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7-氧-苄基-1,2∶3,4-二-氧-异亚丙基-α-D-半乳庚糖的实用合成路线.方法 以D-半乳糖为原料,通过异丙叉化、Swern氧化、Wittig反应、OsO4氧化、亲核取代等5步反应制备目标物.结果与结论 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与已知物的1HNMR数据对比得到确证,5步总收率为42.4%,操作简便,易于实施,可为后续砂优杆菌抗原活性多糖片段Strain T19的合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成中(本文阐述的是阿米卡星合成中的2个中间体,而非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两个重要中间体进行结构确证和核磁定量。采用13C NMR、1H NMR、1H 1H-COSY、HMBC和MS对化合物1和化合物2进行了结构确证,并分别以马来酸和甲酸钠为内标物、D2O为溶剂,通过比较马来酸δ6.23ppm内标峰和化合物1δ5.05ppm、δ5.66ppm定量峰面积,以及甲酸钠δ8.36ppm内标峰和化合物2 δ2.00ppm、δ5.72ppm定量峰面积计算化合物1和化合物2的含量。化合物1为3-氨基-3-脱氧-α-D-葡吡喃糖基-(1→6)-[2,3,4,6-四脱氧-2,6–二氨基-α-D-赤式-己吡喃糖基-(1→4)]-1-N-[(2S)-4-氨基-2-羟基-1-氧丁基]-2-脱氧-D-链霉胺,化合物2为3-氨基-3-脱氧-α-D-葡吡喃糖基-(1→6)-[2,3,4,6-四脱氧-2,6–二氨基-α-D-赤式-3-烯-己吡喃糖基-(1→4)]-1-N-[(2S)-4-氨基-2-羟基-1-氧丁基]-2-脱氧-D-链霉胺,化合物1和化合物2的含量分别为64.98%和75.38%。化合物1和化合物2是2-脱氧链霉胺取代衍生物,采用氢核磁共振内标法可快速、准确地型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成过程中无商品化标准品的重要中间体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寻找一条合成目标化合物4-(6-脱氧-β-D-吡喃葡萄糖基)-1-甲氧基-2-[(反式-4-正丙基环己基)甲基]苯的简易路线,并研究其晶型。方法利用苯基溴化物片段和6-脱氧葡萄糖酸内酯片段作为起始原料合成目标化合物;采用有机混合溶剂和含水混合溶剂结晶的方式制备目标化合物的晶型,采用粉末X射线衍射分析和热重–差热分析技术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稳定性研究。结果目标化合物的总收率为74%,通过上述制备方法获得了同一种晶型,该晶型对光、热和湿均是稳定的。结论设计了一条合成目标化合物的简易路线,该路线操作简便、路线短、收率高,并制备了一种具有良好稳定性的目标化合物的晶型。  相似文献   

4.
白首乌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淑玲  白燕萍 《海峡药学》2009,21(11):84-89
目的研究白首乌(Cynanchum bungei)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多种色谱手段,对白首乌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离。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和理化常数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白首乌中分离得到9个C21甾体苷化合物,分别为告达亭(1)、开德苷元(2)、青阳参苷元(3)、告达亭3-O-β-D-吡喃夹竹桃糖基-(1→4)-β-D-吡喃磁麻糖苷(4)、告达亭3-O-α-L-吡喃磁麻糖基-(1→4)-β-D-吡喃夹竹桃糖基-(1→4)-β-D-吡喃磁麻糖苷(5)、萝摩苷元3-O-α-L-吡喃磁麻糖基-(1→4)-β-D-吡喃磁麻糖基-(1→4)-α-L-2-脱氧毛地黄糖基-(1→4)-β-D-吡喃磁麻糖苷(白首乌苷B,6)、告达亭3-O-α-L-吡喃磁麻糖基-(1→4)-β-D-吡喃磁麻糖基-(1→4)-α-L-2-脱氧毛地黄糖基-(1→4)-β-D-吡喃磁麻糖苷(隔山消苷CIN,7)、告达亭3-O-β-D-葡萄糖基→(1→4)-α-L-吡喃磁麻糖基-(1→4)-β-D-吡喃磁麻糖基-(1→4)-α-L-2-脱氧毛地黄糖基-(1→4)-β-D-吡喃磁麻糖基苷(隔山消苷C1G,8)、开德苷元3-O-β-D-葡萄糖基-(1→4),α-L-毗喃磁麻糖基-(1→4)-β-D-毗喃磁麻糖基.(1→4)-α-L-2-脱氧毛地黄糖基.(1→4)-β-D-吡喃磁麻糖基苷(白首乌苷A,9)。结论化合物3、4、5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设计合成酚性2-乙酰氨基-2-脱氧-β-D-吡喃葡萄糖苷并研究其抗抑郁活性。方法 以N-乙酰氨基葡萄糖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目标化合物,化合物结构经1H-NMR、13C-NMR、IR、高分辨质谱确证;选择经典的抗抑郁动物模型—小鼠悬尾、强迫小鼠游泳、利血平拮抗、小鼠5-HTP增强实验等对部分化合物进行抗抑郁活性的筛选。结果与结论 设计合成了12个化合物,其中有8个是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对所合成的5个化合物进行抗抑郁活性筛选,发现有3个表现出明显的抗抑郁活性,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对地西他滨产品中的有关物质进行定量控制,2-脱氧-D-核糖经甲基化及乙酰化反应得到1-O-甲基-2-脱氧-3,5-二-(O-乙酰基)-α,β-呋喃核糖,再与2,4-O,N-双三甲基硅烷基-1,3,5-三嗪(6)发生糖苷化反应后重结晶得到1-[3,5-二-(O-乙酰基)-2-脱氧-α-D-核糖]-5-氮杂胞嘧啶,最后经氨气脱保护得到地西他滨α-型异构体,并经X-单晶衍射确证结构。其中6可由5-氮杂胞嘧啶(5)经六甲基二硅烷胺保护得到。