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联合圈套器(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nare,ESD with snare,ESD-S)在切除巨大结直肠病变(≥30mm)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ESD治疗的76例巨大结直肠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传统ESD法27例(ESD组),ESD-S法49例(ESD-S组),通过对以上2种手术方法的完整切除率、整块切除率、手术并发症以及手术时间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ESD组、ESD-S组手术切除病变的成功率均为100.0%,ESD组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100.0%(27/27),完整切除率为96.3%(26/27),病变平均长径为(42±11)mm,平均手术时间为(78.8±61.4)min,1例患者术后追加外科手术。ESD-S组的病灶完整切除率为95.9%(47/49),整块切除率为81.6%(40/49),病变平均长径为(48±18)mm,平均手术时间为(69.1±55.4)min,1例患者在手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转至外科行肠系膜栓塞术。2例患者发生术中小穿孔,予钛夹夹闭。2例患者追加外科手术治疗。ESD组病变的整块切除率显著高于ESD-S组(P0.05),而2组的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ESD组较ESD-S组延长(P0.05)。[结论]ESD-S能安全有效治疗巨大结直肠病变,且能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但整块切除率较低,对于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来说,传统ESD仍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食管病灶所需时长的各项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因术前怀疑早癌而行食管单一病灶ESD治疗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包括患者年龄、性别、病灶部位、大体形态、病灶大小、环周切除大小、术者经验、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术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等临床信息。按手术时间是否超过120 min分为长时间手术组及短时间手术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索影响食管ESD手术时间的因素。结果160例患者中包含男120例(750%)、女40例(250%),患者年龄(6265±848)岁。病灶中位大小为170(100,265)cm。ESD手术中位时间为11354(8125,16875)min。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Ⅱa+Ⅱc/Ⅱc型病灶、病灶长轴>2 cm及剥离面积>1/2食管环周与食管ESD手术时间较长相关(P<005),而患者性别、病灶部位、组织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术者经验与手术时间长短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则显示病灶呈Ⅱa+Ⅱc/Ⅱc型(OR=247,95%CI:101~606,P=0047)、病灶>2 cm(OR=341,95%CI:134~864,P=0010)及剥离面积>1/2食管环周(OR=424,95%CI:162~1111,P=0030)是手术时间>120 mi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Ⅱa+Ⅱc/Ⅱc型病灶,病灶长轴>2 cm及剥离面积>1/2食管环周是食管ESD手术时间超过120 min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了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使用8字环辅助牵引的效果及安全性,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间,因胃部病变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行8字环辅助牵引下ESD治疗的总共13例病例(共15处病灶)纳入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3例均成功完成8字环辅助牵引下ESD,中位手术时间56 min,单位时间切除面积(0.20±0.02)cm2/min,病灶整块切除率93.3%(14/15),完全切除率80.0%(12/15),治愈性切除率80.0%(12/15),无术中及术后穿孔,无迟发性出血,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初步结果提示,8字环辅助牵引作为一种新型内牵引技术,操作简便,能够有效提高剥离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中的治疗价值及并发症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5/2014-03于成都军区总医院实施ESD治疗的73患者临床资料,主要分析其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73例患者中,成功实施ESD 69例,其中整块切除率为98.6%,治愈性切除率为100%,复发率为0,中位手术时间为100.9min(30.0-275.0 min),出血发生15例,穿孔发生7例,没有死亡病例.结论:ESD可以有效的治疗SMT,但位于贲门-胃底的病变,应注意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不同直径结直肠肿瘤的差异性。 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消化内镜中心210处结直肠ESD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病灶按直径分为两组(直径≥4.0cm组和直径<4.0cm组),进行相关因素的对比分析。结果 210处结直肠ESD平均手术时间为(50.3±42.7)分钟,病灶平均大小为(7.98 ±10.84cm2);整块切除率91.4%,完整切除率90.5%,治愈性切除率88.6%。穿孔发生率5.2%,迟发性出血率0.5%。与直径< 4.0 cm 的肿瘤相比,切除直径≥ 4.0 cm 的肿瘤所需时间更长(79.63±53.91 min比35.28±24.99 min;P<0.001);病变主要位于直肠(61.97%);LST息肉以结节混合型为主(54.93%);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低于切除直径< 4.0 cm 的肿瘤,其中完整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5.92% vs. 94.24%; P=0.041)。直径≥4.0cm组穿孔率增高(7.04%),但两组穿孔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ESD切除直径≥ 4.0 cm的结直肠肿瘤,所需时间明显增加,手术风险更高。对于非直肠的病变要更加小心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3年8月—2019年8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接受下咽部ESD治疗,经病理确诊为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的41例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手术完成率、手术用时、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结果 41例均顺利完成ESD,手术成功率为100.0%,平均用时49.1 min(10~110 min)。54处病变实施整块切除,整块切除率为98.2%(54/55),其中41处水平和垂直切缘均阴性,R0切除率为74.5%(41/55)。55处病变切除过程中均存在创面少量渗血,予热活检钳电凝成功止血。