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史纪教授熟读经典,探究病机,归纳儿童变应性鼻炎病因病机为伏风、痰蕴、暗瘀、本虚,依据发病特点分为发作期、缓解期,进行分期序贯治疗,发作期疏风散邪、宣肺化痰(风、痰),缓解期采用序贯治疗,兼以补肺健脾、温肾固表(本虚),化瘀通络(瘀)贯穿始终,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2.
应用中医药干预和治疗胃黏膜癌前病变(PLGC)对预防胃癌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虚瘀痰毒关系密切,认为病因的叠加,病机的复合杂聚是发生PLGC的基础,量的积累引起质的变化是PLGC发生的必然,毒邪内损是PLGC发生的关键,健脾补气、活血化瘀、通络解毒是阻止其发展,预防胃癌发生的王道治法。  相似文献   

3.
介绍周永明教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经验。周师认为急性白血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即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主要是气阴亏虚,邪实主要是痰湿瘀毒,本虚标实出现在急性白血病的各个阶段,或以本虚为主,或以标实为主,治疗时应注重标本缓急,祛邪不伤正、扶正不恋邪,并倡导分期论治,化疗前期以祛邪为主,佐以扶正,为化疗创造条件;化疗期当健脾和胃、助运化湿,意在增效减毒;化疗间歇期主张健脾益肾、益气养血,兼以清解邪毒。  相似文献   

4.
文章提出了"毒瘀交阻"是胃癌前病变(PLGC)发生癌变的核心病机,气阴两虚是产生"毒瘀交阻"的体虚条件的学说。并论述了湿热蕴胃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湿热毒邪滞气凝络是产生毒瘀交阻的病理结局,以及通过临床研究验证了解毒化瘀兼益气养阴法能有效阻止PLGC癌变。  相似文献   

5.
谢桂权教授认为难治性肾综的病机以正虚(脾肾虚)为本,邪实(风湿瘀)为标,其病机本质为在虚实夹杂的基础上,正虚难复、邪实难清.治疗则以分期辨治为主,水肿期以消除水肿为急,分阳虚水泛证、气虚湿滞证、阴虚湿热证、瘀水交阻证、风邪外袭证5型;非水肿期以补虚消除蛋白尿为要,分脾虚证、肾虚证、气阴两虚证3型.在临证用药上,谢教授扶正注重补益脾肾,祛邪强调祛湿化瘀;并重视对患者的调摄指导,收到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介绍高彦彬教授从络病论治肥胖相关性肾小球病(ORG)的临床经验。高教授认为ORG属中医“络病”范畴,病性本虚标实,治疗应辨证论治结合分期论治:早期(肾络瘀滞)分为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肝郁胃热证,治以祛邪为主,运用健脾化湿通络、清化湿热通络、疏肝清热通络法;中期(肾络瘀阻)分为肺脾气虚兼湿邪内蕴、肝肾阴虚兼湿热下注证,治以扶正祛邪,运用益气化湿通络、补肝肾清湿热法;晚期(肾体劳衰)分为气阴两虚兼湿热蕴毒、脾肾阳虚兼痰瘀互结证,治以扶正为主,运用益气养阴兼利湿解毒、温补脾肾兼化痰活血通络法。  相似文献   

7.
针对高血压肾病患者正虚邪实的病机,宋立群教授认为,正虚以肝脾肾为主,邪实以瘀、湿、毒为主,提出“脏腑同调,肝脾肾为主”“补泻兼施,祛瘀通肾络”“宣肺利水,除湿兼排毒”之法,紧抓病机,标本兼治,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8.
对成人迟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认为LADA病机存在区别于2型糖尿病的不同,气阴两虚,气虚为主是LADA发病的重要基础;外感六淫,侵害机体是LADA发病的主要原因;气阴两虚,邪毒外袭,内外合邪,毒瘀互结是LADA加重的主导因素.并由此提出从虚、毒、瘀辨治LADA,自拟糖胰康方,以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为治.  相似文献   

9.
魏玮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基本病机主要为"虚、滞、郁、瘀"。虚有先天不足与后天失养;湿热交困,阻遏气机,滞而为病;郁与情绪密切相关,主要为气机郁结;久而不愈,伤血入络,虚瘀为病。魏玮临证治以"补先天、壮后天、通利经络、涤荡邪毒",灵活运用温肾健脾、清肠化湿、疏肝健脾、活血通络等治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具备"毒邪"致病的共同特征,"毒"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毒、瘀与正虚交织"是其病机特点;基于"毒、瘀、虚"病因病机理论,治疗主张分期治疗:疾病进展期治以凉血解毒化瘀,疾病恢复期治以清泄余邪、活血柔肝、调理肝脾、滋补肝肾.  相似文献   

11.
岳睿  陆嘉惠 《新中医》2014,46(2):15-1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属中医学血证、髓毒劳范畴,为"毒"、"劳"相兼的邪实正虚、虚实夹杂证。其病机可归纳为脾肾亏虚、瘀毒内蕴,且发病过程中脾肾亏虚贯穿始终。临床辨治以虚实辨证为首辨;脏腑辨证为基础;瘀毒辨证为指导。总以健脾补肾、化生气血为根本治法,再根据辨证,以治脾为主或治肾为主入手。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上对于治疗后症状好转、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吸收,但多次核酸检测阳性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多归属于恢复期,病机关键为正虚邪恋,治疗原则为扶正为主,兼以祛邪。其中肺脾气虚兼寒湿证,以补肺健脾兼化湿升阳为法,方选御寒汤加减;肺胃阴虚兼湿热证,以益气养阴兼透热化湿为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合升降散加减;正虚邪伏、痰瘀阻络证,以益气化痰兼活血通络为法,方选黄芪赤风汤合升降散加减。  相似文献   

