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产前确诊染色体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为妊娠中晚期胎儿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羊膜腔穿刺是损伤性的取样技术,对孕妇和胎儿有造成损伤、感染、流产的潜在危险,流产发生率约0.5%[1]。羊水细胞培养因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周期长、易污染、分裂相少,一旦培养失败,孕妇难接受第二次穿刺取样。因此,提高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是关键。本研究就羊水细胞的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两种方法比较。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载玻片-原位培养法(以下简称原位法)和胰酶消化法在羊水细胞染色体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12月来该院进行产前诊断的1 105例孕妇的羊水标本,分别采用原位法和胰酶消化法进行培养、收获及制片,成功制片后用GSL-120扫描、捕获核型,对两种方法的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培养时间、分裂相、核型结果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 105例羊水标本同时采用原位法、胰酶消化法两种方法进行培养,这两种方法的培养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3,P>0.05)。原位法和胰酶消化法羊水需求量分别为5、10 mL,培养基用量分别为7、8 mL。与胰酶消化法相比,原位法羊水细胞培养时间短,分裂相及优质分裂相数目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1.83,P<0.001;Z=-2.937,P=0.003;Z=-2.943,P=0.003)。两种方法的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检出972例正常核型、128例异常核型,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真嵌合7例,染色体核型结果符合率为100%。结论 与胰酶消化法相比,原位法具有培养时间短、培养基用量少、羊水需求量少、操作步骤...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产前诊断的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探讨染色体异常核型与产前诊断指征的关系。方法:从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对产前筛查为高风险的孕妇3347例在B超介导下行羊膜腔穿刺术,取羊水细胞培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羊水细胞培养成功率为99.9%(3344/3347),核型分析的成功率为100%,发现异常核型92例(2.75%)。结论:本方法是一种实用的产前诊断方法,在孕中期就能鉴别异常核型,对于减少染色体异常胎儿的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比较血性 羊水不同培养方法的成功率。方法收集 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行染色体检查的血性羊水标本31例,31例均采用两线培养法:1线载玻片原位培养盒法(简称原位培养法),1线塑料培养瓶和原位培养盒联合培养法(简称联合培养法),收获培养细胞并行吉姆萨染色,比较两种培养方法的成功率和有效染色体核型数量。结果原位培养法31例,21例培养成功,成功率67.7%;联合培养法31例均培养成功,成功率100%;联合培养法成功率高于原位培养法(P<0.05)。31例血性羊水中,3例新鲜出血,原位培养法平均有效核型数为8,联合培养法平均有效核型数为32;28例陈旧性出血,原位培养法平均有效核型数为13,联合培养法平均有效核型数为53。联合培养法的有效核型数高于原位培养法(P<0.05)。 结论联合培养法适用于血性羊水标本的培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羊水细胞培养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的质量情况。方法普通培养瓶法对1 798例羊水细胞进行细胞培养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并对其结果做质量分析。结果 1 798例羊水标本中,培养成功1 744例,成功率为97%,培养成功的1 744例制作为羊水细胞胎儿染色体标本片,并对其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其分析的成功率为99.3%。结论该实验室羊水细胞培养胎儿染色体分析结果的质量符合行业标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孕中期羊水细胞培养影响因素。方法该实验室对1 378例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无菌操作下羊水穿刺获得孕中期羊水14mL,接种T瓶培养7~9d。及时处理不合格羊水,规范培养环境,严格要求无菌操作。采用消化法收获细胞,常规染色体制片后进行产前诊断,分析核型。结果通过消化法培养1 378例羊水细胞,失败13例,成功1 365例,成功率99.1%。结论羊水细胞培养各个环节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培养结局;符合产前诊断适应征孕妇的异常率高于正常孕妇,应指导其行侵入性产前诊断,确定胎儿核型。  相似文献   

7.
