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瑞海 《广州医药》2014,45(1):60-62
目的观察国产盐酸曲马多以及进口盐酸曲马多、强痛定在癌症患者中镇痛效果。方法观察国产盐酸曲马多胶囊在143例癌症疼痛患者中的镇痛效果。并分别与进口曲马多及强痛定作了自身对比研究。结果国产盐酸曲马多在不同程度疼痛方面,均有较好的止痛作用。与进口盐酸曲马多比较,疗效无差异(P>0.05),与强痛定比较,止痛效果优异(P<0.01)。结论国产盐酸曲马多对癌症引发的疼痛患者有较好的止痛作用,疗效与进口盐酸曲马基本相同,但价格低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见肿消巴布剂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见肿消巴布剂治疗癌性疼痛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以西医常规治疗(主要是三阶梯止痛),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见肿消巴布剂外敷。观察并比较两组疼痛程度、疼痛缓解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程度比较:用药后第3、7、14、28日NRS评分与用药前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第7、14、28日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两组患者疼痛缓解有效率的比较:观察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治疗前后KPS评分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P0.01),且观察组KP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见肿消巴布剂可以提高止痛药物的止痛效果,且远期效果更明显,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阿米替林对重度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伴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34例重度癌痛伴抑郁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应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阿米替林治疗,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止痛治疗作为对照组,进行为期4周的临床观察。采用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FPS-R)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估止痛效果和抑郁缓解,同时观察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用药量、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P<0.01);研究组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与治疗前比,HAMD17评分显著降低(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HAMD17评分亦显著降低(P<0.01);研究组治疗第4周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日平均用药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联合阿米替林能有效控制重度癌痛,改善抑郁症状,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根据长海痛尺记录疼痛日记对癌性疼痛评估的影响。方法 70例不同程度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痛尺评估组和痛尺评估+疼痛日记组,每组35例。痛尺评估组根据长海痛尺评分标准评估癌性疼痛;痛尺评估+疼痛日记组根据长海痛尺评分标准,在长海痛尺评分标准基础上记录疼痛日记;对两组癌性疼痛控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痛尺评估+疼痛日记组能更及时准确提供疼痛信息,癌性疼痛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痛尺评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长海痛尺记录疼痛日记量化评估癌性疼痛,对实施临床疼痛干预具有客观指导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片类药物对中重度癌痛的干预效果及常见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温县人民医院采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止痛治疗的56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采用硫酸吗啡控释片止痛治疗的45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疼痛程度改善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芬太尼和吗啡等阿片类药物对中重度癌痛患者均具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且不良反应较轻微,是目前临床治疗中重度癌痛较为有效的一类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对癌症疼痛认识对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影响情况。方法:对湛江2所中心医院76名癌症相关治疗科室的医务人员(医生28名,护士48名)采用自制量表进行癌痛相关知识调查,应用QLQ-C30量表及主诉疼痛分级法对同期门诊住院的114名癌症患者进行生存质量及疼痛测评,并将114名癌症患者分为三级止痛阶梯治疗组与非三级止痛阶梯治疗组,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过专业培训的专科医生得分明显高于未经培训人员;Ⅰ级、Ⅱ级、Ⅲ级癌痛患者的QLQ-C30得分较无痛癌症患者明显增高;三级止痛阶梯治疗组癌痛分级与QLQ-C30得分均较非三级止痛阶梯治疗组低。