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抗心律失常药物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随着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断问世和24小时Holter监护的逐渐普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正日益广泛。其最主要最严重的副作用是绝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所具有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此种作用虽然早为人们所熟知,但对其进行系统研  相似文献   

2.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诱发室性心律失常或使其加剧.这种不良反应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日益广泛使用而更为普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很易识别;但当心律失常不但未能消失而反使其加重时,就很难确定这是由于药物无效、剂量不足、自然变异、抑或是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本文旨在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诱发或加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提出识别这种具有威胁生命危险的并发症的方法.方法:155例连续收治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性128例,女性27例,平均年龄53岁(范围16~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相应增多;加之心律失常检测手段的日益完善以及对恶性室性失常与猝死关系的认识的逐步深入,临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量在增加,但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因能改变心脏的电生理性质,从而具有促心律失常作用,此作用中尤以促心律失常性猝死及新发生的影响血液动力学的室速最为严重。抗心律失常药物(以下简称AAD)的促心律失常作用是指用药后诱发既往未曾发生过的心律失常,或者使  相似文献   

4.
抗心律失常药物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日益广泛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的开展,抗心律失常药物诱发或加重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也愈益常见。药物性心律失常常使病情加重,甚至致死,其临床意义与日俱增。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加重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Velebit等提出药物加重心律失常的标准为(1)每小时室性早搏的次数较对照期增加4倍;(2)每小时反复发作型心律失常(成对早搏或室速)的发作次数增加10倍,(3)首次出现持续性室速;(4)室性心律失常次数增加至少要在给药后1小时发生;(5)心律失常加重至少持续60分钟;(6)在对照期48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或极量运动负荷试验时,不出现相应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5.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致各种各样的心律失常。这些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物(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抗疟药物、唑类抗真菌药物)、抗组胺药物、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抗惊厥药物、抗肿瘤药物、胃肠道药物,以及非抗心律失常的心血管药物。他们通过对心脏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影响心肌离子和分子功能,从而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致心律失常发生。处理措施包括停药、纠正电解质紊乱、对症处理以及抗心律失常和辅助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抗心律失常药物既能有效地治疗心律失常,同时又具有潜在的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或引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的作用,后者称之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文献报道几乎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促发致心律失常作用。1989年开始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是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眼用恩卡胺(encamide)或氟卡胺(flecainide)治疗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正> 自“奎尼丁晕厥”这一现象被提出以来,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即为人们所关注。临床上见到的是几乎任何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举例见下表。据文献报道药物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大多数是由Ia类如奎尼丁、双异丙吡胺、普鲁卡因酰胺等所引起。虽然有多种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8.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洁  周轶 《山东医药》2008,48(7):109-10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某些患者中应用时,在特定病程中或在特定的临床情况下出现用药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更加恶化.有的抗心律失常药致心律失常作用后果严重,如不及时处理可危机生命,增加病死率.因此,在抗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正确及时识别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并采取相应对策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是指在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出现新的或更严重的心律紊乱。不同药物产生的促心律失常作用,在形式上、发生率、临床意义等方面可以有很大的差异。虽然在八十年代初期,临床及电生理实验已证实抗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综述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发生率、发生机理、识方法及处理原则,对临床正确运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阐述了临床最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的联合疗法,包括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之间的相互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与β阻滞剂及胺碘酮的联用;钙通道阻滞剂与β阻滞剂、奎尼丁及胺碘酮的联用及其利弊。控制心律失常用药总的趋向是联合疗法优于单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法。临床选择抗心律失常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抗心律失常药物品种日多、使用日广,确实取得较好效果,然而其本身“可能诱发新的心律失常或加重原有心律失常”。致心律失常作用尚无统一定义,妨碍了系统研究。尽管如此,众多定义都包含了上述基本含意。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抑制传导系统的传导性和自律性从而引起缓慢心律失常。然而抗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且其检测手段日益完善,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综合有关专家报告和个人经验体会,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作一简述。一、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与诊断标准Zipes认为,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是药物使患者的心肌电生理状态恶化,加重正  相似文献   