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羊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中孕期妇女羊膜腔穿刺获取羊水,细胞培养后分析染色体核型,进行产前诊断.结果 17例产前诊断患者羊水细胞培养及制片成功率均为100%,共检出异常染色体核型3例,检出率为17.65%,其中21三体2例(11.76%),胎儿2N/4N嵌合体1例(5.88%...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孕中期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产前诊断。方法:对孕16~28周孕妇进行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羊水细胞培养,制备染色体并分析核型。结果:424例孕妇,羊水培养成功420例,成功率99.06%。可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的420例中共发现16例染色体异常,占3.8%,其中常染色体数目异常4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1例,平衡异位3例,其他异常8例。结论:孕中期羊水细胞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是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孕妇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孕16~24周、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1466例,在B超引导下行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经过羊水细胞培养增殖成功后收获细胞,G显带检查分析羊水细胞的染色体核型。结果羊水细胞一次性培养成功率为99.8%。1466例孕妇中,检出16例异常核型(其中12例21三体,1例18三体,3例染色体异常)和3例染色体多态性。结论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检查仍然是产前诊断中不可替代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讨基层实验室开展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的可行性。方法普通培养瓶法对350例羊水标本进行细胞培养染色体分析。结果 350例羊水标本1次培养成功340例,1次培养成功率约97.1%。其中引产羊水标本60例,染色体核型分析未见异常;35岁或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羊水标本158例,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1例21-三体;1例47,XXX;1例46,XY,15p+。异常核型约占1.9%。产前筛查唐氏高风险孕妇132例,核型分析结果:2例21-三体;1例46,XY,t(6;19)(q12;q134)。异常核型约占2.3%。结论基层实验室开展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可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羊水细胞染色体培养改良方法,提高培养、收获成功率,满足临床诊断需要。方法对493例羊水标本进行细胞培养和染色体收获,并对实验细节进行优化,建立标准操作程序。结果羊水培养成功率99.8%(492/493),发现21-三体6例、18-三体2例、其他异常2例。结论采取严格质量控制;保留换液后的上清,解决因收获失败无法诊断的问题;采取肝素抗凝等,消除母血细胞干扰,可使羊水细胞培养成功。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对干细胞的体外分离纯化技术大多是建立在对细胞表面标记识别的基础之上,包括单抗贴壁铺展法、流式细胞分选法、免疫磁珠分选法等,但操作复杂,价格昂贵.目的:观察两步法分离和培养人羊水来源胚胎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设计、时间及地点:开放性实验,于2008-03/2009-03在新疆医科大学干细胞研究室完成.材料:10例羊水标本来自怀孕16~22周行产前诊断或自愿引产的孕妇,在超声引导下行羊膜腔穿刺取得20~40 mL羊水.方法:采用改进的两步培养法分离和培养人羊水间充质干细胞,首先同一步法将羊水标本离心、接种、培养至出现梭形细胞为主、类成纤维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集落.然后将上清培养液转移至新的25 cm~2培养瓶中继续培养,至出现梭形细胞为主、类成纤维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集落且达70%汇合后消化,改用α-MEM培养基,同样添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接种培养,记为第1代.主要观察指标:①原代及传代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变化.②羊水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核型、细胞周期、生长曲线和集落形成能力测定.③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和RT-PCR检测表面抗原和细胞因子.结果:实验成功分离、培养和传代人羊水间充质干细胞.①孕中期羊水细胞原代培养平均7 d可见散在的梭形细胞为主、类成纤维细胞的间充质干细胞集落;传代细胞在12 h内完全贴壁,经过一两天潜伏期后增殖迅速,培养六七天可达90%融合,细胞排列有一定的方向性,呈漩涡状、辐射状排列,细胞为长梭形,相互之间界限不清.②两种方法得到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染色体核型为正常二倍体核型;生长曲线均呈S形,但两步法在第(6.1±0.5)天就达到高峰,显著快于一步法第(7.2±0.6)天(P=0.035).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两步法羊水P3细胞S期细胞占(14±2.3)%,显著多于一步法(9.0±1.4)%(P=0.031).