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唇裂是整形外科最常见的面部先天性畸形之一。在唇裂早期修复时,均会尽量恢复其唇部正常的外形和生理功能,但术后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一期手术无法完全矫治的缺陷继发的畸形会越来越明显,同时部分患儿术区瘢痕出现了增生,会继发不同程度的鼻唇畸形,影响患儿面部美观和鼻唇部正常的生理功能。如何精确分析和评估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的具体缺陷,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以便较完美地修复唇裂术后继发的鼻唇畸形,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难题之一。现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和评述。  相似文献   

2.
双侧唇裂尤其是前唇短小型双侧唇裂术后,常伴有鼻,唇部多种继发性畸形性。由于前唇组织量异常紧缺,从而使畸形的整复困难重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探索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唇长度不足的完全性双侧唇裂畸形的有效修复方法.方法 选择双侧完全性唇裂死婴新尸体2例,经氧化铅动脉灌注造影后,取鼻唇部组织拍X线片,了解其血供特点.临床上选择前唇长度明显不足的完全性双侧唇裂16例,利用其前唇血供特点,在鼻唇部做V形切口,使鼻小柱与前唇充分分离,形成近似带血管蒂的岛状前唇组织瓣,前唇便很容易下降到与侧唇对应的位置,解决了前唇长度不足的难点.然后,按照Millard的术式修复双侧唇裂.1年余后拍摄患者正、侧头位面像,在照片上测量鼻唇面各解剖标志点之间线性距离及角度,并与对照组30例正常婴幼儿比较,客观地评估手术效果及稳定性.结果 双侧完全性唇裂的前唇血供主要由鼻中隔后动脉供应.16例双侧唇裂患儿术后1年,上唇形态良好,测量的各项指数统计学处理显示:多数与正常婴幼儿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客观上提示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利用双侧唇裂患者前唇血供主要由鼻中隔后动脉供应的解剖特点,修复完全性双侧唇裂,可以有效地解决前唇过短的难题,术后效果理想、稳定.  相似文献   

4.
笔者收住先天性双侧唇裂修复术后患者1名,第1次手术为原则性的错误,故行唇裂术后鼻唇畸形整复术,手术效果良好,具体总结经验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男性,9岁。因先天性双侧唇裂于2008年在广西某医院行先天性唇裂修复术。患者于2012年来诊,见前唇及前牙槽与鼻小柱粘连,前牙槽长出2颗牙齿,而上唇原两裂隙已在其下方修复闭合,形态非常怪异,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用唇颊部组织修复双侧唇裂术后唇、鼻畸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Ⅰ期纠正双侧唇裂修复术后唇、鼻畸形的手术方法.方法 利用前唇和瘢痕外侧唇、颊部皮肤软组织的弹性和可移动性,将前唇上移及唇、颊组织向内侧推进,Ⅰ期修复唇部组织缺损、鼻小柱短小以及鼻孔宽大等畸形.结果 临床治疗17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6-17个月,唇、鼻部形态显著改善.上唇丰满,红唇稍外翻.两侧鼻翼、鼻孔对称,鼻小柱居中,效果满意.结论 对前唇外侧皮肤软组织丰厚、弹性大且上颌无明显塌陷的患者,充分利用唇颊部组织,可同时对唇、鼻部畸形进行矫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改良直线缝合法修复双侧唇裂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在VeauⅢ术式的基础上,于双侧唇裂的两侧唇部设计A、B皮肤黏膜瓣,衬垫于前唇部的内侧,以增加创面的接触面积并加厚前唇部;在前唇部上方内侧设计C黏膜瓣加深唇龈沟,并将两侧唇肌肉分离固定于鼻前嵴、鼻翼基底及前唇,以达到唇肌的功能性修复。结果本组12例患者,术后上唇及唇红较丰满,动态畸形不明显,效果满意。结论采用改良直线缝合法修复双侧唇裂,能增加切口抗张力和改善术后上唇形态,减轻术后动态畸形及上唇塌陷。同时,此法还能保留较多的上唇组织,有利于唇裂Ⅱ期畸形的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改良直线缝合法修复双侧唇裂的方法和体会。方法 在Veaum术式的基础上,于双侧唇裂的两侧唇部设计A、B皮肤黏膜瓣,衬垫于前唇部的内侧。以增加创面的接触面积并加厚前唇部;在前唇部上方内侧设计C黏膜瓣加深唇龈沟,并将两侧唇肌肉分离固定于鼻前嵴、鼻翼基底及前唇,以达到唇肌的功能性修复。结果 本组12例患者,术后上唇及唇红较丰满,动态畸形不明显,效果满意。结论 采用改良直线缝合法修复双侧唇裂,能增加切口抗张力和改善术后上唇形态,减轻术后动态畸形及上唇塌陷。同时,此法还能保留较多的上唇组织,有利于唇裂Ⅱ期畸形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双侧唇裂同期修复唇鼻畸形的远期效果.方法 以16例先天性完全性双侧唇裂患儿为实验组,选取30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均在修复唇裂的同时在鼻唇角部位做V-Y成形术,解剖和保护鼻小柱前唇动脉,以确保前唇血运,显露及矫正错位的两侧鼻翼软骨并相互缝合,修复鼻畸形.术后10年随访时拍摄面部正、侧及后仰位像片,并测量鼻唇部解剖标志点的直线距离和角度值,与对照组正常儿童进行比较,以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实验组患儿鼻形态可以令人接受,远期效果稳定.但与正常同龄对照组测量数据比较,鼻小柱及鼻长相等,其中鼻宽度、鼻小柱宽度、鼻尖突度、鼻唇角均大于正常值(P<0.05).