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自1997年3月至2001年8月16例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12例,平均年龄5.9±2.4岁(2~9岁),平均体重17.7±5.4kg(9~28kg),应用不同介入方法经动脉或静脉途径封堵残余分流,首次介入治疗与再次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5±1.1年(1天~3.5年)。结果残余分流直径平均为2.7±0.9mm(1.2~5.0mm)。15例成功完成残余分流封堵术,1例失败,技术成功率为94%(15/16)。单纯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9例(其中双弹簧圈2例),Rashkind双面伞2例,Sidris纽扣式补片1例,Amplatzer蘑菇伞2例,同时应用Cook可控弹簧圈和Sidris纽扣式补片1例。封堵术后即刻造影,3例仍有少量残余分流,完全闭合率为80%(12/15)。平均手术时间为75.0±22.8min(45~120min),平均X线透视时间为10.4±3.9min(5~20min)。股动脉并发症1例,其余无并发症出现。封堵术后24h复查超声心动图,所有残余分流均完全闭合(100%),在平均2年随访中未出现残余分流再通、封堵器移位和左右肺动脉狭窄。结论经导管封堵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安全、疗效确切、创伤小,可作为外科手术治疗PDA介入治疗后残余分流的一种替代方法。  相似文献   

2.
特殊形态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特殊形态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介入治疗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例应用标准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难以完成介入治疗的PDA患者,根据造影显示PDA形态及临床特点,相应选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以及偏心型导管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术后以心脏超声随诊评价疗效。结果7例患者皆成功完成介入治疗,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其中2例应用成角型Amplatzer导管封堵器,5例应用偏心型导管封堵器;2例经二次手术完成,余患者一次治疗完成。7例患者中,封堵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有2例封堵完全,术后24h心脏超声检查示6例封堵完全,术后3个月复查皆封堵完全。结论需要设计和生产不同形态和大小的封堵装置,以扩大PDA介入治疗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之间的一种先天性的异常通道,多位于主动脉狭部和左肺动脉根部之间,发病女性多于男性[1]。Amplater伞介入疗法是安全性高、疗效好、并发症少的心脏介入治疗方式。我科自2002年8月~2005年7月对6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开展Amplater伞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关于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mplatzer法介入封堵治疗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经验,治疗意义,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婴幼儿PDA患儿资料,患儿年龄≤3岁,平均(13±5.5)月,体重(10.3±4.2)kg;做右心导管,实行封堵术,术后24h,1、3、6、12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32例患儿中29例(90.6%)封堵成功,PDA最窄处直径(4.2±2.1)mm。失败者2例为PDA封堵器主动脉侧过大,导致降主动脉局部狭窄、迂曲变形而放弃封堵,1例封堵术后封堵器周围大量残余分流,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发症包括术后残余分流、股动脉搏动减弱及伤口出血等。结论:在严格选择适应证的条件下,介入封堵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较为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老年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探讨行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0年1月至2009年4月在我科介入治疗的139例40岁以上PDA患者,男22例,女117例,年龄40~74(49.8±6.8)岁,术前心功能分级为Ⅰ级64例,Ⅱ级53例,Ⅲ级16例,Ⅳ级6例,分析中老年PDA患者临床特征及观察封堵PDA前后肺动脉压和心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139例患者中合并肺动脉高压107例,发生率为77.0%,3例严重肺动脉高压者不适宜手术治疗,其余136例均成功行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7.8%.封堵PDA后主动脉造影显示残余分流微量14例,少量2例,中等量分流1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心功能显著改善,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47.3±23.9)mm Hg(1 mm Hg=0.133 kPa)降至(28.1±12.3)mm Hg,肺动脉平均压由(31.7±17.4)mm Hg降至(17.9±8.8)mm Hg(均P<0.01).结论 中老年PDA患者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心功能差,经导管封堵中老年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导管介入治疗13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导管连接肺动脉和降主动脉,是胎儿期血液循环的主要渠道,如果1岁后仍未闭塞,即为动脉导管未闭(PDA),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10%,多见于女性。目前,介入治疗先心病由于其安全性高、疗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我院自2005年1月—2007年7月对1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应用国产动脉导管封堵器的介入治疗,获得较满意结果。