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治疗广泛额颞叶脑挫裂伤及脑疝的手术方式.方法68例广泛额颞叶脑挫裂伤及脑疝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39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B组29例,均行双侧同时开颅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结果A组39例,恢复良好12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3例.B组29例,恢复良好18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双侧同时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可提高广泛额颞叶脑挫裂伤及脑疝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在脑损伤发生后,颅内压可能存在被动型升高,脑组织受到压迫而发生坏死,如果减压不够及时,会对脑部造成不可逆转的实质性损伤[1]。临床治疗中较为常用的有效常规治疗方法为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在硬膜外血肿或硬膜下血肿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如果是以双侧额颞叶为主的广泛性脑挫裂伤、弥漫性脑水肿或脑肿胀,临床治疗中选择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还是双侧去骨瓣减压术,还无确切的标准[2]。本次研究中对均衡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与非均衡性去骨瓣减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与双额冠状骨瓣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重型颅脑损伤86例,按手术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观察组行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照组行双额冠状骨瓣开颅减压术。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恢复良好33例,中残2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对照组恢复良好22例,中残9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4例。观察组恢复良好率(76.74%)明显高于对照组(51.26%;P<0.05)。两组术前颅内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3、7 d颅内压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切口疝1例、颅内感染3例、急性脑膨出2例、脑积水2例、脑脊液漏2例;对照组术后发生切口疝4例、颅内感染4例、急性脑膨出3例、脑积水4例、脑脊液漏8例。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3.26%)明显低于对照组(53.49%;P<0.05)。结论 双侧标准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可有效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充分减压,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侧额颞去骨瓣减压治疗广泛性脑挫裂伤并发脑疝的疗效及手术指征。方法对21例行双侧额颞去骨瓣减压治疗的广泛性脑挫裂伤伴脑疝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GOS评分,恢复良好4例,轻残7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结论双侧额颞去骨瓣减压能有效提高广泛性脑挫裂伤并发脑疝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相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继减压指单侧开颅后因脑压仍难以控制,而再次麻醉行对侧开颅手术治疗。本文对我院自2003年3月以来46例接受相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分析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BDC)与相继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优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将122例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治疗方案基本相同,治疗3个月后患者均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急性脑组织膨出及术后切口疝发生率、GO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术中急性脑组织膨出、术后切口疝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OS评分良好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残率、重残率、植物化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见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近期临床疗效优于相继性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可显著改善预后及降低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一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92例STBI的临床资料。44例分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48例一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结果 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2、3 d颅内压均明显降低(P<0.05),而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急性脑膨出、切口疝、迟发性颅内血肿、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总发生率(18.8%,9/48)明显低于对照组(47.7%,21/44;P<0.05)。出院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观察组预后良好率(70.83%,34/48;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3.18%,19/44;P<0.05)。结论 对于病情严重的STBI,与分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相比,一期双侧去骨瓣减压术有助于控制颅内压,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侧去骨瓣术在抢救重型颅脑闭合性损伤中的应用。方法随机选择我院65例重度颅脑闭合性损伤患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随机分为观察组(n=35例)和对照组(n=30例),观察组行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行标准去骨瓣减压术,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OS)评估患者的预后,比较2组的预后良好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发生率仅2.86%,明显低于对照组(16.67%),所有患者术后成功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21例,中残6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4例,总良好率为60%,明显高于对照组(46.67%,14/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急性脑膨出1例,迟发性血肿2例,癫痫3例,其他7例,总发生率为37.1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去骨瓣术减压术在保持颅内结构稳定的同时,可彻底降低颅内压,解除对脑干的压迫和预防二次损伤,在抢救重型颅脑闭合性损伤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行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后立即使用尼莫地平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对比分析,选取2007—2009年单纯行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患者20例为对照组,同时选择2009—2012年收治的行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同时使用尼莫地平的20例患者为实验组,比较2组患者术后清醒率及随访中GCS和MMSE评分。