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考察4种中药注射液与5%葡萄糖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及pH值的变化。方法:用微粒分析仪和pH计测定配伍前5%葡萄糖注射液及0.9%氯化钠注射的微粒数目及pH值,并考察配伍后不同时间测得的微粒数及pH值改变。结果:配伍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多于配伍前(P〈0.01或P〈0.05)。结论:输液与中药注射液配伍后微粒数目明显增多,在临床应用中密切注意不溶性微粒的监控,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17,(11)
目的采用膜分离技术改善吐温80澄明度,并探索影响澄明度的原因。方法选择10、50、100 k Da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分离吐温80溶液,以吐温80透过率、超滤和灭菌前后粒径分布及澄明度为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吐温80在10、50、100 k Da超滤膜中的透过率在24.4%~71.6%之间,与截留分子量呈正相关。10、50 k Da超滤膜处理后,澄明度均高于95%。超滤后,吐温80粒径分布范围明显减小,而且可以去除粒径大于1μm的微粒,低粒径分布的胶束在100 nm以下,高粒径分布的胶束在100~1 000 nm范围内。截留相对分子质量300、800、1 000 Da的纳滤膜对吐温80的截留率均大于90%,但1 000 Da纳滤膜损失相对较明显。结论粒径在1μm以上的高分子胶束及不溶性微粒是影响吐温80澄明度的主要因素。50 k Da超滤膜和800 Da纳滤膜联合使用时,不仅在保障澄明度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而且纳滤浓缩可以满足制剂生产中对吐温80的浓度需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考察静脉用中药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数目及各环境因素如洁净程度、放里时间,温度等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纯中药针剂和与输液配伍后在各考察因素条件下不同时间点采取的样品,采用智能输液微粒分析仪测定微粒数目。 结果 7种纯中药针剂不溶性微粒较多;临床非洁净条件下的配伍可增加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数1:在15,25℃条件下随放里 时间延长,经配伍的含中药注射别的输液中10≥μm微粗数明显婚加;而在20℃条件下其变化不大。在相同放里时间,巧, 25℃时多数样品中≥10μm,≥25μm不溶性微杜数明显高于加℃时的数目。结论生产厂家应进一步改善制剂工艺,提高 产品质童。提示临床应在洁净环境、适当温度(20℃较好)及临用前配伍药品,并应在较短的时间内滴注完毕。  相似文献   

4.
几种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的微粒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注射剂特别是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对机体造成的危害已普遍引起人们的关注,较大的微粒可引起血管栓塞,导致静脉炎和形成肉芽肿等不良后果。故2000版药典中规定输液中不容性微粒不得超过规定限量要求,此项标准作为药检合格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但输液在与其化注射剂(特别是中药注射剂)配伍后往往引起不溶性微粒的变化,下面将我院常用于输液配伍的几种中药注射剂加入输液中进行微粒数测定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12种静脉用中草药注射剂加至输液后的不溶性微粒的粒径及数量进行测定。方法:采用微粒分析仪测定静脉用中草药注射液的不溶性微粒。结果:输液用中草药注射剂相对西药注射剂所含微粒数多且有相当部分中药注射剂微粒数超标。结论:中药注射剂中的不溶性微粒应严格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6种中药注射剂与不同厂家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变化。方法:采用《中国药典》附录光阻法测定配伍前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结果:配伍后混合溶液中不溶性微粒(尤指≥2μm和≥5μm)显著增加,且同一中药注射剂与不同厂家输液配伍后结果亦有所差别。结论:应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控制,及对其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加可能带来的不良反应的监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考察5种中药注射剂加入输液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方法:模拟临床用量在2种常用溶媒中稀释成输液,测定5种中药注射剂在输液不溶性微粒。结果:5种中药注射剂的原药不溶性微粒符合规定,但配成输液后其不溶性微粒大量增加,其中2种不符合《中国药典》对静脉注射剂的要求。结论:输液加入中药注射液后不溶性微粒的明显增加应引起高度重视,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六种输液配伍的微粒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与不同输液配伍时不溶性微粒的变化,避免其配伍时不溶性微粒增加的危害,选择出最适宜与其配伍的输液。方法银杏达莫注射液分别与六种输液配伍,用微粒分析仪测定配伍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银杏达莫注射液与六种输液配伍后,不同直径的不溶性微粒均有所增加;与10%G.S、R.S、50%转化糖注射液配伍后≥10μm的微粒数均超标;与0.9%N.S、5%G.S、5%G.N.S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均符合规定。结论银杏达莫清注射液配液时,应选择5%G.S、0.9%N.S或5%G.N.S为宜。  相似文献   

9.
大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中国药典》对输液中不溶性微粒进行了严格的限量控制。静脉用中药注射液是与大输液相类似的无菌制剂 ,我院临床上通常是将茵栀黄注射液、苦黄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等中药注射液加入输液中与输液同时静脉滴注。为了考察静脉用中药注射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分布情况 ,笔者作了如下实验。1 仪器与药品双人超净工作台 ,SED— 2 0 2型 (安徽蚌埠净化设备厂 ) ;KF- 4型微粒计数器 (湘西仪器仪表总厂天平仪器厂 )。氯化钠…  相似文献   