现将护理体会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婴儿行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arterial duct,PDA)堵闭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PDA 29例,年龄在1岁以下,体重4.5~10.5 kg,PDA最窄处直径2.0~7.4 mm,其中合并肺动脉高压13例,行蘑菇伞型封堵器封堵术.结果 所有病例1次封堵成功,术后即时升主动脉造影,发现有微量残余分流3例,术后3 d消失,1例有中量残余分流伴肉眼血尿,24 h后血尿消失,1个月后仅存微量残余分流,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 介入治疗对婴儿PDA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介入封堵治疗后肺动脉压改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行介入封堵治疗的43例PDA患者的临床及介入手术资料。结果:与治疗前比较,PDA患者介入封堵治疗后肺动脉收缩压[PASP,(76±51)mmHg比(46.26±17.26)mmHg]、肺动脉舒张压[PADP,(39.47±17.11)mmHg比(15.84±10.74)mmHg]、平均肺动脉压[MPAP,(54.72±19.21)mmHg比(28.53±14.41)mmHg]均显著降低(P均=0.0001),PADP下降程度比PASP更明显[(0.54±0.38)比(0.38±0.15),P=0.012];PDA患者介入治疗后PASP、MPAP下降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B=-0.04,P=0.012;B=-0.006,P=0.009);术后MPAP下降程度与动脉导管管径呈正相关(B=0.022,P=0.01)。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对动脉导管未闭有益,应在年龄较小时尽早手术。  相似文献   

9.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目的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穿刺静脉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并对其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进行评价。方法  31例患者 ,年龄 0 8~ 38 0 (8 1± 6 0 )岁 ,体重 7 0~ 6 9 5 (2 7 7± 2 0 2 )kg。经静脉使用 6F传送器置入Amplatzer堵闭器 ,听诊无杂音后 10min行胸主动脉造影。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 ,术后 2 4h、3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及X线平片检查。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10 0 %。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 ,10min后胸主动脉造影示 2 9例完全堵闭(93 5 % ) ,仅 2例存在极少量残余分流 ,且 48h后超声心动图示该分流消失。动脉导管最窄径 1 5~8 2 (4 4± 1 7)mm ,透视时间 3 0~ 14 5 (6 7± 2 3)min。除 1例患者术后短暂胸部不适外均无任何并发症。随访 3~ 17(9 3± 3 7)个月未发生装置移位、再通或肺动脉狭窄。结论 应用Amplatzer方法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简便 ,创伤小 ,适应证广 ,成功率高 ,疗效可靠 ,可用于新生儿 ,是目前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最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范云霞 《山东医药》2005,45(27):87-87
近年来,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2例,现就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经导管国产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etus arteriosus,PDA)远期随访资料,评价其远期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PDA患儿接受国产封堵器治疗302例,病例均随访至2006年12月,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PDA最窄处直径在2.0~16(4.1±1.3)mm,其中直径超过12mm10例(3.3%)。成功植入4/6~22/24mm大小的封堵器298例(98.6%)。完成了随访244例,随访率为81%,随访时间24~82个月。需要再次接受治疗4例(1.3%),其中接受介入治疗3例(0.9%),包括因残余分流而溶血2例;因封堵器移位接受外科治疗1例(0.3%)。1年和5年无事件发生率为98.0%。残余分流率在1d,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分别为10.4%,3.7%,2.1%,0.8%,0.5%和0。10例巨大PDA应用大型封堵器封堵成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小儿PDA远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效果.方法 1995年6月至2008年9月,42例外科结扎、1例外科结扎术后又行弹簧栓子法、3例Rashkind法及1例Sidires法介入治疗术后残余分流的PDA患者施行了经导管封堵术,其中男9例,女38例,年龄2~53岁,平均25.0±15.5岁.外科手术至介入治疗的时间为1个月~30年,其中1例曾行两次外科结扎术.第一次介入治疗至本次封堵术的时间为4年~14年.43例经股静脉途径植入封堵器,其中2例采用动静脉轨道法;2例经股动脉途径植入可控弹簧栓子.介入术后24 h~7.8年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残余分流的PDA最窄处直径为1~10 mm,平均4.1±2.0 mm.技术成功率为95.7%(45/47).45例封堵术后10 min.主动脉弓降部造影示无残余分流40例(88.9%),微量残余分流4例(8.9%),少量残余分流1例(2.2%).术后24 h经胸超声心动图示无残余分流44例(97.8%),少量残余分流1例(2.2%),该例术后9 h发生溶血,经保守治疗1周后消失.失败2例,植入封堵器后仍有明显残余分流,收回封堵器,终止介入治疗.本组45例随访1个月~7.8年,除1例于术后4个月发生心房颤动外,余未发现封堵器移位、残余分流及细菌性心内膜炎.结论 经导管封堵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结扎及介入治疗术后的残余分流是一种创伤小、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安全有效的方法,基本可以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3.