两种方法获得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低密度种植7 d后,均可形成散在的细胞集落,但两步法集落形成率为(15.0±2.3)%,显著多于一步法(10.0±1.8)%(P=0.021).③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羊水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44、CD29、CD105,而CD34、CD45、HLA-DR阴性;免疫荧光检测表明羊水中含有Oct-4阳性细胞,但两步法羊水间充质干细胞中Oct-4阳性细胞比例为(1.2±0.3)%,显著高于一步法(0.9±0.2)%(P=0.041);RT-PCR分析表明两种方法获得的羊水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Oct-4.结论:人羊水中也存在间充质干细胞,两步培养法是一种高效、简便实用而且不干扰常规产前诊断程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两步培养法分离培养人孕中期羊水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方法,观察羊水MSCs向神经元样细胞的诱导分化.方法 采用改进的两步培养法分离和培养人羊水MSCs,以β-巯基乙醇诱导其向神经元样细胞方向分化;并使用流式细胞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研究人羊水MSCs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和传代出人羊水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人羊水MSCs表达CD44、CD29、CD105,不表达CD45、CD34、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免疫荧光法和RT-PCR检测表明,部分人羊水MSCs表达转录因子Oct-4.两步培养法羊水MSCs集落形成率[(15.0±2.3)%]和Oct-4阳性细胞率[(1.2±0.3)%]均高于一步法[分别为(10.0±1.8)%,(0.9±0.2)%,P均<0.05].羊水MSCs经β-巯基乙醇诱导后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伸出突起并呈神经球样改变;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显示(54.76±3.65)%的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同时(36.28±4.27)%的细胞表达神经胶质酸性蛋白(GFAP).结论 人羊水中存在MSCs,两步培养法是一种高效、简便、实用而且不干扰常规产前诊断程序的方法.在体外条件下,利用β-巯基乙醇和适宜的培养液可使羊水MSCs定向分化为神经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唐氏筛查在孕妇产前诊断中的重要意义.方法于妊娠中期利用孕妇血清中甲胎蛋白(AFP)、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游离雌三醇(UE3)三联标记物进行产前筛查胎儿唐氏综合征,唐氏高风险人群经羊膜腔穿刺术,进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和羊水培养染色体核型分析进行确诊.结果共筛查3654例孕妇,其中超过35岁者192例,占筛查总数的5.2%.初筛出DS高危孕妇103例,筛查阳性率为2.81%,接受羊水产前诊断的胎儿染色体异常3例,占2.91%;而没有接受唐氏筛查的383例孕妇中,出现1例唐氏综合征患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血清学的筛查提高了孕妇产前诊断的异常检出率,说明该筛查系统在判断异常妊娠结局方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正常足月产妇羊水中的组织因子(TF)水平与妊娠高凝状态及羊水栓塞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待产的正常足月妊娠产妇158例,检测产妇血浆、羊水、羊水上清液及羊水沉渣中的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结果羊水沉渣TF水平为(1 409.36±120.34)ng/L,明显高于血浆、羊水及羊水上清液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TF水平为(30.17±6.49)ng/L,明显低于羊水各标本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沉渣TFPI水平为(9.46±1.77)g/L,明显低于血浆、羊水及羊水上清液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TFPI水平为(22.19±5.16)g/L,明显高于羊水各标本(P0.05);羊水及羊水上清液TF和TFP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羊水、羊水上清液、羊水沉渣中TF与TFPI呈负相关关系(P0.05),其中羊水沉渣相关性最强(r=-0.903,P0.05),血浆标本TF与TFPI无相关性(P0.05)。结论正常足月产妇羊水TF含量较高,而TFPI较低,可能在羊水栓塞的发生机制中起一定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孕中期孕妇进行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于35岁以下的孕妇,采用化学发光分析系统,测定孕中期(15~20+6周)血清中甲胎蛋白(A FP )、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reeβ-HCG)及游离雌三醇(uE3)的浓度。采用配套风险评估软件计算出唐氏综合征(21-三体)、爱德华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和神经管缺陷(ONTD)的风险值。筛查高风险者进行羊水穿刺确证。适应羊水穿刺及年龄大于或等于35岁的孕妇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直接进行产前诊断并行羊水穿刺。结果年龄小于35岁的孕中期孕妇2117例中筛查出高风险145例,筛查阳性率6.8%。