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最近,我们发现苏州地区健康人群血小板参考范围比目前的正常参考范围偏低,而其功能未见异常。CD40L是近年来证实为活化的血小板表达的Ⅱ型膜传递蛋白分子,活化后血小板性CD40L以可溶性CD40L(sCD40L)方式释放进入血液。血小板偏低的健康人和血小板生成低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病人,其sCD40L浓度变化特点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健康人血小板低值组,健康人血小板高值组和再障患者血清sCD40L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小板增多症(ET)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沉(ESR)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法检测ET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者血清sCD40L,同时检测血清hs-CRP和ESR水平.结果 治疗前,ET患者sCD40L为(19.41±5.52)ng/ml,显著高于治疗后及健康对照组[(5.30±4.09)ng/ml及(3.63±0.64)ng/ml](P<0.05).hs-CRP、ESR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T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血小板数相关,与CRP、ESR无关.ET患者血清sCD40L升高不一定提示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纯混合性高脂血症、单纯高血压患者血小板CD40L及sCD40L的表达情况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单纯混合性高脂血症组、单纯高血压组、对照组各按严格入选标准选取15例,同条件下流式法检测血小板CD40L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sCD40L的浓度,观察各组间两指标的表达情况及相互关系。结果单纯高脂血症组血小板CD40L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纯高血压组(P<0.01),sCD40L的血浆浓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纯高血压组(P<0.05),而两指标在单纯高血压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CD40L及血浆sCD40L的表达明显升高,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Durpura,ITP)是一种以自身抗体产生破坏血小板和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血小板抗体产生对血小板减少有着重要影响。由于ITP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platelet associated antibody,PAIg)及血小板生存时间明显缩短是诊断本病的依据。血小板生存时间测定操作复杂,难以广泛应用于临床,PAIg的检测在ITP诊断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血小板抗体及其检测在ITP中的一些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小儿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本文就1995年6月~2002年6月收治的30例临床资料完整的小儿ITP进行分析,以期探讨急、慢性ITP患儿治疗方法,测定外周血T细胞亚群,分析并讨论其免疫功能变化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孕期较常见的内科并发症 ,对母婴危害较大 ,如处理不当 ,常导致严重的产后出血、产褥感染、胎死宫内及新生儿颅内出血等 ,严重者危及母婴生命。回顾分析 1995年~ 2 0 0 3年住院分娩的 30例 ITP患者 ,以探讨 ITP合并妊娠的产科处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5年~ 2 0 0 3年间分娩总数为 794 5例 ,其中 ITP合并妊娠 30例 ,其发生率为 0 .38%。孕妇年龄 2 3岁~39岁 ,孕次 1次~ 3次 ,产次 1次~ 2次 (经产妇 6例 ,初产妇2 4例 ) ,分娩时孕周 <37周 7例 ,37周~ 4 2周 2 3例 ,>4 2周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对高脂血症大鼠阴茎勃起功能的影响.方法:用高脂饮食(HFD)诱导Wistar雄性大鼠,将30只大鼠分为正常饮食A组及高脂对照B组;造模成功后在第2周和第4周末,取阴茎海绵体,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对照A、B组大鼠阴茎海绵体内sCD40L,使...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数正常或增多伴有成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出血性疾病。众所周知 ,血小板减少是本病出血的常见原因 ,并且就一般情况来说 ,出血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是相平行的 ,但临床上 ,我们常见到一些 ITP患者 ,虽均有血小板数量减少 ,但减少程度与出血症状严重程度不相平行。有些患者 ,血小板计数 (BPC) <4 0 0 0 0 ,却出血症状轻微或罕见出血 ;有些患者 BPC>10 0 0 0 0 ,却有明显出血症状。提示 :BPC减少并非出血的唯一原因 ,为探索其 BPC功能方面的问题 ,我们对…  相似文献   

9.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临床较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传统疗法有激素、免疫抑制、切脾等。90年代以来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以下简称丙球)静脉滴注[静注丙球(0.4g/kg.d)×5d]在国内外被较广泛地应用于ITP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0%-80%,对急性和慢性型ITP均有效,起效时间为5—10d。由于丙球价格昂贵,在基层医院就诊患者常因经济问题难于接受。多年来我们采用小剂量丙球治疗ITP取得了较好效果,并减少了治疗费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以持续性血小板减少(plt<100×109/L)及皮肤黏膜出血为特征。其发病机理一般认为是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增多和巨核细胞成熟障碍。现将近几年本病的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冠状动脉斑块在血管内超声(IVUS)下的表现特征;可溶性CD40L(sCD 40L)血清水平在SA、UA患者中的变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21倒SA、30例UA患者行冠脉造影,"犯罪"血管同时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另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NS);所有的患者均检测sCD40L血清水平.结果 SA组以稳定型纤维性斑块为主,UA组以不稳定型脂质斑块为主.SA组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或无重构,而UA组主要表现为正性重构.UA组的脂质斑块教、不稳定型宽块数、偏心指数(EI)、重构指数(RD)显著高于SA组.UA组的sCD40L血清水平显著高于SA组和NS组,SA组的sCD40L血清水平高于NS组.结论 SA患者和UA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成分和结构特点存在显著差异,sCD40L血清水平有可能成为预测冠心痛不稳定斑块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通心宝冲剂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临床疗效及对8-异前列腺素F2a(8-IS0-PGF2a)和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含量的影响.方法 83例ACS患者随机分为通心宝治疗组(42例)和常规治疗组(41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通心宝治疗组每天加用通心宝颗粒冲剂1剂(135g),一日一粒,疗程28天.采用ELISA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8-IS0-PGF2a及sCD40L的水平.结果 通心宝治疗组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且死亡率和并发症也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8-ISO-PGF2a,sCD40L的水平显著下降(P<0.01),通心宝治疗组8-ISO-PGF2a下降较常规治疗组更明显(P<0.05).