无一例发生穿孔,有2例(4.3%)术后出现迟发性出血,于急诊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复查内镜,1例(2.2%)出现食管入口狭窄,经多次水囊扩张后解除梗阻。随访3~72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1例发现下咽部同部位黏膜病变再次行ESD治疗。随访至2020年10月,未再见病变残留及复发。结论 ESD治疗早期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总体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手术时长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于2013年6月—2019年3月在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行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对ESD手术时间延长(≥60 min)的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其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再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了201位患者,年龄(65.05±10.44)岁,其中男性占53.73%。患者有病变213处,病变长径(2.52±1.67)cm。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93.90%、84.04%和79.81%。术中穿孔率、迟发穿孔率和迟发出血率分别为1.88%、0.94%和1.41%。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直径≥3 cm(OR=13.48,P<0.001)、结节混合型(OR=25.28,P=0.002)、颗粒均一型(OR=9.00,P=0.045)、位于直乙部位(OR=3.08,P=0.002)以及抬举征阴性(OR=3.40,P=0.012)与ESD手术时间延长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直径≥3 cm(OR=9.29,P<0.001)、结节混合型(OR=8.80,P=0.043)和抬举征阴性(OR=3.43,P=0.043)是手术时间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ESD手术时间延长,病变的完整切除率(69.56%比88.55%,P=0.003)和治愈性切除率(63.64%比85.50%,P=0.002)显著降低,发生癌变的风险显著升高(86.96%比51.91%,P<0.001)。结论当LST直径≥3 cm、结节混合型或抬举征阴性时,ESD的手术时间延长。手术时间越长,ESD的切除效率越低,病变发生癌变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新型牵引装置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中的有效性。 方法 收集2018年8月—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镜中心经ESD治疗的结直肠LST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是否使用牵引,分为传统ESD组(不使用牵引)及牵引辅助ESD组(利用3个夹子和1个橡皮圈组成弹性三角形牵引装置进行牵引)。分析两组总切除时间、黏膜下剥离时间、黏膜下剥离速率以及安全性等相关指标。 结果 共纳入54例结直肠LST患者,其中29例为传统ESD组,25例为牵引辅助ESD组。两组年龄、性别构成、病变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辅助ESD组的病变面积为13.30(7.55,15.91)cm2,较传统ESD组的6.90(5.50,13.50)cm2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03.50,P=0.014)。传统ESD组与牵引辅助ESD组总切除时间[48.00(35.50,58.00)min比34.00(29.00,35.00)min,U=109.00,P<0.001]和黏膜下剥离时间[(39.52±12.37) min比(25.68±7.37)min,t=4.89,P<0.0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牵引辅助ESD组黏膜下剥离速率快于传统ESD组[0.17(0.13,0.30)cm2/min比0.52(0.30,0.62)cm2/min,U=604.00,P<0.001]。传统ESD组有2例(6.9%)穿孔,牵引辅助ESD无穿孔发生,但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3)。 结论 利用夹子及橡皮圈进行牵引辅助的ESD相对于传统ESD治疗结直肠LST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型切开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C-type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C-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 NEN)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7月期间在福建省泉州市第一医院内窥镜室行ESD治疗的55例直肠NEN患者资料, 按治疗方案分为C-ESD组(28例)与传统ESD组(27例), 比较两组剥离时间、剥离速度、黏膜下层注射次数、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ESD组剥离时间(13.8±4.2)min, 传统ESD组为(19.9±3.9)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49, P<0.001);C-ESD组剥离速度(0.08±0.04)cm2/min, 快于传统ESD组的(0.06±0.04)cm2/min(t=2.218, P=0.031);C-ESD组黏膜下注射次数2(1, 2)次, 少于传统ESD组的3(2, 3)次,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01, P<0...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分析透明帽辅助的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a cap,EMR-C)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tumors,NETs)的效果差异。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解放军第306医院接受EMR-C(27例)或ESD(15例)治疗的42例直肠NETs患者。分析两组患者在整块切除率、病理完整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随访复发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EMR-C组和ESD组的肿瘤平均大小分别为(5.1±1.2)mm和(6.8±2.1)mm(P=0.013),整块切除率分别为92.6%和100%(P=0.280),水平切缘阳性均为0,垂直切缘阳性率分别为11.1%和13.3%(P=0.831),脉管浸润率分别为0和6.7%(P=0.174),根治性切除率分别为81.5%和80.0%(P=0.907),手术时间分别为(5.83±1.32)min和(31.43±8.12)min(P0.001),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和13.3%(P=0.531),随访均未见局部复发及转移。结论 EMR-C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直肠NETs内镜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内镜治疗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的应用价值。 