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江雁 《北京中医药》2006,25(6):331-335
施今墨(1881-1969年),字奖生,浙江萧山人.幼学中医,青年时投身国民革命.1930年同萧龙友、孔伯华等创办北平国医学院,任副院长.1932年筹办华北国医学院,任院长.1935年与汪逢春、萧龙友、孔伯华任北平中医考试主考官,后遂有"北京四大名医"之称.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医的教育事业,是中西医结合的先驱和倡导者,毕生行医以理真术效自勉,重视气血阴阳与脾胃升降的调和.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  相似文献   

2.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10):587-589
孔伯华(1885—1955年),名繁棣,山东省曲阜县人。少时随祖父宦游,秉承家学,14岁时,因母病医药无效,就定下“不求科考举子业、专攻医学志在济人”的决心。1910年受京师之邀来到北京,在京悬壶应诊,投无不效,名噪京师,被人称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在临床及学术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擅长治疗温病,由于善于运用石膏,人们又称其为“石膏孔”。对《内经》病机十九条关于火与热的论述有独特的发挥,他推崇金代刘河间“寒能胜热、辛凉解表”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重视脾胃的功能,强调重视肝脾关系,认为脾湿与肝热是湿热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在认识上形成了“湿热彰盛”的湿热病学说。孔伯华一生忙于治病救人,无暇著述,去世后由后人将其经验整理为《孔伯华医集》出版。  相似文献   

3.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5,24(6):333-334
关月波(1873-1940年),清末民初北京著名中医学家。青年时期,精通儒学,办学任教;并自学中医,卓然成材。时值天花、麻疹、猩红热等烈性传染病流行,接诊处方应对不暇,乃自研瘟疫灵丹,以应急需,活人无算。另对肝硬变腹水等危重疾病,亦有独特的经验。行医40余年,擅长各科,尤精内、妇,诊疾断病,重视气血,一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传留下可观的医论医案。  相似文献   

4.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5):267-269
冉雪峰(1879—1963年),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享有“南冉北张”之誉。其出生于医药世家,17岁始开诊行医。一生任职颇多,1919年与同道组织湖北省中医公会与中医学会,并创办《湖北省中医杂志》;平生编写医著较多,其学术经验对中医理论和治疗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冉雪峰具有虚怀若谷、勤学苦研、尊古不泥、重今不非、先品德后学问的治学特点;主张“一融三合”的学术思想,为提高和发展祖国医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9):527-529
汪逢春(1884~1949年),名朝甲,以字行,江苏吴县人。自幼随兄学举子业,兼从吴中名医艾步蟾习轩岐术。1906年进京,供职于法部,拜御医力轩举为师。1911年辞法部之职,专以医为业。1929年任北京考试委员。1938年成立北京国医分会,当选会长。1939年创办《北京医药月刊》,任主编。先生一生致力于阐扬国医文化,重视人才培养,博览精究群籍,强调辨证施治,临证重视脾胃,擅治时令及胃肠病。是我国中医近代史上集编辑出版、教育、临床于一身的著名中医大家。  相似文献   

6.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5,24(5):268-268
1 生平简历 刘道信,字义臣,山东省邹平县人.生于1872年,卒于1968年,享年96岁.邹平刘氏世传正骨流派起源于家族先祖,传至刘道信已有数代.刘道信自幼随其父刘兑峰、叔刘仙峰日课武技,夜学正骨.稍长就塾读书,幼时耳闻目睹父、叔研讨家传正骨抄本,颇受熏陶.1908年,来北京在“会友镖局”供职,后受聘于“瑞趺祥绸缎庄”守护西交民巷库房,  相似文献   

7.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12):715-717
高凤桐(1887—1962年)字云麟,北京市人。早年师从名医吴希之、焦茂斋、杨浩如等。学习中医内科与针灸。凡经典著作及历代名著,几皆研读;尤对叶氏温病学派著作,研究较深。解放前,供职于北京外城官医院多年,并任北平国医学院教授与北平中医考试委员。解放后在参加北京市中医门诊部及北京医学院等工作中。积极拥护党的中医政策。提倡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高氏精通中医药及针灸,对何时宜药,何时宜针,何时针药并用,何时先药后针,何时先针后药,临证运用十分精当。临证重视辨证,认为只有辨证准确,方可言立法选药;重视脾胃,认为只有脾胃充盛,五脏方可不虚。强调医者医人。临证不得只看到疾病。而忽视了每一患者个体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8.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8):463-464
1生平简历 王石清,男,北京市清河镇人。生于1884年,卒于1945年,享年6l岁。早年在清河师范学院任教,业余喜读中医书籍,如《灵枢》、《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王石清聪明颖慧,不独博闻强记,尤擅领会前人底蕴,因而日有所得,如是者数年,其学乃成,然不为时人所知。因于乡间治愈一目瞪项强、欲吐不能、昏愦不语、遍体色青、六脉已无,危在顷刻急症患者,则名噪乡里,求医者接踵而至,王石清不得不弃教从医,悬壶于清河镇。  相似文献   

