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RDS111型回旋加速器辐射剂量监测与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监测回旋加速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辐射水平及其与靶电流之间的关系,为相关人员的防护提供参考.方法用剂量仪分别测量美国CTI RDS111型回旋加速器在靶电流为40μA时生产11C、13N、15O、18F 4种核素在大厅内外的γ和中子剂量率及不同靶电流下的剂量当量率,并计算相关人员可能的年剂量当量.结果回旋加速器大厅内除1个点外,其余各处剂量当量率均小于15 μSv/h,大厅外周围环境则均小于0.5 μSv/h.相关人员可能的年剂量当量小于1.04mSv.线性拟合示,剂量当量率与束流强度呈正比.结论正常情况下,相关人员吸收剂量均未超过国家安全标准中关于职业人员(20 mSv)和公众个人(5 mSv)的年剂量当量限值.  相似文献   

2.
核医学诊断工作场所辐射水平及防护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我国核医学诊断工作场所辐射防护现状进行调查.方法 2013年2—12月期间,在东北、华中和华北地区分别选择1家三甲医院,用γ剂量率仪巡测核医学诊断制药、淋洗、分装、注射、扫描过程中工作场所周围剂量当量率,光致发光剂量计测量放射工作人员个人有效剂量和当量剂量.结果 在放射性药物分装、注射和受检者摆位等操作环节中周围剂量当量率较高, 分装时最高达1.92 mSv/h,注射时距针管5 cm处剂量率最高达1.2 mSv/h,受检者体表30 cm处剂量率范围为5.36~240 μSv/h,某医院护士手部当量剂量为0.01~0.02 mGy,部分工作场所存在人员路线交叉及注射后受检者停留在公众区域的现象.结论 核医学实践中放射工作人员应加强个人防护,提高操作熟练程度以缩短作业时间,应优化放射工作人员出入路线,加强注射后受检者的管理,以免公众人员受到不必要的照射.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医用加速器机房迷路内辐射水平的测量与分析,为职业照射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为理论模拟计算积累实验数据。方法 利用剂量率仪测量加速器机房迷路内的辐射水平,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理论分析。结果 医用加速器机房出入口处杂散X-γ射线剂量率与机头朝向有关,并随照射野的减小而降低;杂散中子剂量率水平主要取决于加速器粒子的能量和输出剂量,随照射野的变化不明显。同时,医用加速器机房出入口处杂散X-γ射线和中子剂量率与医用加速器机房迷路的辐射防护设计密切相关。结论 合理改善医用加速器机房迷路的辐射防护设计是降低医用加速器机房出入口处X-γ射线和中子剂量率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核医学工作场所辐射水平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放射性药物的使用给医学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较先进的手段,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例如,它可以造成放射性物质的扩散、产生放射性污染与放射性废物,从而直接影响着环境及核医学工作者和公众的健康。目前,北京市医院核医学科使用的放射性核素主要为99mTc、131I、125I等。如何在满足诊断和治疗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照射,从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出发,保证核医学工作者的辐射安全,把可能的危害减到最小程度[1]。为此我们对北京市38家医院的核医学科进行了各类污染的调查。一、材料和方法1-调查项目:室…  相似文献   

5.
6.
医用回旋加速器及正电子核素生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ET(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是利用解剖形态方式对体内各种生物化学过程如代谢和受体功能改变等进行评价和定量观测的核医学技术,PET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正电子显像剂的研制与应用。PET所采用的正电子显像剂主要是用由回旋加速器生产的正电子核素-11C、13N、15I、18F等标记。因此,了解并掌握医用回旋加速器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选择适当的正电子核素及其标记前体,对正电子显像剂的常规生产和研究开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主要介绍了回旋加速器的操作原理、医用回旋加速器的类型和正电子核素及其标记前体的生产。  相似文献   

7.
介入放射学辐射剂量与放射防护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扼要介绍国外对介入放射学辐射剂量和放射防护调查研究及采取的相应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8.