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的GCS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清醒率(70.0%)明显高于对照组(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2组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后1个月和6个月,实验组MMSE评分均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急行双侧去大骨瓣减压术后立即使用尼莫地平能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清醒,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硬脑膜减张缝合在去骨瓣减压术中的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型颅脑伤后颅内压增高可迅速导致脑组织坏死,当常规方法不能缓解颅脑损伤造成的高颅压时,大骨瓣减压仍被作为治疗的重要手段,尽管这种方法临床疗效尚存争议.分析我院1997年7月至2002年5月行大骨瓣减压的160例患者,根据术中是否行硬脑膜修补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硬脑膜减张缝合在大骨瓣减压术中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双额叶脑挫裂伤及并发脑中心疝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和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双额叶脑挫裂伤并发脑中心疝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 半年随访,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恢复良好7例,中残7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结论 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应密切观察意识,瞳孔,CT影像学变化,及时的双侧开颅减压,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分析双侧额叶脑挫裂伤致脑中心疝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时机,探讨提高临床诊疗效果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致脑中心疝手术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手术时机,根据手术时机将患者分为间脑期组34例和非间脑期组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54,P=0.002),间脑期组好于非间脑期组。结论 早期识别脑中心疝间脑期并积极开颅手术,能够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前半颅开颅在对冲性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中的治疗效果及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运用冠状前半颅开颅手术治疗的对冲性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3例,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GOS评分:良好3例,轻残4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冠状前半颅开颅是治疗对冲性双侧额叶脑挫裂伤的有效术式,把握手术时机、掌握手术要点可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骨窗开颅在不同分型颞叶脑挫裂伤手术中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1—2019-08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颞叶脑挫裂伤患者5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和CT影像表现分为Ⅰ型、Ⅱ型、Ⅲ型,采用以岩骨脊为中心的更低位大骨窗开颅.比较不同分型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观察不同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T型切口在复杂颅脑损伤急诊开颅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应用T型切口进行开颅手术救治的42例复杂颅脑损伤的临床资料。42例均急诊进行开颅探查+血肿清除术,根据术前头部CT表现均选择T型切口,其中第一次手术双侧T型切口15例,术中按照阶梯减压执行,双侧开颅采用双侧控制技术。结果 双侧硬膜下血肿7例,双侧硬膜外血肿2例,双侧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5例,一侧硬膜外血肿合并对侧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或硬膜下血肿9例,一侧硬膜下血肿合并对侧脑挫裂伤伴脑内血肿或硬膜外血肿19例。术后2例颅后窝开颅切口处因是直接着力点,愈合差,经重新缝合及换药处理均愈合;其他40例伤口愈合良好。术后1周神志好转25例,神志清楚6例,无变化11例;术后1个月神志好转18例,神志清楚14例。术后3个月按GOS评分评估预后:恢复良好11例,中残15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6例,死亡8例。结论 在复杂颅脑损伤急诊手术中,特别是需要双侧开颅手术时,以及可能出现进展、变化的病例,T型切口具有一定的优势,有助解决复杂颅脑损伤急诊开颅手术中的切口设计难题。  相似文献   

18.
大鼠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脑微循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变化规律,为临床改善脑损伤后脑微循环障碍,治疗脑缺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81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9)和脑损伤组.损伤组按伤后不同观察时相点又分为8个亚组,每亚组9只。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每组6只行内源性过氧化物酶(EPOD)组织化学染色、脑含水量测定,并进行图像分析。余3只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1)脑损伤后30min伤区可见出血灶.伤区内无血管染色.伤区周围存在微无血管区。微无血管区的存在持续至伤后3d。(21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面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d达到高峰,直到伤后7d才有所恢复.但仍未达到正常水平。(3)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平均光密度明显下降,伤后24h、2d回升,3d再次下降,至7d仍未恢复正常。(4)脑损伤后30min,微血管内皮细胞有轻度受损迹象,伤后2h毛细血管腔内有微绒毛形成.伤后6h微绒毛增多。伤后12h~3d毛细血管腔明显狭窄。结论EPOD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能准确反应脑损伤后脑微循环的改变。脑损伤后即发生脑缺血改变,而脑缺血的发生源于脑损伤后脑微血管结构的破坏和微循环灌注不足。  相似文献   

19.
脑挫裂伤患者脑脊液ApoE多态性与周围脑组织水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脑挫裂伤患者脑脊液载脂蛋白E基因(ApoE)多态性与周围脑组织水肿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36例脑挫裂伤患者ApoE基因型频率,根据CT片计算脑水肿指数,统计学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水肿指数与ApoE3呈负相关,而与ApoE4呈正相关,两者都具有统计学意义,脑挫裂伤患者脑脊液ApoE3和ApoE4与周围脑组织水肿具有相关性。结论脑挫裂伤患者脑脊液ApoE多态性可能是影响周围脑组织水肿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单侧入路大脑镰切开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采用单侧入路大脑镰切开治疗非对称性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手术方法.方法 将我科自2004年3月至2008年3月收治的120例双额叶脑挫裂伤病人分为两组:一组单侧开颅60例;另一组常规双侧开颅60例,两组病人临床基本情况、伤情、伤后至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的病人术前术后都经CT检查证实颅内变化情况.结果 根据伤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预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组恢复良好48例,重残3例,中残5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例.双侧组恢复良好45例,重残4例,中残6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但是手术时间、输血量、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精神障碍、嗅神经损伤单侧组明显优于双侧组(P<0.01).结论 选择单侧入路大脑镰切开清除双额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能明显减少迟发血肿发生,减少因出血水肿造成的大脑镰疝及脑中心疝的发生,但采用此法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