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显示对比正常侧和病变侧颈内动静脉与周围骨结构的解剖关系,以完善术前准备。方法10例颌颈部肿瘤患者,术前行颈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CTA),同步注射造影剂,螺旋CT对病变区血管段进行重点薄层螺旋扫描,由Easy Vision工作站三维重建。结果5例颈外动脉和颈内静脉受压狭窄,其中3例出现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向内侧移位。CTA能够显示病变区血管段(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与下颌骨、舌骨、颈椎、颅底骨结构的三维解剖关系,进行旋转、放大,三维测量,多视角观察,无重叠干扰。结论对颌颈、口咽部肿瘤患者术前CTA检查,能够判断颈部大血管的情况及颈部巨大肿瘤造成项内动脉移位,CTA可显示血管性肿瘤的三维形状和与颅底骨空间关系,为手术入路及术式提供参考,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2μm激光、钬激光与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the bladder tumor,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210例初诊为NMIBC患者被随机分到2μm激光手术组(n=70)、钬激光手术组(n=70)和TURBT手术组(n=70),记录手术时间、相关并发症、术后膀胱冲洗情况、留置导尿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随访2年,定期行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和膀胱镜检查,记录膀胱肿瘤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接受相应手术,2μm激光组、钬激光组和TURBT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和输血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TURBT组术中闭孔神经反射和膀胱穿孔发生率、术后需要膀胱冲洗病例、留置导尿时间、住院时间均高于2μm激光组与钬激光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2μm激光组与钬激光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两年的随访研究中,共有24名患者失访,三组患者肿瘤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2μm激光和钬激光在治疗NMIBC上优于传统的TURBT,2μm激光与钬激光两者之间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且TURBT、2μm激光和钬激光在术后肿瘤复发方面并无差异,下一步需要更多的病例数和更长的随访时间来验证本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结合咽旁间隙应用解剖,对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径路,包括经颈径路、经颈-腮腺径路、下颌骨截骨术、颞下窝径路、经口径路、经鼻径路进行概述。探讨术中保护颈动脉鞘的解剖标志,并详细介绍以上各手术径路的临床应用、手术要点,为临床开展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由北京抗癌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承办,日本骨与肿瘤软组织手术研究会、日本癌研究会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日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在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7月—2017年7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骨肿瘤科胸腰椎管内肿瘤患者92例,男48例、女44例,年龄41~79(53.9±10.2)岁。均采用全椎板截骨、肿瘤切除、截骨块回植、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按是否保留棘突行椎板截骨分为保留棘突截骨组(34例)及不保留棘突截骨组(58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随访观察肿瘤复发、回植骨块融合情况,术后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胸腰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日本骨科协会(JOA)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彻底切除病变。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88±17) min、术中出血量(386±50) mL,不保留棘突截骨组手术时间(190±16) min、术中出血量(380±44) mL,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时间=-0.564, t出血量=0.604, P值均>0.05)。术后3个月时,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07±0.28)分、JOA评分为(15.6±1.8)分,不保留棘突截骨组VAS为(2.45±0.30)分,JOA评分为(13.8±2.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VAS=-5.881, tJOA=4.374, P值均<0.01);保留棘突截骨组术后骨性融合时间(4.0±0.6)个月与不保留棘突截骨组(4.4±0.7)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6, P<0.01)。结论 保留棘突行全椎板截骨回植技术应用于胸腰椎管内原发肿瘤的手术治疗中,有利于脊柱的后方解剖结构恢复、促进功能康复及骨融合。  相似文献   

6.
激光诱发肿瘤荧光图像定位方法是利用光敏剂在癌组织中的选择聚集性和受激发射荧光特性,通过实时检测荧光图像,可较为准确地识别恶变肿瘤组织的范围,能在肿瘤手术过程中对肿瘤图像进行实时显示,有效减小手术或其它治疗对患者重要器官的损伤;此外,在早期诊断癌症的过程中,这种方法可以引导组织活检,并为X射线检查提供辅助信息,对早期癌变组织进行诊断和定位。  相似文献   

7.