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68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分析。方法 :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测量PDA大小 ,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Amplatzer堵闭器置入PDA内 ,使之在PDA最窄处固定 ,即刻或 10min后再次造影。术后 2 4h行超声心动图 (UCG)检查。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术后 6 1例 (89 7% )即刻无分流 ;7例 (10 3% )即刻有少量残余分流 ,其中 4例术后2 4hUCG示分流消失 ;肺动脉高压者术后均有所下降。结论 :应用Amplatzer堵闭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操作方法简便、治疗范围广、成功率高 ,不失为很有前途的代替开胸手术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治疗直径≥5mm婴幼儿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婴幼儿大型PDA(≥5mm)患儿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介入治疗术前准备、术后病情观察,并发症护理措施等。结果本组76例PDA均封堵成功。经过术前、术后的仔细观察和精心的护理,全部患儿随访1个月至1年,无发生与护理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结论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面色、尿色、伤口、足背动脉搏动、下肢皮温及心脏杂音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做好护理工作,协助医生及时处理等,对保证大型PDA患儿介入治疗成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 Amplatzer封堵器和 Porstm ann海绵塞子封堵器方法 ,经皮穿刺动脉、静脉 ,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 ,并对其疗效 ,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2 0例患者 ,其中男 5例 ,女 15例 ,年龄 10~ 32岁。15例行 Porstm ann法 ,5例做 Am platzer法 ,均经临床症状、体检、EKG(心电图 )、X线胸片及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为 PDA。结果  2 0例患者手术都成功。术后即刻心前区连续性杂音消失。造影示 19例完全堵闭 ,仅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发生溶血 ,经内科保守处理 96小时后超声心动图示分流消失。 2 0例病人随访 6~ 36个月未发现装置移位、再通或狭窄。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和 Porstmann封堵器经导管介入治疗 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龄3~55岁,体重10.5~54 kg,平均肺动脉压33~49 mm Hg。降主动脉侧位造影显示病理解剖类型为管型8例,漏斗型2例,最窄处直径2~8 mm,应用国产封堵器经静脉途径行封堵术。术后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10例患者均成功封堵,术后即刻完全封堵9例,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分流消失,肺动脉压均有下降,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封堵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Amp一|atzer法对182例PDA患者经不同介入途径分别进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以经胸超声心动图评价术后24~48h封堵结果、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并随访1~12月并发症发生情况。对合并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者同时进行介入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封堵成功178例(97.8%),其中经常规途径封堵143例(80.3%),经建立动静轨道途经封堵22例(12.4%),经单静脉途径封堵13例(7.3%)。术中封堵术15min后残余少量分流4例,微量分流12例。与术前比较,所有封堵成功患者术后平均肺动脉压明显降低[mPAP,(32.3±15.7)mmHg比(21.1±9.9)mmHg,P〈0.05]。术后24~48h复查心脏彩超示1例存在微量分流,LVEDd明显减小[(50.8±8.9)mm比(47.2±7.1)mm,P〈0.053。随访1~12(4.2±1.5)月无残余分流、死亡病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国产镍钛合金封堵器治疗老年动脉导管未闭三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 2 0 0 0年 5~ 9月应用我院与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研制的国产蘑菇伞形镍钛合金封堵器成功治疗 3例老年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临床资料 :3例中男 2例 ,女 1例 ,年龄分别为 6 1、6 4、6 5岁。术前均经临床体检、X线胸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心电图示心房颤动 2例 ,阵发性房颤1例。心功能Ⅳ级 1例 ,Ⅲ级 2例。封堵方法 :在局部浸润麻醉下穿刺右股静脉和股动脉 ,分别放置F8鞘管 ,经静脉鞘管插入J形右心导管行右心导管检查 ,并将右心导管经肺动脉通过未闭动脉导管 (PDA)至主…  相似文献   

19.
祁国荣  杨延平 《心脏杂志》2002,14(2):157-159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在高原地区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本组 2 0例 ,年龄 1.5~ 44 (2 2± 14)岁 ,PDA最窄处内径 5~ 14(9± 3) m m,均用 Am 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结果 :19例成功 ,1例严重阻力性肺动脉高压不适宜封堵。术后即刻降主动脉造影显示 15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 ,4例少量残余分流。 1例术后 1h封堵器脱落入右肺动脉 ,第三小时急诊外科手术关闭 PDA并取出封堵器。 2 4h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封堵 18例患者均无分流 ,随访 2月~ 1.5年 ,无 1例分流。结论 :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PDA是高原地区 1种适应性强 ,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动脉导管未闭(PDA)导管封堵与外科缝扎术对心率、血压的影响。方法:119例PDA患者中62例做外科缝扎手术,57例做Amplatzer封堵器封堵。观察术前、术后其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1)对心率的影响:手术组:术前、后有明显差异(P〈0.05);介入组:术前、后没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前没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介入组心率明显低于手术组(P〈0.05);(2)对血压影响:两组术前、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术前收缩压及舒张压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组术后心率增快比介入组明显。介入组术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比手术组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