结论 在仔细解剖、妥善保护鼻小柱前唇动脉及前唇血运的前提下,同期修复双侧唇裂和鼻畸形,可以获得令人接受和稳定的远期效果,是较为可取的修复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双侧唇裂术后前唇部过短、过宽畸形矫正的手术方法.方法 设计上唇双旗形皮瓣,切除四边形原手术瘢痕皮肤(皮瓣的旗杆部分),切开掀起经鼻孔底部向鼻翼沟伸沿的旗形皮瓣(旗面部分).牵引唇珠,钝性分离人中上端,形成宽4~6 mm创面,将两侧旗形皮瓣,向中央旋转、推进,间断缝合,形成新的鼻底、前唇部.唇珠、唇红部畸形,采用V-Y或Z成形术矫正.结果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临床应用10例,患者术后前唇部增高4 ~6 mm,从根本上矫正了双侧唇裂术后前唇部过短、过宽引发的上唇畸形;同时矫正了唇珠区凹陷或缺损、人中过宽、人中嵴瘢痕和红唇连续性差等畸形,随访3个月至3年,效果满意.结论 上唇鼻底部双旗形皮瓣,操作简单、效果良好,是一种矫正双侧唇裂术后前唇部过短、过宽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双侧唇裂继发鼻唇畸形的综合整复治疗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价和探讨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的综合整复矫治方法。方法  2 0 0 0年1月~ 2 0 0 3年 6月我们为 4 0例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患者进行了综合治疗。其中术前施行牙槽突裂髂骨松质骨植骨修复 2 8例 ,牙正畸治疗 2 2例 ;前牙义齿修复 2 0例 ,正颌外科手术或上颌骨牵引成骨手术 2 0例。完成上述治疗程序后行鼻唇二期整复手术。手术方法采用自上唇中央唇红、瘢痕缘、鼻小柱旁至双侧鼻孔内侧缘连续切口 双侧鼻翼沟及鼻孔底切口入路 ,行鼻小柱延长、鼻翼鼻孔轮廓成形、人中嵴、人中凹及唇峰唇珠重建术。结果 患者鼻唇外形均获得较前明显的改善 ,随访 3个月~ 3.5年 ,满意率达 95 %。结论 对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继发畸形采用综合序列治疗 ,强调二期手术前牙 -颌基础框架的搭建 ,再采用本手术方法矫治鼻唇软组织畸形 ,效果自然稳定。  相似文献   

11.
双侧唇裂术后上唇短小畸形的矫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侧唇裂尤其是前唇短小型双侧唇裂术后,常伴有鼻、唇部多种继发性畸形。由于前唇组织量异常紧缺,从而使畸形的整复困难重重。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探索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采用双侧鼻唇沟岛状皮瓣旋转下移以及上唇多个皮瓣转移,对双侧唇裂术后畸形进行一次性手术整复。1993年以来,临床应用5例,经随访,均获得满意效果。该术式应用鼻唇沟岛状皮瓣转移,并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组织,有效地解决前唇组织量紧缺问题,从而使其诸多畸形一次性得到确切的整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获得单侧唇裂患儿术前唇鼻形态的数据资料,根据唇鼻畸形特征设计手术修复方案,通过术后临床观察,评价手术效果。方法单侧唇裂患儿85例,分为单侧完全性唇裂组、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组。术前、术后6个月分别测量裂隙两侧唇长、唇高、人中嵴高度、鼻底宽度和鼻小柱高度,采用配对t检验来比较各组患儿裂隙两侧测量值的差异。结果单侧唇裂患儿术前裂隙两侧唇鼻部各项参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短期术后随访表明,两组1岁以内患儿在健一患侧唇长和鼻底宽度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裂隙侧唇长较健侧小,鼻底宽度较健侧大。完全性唇裂组患儿术后半年患侧鼻小柱高度小于健侧。1~2岁患儿在健一患侧唇长、唇高、人中嵴高度、鼻底宽度和鼻小柱高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测量单侧唇裂患儿唇长、唇高、鼻底宽度、鼻小柱高度和人中嵴高度,对术前手术设计和术后对称性评估有很大的帮助。短期随访表明,1岁以内单侧唇裂患儿患侧唇长变短,鼻底增宽,在今后的唇裂修复中,需要通过改进手术方法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D技术辅助下单侧唇裂继发鼻唇畸形整复术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对收治的17例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的患者,于术前采用3D技术辅助测量鼻唇部解剖学数据,如鼻尖高度、鼻翼宽度等,参照健侧数据设计手术术式并进行整复;再于术后6个月随访时填写整体美学改善量表(global aesthetic improvement scale, GAIS),并测量术后鼻唇部数据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 17例患者中,1例因切口感染、鼻槛黏膜血运不良,遗留明显瘢痕,余者均一期愈合,患者对治疗效果满意。GAIS量表评价,有效率为82.4%~100%。术后3D数据与术前比较,鼻翼宽度、患侧鼻孔高度、鼻翼鼻小柱夹角度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借助3D技术辅助测量和指导手术设计,可以有效地矫正单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在唇部瘢痕、凹陷、鼻底鼻槛塌陷、鼻翼外展和鼻小柱偏斜畸形等方面可获得良好的整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侧唇裂术后上唇短小合并鼻畸形的矫正方法。方法:将前唇整块上移延长鼻小柱,双侧外侧唇颊瓣向中线推进,Ⅰ期修复唇部组织缺损,恢复口轮匝肌的连续性,同时矫正鼻尖低平、鼻孔宽大、重建人中嵴。