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功能磁共振成像分子影像技术的逐步成熟,针刺的脑效应机制研究也步入可视化阶段,且在中风病领域应用较多。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范式主要分为任务态和静息态,分析方法主要包括脑区激活、功能连接、脑网络等。本文根据现有针刺-功能磁共振成像相关文献,归纳出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脑机制的研究进展,针对其试验设计、分析方法等方面分析目前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应用前景。结果显示针刺可不同程度地激活大脑皮质运动区、感觉区以及小脑、基底节等部位,亦可提高脑区的功能连接,对运动、感觉、语言等脑功能网络发挥一定的调制作用。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去改进,未来倡导以中医传统理论为纲,充分融合现代技术,多学科并举,构建针刺治疗中风的特异性脑效应网络。   相似文献   

2.
卒中后失语症(post-stroke aphasia, PSA)是指因脑血管或言语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后天性语言功能障碍。针刺治疗PSA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多模态MRI飞速发展,此项技术具有无辐射、多参数、多序列成像等优点,已被众多学者应用于PSA中枢效应机制研究。本研究基于功能MRI、弥散张量成像、结构性MRI、磁共振波谱成像等多模态成像技术,从脑功能、脑结构及脑代谢等角度探讨了针刺对PSA患者中枢效应机制,旨在为针刺治疗PSA临床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新方向,为研究针刺治疗PSA的潜在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针灸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前运用功能磁共振脑成像技术探究针灸机制已经成为一大研究热点,在一些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其中主要包括探讨穴位、经络与脑功能区的特定联系、针灸镇痛的磁共振脑功能研究、针灸方法和参数对激活脑功能区影响及针灸治疗药物成瘾,但是针灸效应的脑功能成像研究还不够深入,仍需不断的完善和发展.本文对磁功能脑成像技术在探究针灸机制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通过剖析近年来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研究针刺原络穴的中枢效应机制,分析该研究领域的整体趋向,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通过综述文献可知,脑fMRI研究针刺原络穴主要包括激活脑区的分布、分析其针刺作用机理、任务态及静息态研究等方面。原络穴作为具有特殊作用的腧穴,其配伍应用具有特殊疗效;大量试验证实针刺原络配穴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多个脑区形成复杂协调的功能网络达到治疗效果,而不是针刺两个单穴脑激活区的简单叠加;针刺原络穴在治疗神志、精神、运动等多种病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针刺合谷穴对脑功能成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合谷穴引起的脑功能的即刻效应和后效应(时间变化规律).方法 用改进时间簇分析(MTCA)方法对针刺合谷穴功能磁共振成像(fMRl)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针刺后脑功能变化的时间和趋势.结果 针刺合谷穴引起脑功能的变化,MTCA方法得到针灸过程中脑功能变化的时间曲线.结论 针刺合谷穴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具有时间特性。  相似文献   

6.
针刺脑功能成像的实验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功能成像技术是近代神经科学领域的一大革命,由于其具有的无创性、整体性、功能成像与结构成像相结合的优点符合针灸、经络的整体性、功能性的特点而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针灸和经络研究。此类研究,实验设计是否严谨直接决定了实验结果的可信度,这就要求研究者不仅要遵循实验研究中统计学的一般原则———对照、随机、重复,还要注意各种脑功能成像技术和针刺的特点,对实验进行周密设计。1应用于针刺脑功能成像研究的常用技术及选择方法1.1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positronemissionto鄄mography,PET)是利用发射正电子的短半衰期放射性核…  相似文献   

