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 2011年7月-2012年9月,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下肢创面共12例,其中右胫骨硬化性骨髓炎并贴骨瘢痕6例,左胫骨远端慢性骨髓炎并皮肤软组织缺损4例(同时携带股外侧肌肌瓣填塞骨髓炎死腔),右足背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2例。皮瓣面积最小为14cm×5cm,最大为19cm×10cm。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供区直接缝合,一期治愈慢性骨髓炎并且供区损伤小,无功能障碍,外形、功能满意。结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是修复四肢创面常用的外科皮瓣,解剖恒定,切取简单;若同时携带肌瓣能更好地治疗有死腔或者骨髓炎的病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胫骨骨髓炎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疗效.方法 应用旋股外侧动脉横支或降支为蒂切取皮瓣另一支桥接胫前或胫后动脉、闭合创面、改善足部血运11例.结果 临床应用11例,3例60岁左右并伴有糖尿病患者,需二次手术小量自身骨移植,其余患者创面一期愈合,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解剖位置恒定,血管口径较粗,利用横支或降支蒂另一支可桥接血管,改善足部血运,对治疗胫骨骨髓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临床上常见严重的创伤导致软组织缺损,骨、肌腱外露,伤情严重,修复难度大。笔者采用游离与带蒂转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各种组织缺损、骨肌腱外露创面14例,创面均获得一期愈合,患肢功能恢复良好。1应用解剖股前外侧皮瓣是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的肌皮动脉为蒂。旋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告应用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外伤性肢体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 14例 ,男 12例 ,女 12例。年龄 :19~ 3 5岁 ,平均 2 2岁。致伤原因 :机器损伤 2例 ,压砸伤 3例 ,交通事故 9例 ;软组织缺损部位 :上肢 4例 ,下肢 10例 ,术中切取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肌皮动脉穿支为整套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创面 ,切取面积量大 16cm× 2 5cm ,最小为 8cm× 10cm。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移植的皮瓣未发生血管危象 ,全部成活 ,创面得到修复。受区外形及功能良好 (仅有一例女性患者术后皮瓣臃肿做了二期修整术 ) ,供区直接缝合或经植皮后愈合 ,未出现供区肢体的功能障碍 ,疗效满意。结论 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及其肌皮动脉穿支为整套血管蒂的股前外侧皮瓣 ,有血管蒂长、口径粗、血管解剖变异少 ,供区较隐蔽等优点 ,切取皮瓣手术中患者取仰卧位 ,麻醉较容易管理 ,且手术中患者一般不需变换体位 ,操作较方便 ,该皮瓣是修复外伤性肢体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皮瓣供区。缺点 需做显微解剖及显微血管吻合 ,手术操作较复杂 ;女性患者皮瓣可能呈臃肿需做二期手术修整  相似文献   

5.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前臂远端创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前臂远端创面利用游离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显微外科手术修复的治疗效果. 方法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蒂与前臂骨间后血管或尺动脉腕上支血管吻合移植修复前臂远端创面7例.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平均18月,外形和感觉恢复良好.结论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穿支较多,选择余地大,利用该血管吻接不牺牲前臂主干血管,供区无继发损伤,适合前臂远端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万古霉素硫酸钙骨水泥植入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2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30例胫骨慢性骨髓炎患者,给予封闭式负压引流(VSD)、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万古霉素硫酸钙骨水泥植入治疗,平均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的临床疗效、皮瓣修复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临床疗效评估显示,其中,19例优、10例良、1例差,优良率为96.7%。平均随访12个月,皮瓣与周围皮肤色泽相似,皮瓣血运好,无肿胀,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万古霉素硫酸钙骨水泥植入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的疗效显著,尤其适用于伴软组织缺损的胫骨慢性骨髓炎。

  相似文献   

7.
目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皮瓣需要解剖共I级源血管的2个或多个穿支,是修复宽大而不规则创面的理想选择,然而穿支血管的不确定性制约了该术式的开展,本研究探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单穿支分叶皮瓣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分叶皮瓣治疗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中15例患者仅存在单穿支.根据术中探测结果设计单穿支分叶...  相似文献   

8.
手掌洞穿性软组织缺损的修复较困难,作者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对折,形成双岛状皮瓣,吻合血管移植一次修复成功,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方法如下。方法 先行受区清创,然后测量手掌和手背侧软组织缺损面积,以两侧所需皮瓣长度之和,再增加贯穿伤口的长度2~3cm。作为所切取的皮瓣总长度。皮瓣宽度应比受区创面宽度稍大1cm,按常规方法切取股前外侧游离皮瓣。皮瓣设计稍有不同,应将供给皮瓣血供的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至发瓣的第一肌皮动脉穿支穿出点。设计在皮瓣中上部,有利于皮瓣远端穿过洞穿性缺损后对折,形成双岛状皮瓣而不使供给皮瓣血供的血管在洞内或对折时受压。同时应注意连同阔筋膜一起切取,也有利于保护血管穿支避免受损。皮瓣游离后,暂不断蒂,将手掌和手背侧皮肤缺损面积,依其  相似文献   