放射性介入操作中辐射剂量与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放射性介入操作所导致的辐射剂量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考虑到该项操作的频率不断增加和日趋复杂化。现有研究的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目前放射性介入操作中的剂量水平、操作人员和患的辐射危险以及辐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由放射性介入操作所导致的辐射剂量已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考虑到该项操作的频率不断增加和日趋复杂化。现有研究的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目前放射性介入操作中的剂量水平、操作人员和患者的辐射危险以及辐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有用线束朝向迷路内墙的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计算方法。方法 根据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T 201.2对某改建机房进行屏蔽计算,并与实际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迷路入口处瞬时剂量率的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际检测结果,防护门内分别为89和86 μSv/h,防护门外分别为5.7和6.2 μSv/h,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际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通过理论计算结果与检测结果的比较,验证了理论计算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成年人CT扫描中辐射剂量和诊断参考水平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全国范围内CT辐射剂量的调查,了解成年人辐射剂量的现状,进而探讨成年人CT的诊断参考水平不符,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建立自己的DRL。方法 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调查168家医院,其中三级和二级医院各约占一半。随机调查年度状态检测合格的168台CT,包括了临床应用中普遍使用的品牌和型号。每台CT收集头颅、鼻窦、颈部、胸部、腹部、盆腔、腰椎、尿路造影、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颅脑CTA、颈部CTA和胸腹CTA共12个检查项目、每个项目10个随机病例。以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作为剂量参量,每个检查项目的所有数据按照大小排序,取25%、50%和75%位数,其中75%位数为参考水平。所得剂量数值与国际相关放射防护组织发布的DRL进行比较。结果 共收集16 244个标准体型成年病例的剂量数据,经逐一检查剔除274个无效数据,剩余15 970个病例数据。全国范围内不同的CT使用单位,同一检查项目的CTDIvol、DLP和扫描期项都有很大差异。与国际放射防护组织发布的数据相比,不同检查项目的诊断参考水平的差异程度各不相同,颅脑诊断水平与参考值相当、胸部腹部较低。剂量指数值最大的几种检查项目为头颅、冠状动脉CTA、颅脑CTA和鼻窦。尿路造影的CTDIvol虽然仅为20 mGy,但DLP却高达2 620 mGy·cm。结论 我国现有的CT剂量水平与国际相关组织发布的诊断标准水平(DRL)不符,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建立自己的DRL。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测量冠状动脉造影8个投照体位在有与无床旁防护装置防护下术者所受辐射剂量,为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减少术者辐射暴露提供参考。方法 在第一及第二术者站位,距地面20至180 cm处,每隔20 cm放置一个实时剂量测量仪。采用冠状动脉造影8个体位投照,测量在有与无床旁防护装置防护下,术者在不同投照体位的不同高度接受辐射剂量情况。结果 在第一术者位,除1.2 m高度仍可测到较高剂量(剂量率0.35~4.78 mSv/h,屏蔽率27.67%~89.33%),其余各点屏蔽率均在91%以上。左前斜尾位、左前斜位、左前斜头位辐射剂量较高。第二术者位屏蔽率较第一术者位低,剂量峰值可出现在0.8、1.0及1.4 m高度(剂量率0.27~1.86 mSv/h,屏蔽率30.34%~92.13%)。右前斜尾位、左前斜尾位、正头位、左前斜位辐射剂量较高。结论 床旁防护装置防护下,术者在左前斜尾位、左前斜位、左前斜头位、右前斜尾位的辐射暴露较高,应尽量少采用上述投照体位长时间曝光。同时应加强0.8~1.4 m高度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宁夏地区成年人常见CT检查项目的辐射剂量现状,为建立宁夏成年人患者CT检查的第一个诊断参考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宁夏地区不同规模医疗机构的不同品牌及型号CT扫描设备的使用情况及辐射状况进行调查,采用间隔抽样,获取被调查单位每日不同检查项目的扫描参数及辐射剂量值。