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恶性间质瘤是指起源于胃壁肌层的恶性间质肿瘤,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1997年8月~2006年4月,我们共收治胃恶性间质瘤患者24例,均予手术治疗,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24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男11例,女13例;年龄36~73岁,平均57岁。肿瘤位于胃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ur,GIST)是一种少见的消化道非上皮性肿瘤。GIST、发生于胃肠肌层,是一类不成熟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增殖而成。以前往往被误认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随着病理检查技术的发展,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的广泛应用,近来发现该病变衍生自间质干细胞,可分化为肌源性、神经源性、肌性和神经混合性、未分化性4种。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的肌层间Cajal细胞(一种调节自主运动的起搏细胞)的肿瘤,瘤细胞显示KIT突变和表达KIT蛋白(CD117)及CD34,它不同于典型的平滑肌及神经源性肿瘤,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由于病变位于黏膜下层、肌壁内或浆膜下层,常规胃镜检查对黏膜下病变难以定性,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CD117和CD34阳性在诊断上有其特殊意义。为探讨胃GIST的内镜诊断特点,现对我院23例胃GIsT患者的内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GIMT)。以前许多混杂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上皮样肿瘤被误认为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1983年Mazur和Clark通过对以往的消化道问叶肿瘤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现这组肿瘤既无平滑肌分化又无神经源性分化的抗原表达和超微结构,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瘤,类似未分化的幼稚问充质细胞,首先提出GIST的概念。近年国内外许多回顾性研究发现,既往病理学诊断为“平滑肌瘤”的病例,经病理切片的免疫组化和基因检测,其中许多属于问质瘤。  相似文献   

5.
胃肠间质瘤(GIST)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提出的病理学概念,属于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上皮源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的CT表现,探讨其对GST恶性潜能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经手术病理确诊的38例GST患者的CT表现,并将其与术后病理学恶性潜能对照分析。结果病理学结果显示低度恶性潜能17例,高度恶性潜能21例。CT结果显示低度恶性潜能GST通常直径≤5 cm,肿块密度均匀,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高度恶性潜能GST多为直径5 cm、肿瘤密度不均匀,伴有坏死或液化,与周围组织界限模糊。出现转移的2例均为高度恶性潜能。结论 CT显示肿瘤大小、密度、与周围组织关系及是否转移等对于判断GST恶性潜能具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个术前基于胃镜及超声内镜下表现预测胃间质瘤恶性潜能的评分系统并进行验证。方法 将2017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江苏省中医院接受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的286例患者作为建模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分类系统将227例极低/低风险患者纳入低恶性潜能(low malignant potential,LMP)组,将59例中/高风险患者纳入高恶性潜能(high malignant potential,HMP)组。采用LASSO回归分析筛选变量,探究HMP胃间质瘤的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在建模组中进行内部验证。使用2021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并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的85例患者资料进行外部验证。在建模组和外部验证组中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结果 肿瘤长径(coef=0.755)、肿瘤形状(coef=0.015)、肿瘤位置(coef=0.008)、生长方式(coef=-0.026)、囊变性(coef =0.685)、肿瘤表面溃疡改变(coef =-0.545)是HMP胃间质瘤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上述6个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列线图在建模组和外部验证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9(95%CI:0.898~0.903)和0.959(95%CI:0.857~1.000)。采用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其准确度为0.917,Kappa=0.737。根据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所示,模型在建模组和外部验证组中均具有较好的校准度及较高的净获益度。结论 肿瘤长径、肿瘤形状、肿瘤位置、生长方式、囊变性、肿瘤表面溃疡改变是HMP胃间质瘤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及校准度,为临床医师术前预测胃间质瘤恶性潜能提供了有效便捷的可视化工具。  相似文献   

8.
石彦  雷晓  蔡志民 《中华消化杂志》2002,22(11):677-677
患者男 ,62岁。因上腹部胀痛 3个月 ,加重伴上消化道出血 1h急诊入院。体检 :重度贫血貌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心肺正常 ,上腹部扪及一直径约 5cm的肿块 ,质硬光滑 ,边界清楚 ,活动度好。急诊纤维胃镜检查示 :胃体后壁靠胃窦处见直径 3 .0cm肿块突向胃腔 ,基底部见直径 1 .2cm溃疡 ,中间有搏动性出血 ,局部应用止血药无效。诊断为胃体黏膜下肿瘤基底部溃疡伴大出血。遂行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术 ,术中见病变位于胃体后壁近胃窦处 ,8cm× 6 .5cm× 4cm大小 ,呈外生性生长 ,浆膜面静脉迂曲怒张 ,但尚未侵出。除基底部有一直径…  相似文献   

