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长爪沙鼠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长爪沙鼠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鉴定及进化分析。方法根据长爪沙鼠已知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产物测序法,对所得的片段进行测序鉴定。结合已公布啮齿类动物D-loop区序列,分析其碱基组成、遗传距离、并基于最小进化法和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获得长爪沙鼠D-loop区序列,其与家鼠、小家鼠和仓鼠平均同源性为58%;碱基组成分析显示,长爪沙鼠与啮齿类动物有相似的碱基组成和碱基偏离,其A-skew和G-skew分别为0.0047和-0.28。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长爪沙鼠与家鼠(0.35)、黑家鼠(0.38)和仓鼠(0.39)具有较近的遗传距离,其分化顺序为跳鼠、蔗鼠、长爪沙鼠、仓鼠、家鼠和小家鼠。结论本研究获得长爪沙鼠D-loop区全序列,确定了长爪沙鼠与仓鼠、家鼠、小家鼠及其它啮齿动物的进化关系,为长爪沙鼠进化研究、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线粒体DNA序列分析封闭群小鼠遗传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ICR小鼠线粒体ATPase6和D—Loop基因多态性及封闭群ICR小鼠遗传稳定性。方法在一个亲本雌鼠100只繁殖产生的共1000只后代群体中随机取12周龄雄鼠20只,提取小鼠睾丸生殖细胞DNA,PCR扩增小鼠线粒体ATPase6和D-Loop基因,产物纯化后测序,测序结果与小鼠线粒体标准序列比对,比较20只小鼠的序列差异。结果检测的20只小鼠ATPase6和D—Loop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且与小鼠线粒体标准序列完全一致。结论ICR小鼠群体内未检测到ATPase6和D—Loop基因的多态性变异,该群体具有较好的线粒体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正常与休克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mitochondria DNA,mtDNA)ATPase8亚基及其表达的变化,为休克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形态学变化,用基因重组、测序,通过gene Bank与mtDNA已知序列进行比较,研究大鼠小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8基因的改变。用RT-PCR观察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 mRNA的表达。结果休克组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线粒体数密度和面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正常组小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8亚基9个DNA测序有2处突变(A7868G,空7767-7768G)。休克组有3处突变,即A7797空,T7772C、T7863C。失血性休克组大鼠上皮细胞线粒体ATPase8 mRNA表达比正常组显著性下降(P〈0.05),为对照组的27.3%。结论休克大鼠小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8基因突变以及表达水平下降是导致ATPase8亚基改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正常血压与高血压鼠以及正常血压与高血压患者的差异基因。方法:用差别杂交法(Differentialhybridization)筛选正常人心脏cDNA文库的部分克隆,得到多个在自发性高血压鼠(SHR)心肌和高血压患者外周白细胞中高表达的线粒体基因。重组质粒,PCR-SSCP和测序,进行基因突变分析。结果:SHR鼠心肌线粒体ATPase6基因构象改变,8701位碱基由G→A(G8701A),编码的第59位氨基酸密码子由丙氨酸变成苏氨酸;A8708G,编码的第61位氨基酸由组氨酸变成精氨酸。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线粒体ATPase6基因8584位碱基突变(G8584A),编码的第20位氨基酸由丙氨酸变成苏氨酸,这一变化与SHR线粒体ATPase6基因改变相一致。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外用血白细胞线粒体ATPase6基因G8584A突变很可能在高血压病心肌肥厚的发生、发展中具有意义,并可能是高血压病的特异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长爪沙鼠载脂蛋白E4外显子的克隆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克隆并获得长爪沙鼠载脂蛋白ApoE基因E4外显子的序列.方法 根据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用自行设计的引物,通过常规的RT-PCR方法,从长爪沙鼠肝脏中克隆及测序得到所需要的基因序列.结果 长爪沙鼠载脂蛋白ApoE基因E4外显子长约987 bp,经比较发现最终测序的结果与大小鼠ApoE基因的同源性达到了73%~74%,与人ApoE基因的同源性达到了62%,与猪、牛ApoE基因的同源性达到了60%以上,与非人灵长类ApoE基因的同源性达到了57%,用DNAstar进行编码氨基酸预测,基因共编码263个氨基酸,已向genbank提交,登录号码EU780067.