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位置的氨基糖对阿霉素类的抗肿瘤活性的构效关系,以2-氨基葡萄糖为原料合成了4个2-氨基-2-脱氧-D-葡萄糖衍生物;以D-葡萄糖为原料通过8步反应合成了3-脱氧-3-邻苯二甲酰亚胺基-D-阿洛糖衍生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黄花败酱中的化学成分.方法 将黄花败酱全草的乙醇提取物经大孔树脂、硅胶、ODS柱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1H、13CNMR、ESI-MS等分析和化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6个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3-O-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6→1)-β-D-吡喃葡萄糖-(4→1)-α-L-吡喃鼠李糖酯苷(Ⅰ)、3-O-β-D-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元-28-O-β-D-吡喃葡萄糖(6→1)-β-D-吡喃葡萄糖-(4→1)-α-L-吡喃鼠李糖酯苷 (Ⅱ)、齐墩果酸-3-α-L-吡喃阿拉伯糖-(2→1)-α-L-吡喃鼠李糖-(3→1)-O-β-D-吡喃木糖苷(Ⅲ)、3-O-β-D-吡喃木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 (Ⅳ)、齐墩果酸-3-O-β-D-吡喃木糖-(2→1)-α-L-吡喃鼠李糖苷(Ⅴ)、常春藤皂苷元-3-O-α-L-吡喃阿拉伯糖-(2→1)-α-L-吡喃鼠李糖苷 (Ⅵ).结论 化合物Ⅳ为一个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Ⅰ和Ⅲ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采用硅胶、制备HPLC等柱色谱方法对鸢尾科植物西红花(Crocus sativus L.)花瓣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苯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苄醇-1-O-[6′-O-(S)-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酯]-β-D-吡喃葡萄糖苷(2),苯乙醇-1-O-[6′-O-(S)-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酯]-β-D-吡喃葡萄糖苷(3),4-羟基苯甲酸-4-O-α-L-吡喃鼠李糖-1-O-β-D-吡喃葡萄糖酯苷(4),4-羟基苯甲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5),菠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苷(6),山柰酚(7),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9).其中,化合物4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3,5~6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体外活性初步评价了化合物1~9对皮质酮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化合物2~5具有中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1商品名Arixtra2化学名O-2-脱氧-6-O-磺基-2-(磺基胺基)-α-D-吡喃葡萄糖基-(1-4)-O-D-吡喃葡萄糖醛酸基-(1-4)-O-2-脱氧-3,6-二-O-磺基-2-(磺基胺基)-α-D-吡喃葡萄糖基-(1-4)-O-2-O-磺基-α-L-吡喃艾杜糖醛酸基-(1-4)-2-脱氧-2-(磺基胺基)-α-D-吡喃葡萄糖甲苷-6-硫酸氢盐3开发与上市厂商(法)Sanofi-Synthelabo公司开发,2002年2月首次在美国上市。4适应证用于行髋骨骨折手术及髋、膝置换术成年病人的深静脉血栓预防。5药理腿部深静脉由于血块形成而发生深静脉血栓,可出现疼痛和肿胀,引起静脉肿胀和变色。形成的血凝块可变大并阻…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药房》2017,(4):508-511
目的:虚拟筛选中药桑白皮和桑叶中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成分,为发现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提供参考。方法:应用分子模拟软件Sybyl-x 2.0中的Surflex-Dock模块,将文献已报道过的桑白皮和桑叶活性成分中的小分子化合物作为配体与α-葡萄糖苷酶进行对接,以结合力评分Total score值为7作为阈值,判断桑白皮和桑叶中潜在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成分。结果:70个小分子化合物与α-葡萄糖苷酶进行对接后,其中10个成分显示出具有结合活性(Total score值≥7.00),其中桑辛素M-3′-O-β-D-吡喃葡萄糖苷、5,7,2′-三羟基二氢黄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桑皮苷A、白藜芦醇-4,3′-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以及1,4-二脱氧-1,4-亚氨基-(2-O-β-D-吡喃葡萄基)-D-阿拉伯糖醇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活性较高(Total score值>8.00)。结论:桑白皮和桑叶中多种成分均具有潜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本研究方法可从中药中发现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且具有针对性强、快速、高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以乳糖为原料设计合成了半乳凝素-3的潜在抑制剂—1-O-烯丙基-4-O-{3-脱氧-3-[4-苄胺羰基-1H-(1,2,3)三氮唑-1-基]-β-D-吡喃半乳糖基}-2-脱氧-2-乙酰氨基-β-D-吡喃葡萄糖。乳糖2-位的改造采用了叠氮-碘糖基化法,在乙酰氨基引入的同时立体选择性地构建了β-氨基乳糖苷;通过两次构型翻转在3′-位引入叠氮基,然后采用Click反应构建出三氮唑羧基,再与苄胺反应便得到目标物。对乳糖的上述改造旨在提高其对半乳凝素-3的亲和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药品标准》1993,(4):231-232