9.
探讨游离股前外穿支分叶皮瓣嵌合股外侧肌肌瓣移植修复伴死腔的手部多处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本文收集了2016年10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入院治疗的8例伴死腔的手部多处软组织缺损患者的资料,设计并切取股前外穿支分叶皮瓣嵌合股外侧肌肌瓣对其进行修复。8例皮瓣无1例出现完全或部分坏死,随访时间6~24个月,皮瓣的外形、颜色、质地以及功能良好。供区创面全部1期愈合并愈合良好。结果显示游离股前外穿支分叶皮瓣嵌合股外侧肌肌瓣是修复伴死腔的手部多处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皮瓣在修复下肢毁损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7年10月至2015年12月广东医学院附属高明医院修复下肢毁损伤患者18例,使用VSD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待肉芽组织生长满意后结合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解剖特点设计皮瓣,将皮瓣的长度变成宽度使皮瓣供区直接缝合,切取皮瓣后与受区血管吻合修复缺损创面.结果 术后皮瓣供区均Ⅰ期愈合,无血管危象发生.1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仅1例皮瓣边缘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创面愈合.结论 VSD联合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皮瓣可一次修复较大面积缺损,皮瓣供区直接缝合,缩短治疗周期,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的变异及处理。方法在52块股前外侧皮瓣切取移植手术中,详细观察该皮瓣血管蒂的有关解剖。结果发现血管蒂起始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系统44块、横支5块、股深动脉2块、股动脉1块。12块为肌间隙皮支,40块为肌皮支。结论股前外侧皮瓣血管蒂主要起始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系统,但也存在一些变异。先作皮瓣内侧切口,仔细解剖,寻找血管蒂,根据血管蒂进皮点的高低,作相应切口调整,皮瓣往往能成功切取。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6):119-12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S)联合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DCTA)在穿支皮瓣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手术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MDCTA定位,观察组予以CDS联合MDCTA定位,比较两组术前定位与术中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穿出点的符合率、相差距离,同时观察术后1个月皮瓣的存活情况。结果 观察组术前定位与术中利用穿支的符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定位与术中相差距离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皮瓣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S联合MDCTA应用于穿支皮瓣术前定位中可以提高穿支血管定位的准确性,术后皮瓣存活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髋关节邻近的腹壁筋膜,大腿筋膜和股骨中、上段骨膜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给髋关节成形术提供术式的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6例灌注颜料的成尸标本上,观察了腹壁下部筋膜、大腿前内侧部筋膜和股骨中、上段骨膜的血供和分布,测量了血管蒂的长度及筋膜瓣和骨膜瓣的利用面积.结果观测到以旋股外动脉降支为蒂的大腿筋膜瓣和股骨中、上段骨膜瓣,以及腹壁浅动脉为蒂的腹壁筋膜瓣.它们的血管蒂长,瓣膜可取面积大,血管间吻合丰富,血供充足,质地坚韧致密.结论带旋股外动脉降支的大腿筋膜瓣和股骨中、上段骨膜瓣与带腹壁浅动脉的腹壁筋膜瓣,可作为髋关节成形术选择术式的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一蒂多岛的分叶股前外侧皮瓣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复杂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09年8月-2015年6月,应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部的一蒂多岛的分叶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头颈部恶性肿瘤术后复杂缺损44例,分析分叶股前外侧皮瓣在复杂缺损修复中的优势及手术难点。 结果 42例患者皮瓣成活,术后缺损重建区的形态及其功能均令人满意;供区无明显后遗症。 结论 股前外侧皮瓣因其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旋股外侧血管穿支,在复杂的头颈部软组织缺损重建中较其他单一的皮瓣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是一种可靠的、多能的修复皮瓣。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提高阔筋膜张肌瓣修复上肢的移植存活率和功能重建的满意度提供解剖依据。方法教学用尸体30具(48侧)及完整下肢5侧,对阔筋膜张肌的血供、神经、肌形及髂胫束进行观察并记录。结果阔筋膜张肌星长梭形,长14.5~17.5cm,宽3.6~4.2cm,厚0.8~1.2cm,髂胫束长25~28cm,宽4~7cm,厚0.5cm,由臀上神经下支支配。旋股外侧动脉分支3支型占74%,2支型占24%,1支型占2%;阔筋膜张肌由升支供血占77%,升横支共同供血占23%;升横共干占75%,升横分叉存在4种位置,近肌前缘和深面分叉的横支分支至阔筋膜张肌(12侧),也分出浅皮支(21侧)至阔筋膜皮肤。结论阔筋膜张肌瓣以升支或升横干、降支为肌、皮双血管蒂,带阔筋膜张肌神经、股前外侧皮神经,修复上肢深度烧伤,血运丰富,运动和感觉功能存在。阔筋膜瓣以横支浅皮支和降支为双血管蒂,带股前外侧皮神经,修复无肌肉缺损上肢烧伤,血运充足,感觉存在。  相似文献   