登记医院、CT设备、检查项目、检查类型及患者的基本信息,记录各检查项目的CT扫描参数、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值,计算患者的有效剂量E值;对所得数据按检查项目分组统计分析,并与其他国家推荐的诊断参考水平(DRL)值和辐射剂量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调查宁夏地区45家医疗机构(公立三甲10家、公立三乙5家、公立二甲23家、民营医院5家、体检中心2家)6个生产品牌的58台CT设备,成年人患者4 952名。常见检查项目的CTDIvol、DLP值及患者E值的第75百分位数值(P75)为:头颅65.67 mGy、860.74 mGy ·cm、1.64 mSv;颈部29.32 mGy、490.00 mGy ·cm、2.83 mSv,颈部增强36.92 mGy、954.42 mGy ·cm、4.87 mSv;胸部11.50 mGy、382.06 mGy ·cm、5.68 mSv,胸部增强45.8 mGy、1 713.22 mGy ·cm、25.01 mSv;上腹部20.1 mGy、506.59 mGy ·cm、7.75 mSv,上腹部增强50.07 mGy、1 434.19 mGy ·cm、21.94 mSv;腹盆部14.33 mGy、670.78 mGy ·cm、10.26 mSv,腹盆部增强48 mGy、2 294 mGy ·cm、35.10 mSv;盆腔16.1 mGy、471.58 mGy ·cm、6.08 mSv,盆腔增强31.04 mGy、1 138.78 mGy ·cm、14.69 mSv。结论 宁夏地区头颅、颈部、胸部及盆腔CT辐射剂量较其他国家偏低或相差不大,而腹部CT辐射剂量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迫切需要对宁夏腹部CT扫描方案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4.
全数字大型血管造影机周围辐射剂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永  杨忠群  张伟  王伟  孙文省   《放射学实践》2011,26(5):550-552
目的:通过对全数字大型血管造影机周围X线辐射剂量分布的研究,为介入工作人员科学合理的防护提供依据。方法:利用X线防护监测仪测量照射野周围水平、垂直两个方向的X线强度分布,并测量不同曝光模式下的X线强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位时,在水平方向,辐射剂量由照射野向外逐渐衰减;在垂直方向,从地面向上逐渐增高,在130 cm处达到最高,此后逐渐衰减。斜位时,在水平方向,辐射剂量由照射野向外逐渐衰减;在垂直方向,从地面向上逐渐增高,至110 cm处达到最高,此后逐渐衰减。数字减影采集模式辐射剂量最高,心脏采集模式下加装悬挂式铅玻璃防护可减少50%的辐射剂量;透视模式下,15F/S比30F/S辐射剂量低。结论:合理利用各种曝光模式,了解X线辐射剂量在周围的分布情况,可有效减少工作人员接受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放射诊断受检者剂量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北京地区放射诊断检查对成年受检者的辐射剂量水平。方法 选取北京市城区与远郊共10个区域的30家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以1 182例X射线摄影、542例乳腺摄影和410例CT检查为研究对象,测读不同投照部位下照射野内受检者/模体所受的辐射剂量。结果 普通X射线摄影、CR摄影和DR摄影受检者剂量范围分别为0.4~24.1、0.3~13.9、0.1~15.9 mGy;乳腺受检者乳腺腺体平均剂量为0.3~5.4 mGy;CT受检者CTDIw值为28.1~96.3 mGy、CTDIvol值为7.0~23.4 mGy、DLP值为162.2~898.1 mGy ·cm。结论 个别放射诊断检查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高于国标中医疗照射指导水平值,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对手术室医护人员所受辐射量的影响.方法 自从2004年我院手术室引进导航设备以来,导航技术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创伤骨科,脊柱外科等专业.自2005年7月~2011年7月间我们手术室一共应用导航技术治疗患者近600例.我们与骨科医师合作,从中选取部分病例进行分析.根据术中透视方式的不同,分为普通透视组(A组)和计算机导航组(B组),分别记录透视时间,螺钉置入时间,透视量,螺钉置入准确率等结果进行分析.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级别医师主刀完成.结果 我们通过研究发现:透视时间及透视量普通透视组明显高于导航组,螺钉置入时间普通透视组明显长于导航组,螺钉置入准确率,导航组为100%,明显高于普通透视组的91.2%.结论 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辅助骨科手术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透视时间和透视量,缩短螺钉置入时间,减少手术室医护人员的放射线暴露及工作量,提高螺钉的置入准确率,是未来骨科手术技术的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7.
