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淑萍  刘培民 《中国中医急症》2001,10(5):257-257,314
4讨论肝性脑病在临床上可见到有不同程度的神志改变,即早期精神欣快,继则烦躁不安,狂躁妄动,后期转入昏迷、昏睡。因而依据中医急则治其标,应予针刺人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意识行为异常和昏迷为主的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主要由于肝功能衰竭时,毒性代谢产物如血氨无法清除,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而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感染、利尿、大量摄食蛋白质食物、大量放腹水、手术等是诱发本病的常见原因。早期表现为精神欣快或烦躁、白天倦睡、夜间失眠,进而精神失常、扑翼样震颤及锥体束征,严重者则昏睡、昏迷。由于本病以不同程度的昏…  相似文献   

2.
肝性脑病(HE)是急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衰竭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且为死亡主因之一。盐酸纳洛酮是阿片受体拮抗剂,由于其明显的催醒作用,临床上已用于急性酒精中毒、休克、急性脑梗塞、安定中毒及肺性脑病等的治疗并取得较好疗效。,鉴于肝性脑病治疗较为困难,且死亡率高,2000年3月-2005年3月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肝性脑病,获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肝性脑病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意识行为异常和昏迷为主的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主要由于肝功能衰竭时 ,毒性代谢产物 (如血氨 )无法清除 ,经血液循环进入脑部而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感染、利尿、大量摄食蛋白质食物、大量放腹水、手术等是诱发本病的常见原因。早期表现精神欣快或烦躁、白天倦睡、夜间失眠 ,进而精神失常 ,扑翼样震颤及锥体束征 ,严重者则昏睡、昏迷。由于本病以不同程度的昏迷为特点 ,口服药物治疗难度极大。我们尝试用中药静脉点滴、灌肠、敷脐、针灸四联疗法介入西医的综合疗法中 ,提高了本病的救治成功率 ,现报告如下。1 …  相似文献   

4.
目的:全面康复护理对肝性脑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对43例肝性脑病患者进行加强防范、临床护理和康复教育等全面护理。结果:患者生存率为89.88%,死亡率明显下降。结论:全面康复护理可提高肝性脑病患者生存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大黄煎剂加思密达治疗肝性脑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小凤 《四川中医》2004,22(1):56-56
大黄煎剂加思密达高位保留灌肠治疗肝性脑病 38例 ,总有效率达 81 6 % (31/ 38) ,而对照组总有效率 5 3% (16 / 30 ) ,经统计学处理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其作用主要是使氨、硫醇等有害物质在肠道产生和吸收减少 ,血氨、硫醇等有毒物质在机体内的浓度下降 ,达到治疗肝性脑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配合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急性肝性脑病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士敬  朱倩 《中医杂志》1998,39(12):728-730
应用西医支持疗法结合中药静脉点滴、灌肠、敷脐和穴位刺激四联疗法治疗急性重型肝炎所致的急性肝性脑病患者20例,临床痊愈12例,好转6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90%,与单纯西医对照组相比,疗效明显占优。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的肝性脑病分级改善情况、血氨、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性脑病是一种非常有效、经济、便捷的治疗方法,与既往肝性脑病治疗多采用单纯西药相比,加用中药肠道滴注后,治疗效果明显提高。现将我院观察的60例肝病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肝性脑病是肝功能衰竭的终末表现,以意识障碍昏迷为主要表现形式,其发病机制复杂,大多数认为血氨升高为主要原因,临床上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肝性脑病多发于急性肝功能衰竭;而慢性肝性脑病多发于肝硬化或门脉高压。肝性脑病大多数有诱因,患者在发病前常出现先兆症状,若能早发现,早处理,预后较好。现将多年临床资料进行总结,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现肝性脑病早期病状的观察及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的效果.方法: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乙酰谷酰胺,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纳洛酮.结果:治疗组在平均清醒时间病和死率上对比对照组要低.结论:在常规方法治疗肝性脑病基础上联合应用乙酰谷酰胺、盐酸纳洛酮,具有见效快、疗效可靠、无明显副作用的优势,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联合乙酰谷酰胺治疗肝性脑病的效果.方法: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乙酰谷酰胺,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盐酸纳洛酮.结果:治疗组在平均清醒时间病和死率上对比对照组要低.结论:在常规方法治疗肝性脑病基础上联合应用乙酰谷酰胺、盐酸纳洛酮,具有见效快、疗效可靠、无明显副作用的优势,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中西医结合四联疗法治疗急性肝性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士敬  朱倩 《北京中医》1998,17(4):11-13
应用西医支持疗法结合中药静脉点滴、灌肠、敷脐和穴位刺激四联疗法治疗急性重型肝炎所致的急性肝性脑病患者20例,临床痊愈12例,好转6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90%,与单纯西医对照组相比,疗效明显占优。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的肝性脑病分级改善情况、血氨、血清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的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肝性脑病(HE)是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综合病症,可由严重的肝脏疾病或门体分流引起.临床上单一用药疗效不著,笔者近年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乙酰谷酰胺联合支链氨基酸注射液静滴治疗HE患者获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肝性脑病又称为肝性昏迷或者肝脑综合征,是由严重的急慢性肝病引起的基础代谢紊乱,且伴有复杂的神经、精神症状的综合征.肝性脑病的发生和发展标志着肝功能的衰竭,死亡率较高.肝性脑病包括肝性昏迷先兆,肝性昏迷和慢性间隙性肝性脑病.小儿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与成人的肝病脑病存在差异性,但目前临床上对小儿肝性脑病的试验研究并不常见,因此在临床治疗中要多根据小儿肝性脑病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并及时治疗,挽救患儿生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肝性脑病施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式,并对相应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取肝性脑病患者121例并按照随机取样的原则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在一般西医综合疗法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及口服并用治疗措施,对照组给予乳果糖保留灌肠。两组疗程均为7天,并通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氨、肝功能及临床疗效变化情况来确定相应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O.05),且相应的治疗统计数据具有很强的临床医疗参考价值。结论:对肝性脑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采用西药进行治疗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中药灌肠治疗肝性脑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37例肝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采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通下解毒中药(大黄、芒硝、厚朴、乌梅)灌肠治疗,对照组加用乳果糖灌肠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5%,明显高于对照组5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清醒时间明显缩短,且血氨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灌肠治疗肝性脑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强肝性脑病患者的病情观察,根据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并实施。方法对30例肝性脑病患者实行严密的观察和细致的护理。结果 30例肝性脑病患者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25例抢救成功,症状改善,好转出院。结论对肝性脑病患者若能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及时去除诱因,进行正确恰当的护理,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肝性脑病,是肝功能衰竭的终末表现,可分急性和慢性.慢性肝性脑病是肝硬化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多数有明确的诱因.在肝性脑病前常出现先兆症状,若能早期发现、诊断,及时处理,预后较好.现将肝性脑病早期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晚期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为临床急危重症,治疗困难,死亡率高。我科自2003年3月至今应用大黄醒脑煎剂治疗肝性脑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肝性脑病(HE)是在各种急慢性及终末期肝病的基础上出现的以代谢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神经、精神、功能失调综合征。一般认为,血脑屏障受损、负氮平衡和碱中毒是发生HE的重要基础,关于其发病机制有许多假说,其中只有氨中毒假说研究最为深入,也最有实据。目前对HE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均强调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消除诱因、调整内环境平衡、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纳络酮联合乳果糖治疗肝性脑病(HE)的疗效。方法:将98例H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措施,治疗组同时加用纳络酮和乳果糖。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治疗组清醒时间平均(14.7±12.6)h,对照组(25.6±12.9)h,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络酮联合乳果糖是治疗HE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