14.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6%~36%,平均约15%。由于此类药物有时不仅未能收到抗心律失常效果,反而诱发或促致心律失常,故有人称之为“具有电生理作用的药物”,以示严谨,并提醒人们要重视其致心律失常作用。下列情况可考虑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①用药后原来的心律失常加重或恶化,包括室性早搏的频度增加、室速的心室率加快、非持续性室速转变为持续性室速、单形性室速转变为尖  相似文献   

15.
关于药物治疗心律失常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至今还是一难题,有关促心律失常、适应证、禁忌证、远期疗效的评价、治疗的效益与危险比值等问题常难以掌握,需靠心内科医师长期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本文就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问题谈几点意见。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问题至今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过20余种,历来用Williams分类,把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类以钠通道阻滞为主,通过减慢传导达到抗心律失常目的;类为β-受体阻滞剂,通过β-受体阻滞起抗心律失常作用;类为钾通道阻滞,通过延长心肌有效不应期起抗心律失常作用;类为钙通道阻滞剂,心肌细胞有的电活性为钙依赖。抑制钙内流起抗心律…  相似文献   

16.
实际上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某种情况下就是产生心律失常的原因,所以所有治疗均有一个权街利弊的考虑。药物诱发心律失常的机制有关冲动形成的机制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抑制由正常或异常起搏点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激动所致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自主节律点产生传出阻滞以阻止向静息的心肌传播,而不抑制起搏点。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可能是增加正常或异常的自律性或产生延迟的(洋地黄)或早期的(奎尼丁)后电位,从而激起持续性节律活动产生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7.
抗心律失常药物既可治疗心律失常,又可诱发心律失常。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抗心律失常药物使已有的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此谓致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如药物过量引起者为中毒表现。  相似文献   

18.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14例临床分析陈志术,林晓岚(江苏省武进县人民医院213003浙江省宁波市妇儿医院315020)抗心律失常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其本身也有致心律失常作用,这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把临床上曾遇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致...  相似文献   

1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徐楚材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恶化。如室性早搏的频度增加,室性心动过速的速率加快,由非持续性室速变为持续性,由单形性...  相似文献   

20.
心衰患者可并发多种心律失常,室上性的心律失常以房颤最为常见,室性心律失常则以频发室早、阵发性与非阵发性室速为多见,此类患者死亡率尤其是猝死率相对较高,因此提高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存活率,就要在积极治疗心衰的同时,还要合理正确地纠正心律失常。心衰并发心律失常首先要治疗基础疾病,如风湿性心瓣膜病、缺血性心肌病等,改善心功能,调节心脏的神经及内分泌(如β阻滞剂的应用,ACEI,ARB应用等),应同时纠正或消除其促发因素,如感染、电解质紊乱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方面,尽可能避免应用Ⅰ类抗心律失常药,因为它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较为明显,且对血流动力学和心衰的预后不利;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负性肌力及致心律失常作用也不适合于心衰患者;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心衰并心律失常的最常用药物,胺碘酮及决奈达隆的负性肌力作用很小,可用于心衰合并房颤等多种心律失常。总之,心衰并心律失常病死率高,应积极防治,有效地抗心衰,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变,才是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的最有效的措施。胺碘酮是一种苯并呋喃衍生物,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在心肌组织中,包括附加传导束,延长动作电位时间,因而延长不应期。此外,它也是一种非竞争性的α和β肾上腺能受体阻滞剂。它的钙拮抗作用和抗心肌缺血作用也是肯定的。是一种复合性抗心律失常药,兼有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的特性。目前广泛用于抗心律失常,有资料证实,胺腆酮可使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死亡率降低38%。所以,我们认为,胺碘酮及决奈达隆是心衰并心律失常最好的选择。正像欧洲2008年心衰指南所指出的那样,心衰合并持续性房颤者在电复律以后,唯一指定的药物是胺碘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