结论:医务人员对有关癌痛治疗理论和方法的认识缺乏是阻碍癌痛治疗的重要因素,加强癌痛控制教育是提高癌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乌冰止痛酊外涂对癌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方法 将92例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WHO三阶梯止痛法.治疗组在癌痛I级阶段仅用中药乌冰止痛酊外涂,第二、三阶段采用乌冰止痛酊,与西药止痛剂联用.比较2组治疗后疼痛改善程度、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并观察2组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组止痛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生活质量评分增幅大于对照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对照组未出现或未增加副作用.结论 乌冰止痛酊剂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及低副作用,与2、3阶梯止痛西药联用,能增强止痛效果,而未增加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疼痛是晚期癌症患者最主要、最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发生率较高,30%为重度癌痛,疼痛从心理、生理、精神等多方面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减轻癌症病人的疼痛,提高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对癌痛病人的止痛护理尤为重要。因此,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实施有效的止痛措施和完善的护理,对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癌症患者疼痛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对109例癌痛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和药物止痛等综合护理干预措施,比较护理干预前、后患者CPQOL评分及疼痛改善情况,并调查分析影响癌症患者疼痛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09例癌症患者对疼痛治疗的依从性为100%,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率为98.17%。影响疼痛的因素主要包括:担心过早镇痛会使癌痛无法控制、疼痛意味病情恶化、长期使用镇痛药会造成药物依赖等。实施护理干预后,轻度疼痛对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与中、重度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疼痛程度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癌痛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轻患者癌痛程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医护人员对癌痛认识与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护人员对癌症疼痛治疗认识对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影响。方法对湛江2所中心医院76名癌症相关治疗科室的医护人员(医生28名,护士48名)采用自制量表进行癌痛相关知识调查,应用QLQ.C30量表及VRS法对同期门诊住院114名癌症患者进行生存质量及疼痛测评,并将114名癌症患者分为三级止痛阶梯治疗组与非三级止痛阶梯治疗组,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癌痛基本知识基本得分经过专业培训的专科医生(10.25±1.48)明显高于未经培训人员。2)Ⅰ级、Ⅱ级、Ⅲ级癌痛患者的QLQ-C30得分较无痛癌症患者明显增高;同时Ⅲ级癌痛患者的QLQ-C30得分较Ⅰ级、Ⅱ级患者明显增高。3)三级止痛阶梯治疗组癌痛分级与QLQ-C30得分均较非三级止痛阶梯治疗组低。结论医护人员对有关癌痛治疗理论和方法的认识缺乏是阻碍癌痛治疗的重要因素,加强癌痛控制教育是提高癌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湖南三大省级医院术后疼痛现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客观掌握湖南三大省级医院的术后疼痛现况.方法 根据经典的疼痛评估量表和新的疼痛干预指南,结合我国现况设计出一套术后疼痛调查表,对湖南三大省级医院患者的术后疼痛现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调查显示,82.8%的患者在术后第3天疼痛已降至轻度或消失;51.6%的患者术后疼痛未得到任何处理,14.9%的患者即使向医务人员报告了疼痛也未得到及时或有效的处理;20.2%的患者对疼痛治疗不满意.51.6%的患者认为并非所有的疼痛都需治疗,70.2%的患者在中重度疼痛时才报告;72.6%的患者对吗啡一无所知,18.5%表示坚决不用.结论 湖南三大省级医院对术后疼痛的处理能够使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得以缓解,但医务人员对术后疼痛的重视不够,疼痛处理尚未规范化.同时,患者对术后疼痛及止痛药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为了提高术后疼痛控制水平,建议加强对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术后疼痛宣教.  相似文献   

12.
杨敏  宋露  李琴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7Z):52-52,82
