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很多人都十分留恋童年的快乐时光。喜欢回忆儿时的点点滴滴。我还见过已经上大学的女孩子,每年依然要过“六一”,当然是自己给自己庆祝节日。童年的快乐体验如此珍贵,如此重要,那么现在正养育着幼小孩子的父母们(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其他相关人员)是否也意识到这一点呢?有多少父母时时刻刻将孩子的快乐放在首要(或者起码是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呢?我们是否需要认真探讨。怎样才能使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你将会看到年轻的母亲沉醉于女儿纯真、甜美的笑容。你也会看到幼儿教师为了孩子们的快乐所付出的心血。她们相信。为孩子创造快乐、健康的成长环境,是养育者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就像一首歌里所唱的“你快乐,于是我快乐”。  相似文献   

2.
专家们指出,父母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就是时间。然而,现代生活如此躁动不安,充满无限责任和各种复杂问题,以至于我们难得能“偷得浮生半日闲”,与孩子们在一起。 如何才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怎么做才能给他们更多的关心?以下的建议使你能够给予孩子更多的时间和关心。  相似文献   

3.
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父母的喜好常常成为孩子的喜好,父母的一些性格常成为孩子的性格,这就是老话说的“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种现象不难解释,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就是他们的镜子,天生模仿能力强的孩子肯定会“继承”父母的一些习性。如果这些习性是积极健康的,做父母的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发扬光大”,但如果是消极的不健康的习性呢?比如有一位父亲一生气就踹门,后来他发现自己的儿子一生气也踹门,这是父亲不愿看到的。事实上,父母都不希望孩子把自己的缺点也一并“继承”,下面这位母亲就有着同样的担心。[案例]某女…  相似文献   

4.
张亚  李娟 《校园心理》2005,3(6):16-18
六月一日是国际儿童节,是一个属于全世界孩子的欢乐节日。在这一天里,孩子们身着五彩的新衣,绽放出最无忧无虑的笑脸。面对一双双纯真的眼睛,一声声清脆的笑语,一个个欢快的身影,我们——这些告别这个节日多年的成年人,是否也仿佛回到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感受着一颗“成熟”的心跳,忙碌中透着疲惫,追逐中渗出无奈,我们还能拥有孩子一样简单的快乐吗?我们还可以保持一颗童心看世界吗?下面,两位心理学者将告诉我们保持“童心”对成人心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你这个老公是怎么当的,连个灯泡也让我来换?” “孩子的学习,你怎么一点也不管,亏你还是个大学生呢,孩子在班上排最后咋办?” “难道你不会像邻居小王那样,没事时开摩托车去拉客,也挣个青菜钱吗!” 假如你是一个丈夫,当妻子像上面这样指责你时,你会如何反应呢?  相似文献   

6.
快乐秘诀     
一位弱冠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智者。 他问:“有什么秘诀让我成为一个自己快乐、也能让别人快乐的人呢?” 智者笑着望着他说:“孩子,在你这个年龄有这样的愿望,真是很难得。很多比你年长许多的人,从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可以看出,不管给他们多少解释,都不可能让他们明白真正重要的道理。于是就让他们去吧。”  相似文献   

7.
爱的回音壁     
现今中年以下的夫妻,几乎都是一个孩子。对子女的关爱之心,大概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最高值。 在前所未有的爱意中浸泡的孩子,是否感到莫大的幸福呢?我好奇地问过。孩子们撇嘴说,不,没觉得谁爱我们。我大惊,循循善诱道,你看,妈妈工作那么忙,还要给你洗衣做饭,爸爸在外面挣钱养家,多不容易!他们多么爱你们啊……孩子们很漠然地说,那算什么呀!谁让他们当了爸爸妈妈呢?也不能白当啊,他们应该的。我以后做了爸爸妈妈也会这样。这难道就是爱吗?爱也太平常了! 我怔住了。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不会呼吸的鱼,出了家庭的水箱,在社会上,他不爱  相似文献   

8.
越来越多的事例在证明、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喟叹:现在的青少年自私、冷漠、缺乏爱心与责任感。那么,在成人们喟叹过后是否反思过: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如此麻木呢?我们做父母的在爱孩子的同时,是否教过孩子应该怎样去爱?应该对哪些事情承担责任、不负责任将承担怎样的后果?我们自己是有责任感的人吗?……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大多享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特权,作为家庭的重心与中心,孩子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父母尤其关心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可是,往往事与愿违,随着孩子们身体一天天长大,他们却变得越来越不快乐了。据调查统计:45%的青少年认为自己有情绪问题,20%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情绪、人际交往和学习等方面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既然每位父母都曾经是孩子,应该知道孩子的想法,更应该知道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才对呀。可实际上,当孩子出现了问题,比如心情不好、成绩下降、品行问题甚至犯罪行为时,父母却发现不知如何理解孩子,如何与他们沟通,更对出现的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5月是花开的季节,令人不禁联想到孩子们那花朵般盛开的笑脸。可是.漫步在大街上、校园里,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那些“行色匆匆”的幼小身躯,就不难发现,他们天真的笑脸背后有着无法掩饰的世故沧桑,稚嫩的双肩所背负的与其说是沉甸甸的书包,还不如说是父母和社会所寄予的无限期望。 心理学上有一个重要的实验发现,叫做“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革马利翁效应”,说的是他人的期望对一个人行为表现的影响。这个概念被应用于教育领域,改变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教学方法。但是,家长们对这种效应的应用却出现了偏差,有的人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只要你对孩子有一定的期望,他就真的会变成你所期望的样子。于是,很多父母都期望孩子能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而且多才多艺、文武双全,样样出类拔萃。真的如此吗?期望一定会变成现实吗?如果不是,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期望才能最终实现?请随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相似文献   