结论 利用基因进化的保守性通过PCR方法可以得到长爪沙鼠载脂蛋白E4基因的序列,本实验为筛选长爪沙鼠高脂血症模型的遗传多样性标记,为培育长爪沙鼠的血脂代谢新品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应用DNA条形码技术对鼠疫宿主动物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检测了内蒙古布氏田鼠和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形态上鉴定为8种啮齿动物的78条线粒体COI基因657bp的片段序列,经过双参数法计算遗传距离,采用邻接法(M)构建分析系统发育树。结果除大沙鼠外,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6%,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23.1%,而14只大沙鼠种内遗传距离高达8.1%,而分成2组后种内遗传距离最大为0.1%。NJ进化树能清楚的区分不同的鼠种。结论通过COI基因应用DNA条码技术可以对内蒙古的鼠疫宿主动物进行鉴别,同时认为乌兰察布长爪沙鼠疫源地的大沙鼠可能存在2个亚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建立快速检测长爪沙鼠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及获得Z:ZCLA长爪沙鼠封闭群现用微卫星位点的结构.方法 利用17个微卫星位点(9个来自长爪沙鼠,8个来自大小鼠)进行了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的优化,组合了6组双重PCR及两个复合式点样,用上述8个组合对普通级z:ZCLA长爪沙鼠封闭群43、44、45三个世代核心群各.100只种鼠进行遗传检测.结果 三个世代的300只种鼠的检测结果表明,9个长爪沙鼠位点均为微卫星,其中7个位点为完全型的微卫星,1个为复合型,1个为不完全型,多态性主要表现在核心序列的重复;来自大小鼠的8个微卫星位点,有7个在z:ZCLA长爪沙鼠核心群中得到有效扩增,只有3个位点在三个世代中均有出现,对测序结果分析后发现,其核心序列均为小卫星.结论 来自长爪沙鼠的位点,无论结构还是遗传方式均符合微卫星遗传标记的特点,可用作检测长爪沙鼠的群体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失血性休克肠上皮细胞线粒体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失血性休克大鼠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6,8亚基基因的改变。方法 将6只Wistar大鼠分成单纯手术组、休克组。分别提取mtDNA,采用PCR技术扩增后测序,检测突变点。结果 Wistar大鼠mtDNA ATPase6,8亚基基因存在多态性,休克组存在A 7797缺失和一定数量点突变:A7863G,G7950T,C8294G,T8505G。结论 失血性休克5h,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会发生突变,由此可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的改变,有可能是酶活性改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克隆并获得长爪沙鼠载脂蛋白ApoE基因E4外显子的序列。方法根据Genbank中的相关序列,用自行设计的引物,通过常规的RT-PCR方法,从长爪沙鼠肝脏中克隆及测序得到所需要的基因序列。结果长爪沙鼠载脂蛋白ApoE基因E4外显子长约987bp,经比较发现最终测序的结果与大小鼠ApoE基因的同源性达到了73%-74%,与人ApoE基因的同源性达到了62%,与猪、牛ApoE基因的同源性达到了60%以上,与非人灵长类ApoE基因的同源性达到了57%,用DNAstar进行编码氨基酸预测,基因共编码263个氨基酸,已向genbank提交,登录号码EU780067。结论利用基因进化的保守性通过PCR方法可以得到长爪沙鼠载脂蛋白E4基因的序列,本实验为筛选长爪沙鼠高脂血症模型的遗传多样性标记,为培育长爪沙鼠的血脂代谢新品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未净化Z:ZCLA长爪沙鼠封闭群繁育和生长指标,并利用直接测序法分析其遗传稳定性.方法 随机选择40对Z:ZCLA长爪沙鼠,记录其繁殖胎次、产子数等指标,分析其仔鼠的生长发育情况.遗传稳定性分析选择Z:ZCLA长爪沙鼠非同胞、非亲代个体33只,提取肝脏基因组DNA,PCR扩增D-Loop序列,产物纯化后双向测序,测序结果与Z:ZCLA长爪沙鼠标准序列比对.结果 Z:ZCLA长爪沙鼠每胎产仔7只,胎间隔多在20~60d间,雄性体重高于雌性.遗传稳定性分析检测发现33只Z:ZCLA长爪沙鼠序列与标准序列完全一致.结论 Z:ZCLA长爪沙鼠群体内未发现遗传多态性,说明该群体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云南猕猴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对其进行鉴定及进化分析。方法利用PCR技术扩增猕猴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结合GenBank中下载的猕猴参考序列(AY612638),采用多个生物学软件对序列碱基组成、同源性、转换/颠换比等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并基于邻接法(NJ)和最小进化法(ME)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云南猕猴线粒体DNA控制区全长为(1 084~1 089)bp,A、T、G和C四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9.9%、26.9%、12.3%和30.9%,A+T含量(56.8%)高于G+C含量(43.2%)。所分析序列间的同源性为91.5%~99.5%,平均核苷酸变异率为4.5%,变异类型包括转换、颠换、插入和缺失4种形式,转换/颠换比值平均为26.1。进化树显示云南猕猴存在两个平行进化的姐妹分支。结论本研究获得了云南猕猴mtDNA控制区全序列,为猕猴进化关系研究及mtDNA控制区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缺血再灌注大鼠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的改变情况.