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总结2008年全国血液黏度测定室间质量评价(简称质评)数据,发现和改进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以提高实验室的检测能力.方法 2008年开展2次质评,每次分发5个批号质评物,按照仪器测定原理和回报数据的频数分布将参加实验室分为旋转式测定1组、旋转式测定2组和毛细管压力传感式测定组,以各组的加权均值作为靶值,允许范围为靶值±2s,计算各组的变异系数和及格率;比较稳态检测和动态检测结果间的差异.结果 在1s-1,50s-1和200s-1切变率下,毛细管压力传感式测定组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4.40%~43.79%,13.90%~26.36%和20.03%~27.90%,及格率分别为88.2%~100%,89.7%~96.8%和86.7%~97.1%;旋转式测定1组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6.58%~36.59%,5.12%~7.34%和4.58%~8.69%,及格率分别为84.5%~91.7%,86.0%~93.2%和87.7%~93.3%;旋转式测定2组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39%~8.21%,7.21%~8.43%和6.97%~8.19%,及格率分别为90.2%~95.1%,90.0%~94.2%和91.5%~97.0%.稳态检测和动态检测结果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在1s-1时动态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在31.26%~61.74%,稳态检测变异系数在8.31%~27.21%.结论 毛细管压力传感式测定组结果的变异系数大于旋转式测定组,可能与参加的实验室较少和仪器类型较分散有关;各分组检测结果的及格率基本相当;在1s-1时动态检测结果的变异大于稳态检测,建议实验室采用稳态检测,同时开展规范的室内质控和仪器校准,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湖北省临床实验室开展血液流变学测定室间质量评价(ExtermalQualityAssessment,EQA)活动,了解全省血液流变学测定项目(全血黏度)的现状,提出改进的措施,促进检测质量,以期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方法 2009年第一次对全省36个临床实验室发放5个批号室间质量评价质评物,收集各检测数据,对参加实验室和仪器的方法进行分组,采用美国PT评分方法进行统计评价,计算各组的加权均值作为靶值,以靶值±2s为控制线计算各组可接受范围.各批号各项目的 实验室检测结果在可接受范围内得分为100%,不在可接受范围内得分为0%.总成绩≥80%为本次EQA活动合格,总成绩<80%为本次EQA活动不合格.结果 收到32个实验室回报结果,全省各参控实验室合格率为87.5%.分析各项目各组变异系数(CV%),发现两组低切变率的黏度的靶值差别较大,毛细管压力传感式测定组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旋转式测定组,发放的质评物适合旋转法仪器,旋转式测定组所测得值相对准确.结论 血液流变学实验室通过参加室间质评活动及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及时发现、分析实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全血质控液作血液表观粘度的质控物。方法:全血质控液 于锥/板血液流变仪作批内、日间质量控制测定。结果:在 6、46、200s-1三个切变率 的批内变异系数(CV)分另0.037、0.029、0.026。日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0.065、 0.072、0.064. 结论:全血质控液为非牛顿流体,是较理想的全血表观粘度测定的 质控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牛顿流体质控物在ZL6000型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全血黏度检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使用nNF非牛顿流体质控物对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检测的200s-1、50s-1、1s-1点进行了质量控制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 2011年1至6月本室血液流变批内质控1s-1 x:22.04mPa.s,50s-1 x:3.72 mPa.s,200s-1 x:2.81 mPa.s;1s-1 s:1.26mPa.s,50s-1 s:0.07mPa.s,200s-1 s:0.06mPa.s;1s-1CV(%):4.95,50s-1 CV(%):1.7,200s-1CV(%):1.5。1至6月质控检测数据稳定。