7.
支沟穴临床疗效显著且应用普遍,但其针刺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已成为研究针刺作用脑神经机制的重要手段.经过查询、整理应用脑fMRI技术研究针刺支沟穴的相关文献得知,针刺支沟穴特异性激活脑区与主管胃肠道疾病相关脑区结构变化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主治作用与脑肠轴的调节密切相关.针刺支沟穴与假穴、支沟与配穴在脑部激活区并没有明显差异,但也存在对部分优势脑区的相对倾向性.与针刺前的纯静息态相比,针刺支沟穴后多个脑区具有时变效应,针刺后其受试者脑内暂时的动态平衡网络被打破,额下回与部分脑回间形成了随时间序列变化的功能连接网络.作者通过阐述针刺支沟穴特异性脑激活区及脑网络连接变化情况来更好地指导和服务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脑成像技术已经推进了对针刺的研究,对针刺疗效机理产生了新的认识。在此文中,作者对此研究领域的几个关键热点问题作一简要综述,如穴位特异性,针刺与安慰剂治疗关系,和利用f MRI作为针刺治疗中的生物标记或预测指标的潜在价值。脑影像技术如MRI和PET的发展明显促进了对针刺的理解。MRI的技术进步,如更高的磁场,更好的成像硬件,新扫描方法,如ASL,DTI,新试验范式,如事件相关,静息态f MRI,以及新的分析方法的引入,能同时研究脑形态及功能的变化。PET成像技术进步不仅可研究脑代谢,血流变化,和其他非选择性的神经活动标记,而且可以探测特异性受体在全脑的分布。这些进展可以间接评估与安慰剂止痛效应相关的脑神经递质变化,例如,可以检测内啡肽的释放情况。更令人惊喜的是,新技术可以使我们同时采集f MRI及PET数据,对脑活动和神经递质进行深入研究。另外,其他脑成像技术如高分辨EEG,MEG能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功能信息。脑成像针刺研究的文献很多,作者将集中讨论几个关键问题,如穴位特异性,针刺与安慰剂效应的区别,使用成像作为针刺治疗的生物标记或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检索CNKI、PubMed中针刺太冲穴脑功能核磁相关文献,归纳总结了生理状态下针刺太冲单穴、太冲配伍合谷穴、太冲配伍其他穴位所引起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相关研究进展,并对病理状态下针刺太冲穴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痛症、抑郁症等多种病症中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加以综述。以期为今后太冲穴的临床运用及针刺太冲穴的脑功能效应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能在活体人脑定位各功能脑区,研究脑的功能连接.本文基于任务态和静息态的应用模式,自局部脑区功能活动、脑区间功能连接及脑功能网络层面,综述了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在神经精神疾病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临床研究现状.今后需进行多学科、多方法 相结合的纵向研究,探索神经精神疾病特异的功能影像学...  相似文献   

11.
背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是近年发展起来研究穴位特异性的重要武器.目前大多数的针刺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仍采用组块设计,而且绝大多数的都是在入针之后进行功能像扫描,认为入针后的静息段为纯静息,做为基线对照.但这与传统的针灸理论相冲突,因为传统针灸认为入针后也会出现入针效应.目的:探讨如何选择针剌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研究的基线.方法:采用Hui的多组块设计,对入针后的效应进行相关分析,观察入针后是否有脑功能激活.结果与结论:触觉刺激在刺激完成后,静息阶段不存在明显的脑功能变化;而针刺的入针时会产生一定的脑功能变化,入针后的静息段并非纯静息段.入针后的静息段也许不适于作基线.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时间簇方法分析针刺合谷穴(LI4)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时间规律,探索脑功能成像数据处理的新方法.方法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10名右利手健康自愿者进行针刺合谷穴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用时间簇分析方法对得到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针刺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时间规律.结果9例样本时间簇分析的平均结果显示在进针后出现一个明显的峰,表示中枢神经系统对针灸刺激有了反应;第二个明显的峰出现在拔针后,对应中枢神经系统对针刺结束也有明显的反应.2个单个样本的时间簇结果显示每个样本脑活动第一个峰出现在进针后,第二个峰出现在拔针后;在每个人拔针后,还会不规律的出现若干小的峰.结论针灸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时间个体和平均结果比较一致,拔针后脑活动仍然出现了兴奋或者抑制.时间簇分析算法可以给出中枢神经系统对针刺反应的时间曲线,用于研究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时间特性.根据不同脑区被针刺激活的时间差异,进而研究这些脑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时间簇方法分析针刺合谷穴(LI4)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时间规律,探索脑功能成像数据处理的新方法。方法: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10名右利手健康自愿者进行针刺合谷穴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用时间簇分析方法对得到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针刺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时间规律。结果:9例样本时间簇分析的平均结果显示:在进针后出现一个明显的峰,表示中枢神经系统对针灸刺激有了反应;第二个明显的峰出现在拔针后,对应中枢神经系统对针刺结束也有明显的反应。2个单个样本的时间簇结果显示:每个样本脑活动第一个峰出现在进针后,第二个峰出现在拔针后;在每个人拔针后,还会不规律的出现若干小的峰。结论:针灸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时间个体和平均结果比较一致,拔针后脑活动仍然出现了兴奋或者抑制。时间簇分析算法可以给出中枢神经系统对针刺反应的时间曲线,用于研究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时间特性。根据不同脑区被针刺激活的时间差异,进而研究这些脑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应用时间簇方法分析针刺合谷穴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时间簇方法分析针刺合谷穴(LI4)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时间规律,探索脑功能成像数据处理的新方法。方法: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10名右利手健康自愿进行针刺合谷穴后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用时间簇分析方法对得到的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针刺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时间规律。结果:9例样本时间簇分析的平均结果显示:在进针后出现一个明显的峰,表示中枢神经系统对针灸刺激有了反应;第二个明显的峰出现在拔针后,对应中枢神经系统对针刺结束也有明显的反应。2个单个样本的时间簇结果显示:每个样本脑活动第一个峰出现在进针后,第二个峰出现在拔针后;在每个人拔针后,还会不规律的出现若干小的峰。结论:针灸引起的脑功能变化的时间个体和平均结果比较一致,拔针后脑活动仍然出现了兴奋或抑制。时间簇分析算法可以给出中枢神经系统对针刺反应的时间曲线,用于研究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的时间特性。根据不同脑区被针刺激活的时间差异,进而研究这些脑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MRI观察针灸后效应对脑功能连接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针灸后效应对脑部功能连接的影响.方法 选择12名健康志愿者,以双侧后扣带回作为种子点,分别在针刺足三里前、拔针后25 min对其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分析针刺前后脑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 针刺后,与后扣带回存在脑功能连接的脑区除包含针刺前所见到脑区外,还出现一些新增区域,包括左侧旁中央小叶、右侧顶上小叶、右侧中央后回等,且针刺后原有的大部分脑区的功能连接强度明显增强.结论 针灸后效应可增强健康志愿者脑部功能连接.  相似文献   