其中有124例经过羊水培养对胎儿染色体进行分析,检查出1例唐氏综合征、1例18-三体综合征以及3例其他染色体异常。69例年龄大于或等于35岁的及51例适应羊水穿刺的孕妇中发现8例染色体异常。结论遂宁市孕中期产前筛查异常率高,为有效预防和减少出生缺陷,在孕中期进行产前筛查诊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前诊断中羊水细胞培养方法及不同羊水量对培养结果的影响。方法:155例羊水标本,以不同羊水量分为两组,分别以平皿盖玻片法和培养瓶法进行培养,比较两种培养方及不同羊水量的培养结果。结果:平皿盖玻片联合培养瓶法培养一次成功并获满意核型151例,成功率97.4%;两种培养方法比较,两组中均以平皿盖玻片法成功率高于培养瓶法;平皿盖玻片法6~8mL与15~20mL羊水的培养成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羊水细胞培养中,平皿盖玻片法优于培养瓶法,前者具有成功率高、收获时间早、容易区分真假嵌合型的优点,更适用于羊水量少、孕周偏大者;产前诊断中推荐以培养瓶法联合平皿盖玻片法行羊水细胞培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胎自然分娩中羊水粪染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方法:选择孕足月、单胎、头位、无严重内外科合并症,羊水粪染、胎儿情况正常的初产妇60例为研究组;选择同期条件相同、羊水清亮的100例初产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总产程时间、新生儿体重、产后24 h出血量及分娩前后24 h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值.结果:两组总产程时间、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的产后24 h出血量是344.50±91.70 mL,明显多于对照组的287.15±58.76 mL.P<0.05;研究组分娩前后血红蛋白浓度的差值是6.44±8.49 g/L,明显大于对照组的2.96±3.81 g/L,P<0.05.结论:羊水粪染的产妇产后出血量多,产后出血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羊水细胞异常核型发生的频率、类型与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之间的关系,评估羊水穿刺术诊断染色体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09年7月~2018年7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具有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6 503例,进行羊水穿刺,胎儿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①6 503例羊水细胞中,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358例,异常率5.51%。染色体数目异常264例,其中21三体128例,18三体51例,13三体20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65例; 染色体的结构异常66例; 嵌合体28例。各产前诊断指征中,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3.34%,3.15%,61.95%,17.22%,37.14%,5.60%和0.62%,经χ2检验发现,高龄组与血清学筛查高风险组,高龄组与不良孕产史组,血清学筛查高风险组与不良孕产史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472.279,P>0.05); 其余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411997.801,P<0.01)。②2 456例高龄孕妇中,年龄35~39岁组与年龄≥40岁组胎儿染色体异常检出率分别为2.70%和5.6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59,P<0.01)。③无创产前基因筛查(NIPT)对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的检测准确度分别为80.28%,75.86%和44.00%,对性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准确度为55.17%,对其他染色体异常的检测准确度为22.73%。结论 ①对具有明确产前诊断指征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进行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非常重要,可有效地检出染色体异常胎儿,避免其出生,提高人口素质。②高龄孕妇,尤其是≥40岁的高龄孕妇,进行产前诊断非常必要。③NIPT对筛查胎儿染色体疾病准确率较高,但只是筛查手段,不能完全代替羊水细胞核型分析。  相似文献   

20.
背景:角膜缘干细胞体外培养的关键在于建立稳定的体外培养体系,包括角膜缘干细胞的定位、培养条件、载体选择和鉴别方法等。目的:探索兔角膜缘上皮干细胞体外扩增方法,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方法:采用兔角膜缘组织块培养法,以人羊膜为载体,在体外进行兔角膜缘上皮干细胞原代和传代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其体外生长特征;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AE5和P63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其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可在体外获得角膜缘上皮干细胞,能成功传代培养且保持较高增殖潜能。培养于去上皮羊膜上的干细胞可融合成片,呈"拉网"现象。原代角膜缘上皮干细胞AE5单克隆抗体染色阳性率低于5%,P63染色阳性达90%;随传代次数增加AE5染色阳性率增高,P63染色阳性率降低。结果显示兔角膜缘组织块培养法可以在体外成功获得角膜缘上皮干细胞,原代和传代细胞均具有干细胞特性,以羊膜为载体培养可形成角膜移植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