3种介入术中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水平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和评价临床实施较多的3种典型介入术中,工作人员的辐射剂量水平.方法 用仿真模体模拟实际诊疗情况,用热释光(TLD)元件作为测量工具,检测X射线机旁有/无防护组合时介人工作者眼晶状体、颈部及胸部的辐射剂量水平,估算其眼晶状体当量剂量和有效剂量.结果 X射线机旁有防护设施条件下,头部受照剂量减少85%~90%.脑血管介入术第一手术者眼晶状体当量剂量高于心血管和外周血管介入术,外周血管介入术第一手术者年有效剂量低于脑血管和心血管介入术.结论 介入工作者在本研究中使用的防护措施及适当的工作强度下,年有效剂量不会超过20 mSv的限值,但眼晶状体当量剂量可能会超过ICRP最新推荐的眼晶状体剂量限值(20 mSv),介入工作者应重视对眼晶状体的防护.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level of radiation exposures of operators in three typical types of interventional fluoroscopic procedures.Methods Alderson Radiation Therapy (ART) phantom was used to stimulate the practices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using TLDs for dose measurement.The radiation exposures of eye lens, neck, and breast were measured when the lead shielding of machine was on/off and the equivalent dose and effective dose to the eye lens were estimated.Results Radiation exposure of head was obviously reduced by 85% -90% when the lead shielding was on.The doses in different procedures were different.In cerebral angiography the dose equivalent of eye len was the highest in the three procedures.The annual effective dose for the operators was smaller in peripheral vascular interventions than that in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al therapy and that in cerebral angiography.Conclusions The operators involved in intervention will receive an annual effective dose of less than 20 mSv as recommended by the ICRP under the protection conditions provided by the current study, except for eye lens.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yes of operator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器官剂量调制(ODM)技术行鼻窦CT扫描时对图像质量和眼晶状体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应用GERevolutionevoCT对头部拟人模体进行扫描,不开启ODM为对照组,开启ODM为观察组。通过调整管电压(140、120、100 kV)、噪声指数(N17、N18)、螺距(准直宽度20 cm时0.531、0.96...  相似文献   

19.
Strategies for reduction of radiation dose in cardiac multislice C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aul JF  Abada HT 《European radiology》2007,17(8):2028-2037
Because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CT) (mainly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is a very promising technique, used more and more for coronary artery evaluation, the benefits and risks of this new low-invasive technique must be balanced. Radiation dose is a major concern for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especially in case of repeated examinations or in particular subgroups of patients (for example young female patients). Radiation dose to patient tends to increase from 16- to 64-slice CT. Radiation exposure in ECG-gated acquisitions may reach up to 40 mSv;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are attributable to the performance of CT machines, to technical dose-sparing tools, but also to radiological habits. Setting radiation dose at the lowest level possible should be a constant goal for the radiologist. Current technological tools are detailed in regard to their efficiency. Optimisation is necessary, by a judicious use of technological tools and also by individual adaptation of kV or mA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ifferent current strategies for radiation dose reduction, keeping image quality constant. Data from the literature are discussed, and futur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are considered in regards to radiation dose reduction. The particular case of paediatric patients with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is also addre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