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伟  吴光耀 《放射学实践》2006,21(11):1118-1120
目的:评价脑动脉高密度征价值。方法:总结300例疑为脑血管意外经经临床观察、CTA或MRI明确诊断的急诊平扫CT,测定和比较Willis动脉环及邻近大动脉分支与脑实质CT值。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34例,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17例;107显示脑动脉高密度征,检出率35.7%。其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79例,15例脑梗死,敏感度19.0%,特异性44.1%。基底动脉高密度征(HBAS)28例,3例脑梗死,敏感度10.7%,特异性17.6%。非对称性HMCAS是早期脑梗死的可靠征象,多发生在MCA第1和第2段,发生在第2段呈“圆点征”或“破折号征”;HBAS呈“圆点征”。结论:脑动脉高密度征是脑梗死最早期和最有用的征象之一;但并不总是代表原位血栓,需严格诊断标准减少可能的假阳性。  相似文献   

2.
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CT表现与临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在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超急性期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6h内)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定期复查CT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46例中表现为HMCAS者32例(71.1%),临床均为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25例死亡(78.1%),其中HMCAS进展且合并MCA点状征的14例中12例(85.7%)死亡,其余均遗留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而无HMCAS的14例中8例为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6例为TACI,仅2例(14.3%)死亡,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例HMCAS在复查随访时消失,病人病情好转且均转化为出血性脑梗死。结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CT变化有助于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模态CT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MCA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20年5月起病6 h内到达我院接受治疗的182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HMCAS与脑梗死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其预测出血转化的价值。结果 多模态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平均用时为(30.3±5.4) min;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显示超过2 mm的责任血管闭塞者81例(44.5%),CT灌注成像(CTP)判断存在缺血半暗带者70例(38.5%),CT平扫(NCCT)显示40例HMCAS(22.0%,右侧大脑17例,左侧23例);住院期间随访头部CT检查发现29例(15.9%)患者发生了出血转化,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了4个(房颤、静脉溶栓、院内感染、HMCAS)与出血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贡献度从高到低依次为:HMCAS(OR=10.334)、房颤(OR=4.440)、静脉溶栓(OR=7.498);绘制HMCAS、房颤的ROC曲线,曲线下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33例VBD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对照组(40例)比较后循环血管狭窄性病变和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 33例扩张的椎基底动脉直径4.8~14.3 mm,迂曲的基底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长度分别为30.3~41.7 mm 和23.9~42.2 mm,33例中发现大脑后动脉及椎动脉狭窄或闭塞11例,后循环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15例,大面积脑梗死3例;对照组40例中,椎动脉及大脑后动脉闭塞各1例,椎基底动脉和(或)大脑后动脉狭窄22例,后循环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7例,大面积脑梗死3例,2组间后循环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BD可能是后循环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MSCTA结合原始图像可以清晰显示VBD及其颅内伴随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64排螺旋CT减影CT血管造影技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价值.方法 17例脑AVM患者行64排螺旋CT减影CT血管造影检查,对畸形血管团的数目、位置、范围、供血动脉的分布及引流静脉的方向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减影CTA共发现17个病灶,与DSA和手术所见比较,1个直径1.2 cm的病灶被漏诊.减影CTA诊断脑AVM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4.4%、100%、94.4%.减影CTA在显示细小供血动脉的清晰程度低于DSA,其判断脑AVM供血动脉的敏感度为83.0%.减影CTA对引流静脉的显示与DSA影像和手术所见一致. 结论 64排螺旋CT减影CTA可作为评价脑AVM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P联合4D-CTA对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与临床症状、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8例临床上拟诊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行颅脑CT平扫及CTP联合4D-CTA扫描。其中8例患者于CT检查后1周~2个月内行颅脑MRI扫描随访。结果根据灌注(CTP)参数CBV(脑血容量)、CBF(脑血流量)、MTT(平均通过时间)、TTP(达峰时间)及4D-CTA显示的血管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灌注阳性者26例,阴性2例,诊断的敏感性为92.9%.4D-CTA发现9例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2例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重度狭窄,5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大脑中动脉中度狭窄,2例颈内动脉重度狭窄,5例中度狭窄,1例轻度狭窄,3例患者发现侧枝循环血管,颅脑MRI随访3例于两周至两个月内出现脑梗死。结论 CTP联合4D-CTA可以评价前循环血管情况及供血区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帮助临床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及时纠正脑缺血状态,降低脑梗死发生率,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FLAIR序列大脑中动脉高信号征与急性期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FLAIR序列大脑中动脉高信号征(HSMCA)诊断急性期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对55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MRI检查及DWI、MRA检查,并将FLAIR序列大脑中动脉高信号征与TOF-MRA、DWI序列高信号病灶及随访检查进行对比.结果:FLAIR序列17例(30.9%)患者发现大脑中动脉M1段高信号征,其中左侧大脑中动脉11例,右侧大脑中动脉6例;合并M2、M3、M4和M5段高信号7例.患者自出现严重自觉症状到进行MRI检查,间隔时间1h到15h不等,平均3.6h.17例HSMCA患者中,8例相应节段大脑中动脉均有严重狭窄或闭塞;38例无HSMCA患者中,12例双侧大脑中动脉有节段性狭窄,严重狭窄或闭塞7例, HSMCA患者较无HSMCA患者病变侧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的数量明显增多,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3).结论:FLAIR序列上大脑中动脉高信号征可作为诊断急性期脑梗死的早期参考征象.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告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缺血性脑梗塞病例发病后6小时内平扫CT检查的发现。无论CT显示低密度梗塞区与否,本组病例均显示一侧大脑中动脉内高密度区,两侧中动脉密度差别在5~20左右HU。高密度代表血管内血块,由血栓或栓塞引起。作者指出,因为正常动脉存在对比,如果一  相似文献   

9.
自体血栓栓塞性兔大脑中动脉脑梗死影像学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索建立兔自体血栓性脑梗死模型的方法 ,观察是否适合使用常规影像学设备研究.材料与方法 家兔4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30只.颈部正中切口,穿刺颈外动脉,实验组向颈内动脉内注射自体静脉血栓,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3h后行CT灌注(CTP)成像、MR常规及扩散加权、扩散张量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手术侧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的血流灌注、MR信号及血管是否异常.结果 实验组26只(86.67%)动物可见手术侧MCA区CT灌注异常、MRI异常信号及DSA上手术侧MCA闭塞,其中8只(30.77%,8/26)同时可见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异常灌注及MR信号异常,病理学表现为Evans蓝(EB)异常染色,镜下可见急性脑梗死典型征象.对照组影像学及病理学均无异常.两组CTP灌注参数差异明显(P<0.01或0.05).结论 自体血栓性兔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制作较简单,成功率较高,各种临床型影像学设备均能显示其异常.  相似文献   

10.
CT平扫对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CT平扫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VB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7例VBD患者的头部CT平扫表现,并与同期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检查对照.结果 4例(14.8%)基底动脉显示不清,19例(70.4%)显示基底动脉增粗、迂曲,4例(14.8%)表现为桥小脑角区或桥前池肿块,11例(47.8%)基底动脉壁可见钙化.以MSCTA为标准,CT平扫对VBD的敏感度为85.2%.27例中,发现后循环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10例(37.0%),大面积脑梗死2例(7.4%),左侧丘脑出血1例(3.7%),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3.7%),脑积水4例(14.8%).结论 CT平扫对VBD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作为VBD的影像学筛查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