11.
每个人在回忆自己的童年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浮现那些曾经和自己嬉笑玩耍的伙伴。正是因为他们,我们的童年才充满了无尽的乐趣。那现在已身为人父人母的我们,如何帮助自己的孩子"呼朋引伴"呢? 一.亲子关系是基础 孩子与父母的互动方式尤其与母亲的互动方式,是建立同伴关系的基础。幼儿对父母的依恋质量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在听,当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确是在这样做。比如在家庭中,父母经常会听到孩子诉说他与小伙伴之间发生的矛盾,或者听到孩子抱怨他在学校遇到的烦心事。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是个好听众,然而真正的倾听比许多人认为的要困难得多。8岁的乔乔正和父亲一起吃饭,乔乔一反常态地沉默着。“儿子,出了什么事?”父亲问他。乔乔摇了摇头,还是不说话。父亲追问道:“肯定发生了什么事,你看起来很苦恼。”“小强和我吵了一架。”乔乔小声地说。父亲哼了一声说:“就为了这件事?我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呢。你和小强总是吵架,很难相信你们…  相似文献   

13.
Q:我是一名30岁的女性,结婚好几年了,因为有乙肝一直不敢要孩子,担心会生出“乙肝宝宝”.每次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子健康快乐的样子,心里就非常羡慕.请问,乙肝妈妈也能有自己的健康宝宝吗?A:孕育一个健康可爱的宝宝是许多育龄妇女的梦想,新生命的诞生能给家庭带来无尽的快乐和幸福,也是作为一个女人的骄傲.但是,乙肝妈妈会不会生出...  相似文献   

14.
青年朋友们,当你告别了天 真烂漫、无忧无虑的童年,踏上人生新的旅程的时候,你是否为自己的容貌、性格和举止能否引人注目而感到不安呢?你是否考虑过什么是真正的男子汉和成熟的女性这些问题呢?难道你不希望自己成为被异性悦纳和喜爱的人吗?  相似文献   

15.
在心理咨询门诊,经常有人问:“我怎么也快乐不起来,我能快乐起来吗?”在这些人中多数是年轻人。其实,多数人常不知道为什么快乐不起来。如有一个高二女生对我说:“为什么不快乐,我自己也说不清。我是高二学生,父母对我很好,生活学习上都没有问题。但我整天昏昏沉沉无端烦躁,本来很感兴趣的小提琴,放在那里多少天也没兴趣动它了。闲得无聊时,就钻到被窝里蒙头大睡。”这个女生的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像她这种情况怎样才能快乐起来呢?对此,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一、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大千世界,事物多有其两面性,同样,对一件事的看法每个人可截…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中,父母们如何对待孩子与朋友的交往呢?说起这方面的话题,孩子们几乎都有一肚子的“苦水”。有一个女孩来信说:我的父母很怪,他们对我的朋友总是特别敏感。如果我想和女同学交朋友,需要经过他们的“资格审查”。学习不好的不能交,讲话太多的不能交,打扮太漂亮的不能交,小聪明太多的不  相似文献   

17.
“乖孩子”妈妈的烦恼: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孩子乖巧听话,我也不例外。儿子雨晨两岁以前还比较乖,两岁以后淘气得不得了,看到什么都要动,我管他的时候还不听,总对我说“不”。我脾气比较暴躁,看到雨晨这样很恼火,就会责骂他。  相似文献   

18.
见信好! 我设想正在阅读的你,此刻是忧虑、迷茫和无助的.或许你的家里正有一位青少年经历着抑郁,或许你正在怀疑他她是否抑郁.无论是哪一种,我想你都是着急的,毕竟身为父母,常念子女."抑郁是怎么一回事儿?抑郁了要怎么办?孩子抑郁了,我能做些什么呢?"这些便是这封信试图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青年期所需要面对的一项心理课题就是如何跟自己的父母保持适当的关系。从心理发展的观点说来,当子女还幼小,处于婴儿或幼儿的阶段,父母的主要职责是“抚养”孩子,喂食、照顾、保护,使幼小的孩子能感到安全、舒适,健康成长。当婴儿到了孩童阶段,除了继续养育以外,父母还要学会“管教”,帮助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事;什么是可以做,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事;指导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去配合周围  相似文献   

20.
正如果家中不只有一个孩子,那么父母究竟在财务上是如何对子女给予支持的呢?通常父母都会说:"手心手背都是肉",这意味着他们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如果父母偏爱某个性别的孩子的话,是否意味着在他/她身上会花更多的钱呢?真相到底又是怎样的?Nikiforidis等人(2017)一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相对靠谱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