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国外普遍用抗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下文称SE)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知识来指导此类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出了理论根据,并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效果。 临床上首选快速类抗SE药以尽快控制SE,然后再用长效抗SE药維持疗效的方法已得到公认。对于难控制的SE病人,可试用丙戊酸钠;利多卡因和Clometiazole。 关于抗SE药与血清中蛋白结合的能力,以及抗癎药之间或抗癎药与其它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该药物原有疗效的问题,也受到了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2.
陈思训 《中国药学杂志》1986,21(10):617-620
 本文论述了利尿药物之间以及利尿药与强心甙类、抗生素类、降压药、抗炎镇痛药、抗痛风药、降血糖药、激素类、镇静药、精神药物、肌松剂及其它药物之间因配合使用而产生的有益效应或不良反应。文中还针对药物应用于机体后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效学的影响,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分别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3.
任春晓 《中医药学报》2010,38(6):105-107
目的: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口服中药药动学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报道口服中药相互作用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并加以总结。结果:临床上中药与其它药物合用时,在充分考虑药动学综合效应的同时,应该更加重视代谢性相互作用。结论:以此优化中药的给药方案,提高临床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年国内作了一些药物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将该项研究分为实验室研究(包括给药前的药物相互作用实验与沭外棋拟药物相互作用实验)和体内研究(包括动物体内药物相互怍用实猃、动物和人体内均进行的药物相互作用实验及人体内药物相互作用实验)进行综述分析,发现有些实验证实了理论推论,有些实验却与推理相悖。  相似文献   

5.
中药与化学药的联用可能改变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引起中西药药动学相互作用,导致药物的药效和不良反应的改变。当前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主要参考了化学药的研究体系,但这些方法是否适用于具有多组分多靶点作用特征的中药仍未可知。通过对化学药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条件进行总结,收集并分析现有中西药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探讨了中药药物相互作用体内外不相关的原因,提出了中药的药物相互作用体外研究方法需根据其多组分多靶点的作用特征进行构建,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药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多年来不良反应报告及药物作相互作用。结果:该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在骨骼、皮肤、心脏、中枢系统等均报告出现不良反应,并与多种药物发生相互作用。结论:喹诺酮类药物为临床常用抗感染药,对其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应尤为引起注意[1.2]。  相似文献   

7.
衡量联合用药作用研究方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用药很少只用一个药,而经常是将两个或多种药物同时应用,称多药治疗或复方治疗,目前每年世界上关于药物相加作用的临床报道不计其数.药物联用在复方新药开发及中药方剂研究等方面应用更是普遍.不同药物的合并应用后可能发生了相互作用,表现为效应的强度或作用时间的一些变化.与原来各个药物单独作用效应相比较,药物联用后作用性质的定义目前趋于统一,分为三类:即相加性(additivity)、协同性(synergism)和拮抗性(antagonism).  相似文献   

