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大白鼠胆总管结扎模型,研究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在肝内的免疫组化定位,探讨PDGF在梗阻性黄疸肝纤维化中的作用。实验结果:胆总管结扎2w后肝小叶汇管区有明显的间质细胞和胆管增生及肝纤维化,胆总管结扎4w导致肝硬变形成;肝脏PDGF-B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胆总管结扎2w后肝间质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呈阳性染色反应。表明PDGF在肝间质细胞增生、产生大量细胞外基质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与胆道梗阻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汁性肝纤维化时胆管上皮细胞发生间质表型转变的特点.方法 制作胆管结扎所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利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术后1周和2周时肝内胆管细胞的上皮和间质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胆管结扎后胆汁淤积,引起肝内汇管区胆管细胞显著增生以及围胆管成纤维细胞和纤维基质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和胆管结扎组大鼠胆管细胞均表达上皮细胞标志蛋白CK19,但胆管结扎组肝内胆管细胞也表达间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和FSP1/S100A4.胆管结扎1周时,汇管区内新生小胆管呈Vimentin强阳性,2周时增生胆管周围许多细胞也呈Vimentin阳性.但两组大鼠胆管细胞均不表达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α-SM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汇管区胆管细胞周围.结论 在胆汁性肝纤维化进程中胆管细胞增生并发生一定程度的上皮一间质表型转变,可能促进了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采用组织特殊染色方法及透射电镜研究胆管梗阻对胰腺的影响。本实验Masson三色染色结果显示:胆总管结扎2周后,胰腺小叶间及小导管周围胶原纤维增多。透射电镜显示胆管梗阻后,胰腺间质细胞增生活跃并产生大量的胶原纤维;腺分分泌腺细胞内酶原颗粒及前酶原颗粒增加,线粒体及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结果表明,胆管梗阻可引起胰腺纤维化和朱外分泌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麻醉大鼠结扎LAD(Left Anterior Decending)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在LAD结扎后5小时取血测定CPK,FFA及PGI2,TXA2,并作心肌NB-T染色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结果显示健心康具有抑制LAD结扎后血清CPK,FFA升高,增加血浆中PGI2/TXA2比值,缩小心肌梗死面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大鼠胆总管结扎及胆肠内引流模型,观察胆道梗阻及早期胆肠内引流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肝功能及肝脏形态学的改变。结果显示:胆总管结扎后血清TNF α、GPT值及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升高,血清白蛋白水平降低;早期胆肠内引流后血清TNF α、GPT值及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下降,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血清TNF α含量与血清GPT、白蛋白及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呈相关关系。结果表明TNF α与胆道梗阻所致的肝功能损害和肝纤维化有关;早期胆肠内引流能降低TNF α水平,促进肝功能恢复,减轻肝纤维化程度,防止肝硬变形成。  相似文献   

6.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与肺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latelet derivedgrowthfac tor,PDGF)是一种重要的促间质细胞分裂增生的肽类调节因子 ,在组织修复、胚胎发育、免疫应答、肿瘤细胞增殖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 ,PDGF参与器官纤维化过程并发挥关键作用备受人们关注。肺间质纤维化是间质性肺疾病的一大类型 ,其病因、发病机理较复杂 ,对PDGF等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为阐明肺间质纤维化的发病机理提供了一条很重要的线索 ,并且为肺间质纤维化的治疗展示了一个美好前景。本文就PDGF与肺间质纤维化的关系作一综述。1 PDGF的生…  相似文献   

7.
研究和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BB、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人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人体慢性肝病纤维化发生机制。外科切除的肝细胞标本按病变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非活动性或轻度活动性以及对照组,以Northern分子杂交法测肝组织TGF-β1mRNA,以免疫组化法显示组织原位PDGF-BB,bFGF及其相关细胞,并作半定量分析。结果:(1)肝病组织内TGF-β1mRNA含量随肝病活动程度而增高(P<0.01);(2)组织原位PDGF-BB、bFGF多肽定位及阳性细胞半定量显示,活动性肝病时两者均增高,阳性细胞所在部位与单核巨噬细胞以及胶原生成细胞一致,与Ⅰ、Ⅲ型胶原沉积也有密切关系。结论:本实验提示细胞因子TGF-β1、PDGF-BB、bFGF在人肝纤维化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8.