结果:临床治疗7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10天~24个月,唇、鼻畸形明显改善。结论:利用前唇上移和双侧外侧唇颊瓣推进是解决上唇短小合并鼻畸形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求一种新的修复口哨畸形和鼻底凹陷方法,提高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前唇上方皮下组织双侧C瓣修复鼻底凹陷畸形,两侧口轮匝肌向中线对合,重建口轮匝肌连续性,同时前唇下方皮下组织Λ瓣向内下翻转再造唇珠.结果 2010年6月至2012年1月,采用上述方法修复双侧唇裂继发口哨畸形和鼻底凹陷30例,所有病例术后全部一期愈合,经3 ~18个月随访,鼻底、唇部形态明显改善,唇珠明显,上唇形态自然,与下唇关系协调.结论 前唇上方皮下组织双侧C瓣及前唇下方皮下组织Λ瓣,可以改善鼻底凹陷,加强唇珠形态;两侧口轮匝肌在中线对位缝合可以重建口轮匝肌连续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唇畸形同期整复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14例单侧完全性唇裂鼻畸形患者,采用三角瓣法修复唇裂,Bardach法矫正鼻畸形手术切口同期矫正鼻畸形,将畸形的组织尽可能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尤其是错位鼻软骨的复位,为患儿建立一个对称性的骨架.并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对鼻畸形修复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结果 本组14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经6~18个月随访,上唇解剖形态自然,动、静态效果良好,鼻畸形得到明显改善,鼻小柱居中,双侧鼻孔基本对等,鼻唇部瘢痕轻微,医患评价均满意.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裂鼻唇畸形同期整复术,可以在早期将畸形的组织尽可能地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不仅可获得即刻的手术效果,远期效果也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分析,探索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矫治的一种理想方法.方法前唇设计出三叶瓣后,先对移位的组织进行完全游离及复位,再将三叶瓣向鼻小柱方向掀起,延长鼻小柱及抬高鼻底.结果1999年11月至2002年2月,共矫治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25例,术后三叶瓣血运良好,鼻尖抬起,鼻小柱延长,鼻底外形满意,上唇突度增加.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2周至18个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该手术方法是矫治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一种选择术式,本法对前唇较小、上唇松弛的双侧唇裂术后畸形患者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三叶瓣修复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2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双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分析,探索双侧唇裂术后继发鼻唇畸形矫治的一种理想方法。方法:前唇设计出三叶瓣后,先对移位的组织进行完全游离及复位,再将三叶瓣向鼻小柱方向掀起,延长鼻小柱及抬高鼻底。结果:1999年11月至2002年2月,共矫治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患者25例,术后三叶瓣血运良好,鼻尖抬起,鼻小柱延长,鼻底外形满意,上唇突度增加。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随访2周至18个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该手术方法是矫治双侧唇裂术后继发畸形的一种选择术式,本法对前唇较小、上唇松弛的双侧唇裂术后畸形患者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9.
安一峰  王小民  周捍东 《中国美容医学》2006,15(7):827-827,i0006
单侧唇裂婴幼儿时期唇裂修补术后,绝大多数患儿到青少年时期遗留鼻畸形,需要二期鼻整复术。我们根据鼻畸形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种方法对39例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患者进行综合整复,取得较为满意的手术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自2000年9月~2005年11月在我科求医的单侧唇裂术后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种转移健侧粘膜肌瓣加深前庭沟减少皮肤切口的术式在单侧唇裂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利用裂隙健侧粘膜肌瓣加深前颌部前庭沟,达到延长健侧唇高恢复唇珠外形的目的,解剖复位口轮匝肌,矫正鼻唇畸形,减少皮肤切口及瘢痕。结果:采用该术式修复单侧唇裂44例,经1~2年随诊,患者唇部皮肤瘢痕不明显,唇弓唇珠外形满意,鼻小柱偏斜鼻翼外侧脚移位得到矫正,前颌部前庭沟深度增加。结论:该手术设计在单侧唇裂修复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