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叶天士的《温热论》是师徒间的授课记录,原无书名,后因整理者不同而形成两种传本。《温证论治》由唐大烈整理,初刊本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吴门唐氏问心草堂刻《吴医汇讲》本。《温热论》由华岫云整理,初刊本可能为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的卫生堂本,此本书名颇为混乱,需要统一标注。华岫云并非叶氏门人,出于对叶天士的崇拜寻觅购买叶氏医案而加以整理。两种传本的学术内容一致,而文字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2.
《温热病指南集》篇幅不长,但在温病著作中却颇有影响。但关于该书的版本,各种版本内容的衍变,后世的一些目录学工具书的著录也存在阙漏,其作者也是扑朔迷离。该书版本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有5种,通过考察,还应补充既往工具书阙载的《三家医案合刻》附刊《温热赘言》本、王孟英《温热经纬》本。“清光绪刻本“存疑。《温热赘言》与《温热病指南集》实为异名同书,故《温热赘言》不宜单立辞目。探讨各版本亦各具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透热转气 ,最早见于《吴医汇讲》 ,书中收集了叶天士《温证论治》 :“乍入营分 ,犹可透热 ,仍转气分而解”。王孟英将其辑载入《温热经纬》后 ,篇名为《叶香岩外感温热篇》 ,其文改为“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温病学》教材多以此为准。至于“透热转气”的内涵是什么 ,叶天士在论中并未明确提出 ,那么如何理解“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  “入营犹可透热转气” ,《温病学》解释为 :“邪热入营 ,当以清营为主 ,尚可加入透泄之品 ,仍立足透热外达 ,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 ,方可达到透热转气的目的”。透热…  相似文献   

4.
吴鞠通所著《温病条辨》一书,是一部论述温热病的专书。该书是在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博采前代和当时江浙医家论治温热之法,间附作者临床经验而成。他创立的三焦分证法,在临床上可以和叶天士的营卫气血分证法互相补充。本文仅就《温病条辨》所涉及控制论方面的一些内容,谈谈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卫气营血辨证源流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证了卫气营血辨证的历史沿革。卫气营血辨证是清代叶天士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其渊源于《内经》,晋隋唐时期初具规模,宋金元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清代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创造性地总结出卫气营血辨证。  相似文献   

6.
戴天章,字麟郊,晚号北山,学者称北山先生,清顺治,康熙间江苏上元人,学术见解宗于吴有性。所著《广瘟疫论》四卷附方一卷乃增删吴有性《温疫论》而成,是书乾隆年间被歙人郑某易名为《瘟疫明辨》。《广瘟疫论》曾经元和陆九芝删定改名为《广温热论》,复经山阴何廉臣重订名为《重订广温热论》。陆九芝认为:“其书明是论温热,而其书名则曰广瘟疫;篇中或称疫疠,或称时疫,或单称疫,一若自忘其为论温热者,是伤寒之与温热,北山能辨之,而温热之与瘟疫,北山亦混之矣”,何廉臣亦说:“此书专为伏气温热而设”。可见戴氏之所论“瘟疫”,实概括了一般的即非疫性的温热病。兹就戴氏对温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法则浅识如下:  相似文献   

7.
温病治气之法,盛于明清。叶天士创卫气营血辨证,论治要在汗清透散;吴鞠通立三焦辨证,力倡轻、平、重之治;王孟英则承纵横两说而发扬之,辨证讲究枢机气化,施治无论祛邪扶正,均从疏理调愆气机着手,治湿多效验,颇有独到。兹据《温热经纬》王按及有关医论治案,对其有关温病治气内容略作探讨。不当之处,祈请指正。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为温病学派一代宗师,对温病学他既接受了叶天士的薪传,又有着自己的创见,特别是温热病清热养阴法的确立,吴氏尤有殊功。其育阴清热之复脉法,对温热病伤阴阶段的论治,即见其养阴之特点,试就《温病条辨》所论析之。师仲景法圆珠在手吴氏复脉法主方为加减复脉汤。是从仲景《伤寒论》复脉汤化裁而来。复脉汤(炙甘草汤)是仲景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复脉之法,药用炙甘草、桂枝、生姜、麦冬、麻仁、大枣、人参、阿胶、生  相似文献   

9.
就再版的《经方实验室》、《医学衷中参西录》、《通俗伤寒论》等书籍内空的删节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再版前人遗著,人须保存其原貌。  相似文献   