16.
激光针灸作为社会科技进步的时代产物,是一种将低水平激光应用于经络系统的治疗方法,拓宽了传统针灸技术的应用及发展,其脑效应研究于近20年兴起,本文从当前应用较多的功能磁共振成像、脑电图和经颅多普勒超声3种技术层面对激光针灸脑效应的研究进展及未来展望加以论述。研究表明激光针灸在刺激不同穴位时产生的脑效应能够体现穴位的特异性且与其主治存在关联,同时有相似作用的穴位产生的脑效应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目前激光针灸作用机制仍未探查清楚,脑效应研究为探索其治疗以疼痛为代表的某些疾病的疗效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虽然仍面临着许多挑战,但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头针疗法是针灸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有关其作用原理研究的文献却不足以完全阐明头针机理,并指导其发展方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因其独特优势,成为穴位针刺脑部中枢效应机制研究的首选方法.通过阅读分析相关文献及该领域整体研究趋势,发现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头针疗法进行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异性脑区激活、针刺作用机...  相似文献   

18.
针刺足三里穴PET和fMRI脑功能成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穴脑功能成像的实验方法和针灸治疗的中枢机制。方法利用18FDG PET和fMRI BOLD脑功能成像方法 ,获取针刺足三里穴脑内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变化有关的实验数据 ,利用SPM和感兴趣区图像分析方法 (ROI)获得脑功能变化的可视性实验依据。结果针刺右侧足三里穴引起视丘下部、同侧室旁核和双侧颞叶的葡萄糖代谢和脑血流增加。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植物神经中枢和颞叶功能变化 ,与足三里穴的治疗胃肠疾病和改善精神和睡眠状态的治疗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任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即时针刺缺血性血管性痴呆(IVD)患者原络配穴(太溪-飞扬)脑功能活动状态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IVD患者的脑效应机制。方法 采用Achieva 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2例IVD患者行任务态功能成像扫描,先采集4 min的3D结构像,随后采集6 min的针刺原络穴配伍(太溪-飞扬穴)的针刺态数据,间隔2周对该组患者再采集一次6 min的针刺络穴飞扬穴的针刺态数据,获得的图像数据经过后处理后予以一般线性模型分析,统计值体素水平P=0.001(未校正),簇水平P<0.05(FWE校正)。获得针刺任务态IVD患者脑内神经元活动变化的脑激活区域。结果 配伍针刺IVD患者太溪-飞扬穴正激活脑区有:右侧海马旁回,右侧角回,左侧丘脑,右侧丘脑,右侧脑岛,左侧前扣带和中央旁小叶;负激活脑区有:左侧小脑脚1区,左侧下半月小叶,小脑蚓部8区,左侧小脑后叶,左侧梭状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左侧眶部额下回,左侧枕下回,左侧颞上回,左侧枕下回,左侧舌回,左侧顶下小叶,左侧顶上小叶。针刺IVD患者飞扬穴正激活脑区:右侧小脑前叶,右侧小脑后叶,小脑蚓部3区,右侧岛叶,右侧...  相似文献   

20.
大脑是人体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不同功能区域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执行人类的各种简单、复杂活动。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脑在静息状态下即存在多种脑功能网络,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日臻成熟为脑功能网络研究带来契机,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精神类疾病的脑机制研究中,为神经精神类疾病的诊治及评估提供了崭新的方法与思路。本文着重对基于静息态网络的脑机制研究方法及其在神经精神类疾病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