10.
双黄连粉针与4种输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考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考察双黄连粉针与4种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变化情况。方法利用ZWF-4D型注射液微粒检测仪测定双黄连粉针与4种输液配伍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目。结果各配伍液中≥25μm,≥10μm,≥5μm,≥2μm的不溶性微粒均有增加,不同直径的不溶性微粒增加的程度有别。结论应重视药物配伍后不溶性微粒增多与输液不良反应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静脉滴注药物中不溶性微粒的考察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研不同厂家、规格输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基本情况;定量研究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与普通病房复配的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差异;观察输液器对不溶性微粒的截留作用。方法采用光阻法对输液及在不同环境下配置的复配液进行微粒测定。结果不同厂家输液微粒存在显著性差异;在静脉药物中心内复配的药物微粒数较病房配置的明显减少;经过输液器后所有输液及复配液均符合中国药典关于>100 mL输液不溶性微粒质量标准。结论注射剂及大容量输液的质量、后期复配的环境、操作都是决定输液中微粒的重要因素。输液器是防止输液微粒进入人体的最后一道防线,其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定13种中药注射液在静脉药物配置环境下配置后在不同时间及不同药物浓度中的不溶性微粒。方法:模拟临床输液配置操作过程,对浙江省中医院临床常用中药注射液配置后,采用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不溶性微粒检查法——光阻法,测定进入病人静脉前液体中不溶性微粒的数量。结果:药物配置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药物浓度增大,不溶性微粒数增多;输液配置完毕后,放置时间越长,不溶性微粒数越多。结论:我们在配置静脉输液时要根据临床规定用量,控制药物的浓度,不宜过大;输液配置完毕后要尽快用于病人,减少输液的放置时间。  相似文献   

13.
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静脉滴注液体中存在多种并非故意加入的、可运动的、不溶性的外源性物质,这些直径在1~50μm,不能被机体代谢的异物统称为微粒。主要包括:尘埃、碳墨、橡胶屑、玻璃颗粒或碎片、纤维以及药物结晶等。临床研究已证实,输液中的微粒对患者可造成肺肉芽肿、血栓、静脉炎、热原样反应及阻塞微小血管等严重危害,输液过程中的微粒污染问题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就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及预防介绍如下。1输液微粒的来源1.1输液器具引起的微粒:目前,临床使用的输液器具有:输液乳胶管、输血用塑料管、一次性输液塑料管,在使用中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微孔滤膜-显微镜下计数法监测大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对取样方法、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滤膜观察面积、照明等源、瓶塞的影响及批号的代表性等6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此法改进了监测条件、同时可避免微粒的污染。经与不翻转取样比较,凡样品翻转20次检测的数据接近,具有代表性;显微镜配置MCU-15型测徽目镜检测,读数简便,与用测徽尺放大100倍检测比较。两者误差很小;整片滤膜和选取10个格栅检测比较,结果相仿;显微镜下入射光较折射光检测更清晰;针刺胶塞后取样的微粒检测数都略高于未刺破胶塞的检测;正常产品同批号瓶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应用大剂量青霉素时均用静脉滴注法,通常,将1d用量加于1000ml葡萄糖输液中作缓慢静滴,历时数小时。这种用法的缺点有:  相似文献   

16.
耿魁魁  刘圣  吴妍 《中成药》2015,37(1):220-222
目的优选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调配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考察调配过程中溶媒体积、震荡时间、震荡强度、溶媒类型对成品输液不同粒径微粒数目的影响。结果影响成品输液微粒数主次因素为溶媒类型>震荡强度>震荡时间>溶媒体积。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最佳调配工艺为使用3 m L 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解溶媒注入药品西林瓶中,震荡4 min,震荡强度1 000 r/min,溶解液再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溶媒中,溶解效果最好。结论在最佳调配工艺下配制的成品输液微粒数符合临床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双黄连注射液与4种抗生素配伍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这4种注射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的变化,指导临床合理配伍。方法利用GWF-5 J型微粒分析仪分别计数上述配伍后≥5μm,≥10μm,≥12μm,≥20μm,≥25μm,≥50μm的不溶性微粒数,并进行比较。结果4种抗生素与双黄连注射剂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超过《中国药典》标准,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5μm,≥10μm,≥12μm,≥20μm,≥25μm,≥50μm的不溶性微粒明显多于配伍前。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注射用乳糖酸红霉素这两种注射液与双黄连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也比配伍前有所增多,但低于双黄连注射液与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数。结论临床上双黄连注射液与这些药物联合应用时,宜分别放在不同输液瓶中,以避免因不溶性微粒数的增加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18.
杜云 《内蒙古中医药》2014,(21):145-145
在进行疾病治疗以及病人的抢救工作时,静脉输液是一种有效的医治措施。静脉输液在临床医学上被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使其成为微粒进入人体的主要方式。微粒在医学上一般是指那些存在于输入静脉输入液中不能被溶解的外来物质或者药物,这种微粒是无意加入的并且可以游动,其对人体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本文就输液微粒在静脉输液中对人体的危害和相应的防范措施作了相应的概述。  相似文献   

19.
陈奇  刘秋琼  赵珊 《中药材》2006,29(12):1369-1372
目的:定量研究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与普通病区冲配的6种中药注射剂复配液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差异。方法:采用光阻法对空白输液及在不同环境下配置的复配液进行微粒检查。结果: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内冲配的中药注射剂复配液微粒数较病区配置的明显减少。结论:配置环境是影响复配输液中微粒多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香丹注射液与输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香丹注射液与输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模拟临床用药方法,将香丹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配伍,观察溶液外观、测定配伍后6h内不溶性微粒数、pH值和丹参酮与原儿茶醛的含域.结果:香丹注射液与0.9%氯化钠注射液、5%匍萄糖注射液配伍后,溶液外观无明显变化,pH值基本在规定范围内,不溶性微粒远远高于原注射液(P<0.05),超过<中国药典>标准.主要成份丹参硐与原儿茶醛的含量基本无变化.结论:香丹注射液与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