13.
慢性尿酸性肾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常不突出,早期亦无肾损害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难以引起重视,易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导致尿毒症,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王暴魁教授认为慢性尿酸性肾病以肾气阴两虚,湿浊痰瘀痹阻肾络为主要病机,强调风邪在本病中的重要性;治疗上以补气养阴为主,兼以祛湿化痰、活血通络,祛风贯穿始终;主张分期论治,急性加重期以邪盛正虚为主,从痰热湿瘀夹风论治,兼以固本;稳定期以正虚邪恋为主,从气阴两虚论治,兼以祛邪。  相似文献   

14.
任师认为,稳定型心绞痛病因病机复杂,病情反复发作,其基本病机本虚邪实,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大法。病情发作期以痰浊与瘀血之邪实为主,兼顾气滞。治疗重在化瘀豁痰、行气止痛祛邪为主;慢性迁延期以心肾亏虚之本虚为主,兼顾血瘀,治疗上以补肾养心,健脾化瘀为主,可取良效。  相似文献   

15.
总结宋绍亮教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经验。宋师认为精血亏虚、阳盛血热,复感风寒暑湿燥火热毒之邪,内外相合,以致热壅毒瘀、气阴两虚是其根本病机。临诊注重病证结合,以原发病的治疗为本,根据发病特点和根本病机辨病论治,在不同分期辨病方的基础上辨证论治,活动期以清热解毒、凉血化斑为主,缓解期以滋肾填精、补气养血,兼清余毒为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伏邪理论"论治病毒性心肌炎。方法基于"伏邪理论",结合现代医学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认识,归纳整理各家学说理论对病毒性心肌炎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分析。结果病毒性心肌炎以本虚为主,伏邪(热、瘀、痰、毒)等积于心为要,逾时而发或复感新邪发病,伏邪(伏瘀、伏痰)为病毒性心肌炎病程演变过程中重要病理要素。结论在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中,当以清透伏邪之法贯穿始终,兼滋阴益气顾护正气,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  相似文献   

17.
张羽  吕行  王鑫 《环球中医药》2020,13(8):1410-1412
白塞病以消化道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称为肠白塞病,肠白塞病病因病机复杂,周彩云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肠白塞病的基本病理为血管炎症,其发病与湿热毒邪密切相关,湿热毒蕴、肝郁脾虚为其关键病机。治疗上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初期清热解毒,后期健脾疏肝"为法,强调本病的前期热毒炽盛,治疗应以清热解毒为主,方选四妙勇安汤为主方,后期"本虚标实",治疗应寻其根本,以健脾疏肝为主,方选参苓白术散为主方,同时配以清热解毒之品,以防病情反复。治疗过程中应灵活辨证用药。久病治瘀,瘀血为肠白塞病的重要病理产物,治疗应重视活血药物的应用。兼症各有不同,治疗临症应重视药物加减及甘草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冯天保  谢桂权 《中医药学刊》2005,23(9):1574-1575
谢桂权教授认为难治性肾综的病机以正虚(脾肾虚)为本,邪实(风湿瘀)为标,其病机本质为在虚实夹杂的基础上,正虚难复、邪实难清。治疗则以分期辨治为主,水肿期以消除水肿为急,分阳虚水泛证、气虚湿滞证、阴虚湿热证、瘀水交阻证、风邪外袭证5型;非水肿期以补虚消除蛋白尿为要,分脾虚证、肾虚证、气阴两虚证3型。在临证用药上,谢教授扶正注重补益脾肾,祛邪强调祛湿化瘀:并重视对患者的调摄指导。收到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发病率日益增高。基于小儿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本病病位在肺,病机为正气亏虚,痰瘀伏肺,外邪引触,内外相合而为病。吴力群教授认为,治疗小儿哮喘当分期而治,急性期以祛邪平喘为主,迁延期以除湿化痰为主,缓解期以益气补肺、健脾补肾为主。久病入络,整个治疗过程应重视应用活血化瘀通络之法。辨证论治、把握病机、方证对应是治疗重点。吴教授基于“风、痰、虚、瘀”等病理因素及病证发展规律分期论治本病,提出“发作以祛邪、迁延以治痰、缓解以补虚、通络贯始末”为主的治疗方针,因时制宜,同病异治,临床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痛风性肾病属"痹症""历节病"等范畴,与脾肾不足、痰瘀湿浊密切相关,病机总属本虚标实。脾肾亏虚是致病之本,痰瘀湿浊是致病之标,当从脾肾论治。健脾则脾之运化升清功能正常,水谷得以化生精液,湿浊之邪难以生成;补肾能使肾藏精、主水、分清泌浊功能正常,精微物质得以保留,湿浊之邪得以排泄;化痰祛湿,泄浊通络,活血化瘀,经脉流畅,则痰瘀湿浊之邪不能滞留为害。急性发作期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明显加剧,邪气实,以风湿热痹及风寒湿痹为主,方选二陈汤;慢性稳定期正虚邪恋,脾肾虚衰为主,方选温脾汤。临症辨证加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