TNF,IL—2RIA检测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手术前后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语文对50例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IL-2和TNF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良性与恶性肿瘤患者中IL-2和TNF都高于正常人,恶性肿瘤又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术后两周生肿瘤患者IL-2和TNF明显上升,恶性肿瘤患者无变化,此时两组无明显差别。提示IL-2和TNF的水平与机体免疫状况和荷瘤瘤状态密切相关。它可作为衡量机体免疫调节和抗肿瘤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王淮  朱成 《解剖与临床》2008,13(3):204-205
目的:探讨经颞下-翼点入路切除侵犯上斜坡鞍区肿瘤的方法。方法:经颞下-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肿瘤患者5例,肿瘤直径在5—7cm,向后上侵犯至上斜坡,左侧入路2例、右侧3例。结果:5例肿瘤均全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脑膜瘤2例,实质性颅咽管瘤1例,骨软骨肉瘤1例,实质性血管母细胞瘤1例。术后尿崩症1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对症治疗后痊愈。无手术死亡。2例获随访,术后7a未见复发。结论:经颞下-翼点入路能充分显露并切除侵犯上斜坡的大型鞍区肿瘤,增加肿瘤的全切率和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MRI、CT等影像学检查在判断骨与软组织肿瘤致血管解剖位置改变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 1998~ 2 0 0 0年期间行MRA等影像学检查的 7例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的资料。结果 MRA可清晰显示肿瘤与邻近重要血管的解剖关系 ,显示其供血血管的起源、分布和位置 ,为手术方案的选择设计、减少术中出血和避免损伤重要邻近血管提供优于CT、MRI及X光片的信息。结论 MRA在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参考价值 ,尤其对于恶性肿瘤拟行保肢术 ,危险部位肿瘤或特殊部位肿瘤的治疗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骨与软组织肿瘤外科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骨科腋窝软组织肿瘤48岁女性住院患者1例,术前行64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3.0 T MR平扫,获得DICOM原始数据,导入Visual Volume三维重构软件系统,对目标区域各种组织区分后行可视化边缘检测、分割、提取和测算,生成STL格式的三维网格模型,再将三维模型通过Hololens眼镜映射到真实世界形成混合现实三维影像,协助医生在术前进行手术设计、模拟手术操作以及与患者有效沟通,并在混合现实技术引导下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利用基于CT、MRI影像学原始数据的高清重建,在混合现实技术引导下,本例患者手术中可视化清晰显示骨骼、肿瘤组织与周围解剖结构,手术路径清晰,准确定位并于边界外完整切除肿瘤组织;肿瘤周围血管神经保留完整,术后肢体感觉、运动功能良好。术后病理诊断:神经鞘瘤。结论 混合现实技术可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术中协助确定肿瘤边界并切除肿瘤,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手术的个体化治疗上具有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1.
骨组织是一种特殊的结缔组织,由多种细胞和细胞间的骨基质组成。临床工作中骨水泥、激光、微波、电钻等的应用和肿瘤骨的热处理灭活均可造成骨组织热损伤。有文献报道骨组织暴露在温度50℃~55℃可引起骨细胞坏死,温度加热超过90℃骨骼的机械性能明显降低,本文对骨组织热损伤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骨盆肿瘤切除手术入路、手术方法及评估手术疗效。 方法 收集自1992年1月至2008年11月骨盆肿瘤切除术患者46例,分析患者手术入路、手术方式,随访术后功能及并发症。46例中,年龄32~65岁,平均46.8岁;男性27例,女性19例;恶性骨肿瘤34例,侵袭性良性骨肿瘤12例。全部病人行骨盆部分切除术或骶骨部分切除术,Ⅰ区肿瘤(髂骨)采用沿髂嵴切口,Ⅱ区肿瘤(髋臼周围)采用“人”字切口,Ⅲ区(耻骨、坐骨)采用腹股沟+会阴旁切口;Ⅳ区(骶骨)采用前后路联合切口,其中41例肿瘤完整切除,5例肿瘤巨大分块切除,6例患者行肿瘤灭活再植重建骨盆环,4例用大块异体骨块重建骨盆环,3例用自体骨块重建髋臼。21例肿瘤巨大者术前行肿瘤血管栓塞术。恶性肿瘤术后行适当放疗或/和化疗。 结果 病例随访时间3~53月,平均32月,46例中,1例术后3月因局部感染合并内在衰竭死亡,2例术后1年因肺转移死亡,43例存活。存活患者中,按Enneking法评分,35例超过23分,功能优良,5例一般,3例差。功能差的主要原因是肿瘤切除中神经切断或切除范围大引起的。 结论 骨盆肿瘤手术可以取得满意疗效,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完整切除肿瘤,骨盆环重建,尽可能保留重要的神经是手术后取得满意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吻合血管腓骨皮瓣一期修复下颌骨巨大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巨大的下颌骨肿瘤常可侵犯口腔粘膜和皮肤,彻底切除后造成下颌骨和粘膜的巨大缺损。应用吻合血管的排骨骨皮瓣一期修复骨和软组织缺损2例,获得满意效果。排骨骨皮瓣切除范围大,血供较恒定,易于切取,为巨大下颌骨肿瘤侵犯粘膜或皮肤病例的长度切除和一期修复开创了一种新的术式。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巨细胞瘤传统治疗方法复发率高,而对其机制的日益了解及肿瘤型假体在骨肿瘤切除中的成功应用,为提高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 目的:总结肿瘤型假体在骨巨细胞瘤治疗中的作用及该肿瘤目前的治疗进展、发病机制。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01/2010-10 PubMed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为“骨巨细胞瘤,研究进展”,英文检索词为“giant cell tumor of bone,tumor-type prosthesis,therapy research”。共检索到文献475篇,保留符合标准的35篇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治疗骨巨细胞瘤的传统方法是手术切除,并根据情况对切除后产生的骨缺损进行重建。将各种骨重建方法进行比较得出,应用肿瘤型假体治疗骨巨细胞瘤效果更好,不仅能使患者获得患肢或患椎的即刻稳定性,而且并发症少,相对于其他的重建方式明显降低了假体置入后复发率,实现了肿瘤的广泛切除。但肿瘤型假体的应用并不能完全避免置入后肿瘤的复发。最近针对骨巨细胞瘤形成信号通路的研究取得了成果,为降低置入后复发率及不能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疗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比较研究了小鼠S180肉瘤表面对Ar+激光和He-Ne激光的漫反射率及注射光敏剂HpD对漫反射率的影响。实验采用一套积分球系统及Ar+和He-Ne两种激光器的五种波长的激光(476.5nm、488.0nm、496.5nm、514.5nm、632.8nm),测定了注射光敏剂和没有注射光敏剂两组小鼠S180肉瘤表面的漫反射率。结果表明:注射光敏剂和没有注射光敏剂的小鼠肿瘤表面对六种激光的漫反射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在激光光动力学疗法中,计算实际进入肿瘤组织的光剂量时,可以不考虑HpD的影响。肿瘤表面的激光漫反射率在514.5nm处有最小值,而在632.8nm处最大,说明波长514.5nm的Ar+激光在同样剂量下进入肿瘤组织的光能量要比632.8nm的激光大  相似文献   

16.
