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厥证的针刺治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厥证 ,属于中医针灸的急证范围 ,泛指突然昏倒 ,不省人事 ,但大多能逐渐苏醒的一类病证。即骤起而短暂的意识和行动丧失。《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 ;古代文献中亦有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记载。此外 ,厥证还指四肢寒冷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中说 :“厥者 ,手足逆冷也。”指因许多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症候。厥证有虚有实 ,病因多为体质虚弱或情志异常波动、剧烈疼痛 ,或其它疾病诱发 ,导致人体阴阳之气推动相对平衡 ,不能相互贯通 ,阳气不能布达四肢 ,甚则气血…  相似文献   

2.
厥为厥逆之简称,源出于《内经》。它既作证候名,又作病机解,正如姚止庵在注释《素问·厥论》时所指出:“厥凡三义,一谓逆也,下气逆而上也,诸凡言厥逆是也;二谓极至也,本篇之热厥、寒厥,盖言寒热之极也;一谓昏迷不省人事也,本篇之言阴盛阳乱是也。”张仲景根据《内经》所论,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总结了厥证论治经验。本文试图就此作一剖析。证名定义就厥证名称而言,《内经》有关各篇曾列举诸如卒厥、暴厥、尸厥、大厥、煎厥、薄厥、寒厥、热厥、癃厥以及六经厥逆等等,诚如张景岳所指出:“如云卒厥、暴厥者,皆厥  相似文献   

3.
尿血又称溲血,溺血。分为血淋、尿血两种。以有尿道疼痛者为血淋:尿道不痛者为尿血。其病因历代医家多认为,与热有关。如《索问·气厥论》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素问·四时剌逆从论》:“少阴有余,涩则病积溲血”。《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说:“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可见无论实证,虚证多因有热,或为实热,或为虚热脾肾两虚  相似文献   

4.
<正> 厥证,历代医家均有不少论述。朱丹溪曰:“厥证乃手足因气血逆而冷也。厥者,甚也,短也,逆也,手足厥冷也。”既讲病机,又云病证。《内经》把气血阴阳逆乱而出现的四肢厥冷或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之证,均称为厥。如《厥论》的“寒厥”,《生气通天论》的“煎厥”、“薄厥”,《调经论》的“大厥”等,在病机上《内经》强调“下虚”,如  相似文献   

5.
<正> 厥证是指阴阳气血逆乱的一种证候。《内经》所论之厥较为广泛,本篇主要是指气逆之厥。张景岳:“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因本篇重点介绍了厥证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原则,故以厥论名篇。一、寒厥、热厥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二、厥证腹满和暴不知人的病机.三、六经厥逆和十二经脉厥逆的症状及其治疗原则。今将原文分段讨论于下。黄帝问曰:厥之寒热者何也?岐伯对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  相似文献   

6.
休克当属中医“厥证”“脱证”的范畴。历代医家对厥、脱证有不同的分类,但共同之处是将分为寒(阴)厥、热(阳)厥及脱阴、脱阳。《素问·厥论》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景岳全书》说:“厥有二证,阳厥、阴厥也。阳厥者,热厥也,必其先自三阳传入阴分,故其初起必因头痛发热,自浅入深,然后及于三阴,变为四肢逆冷,  相似文献   

7.
厥证针灸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厥证首见于《内经》,是由气机逆乱,升降失调,阴阳气不相顺接而致。临床表现较复杂,大体可分两类,一是指暴不知人,卒然昏倒,如《素问·厥论》说:“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二是指手足逆冷,如《灵枢·五乱》篇指出人体气机“乱于臂胫,则为四厥”。针灸临证时,笔者认为除考虑其辨证的气厥、血厥、暑厥、食厥、痰厥、酒厥、色厥等证以及虚实之别外,还需考虑现代医学病名的辨别以及刺激强度等与疗效相关的因素。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 厥,作为一种病证,最早见于《内经》。论述比较完备者当推《内经·厥论篇》,该篇将厥证分为寒厥、热厥两大类。至东汉末年,张仲景编撰的《伤寒论》论厥证宗《内经》之旨,对厥证之辨证施治、理法方药又有着独到的见解。两家之论仁智互见,使初学者莫知所从。为理清思绪,仅撮《伤寒论》厥证与《内经·厥论第》寒、热厥之异同而参以已见,遂成此文。  相似文献   

9.
厥脱证治     
厥证是内科常见的急症。临床表现以突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厥冷,或以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神情淡漠或烦躁不安、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为特点,重者可转为脱证而昏不知人、血压不升而死亡。《类经·厥逆》云:“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者渐苏,重则即死,最为危候。”概括了厥证的病机与临床特点。祖国医学对厥证的论述众多,分类方法亦不尽相同。其中以《伤寒论》对厥证的论述尤为精  相似文献   

10.
正膀胱癌是指来源于膀胱壁上皮组织和间质组织的恶性肿瘤,在中国为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第一大恶性肿瘤,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久远,病名不同,如《素问·宣明五气论》说:"膀胱不利为癃……",《素问·气厥论》指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四时刺逆从论》说"少阳……涩则病积溲血"等等。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血淋者,是热淋之甚者,即尿血,谓之血淋"。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指出"大抵小便出血……痛者谓之淋,不痛者谓之溺血"。可见古代  相似文献   

