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梅州市乙类传染病发生、流行与变动趋势,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梅州市2003—2007年乙类传染病流行及发病趋势。结果2003—2007年全市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42821例,年均发病率为187.45/10万;死亡病种6种163例,年均死亡率为0.71/10万。呼吸道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58.65%,年均发病率109.94/10万,居各类传染病发病第1位;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占发病总数的36.56%,年均发病率68.54/10万,居各类传染病发病第2位。年均发病率居前2位的是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是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占死亡总数的63.80%。HIV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今后梅州市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加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和HIV/AIDS等预防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35年来郑州市传染病发病趋势进行分析,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市历年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流行分析。结果1970~2004年全市传染病总报告发病率为455.12/10万;历年发病率波动在167.14/10万~3720.04/10万之间。20世纪80年代发病率呈直线下降趋势;90年代以来发病态势持续平稳。70年代以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为主;80年代至90年代发病以肠道传染病为主;2000年以来传染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发病率成倍上升,构成比占传染病发病总数的50.65%。肝炎、痢疾、肺结核、淋病、麻疹年均发病率2000年以来居各种传染病前5位。结论郑州市传染病自90年代以来发病率呈平稳态势。传染病谱构成由肠道传染病为主转为以血源及性传播疾病为主,提示郑州市应进一步加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的防治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区传染病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制对策,控制传染病在我区的流行。方法对我区1958-2003年报告的传染病资料进行动态分析。结果传染病发病率从1958年的1213.51/10万逐渐上升至1969年达最高为16236.23/10万,后逐年下降(偶有微升)至80年代中期的251.1/10万,从80年代中期至21世纪保持在120/10万-250/10万之间。死亡率从1958年的18.1/10万逐年下降至21世纪保持在0.1/10万左右。构成情况:50年代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占总传染病的79.93%;60年代以虫媒传染病为主,占总传染病的55.40%,呼吸道传染病次之,占35.88%;70年代仍以虫媒传染病为主,占总传染病的57.11%,呼吸道传染病次之,占30.16%;80年代虫媒和肠道传染病分别占44.31%和40.60%;90年代以肠道传染病为主,占总传染病87.65%;21世纪以肝炎、肺结核为主,分别占47.21%和47.45%。结论许多传染病基本得到了控制。唯肝炎、肺结核防制效果不明显,今后应重点研究肝炎、肺结核的防制对策,以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大同市1952~1996年急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地掌握本市传染病的流行规律 ,根据我市 195 2~1996年疫情资料整理 ,作一探讨。1  45年来各种急性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各种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见表 1。总发病率3 0 0 7 64 / 10万 ,总死亡率 3 5 5 / 10万 ,发病与死亡以呼吸道传染病占首位 ,分别占发病、死亡总人数的 80 86%、86 48%。发病以流感为主 ,占呼吸道传染病总发病数的86 82 % ;死亡以麻疹为主 ,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死亡数的44 77%。肠道传染病居第 2位 ,分别占发病、死亡总数的18 90 %和 7 89%。发病、死亡以痢疾为主 ,分别占肠道传染病发病、死亡总数的 75 97%和 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平顶山市传染病的发生及变化规律,为其有效的防治进一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平顶山市2007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传染病、人口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2007年报告乙类传染病17种14961例,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0.73%;丙类传染病6种2761例,与2006年同期相比只有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种有所上升。报告发病总数为17722例,年报告发病率为356.91/10万,发病率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15%。发病率居前5位的分别是乙肝(78.46/10万)、肺结核(81.45/10万)、痢疾(35.77/10万)、麻疹(18.24/10万)、甲肝(17.43/10万)。死亡报告总数70人,死亡报告率为1.41/10万。病死率为0.39%,病死率居前3位的分别是狂犬病(100%)、艾滋病(71.43%)、乙脑(50%)。1、6.7月份为发病高峰,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59倍,以30~4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职业以农民、工人、散居儿童,学生为多。结论乙肝、肺结核、麻疹及肠道传染病是今后传染病管理的重点,农民、工人、散居儿童,学生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6.
目的 及时、准确掌握传染病病谱的变迁状况,科学制定传染病控制规划。结果 46年传染病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年均发病率由20世纪70年代的3691.11/10万下降至目前的523.80/10万;传染病发病构成20世纪60年代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20世纪80年代肠道传染病发病占绝对优势,2000年以来血源性及性传播性疾病发病居首位;主要传染病病谱发生了明显变化。这提示血源性及性传播性疾病、肺结核发病率目前维持较高水平且逐年上升,麻疹发病顺次一直居传染病发病前5位,是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我市章贡区传染病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方法:选取章贡区防疫站1950-1999年的疫情报告的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使用Microsoft Excel软件,采用时间序列,运用自身对照的办法,分析50年来传染病的动态变化。结果:传染病发病率由50年代的2216.40/10万下降到90年代的206.96/10万,下降了90.66%;与计划免疫相关的传染病发病率由50年代的1199.82/10万下降到90年代的114.61/10万,下降了94.01%。结论:传染病的主要发病模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世纪50.60年代以麻疹、疟疾为主,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痢疾、肝炎为主。90年代后淋病、肺结核呈逐年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定肠道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1年肠道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深圳市龙岗区2005-2011年共报告肠道传染病9种,累计5563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242.42/10万,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数的49.90%。无霍乱、脊髓灰质炎报告。死亡13例,死亡率为0.061/10万。发病率排列前3位的疾病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痢疾(包括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病例集中于春秋两季,5-7月为第1个发病高峰,占全年发病总数34.56%。9-12月为第2个发病高峰,占全年发病总数42.53%。男女性别比为1.71:1。5岁以下年龄组占肠道传染病总数的82.23%。结论2005-2011年深圳市龙岗区肠道传染病发病有上升趋势,散发为主,应采取相应措施控制肠道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9.