方法将6只Wistar大鼠分成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分别提取mtDNA,采用PCR技术扩增后测序,检测突变点.结果 Wistar大鼠mt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存在多态性,在缺血再灌注组存在a7797缺失和一定数量点突变:A7 779T,T8 515G,T8 520G,C8 535G.结论缺血再灌注后,肠上皮细胞mtDNA ATPase 6,8亚基基因存在损伤,由此可能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旋毛虫(Trichinella spiralis)COX1和5SrRNA基因特点,阐述该分离株的系统发生关系及基因变异规律。方法PCR扩增南丹旋毛虫分离株COX1和5SrRNA基因片段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应用Blast和ClustalX软件计算其碱基组成,分析该分离株与GenBank中相应序列的同源性及遗传距离,同时应用UPGMA方法分析聚类关系。结果扩增后COX1基因片段长419bp,5SrRNA基因片段长695bp。南丹旋毛虫分离株与Trichinella spiralis(T.spiralis)的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0%和99.1%,遗传距离最小,分别为0.005和0.014。采用UPGMA法构建的2个系统发生树,南丹分离株和T.spiralis具有高度同源性,位于同一分枝,与无囊包旋毛虫(T.papuae和T.zimbabwensis)分枝较远,后者独成一枝,与T.spiralis相比,2个基因均存在变异,且变异位点均为4个,分别占相应基因序列的1.19%和0.57%。2个基因均富含A和T碱基,A+T含量分别占相应基因的61.8%和66.4%。COX1变异存在转换和颠换,但均发生在密码子第三位点。5SrRNA基因变异位点分散,但变异均为转换,无颠换。结论南丹旋毛虫分离株与T.spiralis具有高度的亲缘关系,其COX1和5SrRNA基因的碱基组成、变异位点及变异类型均具有偏好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变型链球菌耐氟菌株及其亲代菌株的胞膜ATP酶基因进行DNA序列分析。方法分别制备变链菌株Ingbritt及其耐氟菌株Ingoritt-FR的菌悬液(OD600nm=1.0),经溶菌酶、Lysis消化。按已知ATP酶基因引物设计、扩增ATP酶各片段。将ATP酶基因连接至PUCm-T克隆载体,转化后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鉴定为阳性克隆。采用DG^1G^1E检测ATP酶基因,DNA测序试剂盒分析DNA序列。结果耐氟菌株与其亲代菌株的核苷酸序列无显著差别。结论ATP酶基因改变不是变链菌株耐氟突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13年至2016年长沙市手足口重症病例感染柯萨奇病毒A组6型(CAV 6)和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AV 10)肠道病毒的流行趋势,并对其VP1基因进化概况进行分析。方法 运用描述性统计学分析方法对全市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整理。CAV 6和CAV 10型肠道病毒阳性咽拭子、肛拭子或粪便标本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VP1基因片段,序列比对后用MEGA软件构建进化树。结果 2013—2016年全市共检测111份重症手足口病例标本,肠道病毒阳性标本80份,检出率为72.07%。80份肠道病毒阳性标本中,CAV 6型10株, CAV 10型8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分析发现,CAV 6型肠道病毒核苷酸序列之间存在0.8%~6.6%的差异。CAV 10型肠道病毒核苷酸序列之间存在1.1%~5.6%的变化差异。8株CAV 6型毒株均位于D2分支,1株处于D1分支。6株CAV 10型毒株位于E分支。结论 CAV 6和CAV 10肠道病毒在基因水平并未发生明显突变。重症病例中出现CAV 6型和CAV 10型感染高峰年份,但2016年有所降低,应将CAV 6和CAV 10型肠道病毒纳入常规监测,降低手足口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设计、筛选大鼠破骨细胞(osteoclast,OC)骨吸收关键基因ATPase a3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并构建其慢病毒表达载体,为研究以OC亢进的骨代谢疾病莫定基础.[方法]设计ATPase a3基因shRNA序列并合成小发卡RNA(short hairpin ...  相似文献   

17.
急性胰腺炎大鼠的肾脏损害及肾脏酶活性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胰腺炎时肾脏的病理变化。方法: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急性胰腺炎大鼠在不同病程阶段肾脏的病理改变,并测定不同病程阶段肾脏的乳酸脱氢酶、Na^ -K^ ATP酶和Ca^ -Mg^ ATP的酶的活性。结果:急性胰腺炎大鼠术后8h肾上管上皮细胞肿胀,肾间质炎细胞浸 润,足细胞核不规则,足突融合,线粒体变性,溶酶体增多,内质网扩 张、脱颗粒。肾上球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管腔内淋巴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聚集。术后16h肾间质出血,肾小球毛细血管腔内有更多的血小板聚焦。术后24h肾实质广泛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球毛细血管淤血,有大量纤维素析出。基膜内有纤维素沉积。集合管内可见坏死的上皮细胞和红细胞。肾组织的乳酸脱氢酶、Na^ -K^ ATO酶于术后8h升高,术后16h、24h降低。结论:急性胰腺炎时肾损害发生早,损害 广泛,进展迅速。急性胰腺炎早期肾组织即存在能量代谢紊乱和细胞的内环境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