结论使用该质控物对ZL6000型全自动血液流变仪进行检测,重复性好、精密度高、准确性强,但其不能用于血浆黏度、压积、血沉和纤维蛋白原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回顾调查2005~2007年湖南省临床血液学室间质量评价活动总体情况,对全省检验水平和检验质量提出今后工作的注意事项.方法 通过每年两次定期向全省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的临床血液学实验室寄发质评样本,用Clinet EQA 软件对回报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结合回报的室内质控图、不定期的现场检测和调查来对实验室的质评活动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三年来血液参评实验室数逐年递增(从269家上升到315家);平均90.9%的实验室质评成绩是合格的;WBC,HGB,PLT三项指标检测结果合格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平均都能达到90%以上),但不够稳定;HGB检测结果的批间变异系数较小(在2.50%~3.78%之间);WBC和PLT检测结果的批间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从2.43%~14.80%,9.41%~23.51%),主要表现在对异常浓度样本的检测上.结论 大部分血液参评实验室成绩是满意的,导致少数实验室质评成绩失败(尤其对异常浓度样本检测出现较大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不能保证检测系统的完整性和有效性,质控物和校准物的混用,操作不规范,室内质控开展不到位,实验室缺乏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广东省计划生育机构实验室血清肌酐的检测质量现状。方法将肌酐室间质评(EQA)的质控品以邮寄的方式发放到各实验室,各实验室在规定时间内把检测数据、检测方法网告研究所。第一次室间质评有71家实验室使用苦味酸法,52家实验室使用酶法;第二次室间质评有37家实验室使用苦味酸法,64家实验室使用酶法,分析不同方法检测肌酐的数据结果。结果第一次室间质评苦味酸法组和酶法组能力比对检验(PT)合格率分别为57.46%和83.85%;第二次室间质评苦味酸法组和酶法组PT合格率分别为83.78%和97.19%。第二次室间质评使用苦味酸法检测肌酐的变异系数在6.67%~19.26%之间;酶法的变异系数在3.78%~11.43%之间,五个批号的质控品使用苦味酸法检测肌酐的结果与酶法均存在差异(P<0.05),其中低值质控苦味酸法检测结果高于酶法,偏差在9.82%~66.31%之间;高值质控苦味酸法检测结果低于酶法,偏差在4.30%~10.66%之间。结论酶法检测肌酐的质量明显优于苦味酸法。广东省计划生育机构实验室血清肌酐的检测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非牛顿流体质控物在ZL6000型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全血黏度检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方法使用nNF非牛顿流体质控物对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检测的200s-1、50s-1、1s-1点进行了质量控制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2011年1至6月本室血液流变批内质控1s-1 x:22.04mPa.s,50s-1 x:3.72 mPa...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比较1种非牛顿流体质控品对3种血液黏度计的适用性,探讨全血黏度测定质控品的适用性对室内质控及实验室间比对活动的影响.方法 用血液黏度计B、C、D在3种不同切变率下(1 s~(-1)、30 s~(-1)、200 s~(-1))对30份全血标本进行平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绘出3台血液黏度计的全血切变率-黏度曲线.同时,在1个工作日内用上述3种血液黏度计对质控品A进行10次平行测定,根据测定结果绘出3台血液黏度计的质控品A切变率-黏度曲线.然后,在4个工作日内再用3种血液黏度计每日分别测定原厂家配套质控品及质控品A各5次,对每台血液黏度计的原厂家质控品及质控品A的4组日测定值进行F检验,考察其日测定值间是否有差异.最后,将质控品A分发给全国49家实验室,各实验室对其进行全血黏度测定,测定结果按实验室所用血液黏度计不同分为血液黏度计B组(20家)、血液黏度计C组(20家)与血液黏度计D组(9家),计算各组在切变率为1 s-1下的组内变异系数.结果血液黏度计B、C、D对30份全血标本的测定结果有较大差异,切变率1 s-1下的测定结果依次下降[(23.88±1.63)、(20.40±1.97)、(13.52±1.43)mPa·s];切变率200 s-1下却依次升高[(3.39±0.36)、(4.88±0.51)、(5.34±0.66)mPa·s];切变率30 s-1下血液黏度计C测值最高,余者依次为仪器D与B[分别为(8.14±0.75)、(6.97±0.83)、(4.74±0.68)mPa·s].3台血液黏度计对质控品A进行测定时,切变率1 s-1下的测定结果依次降低[(22.29±0.56)、(16.93±0.71)、(6.01±0.10)mPa·s];切变率30 s-1下血液黏度计C的测值最高,其次为B与D[分别为(7.35±0.07)、(4.29±0.05)、(3.57±0.05)mPa·s];切变率200 s-1时的测定结果依C、D、B的顺序下降[(3.43±0.03)、(3.07±0.04)、(2.92±0.04)mPa·s].