王龙  李丽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2):2306-2307
目的掌握平顶山市传染病发生及变化规律,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年痰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网络直报传染病、人口资料进行;12总分析。传染病诊断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诊断标准。结果2006年报告乙类传染病17种14827例,年报告发病率为368,51/10万,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4.3%。发病率居前5位的是乙肝(120.12/10万)、肺结核(81.45/10万)、痢痰(45.31/10万)、丙肝(11.74/10万)、甲肝(9.81/10万),占乙类传染病总数的90.06%。死亡报告总数53例,死亡报告率为1.07/10万,病死率0.36%。病死率居前3位的是狂犬病(100%)、艾滋病(43.40%)、肺结核(O.42%)。5~8月为发病高峰,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1.88倍,30~40岁年龄组发病率为最高,职业以农民、工人、散居儿童、学生为多。结论肺结核、乙肝、肠道传染病是今后传染病管理的重点,农民、工人、散居儿童、学生是传染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0.
揭阳市区2006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揭阳市区2006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揭阳市区2006年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9种834例,死亡5例,报告发病率为119.8217/10万;报告丙类传染病3种540例,无死亡病例,报告发病率为77.5824/10万。报告乙类传染病前三位分别为肺结核、病毒性肝炎和麻疹,分别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0.83%、10.92%和4.73%,丙类传染病中以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数最高,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7.12%。结论应加强对肺结核、乙肝、麻疹、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陵水县1995~2004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华育 《中国热带医学》2005,5(9):1847-1848
目的了解陵水县法定传染病的发病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制定传染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将陵水县1995—2004年传染病疫情年度统计报表资料信息汇总,应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资料。结果1995—2004年全县甲类传染病报告1种,乙类传染病16种,共计12368例。年均发病率为387.73/10万,病死16例,病死率为0.13%。发病率波动在223.41/10万-592.34/10万之间,2003年开始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主要是肺结核上升幅度较大,乙型肝炎、疟疾和肺结核发病率一直处在较高水平,三种病分别占病例总数的24.79%、42.99%和13.97%。结论陵水县近10年来传染病发病率波动幅度较大,肠道传染病1988年后大幅度下降,呼吸道传染病大幅上升。今后应重点加强疟痰和肺结核的防治工作和乙肝疫苗的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奉化市1955—2004年传染病的发病和病谱的变化趋势。方法利用50年传染病发病资料,计算各年代平均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析不同年代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趋势。结果50年间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死亡率和病死率分别下降91.60%、99.24%和91.23%。呼吸道、肠道和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发病率分别下降96。14%、87.54%和99.44%。血源及性传播性传染病发病率上升了35.13%,其构成比达48.22%。淋病、乙肝和肺结核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62.98/10万、51.48/10万和46.88/10万。疫苗针对的传染病被有效控制。HIV/AIDS、霍乱O139和大肠杆菌O157:H7等病例不断发生。结论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持续上升,肠道传染病居高不下,新的传染病不断发生,已成为奉化市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13.
