multiplica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制适合移动式医院使用的模块化医疗器材洗消系统,保障50~200张床位的移动式医院医疗器材的消毒供应。方法:研究试制能够在较大规模自然灾害和战地环境下开展医疗器材高效洗消的移动式车载医疗器材洗消系统,包括15类关键和辅助设备,将试制的系统与模拟测试和某型洗消挂车进行对比试验,以及无外援性介质供给情况下的独立运行试验。结果:该系统的平均洗消处理周期为78.2 min,平均洗消通过量为180 L,洗消处理后无菌器材包抽检质量合格率为99.5%,明显优于洗消挂车,且能够无故障独立运行24 h以上。结论:移动式车载医疗器材洗消系统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对国内模块化灾害救援移动式医院和野战移动式医院的建设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不同溶液预处理后延迟清洗时间对胃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影响。 方法 根据析因设计表, 将预处理清洗液(A因素): 多酶清洗液(A1)、清水(A2); 延迟清洗时间(B因素): 预处理后0 min(B1)、预处理后30 min(B2)、预处理后1 h(B3)、预处理后3 h(B4)两因素全面交叉为8组(A1B1、A1B2、A1B3、A1B4、A2B1、A2B2、A2B3、A2B4)。按照使用胃镜先后顺序, 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3年5—9月某三甲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使用后的96条胃镜分配至各组, 每组12条胃镜, 于预处理后、清洗前、清洗后和消毒后四个时间点取样, 除A1B1、A2B1组缺少放置时间后清洗前采样外(两组胃镜各采样3次), 其余每组所有胃镜均采样4次, 共计360份标本。在预处理后各延迟清洗时间段采用管腔检测仪观察活检腔道内部情况, 并对胃镜后续再处理流程进行采样, 比较预处理后、清洗前后、消毒后胃镜微生物情况。 结果 多酶清洗液和清水预处理后, 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清洗时间内活检腔道一直处于潮湿状态。A、B两因素在延迟清洗前后、消毒后的微生物学检测结果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A、B两因素间也不存在交互效应。两种清洗液预处理后胃镜菌落数分布及消毒合格率比较, 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预处理后延迟30 min、1 h、3 h清洗对胃镜清洗消毒质量均没有影响, 在临床工作不可周转的情况下, 应立即清洗, 但当清洗消毒工作量大, 无法及时清洗时, 可有一定的清洗缓冲时间, 以不超过3 h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对吸痰引流连接管清洗消毒的效果,为选择最佳的清洗消毒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3年12月使用后的吸痰引流连接管共15根,做好标记,参与试验;将15根连接管做好标记,以清洗消毒前、后配对比较;对参与试验的连接管进行预处理,再进行清洗消毒;采用ATP生物荧光测定法检验清洗消毒效果;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吸痰引流连接管用后污染严重,RLU值严重超标,达103 055.70±8 447.73,经本试验的预处理及清洗消毒后,检测结果全部合格,RLU值均<2 000,为16.6±4.08,清洗消毒前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泡沫多酶预先处理+流动水高压水枪冲洗污渍+使用喷淋式清洗消毒机的效果满意,能达到理想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使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和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某院消化内镜中心的109条消化内镜,根据编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全自动清洗消毒机进行清洗消毒,对照组采用传统手工清洗消毒方法,对两组内镜不同部位进行采样。采用目测法结合ATP生物荧光检测法检测内镜的清洗质量,采用倾注培养法检测内镜的染菌量。比较两组内镜的清洗、消毒合格率。结果试验组共55条内镜,对照组共54条内镜。试验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94.55%,对照组内镜清洗总合格率为83.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试验组内镜阀门的清洗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vs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内镜表面、内镜管腔清洗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96.36%,对照组内镜消毒总合格率为85.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内镜管腔消毒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6.36%vs 85.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内镜表面、阀门两个部位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自动清洗消毒机对于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如采用传统的手工清洗消毒内镜,则需要严格执行软式内镜的清洗消毒规范,最大限度地降低内镜诊治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使用多酶预处理后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方法 对使用后的消化内镜160条随机分为观察组(多酶组)、对照组(水洗组)各80条,在常规清洗和消毒前分别用多酶液、自来水进行预处理,比较两组内镜的清洁度、喷嘴堵塞、消毒合格率和刷洗时间,以评价清洗消毒效果.结果 两组内镜消毒合格率均100.0%,多酶组内镜表面清洁度及喷嘴堵塞评分、刷洗时间等均优于水洗组.结论 多酶用于消化内镜预处理有效提高了内镜清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A rec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five fit test methods for screening out poor-fitting N95 filtering-facepiece respirators. Eighteen models of NIOSH-certified, N95 filtering-facepiece respirators were used to assess the fit test methods by using a simulated workplace protection factor (SWPF) test. The purpose of this companion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subject characteristics (gender and face dimensions) and respirator features on respirator fit. The respirator features studied were design style (folding and cup style) and number of sizes available (one size fits all, two sizes, and three sizes). Thirty-three subject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Each was measured for 12 face dimensions using traditional calipers and tape. From this group, 25 subjects with face size categories 1 to 10 tested each respirator. The SWPF test protocol entailed using the PortaCount Plus to determine a SWPF based on total penetration (face-seal leakage plus filter penetration) while the subject performed six simulated workplace movements. Six tests were conducted for each subject/respirator model combination with redonning between tests. The respirator design style (folding style and cup style) did not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espirator fit in this study. The number of respirator sizes available for a model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respirator fit on the panel for cup-style respirators with one and two sizes available.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geometric mean fit factor between male and female subjects for 16 of the 18 respirator models. Subsets of one to six face dimensions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SWPFs (p < 0.05) in 16 of the 33 respirator model/respirator size combinations. Bigonial breadth, face width, face length, and nose protrusion appeared the most in subsets (five or six) of face dimensions and their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zero (p < 0.05). Lip length was found in only one subset. The use of face length and lip length as the criteria to define the current half-facepiece respirator fit test panel may need to be reconsidered when revising the panel. Based on the findings from this and previous studies, face length and face width are recommended measurements that should be used for defining the panel for half-facepiece respirators.  相似文献   

20.
拔罐作为中医传统治疗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适应症的扩展、疗效的肯定和群众接受度的增加,该项技术越来越被临床广泛应用。但是传统治疗往往注重疗效,忽视感染风险,特别是近年来针罐疗法的逐渐推广,操作不当引起皮肤破损等造成拔罐器的血液体液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如果忽略拔罐器的清洁消毒工作,重复使用未经规范清洗消毒后的罐具,可使其他治疗者暴露于血源性病原体感染的风险之中。国外已有诸多报道,认为拔罐会造成皮肤感染,是引起乙肝、丙肝、艾滋病等血源传播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国内外尚未对拔罐器进行明确的危险程度分级,消毒方法也众说不一。笔者认为应对拔罐器的感染危险程度进行科学分级,选择有效、安全、适合于临床推广使用的消毒方法,提高临床对罐具清洗消毒的正确性和依从性;同时需建立健全中医拔罐操作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强化医护人员的感染防范意识,切实做好可复用拔罐器的清洁消毒,定期检测清洗消毒质量,认真执行一人一用一清洗一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