8.
药物代谢动力学(PK)和药物效应动力学(PD)是药理学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对6类抗菌药物结合其PK/PD进行给药方案的优化,对药物在体内过程和药效的相关性有了进一步了解,本文对6类抗菌药物研究的进展和给药优化方案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饮食与给药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其中饮食对药物的作用表现为饮食干扰药物吸收、改变药物的体内过程、影响药物效价等。现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0.
中西药物联合使用是国内医疗界和学术界长期关注的热点之一。然而,对于这种联用所带来的中西药相互作用问题,虽然已经有很多文献报道和学术意见,但大多关注某些具体因素,而始终缺少框架性的认识,影响了临床合理性评价。实际上,临床治疗实践中药物相互作用的推断思路更为广泛和实际,且强调全局观念。基于此,该文系统梳理现有资料和大量实例,切入发生学背景(相互作用发生的环境和作用方式),将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纲领性地分为三大类重要且相互独立的途径。其中,"Ⅰ类途径"定义为体内或体外直接接触后的物理或化学反应,例如中西药物注射剂的联用(体外作用)、溴化物与含朱砂中药的联用(体内作用),此类相互作用的评估方法可能是广义酸碱反应理论。"Ⅱ类途径"定义为以药物代谢动力学(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为中间媒介的相互作用,例如活胃胶囊与阿司匹林的联用(吸收环节)、含香豆素类中药与甲磺丁脲的联用(分布环节)、甘草与苯巴比妥的联用(代谢环节)、山楂与呋喃妥因的联用(排泄环节),现有药代动力学理论可作为此类途径的评估方法。"Ⅲ类途径"定义为通过药理效应或生物学通路的协同或拮抗产生的相互作用,例如丹参与华法林的联用(协同作用)、麻黄与胍乙啶的联用(拮抗作用),中西药复方制剂与同类西药的重复应用也属于此类。大通路视角下的受体竞争理论可能是此类相互作用的评估方法。综上,提出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框架,为中西药物联用实质研究提供全局思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赵建荣  李晓玫 《中草药》2003,34(11):963-966
中药复方在中医药物治疗中广泛应用,其各种复杂成分间的相互作用及确切药理机制目前大多尚不完全清楚。中药复方制剂的成分和药效不是单味药物的简单组合,对其物质基础的研究对探讨中药复方配伍药理机制十分重要。现对有关中药复方的组合效应及量比关系、复方含药血清、复方化学成分研究、中药复方物质基础常用技术方法及应用前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小儿生理发育及组织器官完善程度不同于成人,药物对各年龄阶段的小儿反应亦不同,药物代谢动力学及药物效应动力学过程也异于成人,药物的配伍、相互作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也有其特殊表现及处理原则。因此,小儿的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和方法都有自身特点。为满足临床治疗需求,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如何安全、合理使用儿科药物进行初步探讨。以更好地沟通临床和药物间的联系,利于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3.
 消化性溃疡病是常见的多发病。本文将消化性溃疡治疗药物分为抑制攻击因子类(抗组胺H2-受体药、抗M-胆碱受体药、抗胃泌素受体药)、增强防御因子类(粘膜保护药、细胞保护药、促进粘膜血流药),以及其他类(多肽激素、精神神经药物、促进胃运动药物),根据国内外研究与使用情况,分别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医药在临床广泛应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的代谢研究已成为中药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药物代谢酶及转运体是决定药物体内过程的关键因素,药物对它们的抑制或诱导效应是产生药动学相互作用的重要机制。近年的研究发现,许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药-化学药在临床实践中的联合应用非常广泛,其药物相互作用不容忽视。为优化药物的合理使用、拓宽药物的应用范围,定量药理学模型逐步被引入到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中,该模型种类涵盖较广,其中用于预测中药-化学药相互作用(herb-drug interaction,HDI)的模型主要包括药动学/药效学模型、群体药动学模型及生理药动学模型。通过对上述模型在HDI领域的应用进行概述,提炼定量药理学模型在HDI研究中的主要思路与方法,为中药和化学药的合理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华法令是临床常用的口服香豆素类抗凝血药,用于防治各种血栓形成及栓塞性静脉炎。该药治疗指数狭窄,管理不当或疏忽会有危险。华法令药理复杂,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常见,因此,必须懂得如何合理用药。华法令口服吸收完全,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率高。其药理作用以凝血酶原时间或INR(国际标准化比例)测定。  相似文献   

17.
杨玉红 《中医研究》2010,23(8):23-24
五味是药物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五味可视为五类基本性质。药物主要是通过五味——五类基本性质而发生作用的。四气不是药物本身固有的性质,而是用药之后的4种效应,即药物作用的4种属性.因此,四气是在药物的五味作用于机体之后才产生的。五味是性质,四气是效应,五味与四气的关系是药物与效应的关系,是一种因果关系,因此,五味与四气之间就应有其内在联系和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临床上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对病人的影响。方法:从药物相互作用的分类,药动学相互作用,药效学相互作用,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来说明药物的相互作用。结果:临床上药物相互作用的结果对病人的影响有三种结果:有益、无关紧要、有害。结论:选用药物时应掌握"少而精"的原则,因为合并用药的数量越多,则ADR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虫类中药治疗胃癌的用药规律,并探讨最高频药物的分子机制。方法 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筛选含虫类药中药处方治疗胃癌的文献,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用药规律,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最高频药物的分子机制。结果 筛选出109首治疗胃癌的含虫类药处方,涉及中药232味;其中虫类药26味;高频虫类药为蜈蚣、壁虎、地鳖虫、露蜂房、全蝎等;虫类中药多与补虚类药、解毒类药、化瘀类药、化痰类药、化湿类药配伍使用。最高频药物蜈蚣潜在治疗作用靶点包括PPARγ、PPARα、INS等99个,这些靶点共富集到27条信号通路,包括PPAR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癌症转录失调等。结论 运用含虫类处方治疗胃癌常用蜈蚣、壁虎、地鳖虫、露蜂房、全蝎等虫类药,多与益气健脾、利湿化痰、解毒化淤之品配伍使用。最高频药物蜈蚣可能通过作用于PPARγ、PPARα、INS等靶点,通过干预PPAR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癌症转录失调等信号通路多途径发挥抗胃癌效应。  相似文献   

20.
安全性及有效性是合理用药的重要前提及首要目标。中药配伍及配伍禁忌研究与中药安全及有效性密切相关,是中药临床应用需关注的重点问题。近年来中药临床应用出现诸多问题,使中药监管体系面临挑战,监管科学的兴起为促进中药合理用药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聚焦中药配伍理论的传统阐释与现代机制的研究进展,围绕效应成分的相互作用,从中药体外效应成分相互作用、体内药动学相互作用和体内生物效应相互作用3个方面对中药配伍及配伍禁忌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同时,总结中药临床应用常见问题并提出监管建议,以期为促进中药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和改善监管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