张娜  徐玉萍  徐卫和 《医学动物防制》2013,(11):1233-1234,1237
目的通过分析传染病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为制定相应对策,控制传染病的发生,降低其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方法分析2006—2010年包头市报告的法定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包头市2006—2010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5种,56825例。其中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17种,44815例;报告丙类传染病8种,12743例。传染病年发病率在441.86/10万~586.12/10万之间,总体呈下降趋势。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年发病率在184.11/10万~202.23/10万之间,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48.97%,总体呈上升趋势;呼吸道传染病年发病率在77.03/10万~172.38/10万之间,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4.67%,总体呈下降趋势;肠道传染病年发病率在34.02/10万一73.10/10万之间,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2.87%,总体呈下降趋势;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年发病率在2.28/10万~38.78/10万之间,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49%,总体呈上升趋势;新生儿破伤风仅2009年报告1例,发病率为0.04/10万。结论在巩固以往控制传染病所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大对乙肝、肺结核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力度,加强对淋病、梅毒、布病的宣传、教育、监测等干预措施,同时要积极应对甲型HlNl流感、手足1:3病等新发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以达到全面控制并逐渐降低传染病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广东梅县1974—2003年30年来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肝炎)发病情况,为制订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74—2003年梅县人口及疫情报告资料,按年份和疫情进行分析。并对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实施前(1974—1991年)和实施后(1992—2003年)乙肝发病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自1974—2003年肝炎年均发病率基本逐渐下降,从1974年的256.56/10万下降到2003年的16.84/10万,下降了93.44%。肝炎在传染病发病顺位排列中,自70年后各年代均占第一或第二位;发病时间多集中在4—8月;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15—50岁中青年为主:病原学分型以乙型肝炎为主(占70.65%),甲型次之(占20.54%)。结论梅县在防治病毒性肝炎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发病率逐年下降(其中1987和1998年有所回升),但仍是梅县重点防制的传染病,提示不能放松对病毒性肝炎进一步防制。降低肝炎的发病率,在降低梅县传染病发病率甚为主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12年习水县传染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为制定相应的传染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习水县201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习水县2012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8种1643例,报告发病率为313.19/10万,死亡2例,死亡率为0.38/10万。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是肺结核、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其他感染性腹泻、梅毒,共报告1434例,占发病总数的87.28%。各类传染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报告682例,占发病总数的41.5l%;其它依次为肠道传染病报告522例,占发病总数的31.77%;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398例,占发病总数的24.22%。结论加强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控制是习水县今后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长顺县法定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为控制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长顺县2004—2012年传染病疫情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9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6079例,年均发病率为271.87/10万,年均发病率居前五位的分别是肺结核、痢疾、乙型肝炎、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肺结核共发病2874例,年均发病率为128.53/10万,居各类传染病之首,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47.28%;细菌性痢疾共发病1180例,年均发病率为52.78/10万,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19.41%;乙型肝炎共发病799例,年均发病率为35.73/10万,占传染病总发病数的13.14%;手足口病共发病269例,年均发病率11.99/10万,占传染病总数的4.43%。时间分布以6月、8月为发病高峰;年龄以20-60岁为主,占53.91%;职业分布主要发生在农民,占63.91%,散居儿童占13.83%,学生占10.22%。结论该县肺结核、细菌性痢疾、乙肝、手足口病等是今后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点,重点人群是农民,其次,学生和散居儿童。  相似文献   

17.
温州市外来流动人口传染病的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解温州市流动人口传染病的发病情况,加强这些人群的传染病防制和监测工作。方法:我们对温州市1997-2000年甲,乙类传染病报告资料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结果:(1)流动人口传染病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4.75/10万;(2)省外流动人口传染病报告发病率(55.55/10万)高于省内(12.03/10万);(3)流动人口传染病发病率以呼吸道,肠道,血源和性传播疾病为高,而虫媒与自然疫源性疾病和新生儿破伤风相对较低;(4)流动人口中肺结核,乙肝,甲肝和痢疾的发病率较高,其发病数均占总病数的10%以上;(5)流动人口疟疾和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高于当地人群,而其它传染病发病率则低于当地人群。结论:目前,流动人口传染病问题已日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将发生严重影响,采取合适的防制措施对控制流动人口传染病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卫生保健     
2004年传染病发病状况全国报告甲、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为3906566例,死亡7248人,发病率为289.71/10万,死亡率为0.54/10万,病死率为0.19%。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肺结核、乙型肝炎、痢疾、淋病、甲型肝炎,占发病总数的85.01%。死亡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狂犬病、肺结核、乙型肝炎、艾滋病、新生儿破伤风,占死亡总数的82.65%。2004年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为3180327例,死亡7151人,发病率为235.85/10万,比2003年上升22,72%,其原因是传染病的发现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廖显明 《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184-1185
目的 了解罗城县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罗城县1985~2004年甲、乙类传染病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5~2004年罗城县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264.77/10万,年均死亡率为1.12/10万。20年间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前5位传染病分别为痢疾、病毒性肝炎、肺结核、麻疹、伤寒,五种传染病占总发病数的90.26%;死亡率相对较高的前五位传染是狂犬病、新生儿破伤风、乙脑、流脑、病毒性肝炎,占总死亡数构成的90.91%。结论痢痰、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等是罗城县近20年来的主要传染病,1990年以后,淋病等性传播传染病发呈逐年上升趋势,今后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加强痢痰、肺结核、病毒性肝炎、伤寒、麻疹和淋病、梅毒、HIV等性传播传染病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普洱县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情况,为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普洱县1988—2005年传染病疫情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普洱县1988—2005年共报告传染病15种,报告发病4528例。死亡6例。年均发病率136.28/10万,年均死亡率0.18/10万。报告发病最高年份是2005年423例。占总发病数的9.34%。最低的年份2000年155例.占总发病数的3.42%。地区分布:病例集中在县城附近人口较密集的宁洱镇,共报告发病1803例。占总发病数的39.82%。时间分布:以夏秋季为主,即5-9月份发病较高。年龄分布:10-岁组和25~岁组发病较高.分别占总发病的28.40%和30.04%.男性高于女性,但无明显的周期性。职业分布: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结论:普洱县18年来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传染病流行特征已发生改变,发病主要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且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集中在人口较密集的地区,必须改善和加强防控对策,重点抓好计划免疫相关疾病、性病和新发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