结论 通心宝冲剂治疗ACS可能与其下调8-ISO-PGF2a的表达,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细胞因子所介导的冠状动脉免疫应答及炎性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早期干预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将4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2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10mg治疗;B组(2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30mg治疗。另选2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设为C组,给予常规治疗。3组治疗3周后分别测定血清sCD40L、hs-CRP及血脂水平。结果 4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清sCD40L、hs-CRP水平明显低于C组(P<0.05);A、B组治疗3周后血清sCD40L、hs-CRP水平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3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无变化(P>0.05)。3组治疗前后sCD40L、hs-CRP水平呈正相关(r治疗前=0.98,r治疗后=0.99)。结论早期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降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清sCD40L、hs-CRP水平,且呈剂量依赖性。早期他汀类药物强化治疗可使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获益更大。血清sCD40L、hs-CRP水平可成为预测冠心病不稳定斑块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 行PCI手术的8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治疗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行PCI术中冠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观察PCI术后的血流,血清hs-CRP和sCD40L.结果 梗死相关冠脉血流(TIMI)达到3级的对照组33例,治疗组40例,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后均明显改善了患者血清hs-CRP和sCD40L,并且治疗组改善更加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PCI术中冠脉内使用替罗非班可以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流,减少血清hs-CRP和sCD40L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波立维,Plavix)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及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的影响.方法 将40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20例和氢氯吡格雷治疗组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氢氯吡格雷,首次顿服300 mg,次日起75 mg/d,连服14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全部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s-CRP及sCD40L浓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sCD40L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 );氢氯吡格雷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sCD40L降低程度较常规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 NSTE-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氢氯吡格雷能明显降低血清hs-CRP、sCD40L浓度,有效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降低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sCD40L结合BNP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50例患者,分为3组,各50例,其中SCD40L升高者50例(A组),BNP升高者50例(B组),SCD40L和BNP均升高者50例(C组),随访1个月,比较3组发生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梗、休克等事件的情况。结果24h、7d和1个月内C组发生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及休克的比率高于A组和B组(P<0.05),24h 内A组发生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及休克的比率高于B组(P<0.05),7d和1个月内B组发生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梗的比率高于A组(P<0.05)。结论 sCD40L升高可预测心急梗死急性期发生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梗及休克的几率升高,而BNP水平升高则对亚急性其发生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梗及休克的几率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肿)的新的治疗方法.方法:小剂量脾区放疗,总剂量1 500 cGy.结果:16例患者接受脾区放疗,显效8例,良效4例,进步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87.5%.结论:脾区放疗可作为一种对顽固性ITP的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冠脉内介入治疗(PCI)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45例作为研究组,另取造影正常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心绞痛治疗,在PCI治疗前给予研究组患者氯吡格雷75 mg/d,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术前1d、术后1 d和术后5 d患者血清中s CD40L和s ICAM-1的浓度,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术前1 d、术后1 d研究组患者血清中s CD40L和s ICAM-1浓度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 d两组s CD40L和s I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血清中s CD40L和s ICAM-1浓度水平基本维持不变,而研究组患者血清中s CD40L和s ICAM-1浓度水平逐渐降低。结论氯吡格雷可降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早期血清s CD40L和s ICAM-1浓度水平,有效预防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Hcy水平的变化和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了血清Hcy和血清sCD40L检测并与40例正常健康人做比较。结果危险分层为Ⅱ、Ⅲ级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cy与sCD40L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组间比较,危险分级Ⅱ、Ⅲ级UAP患者血清Hcy与sCD40L水平明显高于危险分级Ⅰ级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cy水平与sCD40L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594,P<0.01)。结论高水平的血清Hcy和sCD40L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关,可能通过炎性反应途径参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sFas和sFasL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放免法对4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了治疗前后血清sCD40L、sFas和sFasL的检测,并与40例正常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前,患者血清sCD40L、sFas和sFasL水平非常显著地高于正常人组(P<0.01),治疗后2周,则与正常健康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sCD40L、sFas和sFasL水平的变化对了解病情、观察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