16.
阔筋膜张肌游离肌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进行阔筋膜张肌游离肌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按局部层次对用福尔马林固定的25具(共50侧)成人尸体进行逐层解剖并观测阔筋膜张肌的血管、神经以及其与临近结构的关系.结果:阔筋膜张肌营养血管主要来自于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其神经主要来自于臀上神经的下支,血管和神经行程较恒定,在分离寻找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时,应注意保护浅层的股外侧皮神经.结论:阔筋膜张肌有自身较长的血供和神经来源,是良好的游离肌皮瓣供区.  相似文献   

17.
髂腹股沟区血供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临床合理应用髂腹股沟区骨瓣和皮瓣移位或移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1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髂腹股沟区营养髂嵴前部骨质和腹部、会阴部皮肤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和吻合情况。结果 该区存在旋髂浅动脉、旋髂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臀上动脉深上支营养髂嵴前部骨质;腹壁下动脉、腹壁浅动脉、阴部外浅动脉和闭孔动脉营养腹部和会阴部皮肤。相邻血管之间互相吻合,彼此互补。结论 临床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带血管蒂的骨瓣、皮瓣行移位或移植术,并利用其互补性选择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临床运用关节周围带血供骨膜瓣转位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解剖观测40侧肩胛冈血管网、40侧肩关节血管网、37侧肘关节血管网、30侧膝关节血管网以及32侧髂嵴前部血管的组成、起始、走行、外径、分布及其吻合情况。结果:可设计肩胛上动脉冈下支为蒂的肩胛骨骨膜瓣;旋肱前动脉外侧降支和(或)内侧降支为蒂的肱骨上段骨膜瓣;桡侧返动脉为蒂带桡侧副动脉吻合支、尺侧返动脉为蒂带尺侧下副动脉吻合支、骨间返动脉为蒂带桡侧副动脉吻合支的肱骨远端骨膜瓣;膝降动脉关节支为蒂的股骨内髁骨膜瓣、其隐支为蒂的胫骨上段骨膜瓣;以旋股外侧动脉升支髂嵴支为蒂髂骨骨膜瓣,转位修复附近关节的软骨缺损。结论:可利用关节周围细小动脉为蒂切取骨膜瓣转位修复相应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和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临床应用37例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和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其中单一穿支皮瓣24例,多叶皮瓣1例,嵌合肌瓣3例,嵌合骨瓣6例,嵌合肌瓣和骨瓣3例.皮瓣最大面积为16 cm×7 cm,最小为4 cm×3 cm.皮瓣供区保留深筋膜和主要的浅静脉,尽量直接缝合.皮下脂肪肥厚的皮瓣切取后以穿支为中心进行阶梯状修薄.结果 37例穿支皮瓣完全成活,创口一期愈合,仅1例皮瓣后期因为反复溃烂予以切除.随访4~26个月,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比较薄而柔软,外形良好,9例应用骨瓣修复的骨折愈合时间3~7月,平均4.2月.全部皮瓣供区直接闭合,供区损害很小.结论 游离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质地比较薄、外形美观、设计灵活、供区损伤小、可以吻合皮神经重建感觉、可以嵌合切取小块骨瓣和肌瓣,是修复四肢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和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  相似文献   

20.
G Zhang 《中华医学杂志》1990,70(12):676-8, 46
The blood supply of free anterolateral thigh flap and myocutaneous flap comes from the 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lateral femoral circumflex artery. On the basis of anatomical data, the descending branch coincides with the lateral superior genicular artery. Therefore, the authors suggested reversed anterolateral thigh island flap and myocutaneous flap transplantation. The blood supply of the reversed island flap, is from the lateral superior genicular artery. The flap seemed to have a constant vascular anatomy with a long pedicle and a large diameter, so that dissection of the flap can be accomplished easily. Moreover, donor defects were usually closed primarily without the need of skin-grafting. Since 1985, 4 cases of soft tissue defect around the knee joint have been repaired with reversed anterolateral thigh island flap and myocutaneous flap. All flaps survived completely and obtained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this paper, the anatomy, design and operative technique of the flap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