方法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经胃镜及病理诊断大面积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法及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法切除病变,对比及随访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隧道组均于术中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100%,经典ESD组1例圈套器辅助分片切除,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均为88.9%,术后病理结果提示所有切除标本的侧切缘和基底切缘无肿瘤累及。病变切除的平均直径隧道组为(7.5±3.2)cm,经典ESD组为(8.3±1.4)cm,2组在病变切除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手术时间隧道组为(50.4±28.0)min,经典ESD组为手术时间(82.5±29.7)min,2组在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平均手术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隧道技术组术中无1例皮下气肿;剥离过程无环形肌受伤害;经典ESD组术中出现纵隔、皮下气肿2例,其中小穿孔的1例应用钛夹缝合,术后3 d气肿均自行消失,术后24 h内出现发热1例,伴有白细胞升高,抗炎对症处理后第2天完全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技术是大面积食管黏膜病变切除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内镜下病变切除的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163例结直肠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63例病变中黏膜病变118例,包括隆起型病变31例,平坦型病变22例,侧向发育型肿瘤65例;黏膜下病变45例,均为隆起型病变。病变中位直径2.2(2.0)cm,手术时间42(53)min。整块切除率92.6%(151/163),完全切除率86.5%(141/163),病变大小与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相关(P<0.05)。4例发生ESD相关并发症,其中2例为术中出血,1例为术后迟发出血,经内镜下确切止血后好转;1例术后迟发性穿孔,经外科手术治疗后好转。135例随访患者中4例出现复发,3例再次内镜下切除,1例手术切除。 结论 ESD治疗结直肠病变是安全有效的。达到整块切除及完全切除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中低位直肠的高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军区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ESD治疗的29例中低位直肠的高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病理结果、术后症状改善、随访情况.[结果]切除病灶大小1.2 cm×2 cm~3 cm×4 cm,平均2 cm× 2.3 cm,操作时间50~180 min,中位时间95 min.并发穿孔2例(6.9%,2/29),经内镜下处理得到控制;所有病灶均一次性整块切除,治愈性切除率93.1%(27/29);术后无迟发性穿孔,迟发性出血率10.3%(3/29),但量均较少,经保守治疗得到控制;术后病理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55.2%,16/29);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3例(44.8%,13/29).术后平均住院日7d,排便控制功能良好.随访3~36个月,无局部复发.[结论]ESD是治疗中低位直肠的高或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方法之一,符合现代人们既切除病灶又保留功能、提高生存质量、微创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和外科手术治疗环周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的疗效。方法对2013年11月—2021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行ESD或外科手术治疗的153例病变累及食管环周的浅表食管鳞状细胞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ESD组116例, 外科手术组37例, 分析比较病变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生活质量、术后无疾病复发生存率及总生存率等。结果 ESD组的整块切除率为100.0%(116/116), 完整切除率为96.6%(112/116), 病变长径与并发症和完整切除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ESD组手术时间短于外科手术组[(175.1±52.2)min比(266.7±88.2)min, t=-5.991, P<0.001]。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6/116)比8.1%(3/37), P=0.452]。根据EORTC-QLQ-C30量表功能及EORTC-QLQ-OES18量表评分, ESD组的情绪功能(P=0.008)、认知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扎装置辅助内镜下黏膜下层切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 with ligating device,EMSR-L)与黏膜下层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根治性切除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roendocrine tumors,r-NETs)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总结珠海市人民医院2011年-2014年经内镜局部切除的46例r-NETs患者。其中,EMSR-L 27例(EMSR-L组),ESD 19例(ESD组),比较两种术式治疗r-NETs的手术费用、手术时间、病变整块切除率、组织学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MSR-L组的手术费用明显低于ESD组(P=0.005);EMSR-L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P=0.007);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均为100%;两组组织学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两组即刻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两组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两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4);两组均无消化道穿孔发生;术后随访观察1~3.5年,两组患者均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EMSR-L是根治性治疗rNETs的安全、可行、有效的局部切除方法,且手术费用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牙线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治疗胃角黏膜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8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127例胃角黏膜病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术中手术方法,将患者分为牙线牵引辅助ESD组(牵引组,n=51)和传统ESD组(传统组,n=76),同时把41例胃角纤维化病例也分为牵引组(n=23)和传统组(n=18)。