胆管梗阻对大鼠胰腺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组织特殊染色方法及透射电镜研究胆管梗阻对胰腺的影响。本实验Masson三色染色结果显示:胆总管结扎2周后,胰腺小叶间及小导管周围胶原纤维增多。透射电镜显示胆管梗阻后,胰腺间质细胞增生活跃并产生大量的胶原纤维;胰腺外分泌腺细胞内酶原颗粒及前酶原颗粒增加,线粒体及高尔基复合体扩张。结果表明:胆管梗阻可引起胰腺纤维化和胰腺外分泌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小鼠胆总管结扎致肝纤维化模型,并对其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随机给予小鼠胆总管结扎和假手术,进行血清学指标(AST、ALT、ALP、TBIL、DBIL)检测;HE染色和天狼猩红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α-SMA和CK-19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α一SMA、Collagen-1 mRNA的表达.结果:小鼠胆总管结扎后2周可见CK-19阳性的棕褐色细胞明显增生,模型组血清AST、ALT、ALP、TBIL、DBIL明显增高,α-sMA、Collagen-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成功构建小鼠胆总管结扎致肝纤维化模型.  相似文献   

10.
细胞因子TGF—β1,PDGF—BB,bFGF在人肝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和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人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进一步阐明人体慢性病纤维化发生机制。外科切除的肝细胞标本按病变活动程度分为活动性、非活动性或轻度活动性以及对照组,以Northern分子交法测肝组织TGF-β1mRNA,以免疫组化法显示组织原位PDGF-BB,bFGF及其相关细胞,并作半定量分析。结果:(1)肝病组织内TGF-β1mRNA,以免疫组  相似文献   

11.
实验胆汁性肝硬化形成机制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扎Wistar大鼠胆总管制备胆汁性肝硬化模型。取结扎术后1~86d不同时间的肝脏,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观察肝硬化形成过程的病理和超微病理变化。探讨了肝硬化胶原纤维增生和结节形成的机制:胆总管结扎后胆汁郁积造成肝细胞损伤、坏死、激发小胆管样上皮细胞增殖并分化演变,大多数变成小胆管,少数变成小结节状肝细胞。小胆管样上皮细胞和小胆管上皮细胞具有合成胶原纤维的能力。增殖的小胆管、纤维母细胞、毛细血管等和伴随其增生的胶原纤维一起形成结缔组织,隔包围、分割、改建原来的肝小叶而形成假小叶,终于导致肝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设计并建立胆管结扎及结扎后再通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胆管结扎及再通对大鼠肝组织内细胞上皮-间质表型
和氧化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2只雄性Wista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胆管结扎2周组、胆管结扎4周组和胆管结扎
2周后再通2周组,通过组织HE染色、Masson染色等方法评估模型大鼠肝纤维化病变程度;通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等方法
并检测上皮、间质标记蛋白及氧化应激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相较于假手术组,随着胆管结扎时间的延长,模型组大鼠肝
纤维化明显加重,α-SMA、collagen I、NOX4和Vimetin等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而E-cadherin表达则明显降低;结扎后再通组大鼠
肝纤维化较单纯胆管结扎4周组大鼠明显减轻,NOX4及间质细胞标记蛋白表明显低于单纯结扎4周组,内皮细胞标记蛋白表
达较单纯结扎4周组则显著升高。结论胆管结扎可上调大鼠肝内间质表型相关蛋白及NOX4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上皮表型
相关蛋白的表达;当实施再通手术后,原胆管结扎大鼠肝内上皮表型相关蛋白表达增加,而间质表型相关蛋白及NOX4蛋白的
表达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吴红专  朱灿阳  刘俊 《海南医学》2012,23(18):15-17
目的探讨赖诺普利对胆汁淤积性肝硬化的抗肝纤维化作用。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术制备大鼠胆汁淤积性肝硬化模型,分为赖诺普利组和模型对照组。前者于术后第3周给药,具体为:赖诺普利0.1mg/kg灌胃,1次/d,连续4周;后者于术后第3周给予生理盐水10ml/kg灌胃,1次/d,连续4周。同期设假手术组作为空白对照。6周后处死大鼠,取三组实验大鼠肝组织进行常规病理染色和胶原纤维染色;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透明质酸酶(HA)和层粘连蛋白(LN)含量,并测定肝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赖诺普利组和模型对照组的血清HA、LN活性均下降,而肝组织HYP含量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赖诺普利组肝细胞损伤和肝纤维化程度较轻。赖诺普利组的血清HA、LN活性以及肝组织HYP含量分别为(62.1±2.23)ng/ml、(42.8±6.23)ng/ml和(1.6±0.15)μg/mg,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的(97.5±4.50)ng/ml、(66.5±7.32)ng/ml和(2.0±0.27)μg/mg(P<0.05)。结论赖诺普利可以有效改善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大鼠模型的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胆总管部分梗阻加感染法建立模型,观察肝胆管结石成石情况、胆管和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将胆总管结扎至1.45mm粗细,注入动物标准致病菌O157K88大肠杆菌液2.5×104菌株/kg,术后3周、5周、7周取材,观察肝叶质量变化,肝胆管成石情况,做HE、VG染色。