9.
张晓  张芳  张建 《山东医药》2005,45(31):54-55
胃肠道间质瘤(GIST)较少见。易误诊为消化道平滑肌(肉)瘤或(恶性)神经鞘膜瘤。现对1990-2004年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4例GI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肿瘤,它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质细胞肿瘤,其中小肠间质瘤占胃肠间质瘤的第2位。对于其起源、分化、良恶性鉴别等均存在争议,对于诊断与治疗的认识也存在局限。我们于2004—2007年应用腹腔镜辅助成功施行小肠间质瘤切除术7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胃肠道间质瘤的新概念和诊断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施尧 《胃肠病学》2005,10(3):131-13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不是一种新疾病,而是一个新概念.近10年来,此术语常用于临床.然而GIST是病理学术语,其内涵近年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动(重新定义),引起临床应用时的困惑和混乱,使诊断和交流产生了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IST)以往被误诊为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 近年基于免疫组化及电镜的发展被区分出来, 是较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可发生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有关其预后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现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1996年7月至2007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02例,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超声内镜在胃间质瘤不同侵袭危险性分级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mor,GIST)是最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其中胃间质瘤占50%~60%。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所有GIST均有潜在恶性,不能以简单的良恶性划分。而对局限性GIST的侵袭危险性分级,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内镜及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由胃肠道间叶组织中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发生的一种肿瘤,是一种独立的消化道非上皮性肿瘤,临床上非常少见,仅占胃肠恶性肿瘤的0.8%。术前误诊率较高。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例胃肠道间质瘤报道如下,探讨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期诊治水平,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59岁,因反复呕血3小时于98年9月2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小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呕吐鲜红色胃内容物两次,共约1000 ml,有血块,伴头晕、心悸,未解大便。患者96年曾突然呕血入住本院,胃镜诊断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入院体查:T3.65℃,R20次/分,P100次/分,Bp14/8KPa。贫血貌,无黄疸,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及腹部未见异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伴平滑肌分化的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11月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5例GISTs患者的病历资料。所有患者通过手术方法切除病灶,采用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法检测平滑肌源性标志物高分子量钙调结合蛋白(H-caldesmon)、结蛋白(desmin)及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情况与患者病理特征的关联性。结果 65例GISTs中,有43例(66.15%)伴有平滑肌方向分化,其中H-caldesmon阳性30例(46.15%),desmin阳性7例(10.77%),SMMHC阳性6例(9.23%)。H-caldesmon与肿瘤直径、危险分级情况存在显著关联性(P<0.05)。desmin和SMMHC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核分裂数、危险分级等情况均无显著关联(P>0.05)。联合三个指标而言,GISTs伴平滑肌方向分化情况与肿瘤直径、核分裂数和危险分级情况存在显著关联性(P<0.05),而与年龄、性别无显著关联(P>0.05)。结论 伴有平滑肌方向分化的GISTs患者可能有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胃恶性神经鞘瘤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 ,6 8岁 ,10个月前因黑便二次入院。近 1年全身乏力 ,头晕、厌食、体重减轻约 5kg ,外院曾诊断为“缺铁性贫血”。治疗后症状略有好转。体检 :贫血貌。体温 37.5°C ,心率 88次 /min。余无特殊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 :血红蛋白 30 g/L ,红细胞 1.0× 10 12 /L ,白细胞 16 .4× 10 9/L ,中性0 .81,淋巴 0 .18。大便隐血 (++)。心电图 :无异常。腹部B超 :慢性肝脏损害 ,脾略大。胃镜检查 :贲门部小弯侧见黏膜下肿物 ,大小为 2cm× 2cm ,有分叶 ,菜花样 ,顶端溃疡。活检病理诊断 :胃低分化腺癌。X线检查 :胸片无异常发现…  相似文献   

18.
钱伟军 《山东医药》2007,47(14):58-59
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为胃肠道最常见的问叶组织肿瘤,以前被认为是平滑肌源性肿瘤,且多归类为平滑肌肉瘤。GIST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电镜及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提出的一个病理学的新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GIST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不包括典型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及神经纤维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重新评估胃小间质瘤(直径<2 cm)的潜在风险,评价内镜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胃小间质瘤的处置策略。方法 2008年9月至2015年12月,584例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病例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重点调查胃小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并分析其潜在风险;总结ESD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并与同期纳入的45例疑诊为胃小间质瘤而选择定期内镜超声(EUS)监测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584例胃SMT中,间质瘤(239例,40.9%)最为常见,其中203例(84.9%,203/239)属于胃小间质瘤,核分裂象数均≤5/50高倍视野(HPF),但94例(46.3%)有EUS下不良因素,主要包括强回声和异质性,EUS下不良因素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00)。203例胃小间质瘤均成功行ESD,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2~84个月,81.4%(144/177)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未发现间质瘤复发和转移。45例定期EUS监测的患者中,38例(84.4%)伴有胃肠道症状,随访期间84.2%(32/38)的患者诉症状未得到缓解,12例(26.7%)有较重的的心理负担且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结论 胃小间质瘤合并EUS下不良因素的发生率高,且随着肿瘤的增大发生率升高。ESD切除胃小间质瘤安全有效,有助于明确诊断,能改善患者症状,减轻心理压力,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电镜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已证实以前临床及病理诊断的消化道平滑肌瘤(LM)并不全是平滑肌源性的肿瘤,而大部分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问质细胞肿瘤,即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我们从临床特征、内镜和超声内镜下的表现、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等方面对GIST进行研究,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水平,为临床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