通过特殊胃管导人少量甲醛导致胃黏膜急性化学损伤致内脏痛。参照躯体痛的测量法,采用电刺激和热测痛法测定内脏痛时的痛阈改变。通过内脏痛阈的测定,其痛阈降低改变高峰时间为1~2h,观察痛阈的变化规律,可基本反映胃痛和胃黏膜损伤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TRPA1又称ANKTM1,是TRP离子通道超家族中的一员,可以将冷刺激、化学刺激以及机械刺激转化为内向电流,引发一系列生理功能,并参与痛觉的形成。本文主要介绍TRPA1在炎性痛、内脏痛和神经源性疼痛感受中的作用,以期为TRPA1作为开发新型镇痛药的新靶点提供参考依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止血带加压性疼痛对心率(heart rate,HR)、血压(blood pressure,BP)的影响以及实验前受试者心理状况对疼痛反应的预测性。方法受试者为15名健康年轻成年男性。实验前让受试者填写知情同意书,填写6项心理学量表,以便衡量受试者的心理状况。记录其实验前心率与血压。然后进行3次左上臂(非利手边)止血带加压,连续记录受试者疼痛程度(pain intensity,PI)和不适程度( pain distress,PD),加压速度为10 mmHg/ s(1 mmHg =0.133 kPa)。同时记录各次加压前的疼痛阈值(pain threshold,PT)及每次加压刺激后的心率和血压。结果1)受试者实验前的恐惧量表测量的结果在正常范围内,与其对应的各次加压性疼痛的疼痛阈值变化之间呈负相关(r1=-0.58,P=0.02)。2)疼痛刺激时,心率会随之增加(P〈0.03)。3)受试者经每次止血带加压性疼痛刺激,疼痛程度和不适程度都会逐渐升高。结论1)恐惧评分可以预测止血带加压性的疼痛阈值。2)疼痛刺激能增加心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中药口服联合外用治疗老年顽固性腰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例老年顽固性腰腿痛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采用中药口服加外用(联用组)和口服腰腿痛丸(对照组)进行治疗。分析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和综合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获得半年随访。联用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有效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结论: 中药口服联合外用治疗老年顽固性腰腿痛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肢体与腰背部封闭后反应性疼痛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肢体与腰背部疼痛首次封闭后反应性疼痛的差异及原因。方法 将我院 6 8例患者按疼痛部位分为两组 :肢体痛组 36例 ,腰背痛组 32例 ,均用 2 %普鲁卡因 1~ 5ml加泼尼松龙 2 5~ 5 0mg行封闭治疗 ,观察两组封闭后首次反应性疼痛。结果 肢体痛组反应性疼痛的发生率为 77 78% ,腰背痛组为 2 5 0 0 % ,两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两组反应性疼痛出现的时间、程度及持续时间间的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两组反应性疼痛的发生率、出现的时间、程度及持续时间均存在差异 ,其原因可能与四肢用药处组织较致密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B型酪氨酸激酶受体(TrkB)抑制剂K252a对切口痛大鼠疼痛的影响,以了解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TrkB通路在切口痛机制中的作用.方法:27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切口痛(I)组、K252a+切口痛(K+I)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切口痛(D+I)组.建立大鼠切口痛模型.K+I组和D+I组分别于切口痛模型制备前30 min鞘内注射K252a 10 μL+磷酸盐缓冲液(PBS)10μL和0.Ol% DMSO 10 μL+PBS 10 μL,并用PBS 10 μL冲管,I组接受同样的处理但鞘内不予任何药物.分别于术前((0 d)和术后1、3、5、7 d采用von Frey纤毛法检测大鼠的机械痛阈值,采用热辐射法检测大鼠热痛阈值的变化.结果I,D+I和K+I组术后1、3d时的机械痛阈值均显著低于同组Od时(P值均<0.01).术后1、3 d时,K+I组与I组、D+I组机械痛阈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组术后1、3、5 d时及D+I组术后1、3 d时的热痛阈值均显著低于同组0d时(P值均<0.01).术后1d时,K+I组与I组、D+I组热痛阈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鞘内注射K252a可以减轻切口痛引起的大鼠疼痛行为学改变,BDNF-TrkB通路可能参与大鼠切口痛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8.
《诸病源候论》不仅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而且用词丰富,尤其对疼痛这一症状的描述,更是形象生动。试从语言角度对书中容易产生歧义的表示疼痛证候的部分语词进行考释,表示疼痛义的有苦痛、烦痛、楚痛等,表示酸痛义的有盩疼、盩削等,表示灼痛义的有烊、痛等,表示剧痛义的有切痛、弦痛等,表示刺痛义的有策策痛、恻恻痛等词。解释其词义,分析其异同,为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及中医临床辨证提供资料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雒芳玲  任自文 《医学综述》2012,18(14):2269-2271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胸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因复杂,容易误诊。而对于各类胸痛病因分类总结的文献很少,致使临床医师对于胸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缺乏整体认识。现将近几年针对胸痛研究的资料进行总结,并从心源性胸痛、心外病因引起的胸痛以及功能性疾病引起的胸痛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医师对胸痛患者的诊疗提供思路,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20.
慢性疼痛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癌性疼痛为临床上最为常见、最难治疗的两种慢性疼痛。为研究慢性疼痛发病机制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目前已制作出许多动物模型。文章介绍了中枢性损伤、周围神经损伤以及疾病所致周围神经病变和癌性疼痛等常见动物模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