9.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3):141-143
1 生平简历 杜自明(1877-1961年),男,汉族,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医研究院内外科研究所骨科主任,研究员。  相似文献   

10.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11):650-652
黄竹斋(1886—1960年),字吉人,晚号中南山人,又号诚中子。幼时刻苦自学,苦读经史、数理知识,尤喜中医,对中医学术矢志钻研,尊崇仲景学说,以继承和发扬中医学为己任,曾任西安中医专科学校校长。1954年被聘任为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1955年奉调赴京,受聘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后任该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在仲景学说、针灸学、文献医史等研究方面,著述50多种,成绩甚著。他针药并用治疗中风病,疗效显著。其倡三阳三阴钤百病之说,以现代生理学理论,解释三阴三阳,阐发仲景六经辨证;以六气解六经之属性,用开阖枢释六经之功用。其学术观点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北京四大名医与中西医结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肖龙友 (1870~ 1960 )、施今墨 (1881~ 1969)、汪逢春 (1882~ 194 8)及孔伯华 (1884~ 195 5 )是民国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享誉全国的四位著名中医临床学家 ,因四位先生均悬壶于北京 ,而并称北京四大名医。几位中医前辈从事中医临床期间 ,既经历了国民党政府下令取缔中医的艰难岁月 ,也经历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崭新时代。四位中医前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推动中医教育 ,促进中医发展 ;在中医与西医的关系方面 ,四位老先生均具有十分开明的态度和宽阔的胸怀 ,主张中西医团结合作 ,促进中西医学结合 ,共同为人民健康服…  相似文献   

12.
徐江雁 《北京中医药》2005,24(6):333-334
关月波(1873-1940年),清末民初北京著名中医学家.青年时期,精通儒学,办学任教;并自学中医,卓然成材.时值天花、麻疹、猩红热等烈性传染病流行,接诊处方应对不暇,乃自研瘟疫灵丹,以应急需,活人无算.另对肝硬变腹水等危重疾病,亦有独特的经验.行医40余年,擅长各科,尤精内、妇,诊疾断病,重视气血,一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传留下可观的医论医案.  相似文献   

13.
对比民国时期北京四大名医(萧龙友、施今墨、孔伯华、汪逢春)的中医教育理念,梳理他们在中医教育理念上的共性,寻找当代中医教育人才培养与成长的“根系”与继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提升中医传承发展的质量。该研究基于澳大利亚乔安娜·布里格斯研究所(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研制的文本和专家意见系统综述方法(SrTO)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共纳入相关论著14本,期刊论文115篇,文件7项。对四位中医师在中医院校教育、师承教育、继续教育、学术研究、执业考试等主题相关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行动进行分析,进而总结该时期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联系与共性,形成基于SrTO的NOTARI总结表。研究结果表明,四位民国末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北京名中医、中医教育家,在教学上注重经典,不离临床,强调以德树人,维系传统师承模式,创办中医药学校,并对院校课程设置、教材和书籍的编写提出全新要求。他们倡导打破中西医门户之见,培养中西汇通的人才,推进中医药教学考试制度的规范化,参与科研著书。四位中医师跨越了传统中医师仅收授数个徒弟的局限,促进了中医药“教育-临床-科研”一体的新模式产生,也深刻影响当代的中医院校与师承等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徐江雁 《北京中医药》2006,25(10):587-589
孔伯华(1885-1955年),名繁棣,山东省曲阜县人.少时随祖父宦游,秉承家学,14岁时,因母病医药无效,就定下"不求科考举子业、专攻医学志在济人"的决心.1910年受京师之邀来到北京,在京悬壶应诊,投无不效,名噪京师,被人称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在临床及学术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擅长治疗温病,由于善于运用石膏,人们又称其为"石膏孔".对<内经>病机十九条关于火与热的论述有独特的发挥,他推崇金代刘河间"寒能胜热、辛凉解表"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重视脾胃的功能,强调重视肝脾关系,认为脾湿与肝热是湿热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在认识上形成了"湿热彰盛"的湿热病学说.孔伯华一生忙于治病救人,无暇著述,去世后由后人将其经验整理为<孔伯华医集>出版.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住院消化性溃疡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组进行治疗观察比较。在发病时间、年龄、病程以及溃疡部位分布等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为68.9%,较其它两组疗效为高有显著差异(P<0.01),平均住院天数短。本文认为中西医结合组是根据溃疡病的发病机制,以中医辨证分型为基础和西医针对溃疡病症状加减西药,互相配合从而提高了疗效。  相似文献   

16.
黄子天 《光明中医》2010,25(6):922-925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 ,全面收集温病四大家的医案,制定筛选、整理与统计原则,在该原则下对温病四大家的医案进行整理、统计。通过有引用《内经》条文的医案数量表、《素问》各篇被引用次数表、《灵枢》各篇被引用次数表、医案病种分布表等图表,客观呈现出《内经》条文在温病四大家医案中的应用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8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服用半夏泻心汤配合莫沙必利;对照组服用莫沙必利。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38%,对照组总有效率73.5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