结果受累肝叶萎缩纤维化,未累及的肝右叶代偿肥大;建模3周胆管成石率为87.5%,胆囊成石率为75.0%,5周、7周成石率全部为100%,各兔形成结石数量多少不等。3周时胆管上皮坏死脱落,有黏膜下小脓肿形成,管壁周围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肿胀,空泡样变性,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呈急性化脓性胆管炎改变;5周时上皮细胞增生,壁内壁外见黏液细胞增生,胆管腔内见脱落上皮细胞和蓝染的结石,壁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仍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肝细胞空泡样变性,汇管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小叶结构破坏;7周时胆管上皮增生增厚更加明显,壁内外黏液细胞增多,胆管壁纤维增生,汇管区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间隔增宽,肝细胞数目减少,肝小叶破坏,有假小叶形成,呈慢性增生性胆管炎改变。结论量化胆总管梗阻程度和细菌量建立模型成功率高,成石率高。肝内胆管结石是以慢性增生性胆管炎为病理学基础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扎引起的胆汁淤积对小鼠肝脏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胆总管结扎手术制备胆汁淤积小鼠模型;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肝脏生化指标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肝脏中增殖相关的指标的表达情况.结果:通过胆总管结扎手术成功制备了梗阻性胆汁淤积小鼠模型;小鼠血清生化指标以及病理组织学变化表明小鼠肝脏功能受损,胆总管结扎手术成功;胆总管结扎引起胆汁淤积后,肝脏细胞有丝分裂相增加,肝细胞和胆管细胞中增殖相关的标志物表达升高,表明细胞增殖活性增强.结论:胆总管结扎引起的胆汁淤积可以引起肝脏细胞以及胆管上皮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6.
胆道梗阻再通后肝线粒体呼吸酶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复制大胆道梗阻再通模型,对肝细胞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SDH)及细胞色素氧化酶(CCO)活力在胆道梗阻再通前后的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胆道梗阻对SDH及CCO活力可产生明显的抑制,再通后二酶的活力在各组的恢复程度与再通前的受抑程度及再通后的恢复时间有明显的关系。提示,尽早解除梗阻有利于肝细胞线粒体呼吸抑制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化学栓塞方法行胆道栓塞后肝脏功能和组织学的变化,探讨胆道化学栓塞行化学性肝切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应用无水乙醇、医用生物胶或无水乙醇联合生物胶对大鼠胆道进行选择性化学栓塞,观察术后肝功能、肝叶质量及病理学变化。结果:术后除无水乙醇加生物胶组4周时碱性磷酸酶(ALP)仍高于正常外,各治疗组ALP、丙氨酸转氨酶(ALT)及总胆红素(TB)均基本正常或稍高于正常。各治疗组肝中叶均有明显萎缩纤维化,体积缩小至正常的1/3~1/2,非治疗肝叶则增生肥大,体积增大1.5~2.0倍;病理学观察显示胆道化学栓塞后胆管壁上皮结构消失,管壁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管壁纤维化,汇管区纤维间隔带明显增宽,成纤维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生成,胆小管大量增生,肝小叶结构基本消失,肝细胞数量减少。结论:选择性胆道化学栓塞有可能达到化学性肝切除的效果。无水乙醇联合生物胶使胆道引流区域肝组织萎缩纤维化效果最好。单纯无水乙醇进行化学性肝切除也能取得效果,且对机体及肝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并对经典结扎胆总管(BDL)复制模型方法进行适当改进。方法 80只SD雄性成熟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0只、B组40只,分别运用胆总管结扎法和肝门部肝总管缝扎法先后两次造模,各取其中10只为假手术组进行对照,术后1周眼眶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白蛋白/球蛋白(A/G),术后4周HE染色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分析肝脏组织α-SMA和CK-19表达水平。结果两种方法均表现出明显肝功能损害;标本胆小管增生明显,肝脏假小叶形成,达到早期肝硬化,肝脏α-SMA和CK-19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胆总管结扎组死亡率为66.7%,肝门部肝总管缝扎组死亡率为26.7%。结论肝门缝扎法可成功建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大鼠模型,能够明显降低模型动物死亡率,提高模型质量及实验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胆道梗阻及再通后大鼠肝脏水通道蛋白8(AQP8)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40只大鼠按随机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胆道梗阻1周组、胆道梗阻2周组、胆肠内引流组。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肝脏AQP8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AQP8阳性免疫反应产物位于肝细胞内和肝细胞膜上,假手术组AQP8表达尤其明显,胆道梗阻组大鼠肝脏表达AQP8均明显较假手术组减少(P<0.05),胆肠内引流组肝脏表达AQP8较胆道梗阻2周组增加(P<0.05)。结论:胆道梗阻导致肝脏AQP8表达减少,再通后表达增加,这种变化提示AQP8与肝脏胆汁分泌功能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