本品为0-3-氨基-3-脱氧-α-D-葡吡喃糖基-(1→6)-0-[(6-氨基-6-脱氧-α-D-葡吡喃糖基-(1→4)]-N''-(4-氨基-2-羟基-1-氧丁基)-2-脱氧-D-链霉胺。按干燥品计算,每1mg的效价不得少于910丁胺卡那霉素单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合成具有肝靶向意义的2-亚氨基-2-甲氧基乙基-1-硫代-β-D-半乳吡喃糖苷,并考察其肝脏靶向性能.方法:以半乳糖为起始物,经乙酰化、溴代、缩合、置换,加醇后得目的化合物.小鼠尾静脉注射给药后,HPLC测定药物在小鼠肝脏及血液中的浓度.结果:目标化合物经IR和MS进行了结构确证.白蛋白微球表面偶联2-亚氨基-2-甲氧基乙基-1-硫代-β-D-半乳吡喃糖苷,肝靶向效率增大约1.5倍.结论:所制半乳糖白蛋白微球趋肝性能增强.  相似文献   

15.
远志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远志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远志药材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以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是tenuifoliside A(1)、α-D-(6-O-白芥子酰基)-吡喃葡萄糖基(1→2)-β-D-(3-O-白芥子酰基)-呋喃果糖(2)、α-D-(6-O-4-甲基-3,5-二甲氧基肉桂酰基)-吡喃葡萄糖基(1→2)-β-D-(3-O-白芥子酰基)-呋喃果糖(3)、3,4,5-三甲氧基肉桂酸(4)、苯甲酸丙酯(5).结论化合物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其中化合物3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由6氨基青霉烷酸(6APA)经桑德迈尔反应、氧化、酯化、开环、氯化环合五步反应合成泰唑巴坦中间体———2β氯甲基2α甲基6α溴青霉烷酸对硝基苄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合成端基含羧基衍生功能基的三半乳糖苷。方法以季戊四醇为起始原料,经加成、醇解、还原、磺酰化,再与已知的2-S-(2,3,4,6)-四-O-乙酰基-β-D-半乳吡喃糖基-2-异硫脲氢溴酸盐作用,共5步反应,制得三(ω-2,3,4,6-四-O-乙酰基-β-D-半乳吡喃糖硫基丙氧甲基)(ω-甲氧甲酰乙氧甲基)甲烷。结果和结论合成制得目标化合物,并经1HNMR,IR和MS确证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决明子(Cassia obtusifolia L.)的化学成分。方法综合运用多种色谱学分离手段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波谱学数据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决明子中共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甲基-5,10-二羟基-8-甲氧基-4H-萘[1,2-b]吡喃-4-酮-10-O-β-D-吡喃葡萄糖基-(1→3)-O-β-D-吡喃葡萄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1)、demethylflavasperone gentiobioside(2)、去甲基红镰霉素-6-O-β-D-吡喃葡萄糖苷(3)、去甲基红镰霉素-6-O-β-D-(6'-O-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4)、nor-rubrofusarin gentiobioside(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长药隔重楼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柱色谱方法单分离纯化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是△5,22-豆甾醇3-O-β-D-葡萄吡喃糖苷(I),20β-羟基蜕皮激素(Ⅱ),B-L-脱氧胸腺嘧啶苷(Ⅲ),偏诺皂苷元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p-D-葡萄吡喃糖苷(Ⅳ)和偏诺皂苷元3-O-α-L-鼠李吡喃糖基-(1→4)-α-L-鼠李吡喃糖基-(1→4)-[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葡萄吡喃糖苷(Ⅴ).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其中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设计并合成1-[3-(3-苄基-4-乙氧基苄基)-4-氯苯基]-1,6-二脱氧-β-D-吡喃葡萄糖。方法 以5-溴-2-氯-4'-乙氧基二苯甲烷为原料,通过Friedel-Crafts酰基化、还原、亲核加成、还原乙酰化、脱乙酰化反应的得到目标化合物。结果 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总收率为32%,质量分数为98.48%。结论 1-[3-(3-苄基-4-乙氧基苄基)-4-氯苯基]-1,6-二脱氧-β-D-吡喃葡萄糖的合成为tianagliflozin中杂质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