颈内动静脉与颅底骨三维空间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显示对比正常侧和病变侧颈内动静脉与周围骨结构的解剖关系 ,以完善术前准备。方法 :10例颌颈部肿瘤患者 ,术前行颈动脉三维CT血管成像 (CTA) ,同步注射造影剂 ,螺旋CT对病变区血管段进行重点薄层螺旋扫描 ,由EasyVision工作站三维重建。结果 :5例颈外动脉和颈内静脉受压狭窄 ,其中 3例出现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向内侧移位 ,另 1例左侧颈内动脉动脉瘤清晰定位。CTA能够显示病变区血管段 (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内静脉 )与下颌骨、舌骨、颈椎、颅底骨结构的三维解剖关系 ,进行旋转、放大 ,三维测量 ,多视角观察 ,无重叠干扰。结论 :对颌颈、口咽部肿瘤患者术前CTA检查 ,能够判断颈部大血管的情况及颈部巨大肿瘤造成颈内动脉移位 ,CTA可显示血管性肿瘤的三维形状和与颅底骨空间关系 ,为手术入路及术式提供参考 ,有助于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7.
骶骨肿瘤的发病率很低,占脊柱原发肿瘤的1%~7%,其中以原发的恶性肿瘤为主[1].在骶骨肿瘤中,最常见的为脊索瘤,其次为神经源性肿瘤、骨巨细胞瘤、软骨肉瘤等,继发肿瘤中以转移瘤最常见[2].骶骨肿瘤发病隐匿,症状不明显,发现时瘤体往往巨大,且对放化疗敏感者不多,大部分均需要手术切除.但是骶骨解剖位置复杂,毗邻重要的血管、腹腔脏器和骶神经,这使骶骨肿瘤手术切除范围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骶骨是和腰椎相连的骨骼,起到传导应力的作用,同时骶骨也是骨盆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骶骨肿瘤切除后面临重建脊柱-骨盆环稳定性的问题.这些都使骶骨肿瘤的外科手术面临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方法 对3例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病变部位均为下肢。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局部疼痛。X线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1例伴有病理性骨折。组织形态学特征是上皮样瘤细胞形成较原始的小血管腔,呈巢状、索状、不规则形分布于有黏液样变或透明变性的间质中,肿瘤组织内或边缘散布成熟的骨小梁组织。3例肿瘤均表达vimentin、FⅧRAg和CD34。随访结果2例未见肿瘤复发,1例失访。结论 原发于骨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较少见中间型血管源性肿瘤,其组织形态学要与骨上皮样血管瘤、上皮样血管肉瘤和转移性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脊柱肿瘤的诊治特点。方法对收治11例脊柱肿瘤临床特点、影像改变,外科治疗与术后治疗的选择、疗效进行分析、评估。结果脊柱肿瘤病程漫长,缺乏特有临床特征,往往呈现明显的脊髓压迫症状才获得诊治;CT、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10例较局限椎体肿瘤作全部切除,1例较广泛肿瘤作了次全切除;有效的内固定是维持脊柱稳定必备的手段。结论高清晰影像检查,有助于脊柱肿瘤早期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效手术切除、充分手术减压,有利于受压脊髓的恢复;手术附加放化疗,能增加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率;本组病例总结也为脊柱肿瘤诊断、治疗提供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20.
朱成  周钟阳 《解剖与临床》1999,4(4):245-246
远外侧经髁入路又称枕下远外侧入路,最外侧经扰骨髁——颈结节入路,枕下后外侧入路等。脑干腹侧,枕骨大孔区前缘及颅颈交界区肿瘤手术难度很大,而远外侧经髁入路能够更好地显露和切除斜坡下端和扰骨大孔前缘的肿瘤,从而减轻对小脑和脑干的牵拉。 1.历史回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