10.
辨体施治是因人制宜的具体实践,体现"治病求本"的原则。"温热大师"叶天士十分重视辨体施治,在其《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中可窥见一斑,笔者试从叶天士在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中对不同体质的患者的辨识与防治,从体质与发病、体质与诱发因素、体质与诊断、体质与防治等方面探讨叶氏的辨体施治观。  相似文献   

11.
辨体施治是因人制宜的具体实践,体现"治病求本"的原则。"温热大师"叶天士十分重视辨体施治,在其《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等著作中可窥见一斑,笔者试从叶天士在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中对不同体质的患者的辨识与防治,从体质与发病、体质与诱发因素、体质与诊断、体质与防治等方面探讨叶氏的辨体施治观。  相似文献   

12.
[目的]学习、传承刘兰林教授临证运用温病理法方药论治慢性荨麻疹经验特色,为临床提供新思路与系统理论依据。[方法]以刘师临床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验案为基础,结合吴鞠通《温病条辨》、叶天士《温热论》等相关著作中有关学术思想与刘师经验论述,归纳阐述刘师运用温病理法方药论治慢性荨麻疹的辨治经过,并综合分析其诊治特色。[结果]刘师将此疾病病因责之于温邪,认为温邪侵犯为发病基础,临证根据卫气营血辨证,注重不同阶段施治侧重亦不同,并多施以温病方药。[结论]刘师独辟蹊径,紧扣温邪侵犯为发病基础,临床以温病理法方药为指导论治慢性荨麻疹,颇具特色,对临床有启迪和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是我国清代著名医学家,其主要在温热病的论治上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就其在温热学说上的成就做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归纳。首先追溯了其学说的产生渊源;继之论其对温热学之贡献,即创立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和总结温热病的诊断特点;最后从临床上介绍叶氏如何灵活运用自己所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从中亦可见叶氏治疗温热病的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4.
对妇科经典名著《妇人大全良方》论治特色进行探析,认为以“以血为本,气血并治”、“重奇经,以冲任为要”、“重肝脾,以滋化源”为其主要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15.
《内经》论治思想十分丰富,涉及整体论治、治病求本、动态施治、治疗未病等内容,其对中医临床防治肾脏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湿热论》是清代温病学经典著作。笔者查考了现知较早含有此书的9种清代书籍,得出如下结论:该书共35条正文,作者确为薛雪,且其书约撰于1731~1756年之间,名为《湿热论》。该书最早的载体为徐行《医学蒙求》,其次为舒松摩重刻之《医师秘笈》。此二书也成为以后《温热论》传本的主要来源。王孟英《温热经纬》所载薛雪《湿热条辨》条文46条,其中所补11条出自陈平伯《温热病指南集》,乃陈氏补撰之文,非薛氏原著所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温病大师叶天士先生,毕生致力于温病研究,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叶香岩《外感温热篇》今天有效地指导着温病临床,为我国传染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叶氏非常重视辨舌,他说:“必验之于舌.”其《外感温热篇》条文共37条,其中舌诊条文16条,对舌诊有深刻的研究,在临床诊断的运用、阐述得全面具体.为了继承和发扬叶天士的温病学说,笔者对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舌诊条文特作初步探析。1 辨察舌苔定卫气营血众所周知,叶香岩的《外感温热篇》是温病学的  相似文献   

18.
<正>》载:"医之门户,分于金元。"金元年间百家争鸣,而这一时期又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和朱震亨四大医家为典型代表。"上火"是一种民间的俗称,常引起各类火热症状及表现,故对于"上火"的治疗,常以清热泻火为基本治疗大法。金元四大家对"上火"的论治除清热泻火外,均有从气机论治的学术思想体现。现笔者略做总结如下。1火与上火火曰炎上,即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点,同时可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属于火。火  相似文献   

19.
基于《景岳全书》中对于痢疾专篇的论述,探析该著作对于痢疾中医证治的特点.张景岳从病因病机、临床特征、辨证以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作者在全文中反复多次反对本病仅实热证,强调了从虚论治与从寒论治的重要性,治疗上提出了用温热之法治疗痢疾,以温补脾肾为主,佐以清热之法.为临床上诊治痢疾提供新的角度和文献依据.  相似文献   

20.
张锡纯吐衄证论治特色探讨王恩元(四川省万县市中心人民医院二门诊部634000)关键词:张锡纯;吐血;衄血;论治特色吐衄证为吐血、衄血之统称,张锡纯对其论治颇具特色,今就《医学衷中参西录》(本文所据本为河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试作探讨。1病机着眼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