11.
《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病有“是动”、“所生”之分,其含义历代医家争论颇多。有以气、血分者;有以本经、他经分者;有以脏腑分者;有以病因内、外分者。众说纷纭,都只能说明其中某一方面的病候,不足以概括其全部病候。我们认为,根据《内经》原旨,“是动病”为正经自病,“所生病”为五邪所伤。理由如下:考《灵枢·经脉篇》,“是动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厥证。“所生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该经联系脏腑病证,以及该经络脉之病证。对其病因病机,《素问·脉解篇》、《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厥论》、《素问·举痛论》等有详细解释。概括地说,“是动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对厥证的认识历史悠久.1973年长沙马王堆王号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嫩有痛厥、臂厥等的记载[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关于扁鹊治疗太子户厥更是叙述颇详。纵览《内经》全书.厥证层出不穷,其中有多处关干尸厥、暴厥、大厥、风厥等的论述‘’‘。笔者现就《内经》及其前文献中的厥证探要如下:lff的含义综观群书,笔者以为联有三义:其一指气逆的病机及其引起的疾病。《说文解字》云:“厥.逆气也”,“逆.不烦也。”《素问·方盛衰论》云:“是以气之多少逆皆为朕”。《素问·奇病论》曰:“脑逆故今头痛,齿亦痛,病名日…  相似文献   

13.
一、历代医家对四逆散证病因病机的论述 1.某些医家认为,四逆散证是热厥证。即认为,四逆散证是邪热内传,深伏于里,阳气被郁,不能达于四末而形成的热厥证。明·吴琨《医方考》云:吵阴病,四逆者,此方主之。此阳邪传至少阴,里有热结.则阳气不能交接于四末,故四逆而不温……。”清·费晋卿《医方论》云:“四逆散,乃表里并治之剂,热结于内,阳气不能外达,故里热而外寒……。”可见,  相似文献   

14.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1].厥证之记载,始于《内经》.《素问·厥论》:“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岐伯曰:阴气盛上则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素问·大奇论》亦说:“暴厥者,不知与人言.”  相似文献   

15.
对于厥证,《内经》除有《素问·厥论》、《素问·气厥论》和《灵枢·厥病》三篇专论外,在全书其它许多章节中,还有大量内容涉及到厥和厥证,全面整理,进一步探讨其成因及分类,对于指导厥证的辨证论治,启迪中医急证研究的思路,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所论之厥阴病,厥证为英主要证型。330条谓“厥者,不可下之”;而335条曰:“厥应下之”。此两条看似矛盾,实为一个证型的两个方面,不可下者是对寒厥而言,应下者是对热厥而言。  相似文献   

17.
厥脱概述     
<正> 厥脱,为常见的危重急症,是厥与脱的综合征。厥,一指肢体或手足逆冷的症状,如《伤寒论》云:“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一指突然失去知觉,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的病证,轻者逾时苏醒,重者则一厥不复。故《证治汇补》指出:“世以卒然昏冒为厥,方书以手足厥冷为厥。”脱,为多种疾病病情突变时的危重衰竭证候,如面色苍白,肢冷,气短息微,汗出如油如珠,神情萎靡,甚或昏昧等。临证所见,厥与脱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厥为脱之轻症,脱为厥之变症,部分厥证可以由轻转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关于厥的论治是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其理论在外感病中的具体体现。温病学继承《伤寒论》思想,并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一、“厥”的概念《伤寒论》337条“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即将《内经》中包括病理、证状在内的“厥”的概念,限定在手足温度降低的证状名词概念之中,排除了《内径》中其它“厥”在概念上的干扰。而温病学家则通过临床实践发现,不仅有“手足逆冷者”,而且还有多种手足温度的异常,如《温病条辨·痉病瘛病总论》“四肢冷如冰者,厥也;四肢热如火者,厥也;有时而冷如冰,有时而热如火者,亦厥也。”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厥证探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厥证的概念及范畴在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中第337条提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厥冷者是也。”这就说明厥论有寒热虚实之分,其证状无论属寒属热都表现为手足厥冷。白虎汤所主的阳明病脉滑而厥,四逆汤所主的少阴病四肢厥冷都支持这个观点。但是,如果把厥证  相似文献   

20.
瘘证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病。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机都认为由燥热伤津或血虚所致,在治疗上多遵重《内经》“治痿者独取阳明”之说,采用清热、养阴、补虚为主的治疗原则。笔者认为,燥热伤津而致的瘘证固然要“独取阳明”,但在临床上遇到有部分病例辨证鉴别乃属于寒湿的瘘证,治疗就不能“独取阳明”,而应求治于太阴。现将寒湿之痿的病机、证治,结合临床病案举例概述如下,供青年同道临证时参考。一、《内经》中有关论述《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明确指出有因寒湿及湿而致痿者。《素问·藏气法时论》又指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张景岳注:“此脾经之实邪也。脾属土,主肌肉,土邪湿胜,故令人身重肌肉瘘……脾主四肢,故足不收。”这一段指的就是湿伤脾所致的痿证。对于这类痿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