对比分析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及出血、肌层损伤、穿孔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牵引组与传统组病例年龄、性别、病变大小及病变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牵引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明显缩短[(65.4±36.5) min比(103.5±43.2) min,P=0.012],病变整块切除率[100.00%(51/51)比90.79%(69/76),P=0.026]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更高[94.12%(48/51)比81.58%(62/76),P=0.042],且剥离过程中肌层损伤[5.88%(3/51)比25.00%(19/76),P=0.010]及术中出血更少[47.06%(24/51)比82.89%(63/76),P=0.010]。传统组2例(2.63%)纤维化病例穿孔,牵引组无穿孔病例,穿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3)。在胃角纤维化病例中,牵引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明显缩短[(81.4±29.3) min比(119.3±37.6) min,P=0.010],病变整块切除率[100.00%(23/23)比72.22%(13/18),P=0.007]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更高[95.65%(22/23)比72.22%(13/18),P=0.035],且剥离过程中肌层损伤[8.70%(2/23)比72.22%(13/18),P=0.001]及术中出血更少[78.26%(18/23)比100.00%(18/18),P=0.035]。结论 牙线牵引辅助ESD治疗胃角黏膜病变及有纤维化的胃角病变安全有效,与传统ESD相比,手术时间更短,治愈率更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下咽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自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行ESD治疗的11例下咽病变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平均手术时间为(70.1±23.1)min。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7.3%(3/11)。病灶平均长度为2.1±0.6cm,整块切除率为100%,完整切除率为92.3%(10/11)。下咽病变4例为癌前病变(36.3%),6例为原位癌(54.5%),1例为中分化鳞癌,浸润至黏膜下层。除1例切缘阳性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2~26个月的随访期间未发现原位复发。结论 ESD治疗下咽早癌及癌前病变技术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采集2018年1月—2019年1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镜诊疗科发现并ESD切除的非十二指肠乳头的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患者9例临床资料,观察ESD治疗该类疾病的疗效。结果9例患者病变长径(1.01±0.63)cm(0.3~2.5 cm),切除标本长径(2.27±0.65)cm(1.2~3.2 cm),手术时间(61.6±27.5)min(36~108 min)。9例病变均一次性整块切除,其中2例术中发生穿孔,均成功闭合。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术后病理证实9例病变均完整切除,切缘阴性。结论ESD治疗原发性早期十二指肠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隧道法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tunnel dissection,ESTD)治疗早期食管癌伴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5年6月—2018年2月间,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采用ESTD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术后病理证实病灶<1/3食管管周,且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病例87例纳入回顾性分析,按纤维化程度分成轻度纤维化60例(ESTD 31例、ESD 29例)和重度纤维化27例(ESTD 16例、ESD 11例),比较同一纤维化程度时两种手术方式的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以及出血、肌层损伤、穿孔、颈部皮下气肿和术后狭窄的发生率。结果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患者,ESTD的整块切除率[96.8%(30/31)比82.8%(24/29),P<0.05]和完全切除率[96.8%(30/31)比75.9%(22/29),P<0.05]明显高于ESD,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明显低于ESD[6.5%(2/31)比17.2%(5/29),P<0.05],剥离速度、术中出血发生率、穿孔发生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和颈部皮下气肿发生。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患者,ESTD的剥离速度快于ESD[(12.3±2.8)mm2/min比(7.1±3.2)mm2/min],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狭窄发生率与ESD相近,术中出血发生率[12.5%(2/16)比54.5%(6/11)]、固有肌层损伤发生率[18.8%(3/16)比54.5%(6/11)]、穿孔发生率[6.3%(1/16)比27.3%(3/11)]、颈部皮下气肿发生率[6.3%(1/16)比27.3%(3/11)]低于ESD,两种手术方式均无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术后12个月2例行ESD和1例行ESTD患者局部复发,术后24个月1例行ESTD患者发生异时癌。结论ESTD能安全、有效切除伴有黏膜下层纤维化的早期食管癌。对于伴有轻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效果方面;对于伴有重度黏膜下层纤维化者,ESTD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治疗安全性方面。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resection,ESD)治疗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9年6月间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67例SiewertⅡ型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资料,对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可能影响治愈性切除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7例病变中隆起型病变5例,浅表型病变59例,凹陷型病变3例。病变中位直径1.6(1.8)cm,中位手术时间60.0(56.0)min。整块切除率97.0%(65/67),完全切除率91.0%(61/67),治愈性切除率82.1%(55/67)。肿瘤最大径(OR=8.457,95%CI:1.227~58.302,P=0.030)及病理类型(OR=15.133,95%CI:1.518~150.870,P=0.021)与非治愈性切除相关。3例(4.5%)患者发生ESD相关并发症,1例术后迟发出血,内镜下止血后好转;2例术后瘢痕狭窄,内镜引导下探条扩张后好转。58例随访患者中1例垂直切缘阳性且未接受后续治疗的患者出现复发;1例患者随访中发现异时性早期胃癌,再次ESD切除。结论 ESD治疗胃食管交界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操作前应对病变大小、边界、浸润深度进行准确评判,制定适宜的治疗方式及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