分别比较3台血液黏度计测定原厂家质控品及质控品A的4组日测定值,切变率1 s-1下血液黏度计B测定原厂家质控品与质控品A的日测定值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63和1.37,P均>0.05),血液黏度计C与D测定原厂家质控品的日测定值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33和3.14,P均>0.05),但测定质控品A的日测定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76和8.00,P均<0.05);切变率30s-1下3台血液黏度计测定原厂家质控品的日测定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31、0.18和2.26,P均>0.05),对质控品A的日测定值间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03、1.83和2.40,P均>0.05);切变率200 s-1下3台血液黏度计测定原厂家质控品的日测定值间无差异(F值分别为2.59、0.68和2.96,P均>0.05),对质控品A的日测定值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31、3.01和2.28,P均>0.05).全国49家实验室在切变率1 s~(-1)下测定质控品A,血液黏度计B、C、D组的测定结果分别为(18.47±1.30)、(11.17±2.38)、(8.17±5.21)mPa·s,其中血液黏度计B组的组内变异最小(7.03%),血液黏度计D组与C组的组内变异依次为63.75%,21.31%.结论 质控品A可以在血液黏度计B上稳定模拟全血流变特性,但在血液黏度计C与D上只能部分模拟全血,故质控品A最适用于仪器B.由于人工制备的非牛顿流体质控物只能在一定条件下模拟全血的流变特性,因此实验室在选择室内质控品时应注意评价其流变学特性与全血的相似程度,只有在测定时可以近似模拟全血的候选品才可作为全血黏度测定的质控品.在选择第三方质控品作为实验室间比对用标本时,同样也需重视其适用性问题.通过充分的预实验以明确所选用质控品的适用性,可最大程度地减少由标本适用性所带来的室间差异,使实验室间比对结果能准确反映实验室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9.
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全血质控物的评价及应用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自制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全血质控物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价;发放质控物进行室间质量评价。方法依据ISOGuide35《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定值一通用原则和统计原理》的要求,对自制质控物CD3^+、CD3^+CD4^+、CD3^+CD8^+淋巴细胞百分比3个指标的均匀性、稳定性进行评价,同时以进口质控物作为对照。在组织淋巴细胞免疫表型分析项目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中,向178家实验室同时发放进口质控物和自制质控物,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自制20081027、20081111批号质控物及进口质控物的3个指标均匀性的不确定度范围分别为0.189%~0.318%、0.184%~0.280%、0.209%~0.284%。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自制质控物的3个指标随着保存时间变化的线性趋势无统计学意义(f)〉0.05),自制20081027、20081111批号质控物及进口质控物的3个指标长期稳定性的不确定度范围分别为0.554%~1.515%、0.189%~1.006%、0.328%~1.786%。室间质量评价调查结果显示,BD公司仪器组自制质控物与进口质控物的各指标变异系数(CV)范围分别为:2.94%~8.17%、2.84%~6.89%;Beckman Coulter公司仪器组自制质控物与进口质控物的各指标CV范围分别为:3.07%~14.25%、1.84%~5.14%。结论自制质控物的均匀性、稳定性符合要求,可用于流式细胞仪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干化学法ALT检测质量,减少血液报废及血源流失。方法采用干化学法/速率法分别检测献血者全血和血清、室间质评质控物、自配质控物。结果干化学法检测全血、血清ALT结果基本一致;干化学法检测选用室间质评质控物,检测结果异常不可靠;自配质控物可用于干式生化仪的比对分析,每台仪器均产生不同的修正值。结论运用自配质控物对干式生化仪ALT检测结果进行修正,是可行且必要的;通过临界值修正等措施,ALT初筛准确性提高,ALT不合格报废率从1.18%降至0.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